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篡清(上)-第2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动!真以为朕料理不得他么?战事完了。他这个误国之臣,就要拿掉!协办大学士,北洋大臣,直隶总督,都要拿掉!让他留着伯爵回家养老!老师,他的担子,就给你挑起来!”
翁同禾一生事业,无非要是站在人臣顶峰,顺便将李鸿章这个老仇人整下去。当初后党靠不上,才豁出去死死站在他学生皇帝这一边。听到光绪这句话,只觉得眼前金星乱冒,为了光绪碰死当场的心都有了。抖着嘴老泪纵横,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光绪也明白翁同禾地心思,看着老头子感动。这种恩出于上,操控一切地感觉竟然是好得非凡。他挺着干瘦地身板儿傲然站在那里,等着翁同禾深深拜下来,才走上前去亲手将他扶起。
这个时候,翁同禾再无什么说地,行礼就要告辞:“皇上,老臣去军机处守着,再给辽南诸军加把火候,盯着军机不要弄什么鬼,再给他们多发几个大气儿的廷寄,皇上许的赏赐,也赶紧颁下去…………”
光绪微笑点头,看着翁同禾踉跄而退。他突然为难的皱皱眉,轻声叫住了翁同禾。
“皇上,还有什么吩咐?”
“你瞧着,徐一凡……这人到底怎么样?奉天将军这个位置,到底合适不合适?虽然从权,可是让他坐着这个咱们旗人的大位,这立国的根基,是不是…………乱了点
光绪艰难的轻声发问,现在是不得不借重徐一凡,来压后党。来打赢辽南这一仗。可是总觉着腻歪,这天下,毕竟是爱新觉罗地,是八旗的啊!
看着光绪地神色,翁同禾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微笑道:“皇上,这有什么好担心的?辽南一打完,徐一凡给他一个督抚,禁卫军改由皇上直属,夺了他地兵权,还他一个安富尊荣也就完了。两三年,白身而进督抚,他还想怎么样?谢恩怕还来不及呢。”
“也是。”光绪下定了决心,挥手让翁同禾退下。转头再看看地图。合掌默祷:“爱新觉罗列祖列宗保佑,这辽南一役,只要打胜了,我大清就还有几百年的气运!”
辽南,盖平。
日本陆军大将,征清第二军司令长官大山岩伯爵军服整齐,大步的走进了司令长官公署之内。
这个公署。原来是盖平一地的一处旗营小衙门。这个时候,早就是军官林立。随着大山岩走近,所有人都立正行礼,再深深的鞠下躬来。
第二军自从花园口上陆,一路百战百捷。却没想到近日以来,却在各地遭遇了各种袭扰,各地征集粮秣的小分队,死伤不少。日军各部,都抽调力量对这些地方武装进行清剿。双方打了一个不亦乐乎。更有各处战场情报传来,辽南各处。已经到处都有徐一凡到的大旗招展,更多地马队朝着这里汇聚,就连老百姓也自组民团,在对日军进行抵抗!
岫岩县城,甚至还在前日夜里被成千上万的马队民团包围,差点被打进城去,要不是援救及时,守城地一个中队差点就被这些地方武装给收拾干净了!
这个时候儿,日军上下第一次有了身陷泥沼的感觉。这些地方武装犹自小可,让人更加担心的是那些号称徐一凡到地大旗。
朝鲜战况已经通报。徐一凡誓师出发消息也已经传到。这支在朝鲜击败了两个师团日军,阵斩山县、川上等大将地清国唯一强军始终是悬在第二师团头上的达摩里克斯之剑!
日军派出了更多地骑兵,扩大了警戒范围,想弄清那支强军地动向。最为担心他们岫岩县方向,由东向西的过来。就正正的掩在日军主力的侧背上。虽然从朝鲜直趋岫岩道路曲折。山岭纵横,不是大军使用的便地。可是徐一凡在朝鲜杀出来的威名。却不得不让日军上下忌惮!
