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甲午崛起-第9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只是败战赔款,在原本的历史中,中法战争局势后来逐渐向清方倾斜,但清廷高层还是放弃了对越南的保护权,并且开放了西南区域对法国的通商,法国势力逐渐由西南渗透;中法战争期间,中日在朝鲜也有冲突,但清廷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还是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条约规定中日两国在朝鲜拥有同等地位,一旦朝鲜起乱,无论中日皆可派兵。

而朝鲜是大清的藩属国,根据条规等于清廷变相地放弃了在朝鲜的绝对主导权,朝鲜同时向日本赔款50万元。

清廷在军队建设上有没有投资?有,而且恰恰是对军队的投资带动了洋务运动。

慈禧在很多情况下都倾向于保守派的意见,唯独在北洋舰队的建设上绝对支持李鸿章。太平天国平定后,清廷就有意识地进口洋枪洋炮装备淮军和练军,同时也裁减绿营的规模方便建设练军;中法战争结束,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廷开始进口军舰,并派遣留学生赴洋进修海军学务;甲午战争结束,新陆军的训练立即展开,而八国联军入侵,旧式军队全军覆没,袁世凯着手训练北洋军,清廷对北洋军的投资毫无保留,北洋六镇是当时中国国内装备和训练度最优的军队。

说清朝没有投资武装部队,那也是冤枉,清政府末年的财政支出可是大部分投向军队建设的。

每一场对外战争和谈之前,清廷的军备花费至少都有一千万两白银,两场鸦片战争耗了清政府至少2000万两白银,甲午将整支北洋军队赔了进去,李鸿章的淮军死伤一大半,军费耗资不知多少,八国联军侵华清廷,清廷将保底的武卫军都交出去了。

清廷有没有心跟列强来硬的,打长期战争?有,但钱花出去了有用才行。国库见底,敌军都打到京城来了,平时花重金训练的军队死的死,跑的跑,又没钱又没人,想硬也硬不起来。

如果现在让华国政府替换第一次鸦片战争或者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清政府,即便是完全同样的军备,但是华国仍然能废除所有的不平等条约,让列强占不到便宜,说到底,还是要一个本身在政治上廉洁为民的政府才行,清廷是从根子上烂透了。

西方侵略者作为外来资本商,他们一直追求的是中国的市场,只要中国政府保证打开贸易通道,并且有能力维护市场的稳定,他们甚至乐意为中国政府提供先进装备镇压民乱。

对于他们而言,当他们发现分割和消灭华夏这么庞大的国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时,培训代理人成本要低得多。

而且随着沙俄在远东势力的扩大,西方人急需在远东找到一个有力的盟友压制俄国,就跟英国人支持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一个道理。

这时候,镇压民乱合乎清廷和洋人的利益,于是他们选择了合作,而洋人中除了毛子,其他国家对中国领土的占领并不是十分感兴趣,无意中也减少了对中国政府其领土主权的冒犯。

清廷手上不是一下子就能拿出几千万几个亿的钱,欠款是以海关作保底,年年都要算利息还的,在原本的历史中,一直还到新中国建立前。

没有技术支撑,再有钱也搞不来现在华国这样的军队。

先进的政治,先开头工业基础,才有能力进行新式军队的建设。

八旗绿营早就腐朽得不能打仗了。湘军是地主团练,到了华皇出场的时候,也腐朽了。淮军头目很快就蜕变为既得利益的老官僚。

华皇不可能跟曾思平说太多,这些都要靠她自己慢慢在学习的过程中领会,曾思平的亲小爷爷曾国荃,打下南京的首功是他的。又是曾国藩的弟弟。早年在官场的作为是公牛冲进瓷器店,但是到了晚年就是个昏庸保守的官僚。

洋务派都是跟洋人打过交道,见识过近代战争威力与技术的。

但他们如果想变动整个国人的伦理纲常。他们只敢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再昏庸一点,就是以仁义为舟楫,以礼信为甲胄。这真是当时中国最有权势官僚的观点。

应该说能开始买机器,买武器,意识到这个差距,懂得买就是觉醒的开始。已经是晚清最明白的一群人了。而更有远见的,则是意识到机器是死的,人才是第一。主张派留学生。

第一批留学生是曾国藩派的。而且大多家境不好。

曾家大公子,曾思平的老爸曾纪泽,造了轮船,在伊犁谈判,因为熟悉国家法与形势,挽回了大量权益。但是在原本的历史中,三十五岁就累死了。

【1286英国女王六十大寿】

清廷花了无数银子堆成的水师、陆军,能有多少用处?甲午一战就丢个精光。

而且丢掉了就没有地方补充,自己没有工业,再多的武器也只能是一次性烟花爆竹。

然后清政府很快就想通了,原来只买装备,不学习先进的组织方式,战斗力还是差,起不到作用,现代的军备,必须由现代的军队掌握。接着就是袁世凯小站练北洋新军,全国各地练新军。

但是新方式组织起来的新军,脑子也变新了,清政府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最后就是武昌的新军打响辛亥第一枪,朝廷派去镇压的北洋新军跟着一块推翻了清廷。

满清军队本身有很大的问题,枪炮舰船落后,但并非主要原因。

八旗绿营,也并非清末才朽坏,而是清初期中期早早就没用了,连平三藩和镇压白莲起义的时候都费劲,战力比中世纪军队都烂,更完全无法和入侵的近代军队作战。

华皇认为,慈禧在管理上是一把好手,手上什么牌都没有,却能让所有的地方行政机构乖乖听话,李鸿章在外交上也的确是一把好手,这两个人的组合,要是放在清朝初期,几乎无敌,只可惜大清国这艘破船气数已尽,又冒出萌总裁来,轻轻地一推,就让大清国提前倒闭了。