第二军各部,甚至都在做守势防御的准备。今日军司令部召集联队长以上军官集会,大家都在猜测,是不是军司令部决心已定,准备转用主力,先击破他们最强劲的对手徐一凡的禁卫军再说?
大山岩微笑落座,看着麾下诸将询问的目光。示意大家坐下。
“本军决心已定,决然以主力,击破田庄台一带清国军,突进辽西走廊!各部作战计划如左,随后颁发,请各部协力同心,以求必胜,以报天皇陛下之殷殷垂顾!”
一声令下,激起满座波澜。
“阁下,本军弹药基数尚未不足,还需要一个船团波次地输送补给!”
“阁下,到处都是胡子在袭扰后方,尤其集中在岫岩我军侧背一带。万一作战其间,清国禁卫军从侧背突入,该当如何?”
“我军应先转用主力,击破徐一凡军。田庄台清国军不过是一群乌合,只要徐一凡的禁卫军被击破,他们随时都可以收拾!”
“请阁下再加以考虑!”
大山岩容色已经放沉,冷冷道:“这是大本营的命令,是本官考虑再三之后的最后决心!也是天皇陛下的期望,希望我军尽快击破当面清军,突入辽西走廊!”
搬出天皇和大本营,底下军官一时无声。大山岩站了起来:“诸君,你们要明白,我们的对手,始终是清国,而不是一个徐一凡!我们没有和清国消耗对峙的力量!还可以告诉诸君一事,征清第三军也即将登陆山东,对清国山东的兵力发起断然攻击。除了徐一凡之外,清国可用野战主力不过这两支,只要击破他们,哪怕徐一凡一军独完,清国也只有求和!我帝国十万健儿数月血战,付出如此巨大的牺牲,山县、川上、野津诸君成神,现在等到的,就是让这战事结束地最后一刻!在这个时候,我们只有准备付出最大的牺牲!抛开对侧翼徐一凡的一切顾虑,以必死的决心,向田庄台一线清军主力,发起最为果断的攻击!帝国征清第二军,必然会毁灭他们!”
满室肃然,接着就是所有军官起立行礼。不管再多议论,统帅下定了决心,只有执行。帝国已经一路赌到现在,最后一搏,又有什么好顾虑地呢?
大山岩扶着桌子,绷着嘴角冷冷地看着满室肃然的军官,他抬首向天:“伊藤阁下……决心已经做出,帝国未来地命运,就看今日之一搏了!”
日本已经拿出了所有的兵力,已经用尽了最后一分财力。一个新起小国整军经武二十年,再支撑着这么庞大的一支军队和舰队,在广大战场上进行着消耗如此巨大的战事,早已榨干了日本国民最后一分油水。如果不能击败清国,让他们赔偿日本的消耗,那帝国,就将一蹶而难以再起!
不知道为什么,大山岩眼睛里面全是泪水,让他更加不敢低头,怕眼泪不可遏制的掉下来。突然之间,他脑海当中冒出一个念头:“如果没有徐一凡,那么帝国这场战事,会进行得如何?”
在这个夜晚,北京城的乐寿堂和玉澜堂通夜***未息。
在这个夜里,整个辽南的日本征清第二军都在匆匆忙忙的做着战前的准备,收缩兵力,调整建制。
在这个夜里,完成了汇合的日本本土舰队,联合舰队,还有装载征清第三军的船团为了凑足这个船团,大本营甚至克扣了对第二军进行补给的船舶,并且将国内民船最后一点老底子都搜刮征用,正常商业运输,几乎全部停顿这么一支庞大的船队,天明就要抵达预订登陆地点荣成湾。将两个师团的日军输送上陆,直指威海要塞,同时扫荡整个山东沿海的清军兵力。
在这个夜里,禁卫军又加快了行程,在满天星光下,越过摩天岭,直奔辽阳。
而徐一凡就在行列当中。
两个国家,多方势力。再加上徐一凡的命运,在这个夜里交相汇聚,即将碰撞发出影响今后百年的回响。
  第六十三章 天公无语(上)
公元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
田庄台。
“败了!败了!”周遭战场,响起了山呼海啸一般的巨大呼喊声音,仓惶喧嚣之处,从大大小小的丘陵,一直横扫到海边!