八旗入关以后,八旗兵马上就烂掉了,顺治时就已完全没法打仗,骑射俱废,后来单纯成为国家的财政负担。

白莲教起义时,八旗精锐竟然连前线都没走到,不战而自溃。

八旗制度本就是一套非常非常落后的原始部落体制,从开国的顶层设计开始就歪掉了。

平三藩时绿营已经成为主力,不过,到乾隆时期也烂掉了,白莲起义中屡战屡败。

绿营是世兵制,但装备和待遇比八旗低的多,官兵为了生存不得不经营产业,训练完全废弛,成了空营,甚至连军械也变卖了。到太平天国时,绿营一触即溃,完全无用。

绿营从清廷建国之初一开始就编制混乱,驻防及其分散。八旗绿营战力低下,清王朝的历代朝廷并非不知,但却几乎从来没有做过有效的改革,得过且过。

清朝禁军,连皇城都无法守备,邪教起义仅凭几百暴民,竟然直接打入大内禁前,如果不是嘉庆当时不在宫中,可能直接就把他稀里糊涂的做掉了。

华军当初入关,几乎没有遇到一点抵抗,就是这么来的,从南方往北方打有一点难度,但是要从山海关往北京打,完全就是走哪儿打哪儿。

满清的军队,连皇帝的寝宫都保不住,能指望他们去前线打仗?

有趣的是,这次事件早有多个部门得到了告密,然而却因为官员互相推诿,最后全无反应。事后连嘉庆自己都搞不清楚怎么回事了。

清朝军政的腐朽无能程度,不可想象,一路突破数千年之下限。

到清军在两次鸦片战争中遭遇了英军近代军队,实则是把上百年累积的弊病一股脑暴露在了战场上,输的毫无悬念,不冤。

清军整体部署低效,后勤无能,交通不便,又互不统属,无法快速集结。英军总数不多,却在每个战场都以多打少。

清军士气极低,队伍几乎没有队列的概念,射击时不会瞄准,乱打一气。

英军遇到清军的战法是,遭遇后快速冲锋短兵相接,进入白刃战,清军遇此皆一哄而散,英军无伤过关。如果隔空对射,清军还能坚持一阵,蒙中几枪。

清军缺乏训练,文化程度为零。炮台放炮不会瞄准,甚至炮座都是焊死的。无法掌握正确的填药量,炮弹打不够射程,或者炸膛。

总体来说,清军旧军战力比起义农民军还低,这根本不是装备问题,完全是体制的问题。

清军作为一支中世纪军队,却完全没有达到中世纪军队的平均水平。

而事实上,清廷的亡国之象,在所谓康乾盛世时就已经显现。就算没有外夷入侵,嘉庆时的清朝也差不多该亡了。

这么一个政权竟延续了长达二百多年,只能说明打仗不行,但是控制上很有一手,用几乎没有战斗力的军队,控制几亿汉人,这是华皇最佩服清廷的地方。

清军在镇压太平军时,汉人团练武装成为主力,从此朝廷也开始大权旁落。太平军被平定后,这些团练部队也迅速烂掉。同时,汉人大臣们成为封疆大吏,并开始在各个方面尝试近代化改革,最重要的就是编练新军。买船练兵,花的银子如流水。

但此时不管是外部经济入侵还是内部民变叠起,都已经让清政府无力回天。

而且,想要靠向列强国家买新式武器来建立军队,更是搞笑,华皇当初买的步枪生产线,并且从欧美弄来了大量的技术人员,虽然大多数是民间,作坊式的小老板,却非常奏效,华皇买的是技术,而不是武器。

清廷就算是大量买军备,列强无非就是卖更新换代的破烂给你,你和别人落后一个等级的装备依旧打不过。

所以,要自强就得自己点起来科技树,然而满清点的科技树根本就没发展机会,封建体制下,无论花多少钱,科技树也是僵死的。

另外,清政府也没有钱,满清能赔付巨额的白银给洋人,这些赔款并不是直接给而是用关口的关税抵押,以及正常的对内对外贸易的盈利来填补赔款。这种情况下满清的财政都因为关口贸易,得到了一定比重的增加。

洋务派成立的银行以及对外对内的债权投资也负担了满清财务上的补漏。在原本的历史中,北洋舰队除了中央拨款的明面外。李鸿章的买办地方机构的红利也有贴补在其中。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政治以及局势来说,满清的军队体制已经独立成中央和地方两个职能部门。

中央只有名义上的地方管辖权实则地方已经独立,特别是东南沿海。在原本的历史中,到1900的“东南互保”后,地方和中央正式决裂。

对于这个时代的大部分国家来说,十九世纪是民族主义的世纪,国家机器开足马力宣传民族主义,既可以掩盖阶级矛盾又可以应对外部威胁。

但是对于满清来说,这三个问题之中威胁最大的却偏偏是民族主义,外部威胁反而是最小的一个。

各国都没有能力独吞中国又不愿意让别人得手,其结果就是各国互相牵制,清朝的统治反而安如泰山。

与此同时,清朝即便是想发动老百姓对抗洋人,也没有动员全国的能力。和其他国家统治阶级团结一心不同,满清依赖汉族精英镇压老百姓,但是又忌惮汉族精英反对他们。

由于民族冲突,满清统治者既没有办法像沙俄一样团结统治阶级合力镇压老百姓,又没有办法像法德一样动员平民加强统治,只能在利用汉族精英的同时提防他们,对广大老百姓实行铁腕镇压。

华皇很清楚工业的重要性远在购买军备之上,所以,华皇实际上是很反对战争的,华国在工业体系建立起来之前,消耗不起,应该极力避免正面同英军大规模开战,这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