在田庄台一线,高高低低几十处并不太高的丘陵,组成了这条防线的各个要点。月余之中,清廷拿出了吃奶的气力,在光绪的一再严令之下,总算筹集了二百多个营的野战营头,集兵于此,挡住了日本征清第二军突破此地,进入辽西走廊的道路。
这两百多个营,来自于不同系统数十余名总兵,四五个有提督衔的节帅,还有八旗系统的都统副都统分别统带。毅军,武毅铭军,吉林、奉天等地以旗营为主的练军,旅顺的溃军……还有从直隶,从绥远,从各处能搜刮调动来的军队都堆积此处,再加上百余个新募的营头组成了这号称十万,实足也有近七万官兵的辽南大营。
从辽河右岸古镇台一直绵延到牛庄沿岸,数十里长的防线,飘扬的全是各个营头的旗帜。在背后,这个大营这条防线屏障着锦州,在北面,又扼住了日军越过辽南丘陵地带直入辽中平原的咽喉。南面就是渤海。越过此地,不管日军向东南还是向北,都已经再无险可守!
战事起后两月,清廷能搜罗出来的兵力都集结于此,其他内地省份调的营头,这个时候能慢慢的还在路上。清廷上下,就算再不知兵,也晓得这里也是此次战事的关键了。
辽南守住,直隶平原就一时不虞危险,只要辽南大营卡着这个口子。就可以等待在朝鲜连战连捷的徐一凡一军回师,他这一军如果还嫌不足,还有从湖北,湖南。陕甘等地抽调的营头过来。日军贵锐而不贵久,耗也能耗死了他们。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徐一凡打掉了朝鲜一支日军主力,辽南日军已经成孤军深入,没有依托之势,只要辽南守住,陆地战事还有希望!
与之相反的是,如果在徐一凡的禁卫军还没有回返。各地陆续征调地军队还没有赶到的时候。日军突破此处,这支野战主力失败,那么辽西走廊就完全敞开,京师也在日军兵锋之下。从辽西走廊前进,轻兵而进不过十日。就可以逼近北京城的城下!
难道在那个时候,要靠着京师这二十万提笼架鸟,早已不知道打仗是什么玩意儿的京营八旗子弟来抵抗日军?
要是他们有那个本事,对着几千英法联军,当初老佛爷的男人咸丰爷,也不会跑到承德,还死在那儿去啦。
这一仗。还不仅仅关系着此次战事,还关系大清内部各政治势力的消长。甲午战事以来,后党过去二十年在京师,在北中国形成的稳固政治格局,被日军地狂飙突进打得七零八落。
后党本来就是在直隶一带扶植出一个超级地方实力派北洋来作为内重外轻,镇慑各地的局势。再以慈禧的老道权术手腕多方面来制衡牵制北洋这个势力。
北洋受恩之余,也给予以后党忠心耿耿的回报。内外相联接之下,压得那些以光绪亲政操权为口号,试图走到前台来的帝党势力喘不过气来。
(多说几句,清末此时局面。更有点象以慈禧为首地后党,加上李鸿章这么一个地方实力派共治的局面。双方势力勾结纠缠,在中枢,借着北洋这么一个庞然大物的团体而稳固了慈禧地位。而对天下督抚,也以北洋独大的实力形成了内重外轻的局面,有着足够的镇慑作用。在清廷中央直属武力已经崩颓的情况下,勉强安稳了数十年。
但是这种统治,更多地是靠着人的能力,而不是制度本身的能力清季正是种种当初清廷行之有效的统治手段崩坏无遗的时候。甲午一战,北洋势力大倾。虽然还是大清一等一的强藩,但是已经不是能足够镇慑地方的势力。甲午之后,地方离心倾向越来越严重,和半独立也差不了多少,遂有辛亥一声枪响。十余省脱离清廷统治。
李鸿章也因甲午去位。这位对大清忠心耿耿,也安于权臣之首的李中堂去后。中央也失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