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战之红色警戒-第4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中心。
北平和天津合为一个大区域,准备利用正在修建的城际铁路和公路连接,以北平为主,形成文化和经济的集中中心区域。
察哈尔的地界还是维持原状,等待以后调整,还是以张家口为中心。
唐山、秦皇岛、迁西等地因为承德地区还没有收回,也只是暂列,并没有变动。
山西也是被一分为三,北边以大同为中心,以五台山为界,中间以太原为中心,而南边的晋南因为运城还没有入手,暂时以临汾为主,但考虑到以后与陕西的互动,中心还需要向下挪,侯马和曲沃一带。
山东三分是为了协调特区内的权利划分,特区的繁荣使得很多利益划分需要妥协平衡,而山西三分是为了消化吸收山西这块肥肉。
至于绥远,也没有调整,那里傅作义的部队还没有调整完毕,加上人烟稀少,暂时不值得调整。本来这种区域划分就是结合着地理、人文和经济来调整的,随着区域的发展,也可能随时再调整,并不是永恒固定的。等到先锋军割鹿成功,那时候才是分割蛋糕的最佳时机,到时候根据各地的发展情况,再进行调整。
河南地区此时占据的地盘,孟享打算再加上洛阳等地,组成一个大的发展区域,他们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狭义上的中原地区。洛阳、开封、许昌、安阳等地在历史上篆刻下了多少的故事,即使后世郑州的大十字路口的便利加上周围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使得那里的发展条件也是很好的。
但经过了百年的战乱,残存下来的很多人为了生存,已经在适者生存中丢掉了人性的荣光,再不复上古的风采。
华夏复兴,不仅仅是军事上,经济上,在文化上也需要恢复曾经的荣光,不是照抄模式,而是文明发展的继承和革新,是一种泱泱大国独立精神的继承,是文化百花齐放之华,是思想包容万物之夏。
文明需要继承,孟享才确定了文明延续的主线。从上古的三皇五帝的沧桑,到夏商周的神秘,继而到汉唐的威盛,华夏的文明自成体系。
可惜后世丢了太多的东西。如果一棵树的分支长的太过歪斜,不如从主干上重新分一枝。孟享打算的就是要寻根溯源,从华夏文明的独特精神的主干上汲取营养,结合现代的发展,重新塑造让她枝繁茂盛。
那些没落文明发源地的重焕生机也成为了孟享发展规划中一个重点。
北平也好,南京也好,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始终发展兴盛,不需要孟享格外的关注。即使长安,还有人在梦中追寻。但以前最为繁荣的中原,却在一片片的庄稼地里沉寂千年,只有盗墓者时不时的光临。
郑州、洛阳、开封一带,有平汉铁路和陇海铁路交界之利,但却始终发展不起来,主要还是人为的因素。
中原自古虽然是繁荣之地,但也是四战之地,各大势力决斗的角斗场。无论是此时也好,还是后世也好,谁都不敢把家底寄放在这块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上。即使是后世可以集中建设,但因为国外的威胁,也不敢在此投入过大。
没有梧桐木,优秀的人才都跑了,剩下的即便是曾是王尊贵族之后,也在时间的长河中平庸了。
等到和平时期可以开发的时候,已经缺失了最重要的人才储备,很难再发展起来,只能慢慢的花费几十年甚至百年的时间温养了。
但此时,孟享却希望提前让这块饱受战乱之地恢复昔日的荣光,至少是在精神上可以恢复泱泱大国之气度。把这些古文明的地域串联在一起,并入一个大区域,就是孟享为此准备的。没有人天生就是高尚和下贱,只是环境使然。
当然,没有经济的底气支撑,说什么都没用。没有安宁和平的发展环境,也谈不上发展。
有了基地,孟享才有信心来谈论这些,才可以在基地的强大武装和由此带来的丰厚的经济基础上,打造理想的世界,才开始描绘那些未来的蓝图。
“这就是你们的经济规划?”又一次来到了齐都的阎锡山看着手中关于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规划的时候,也是满脸的不相信。
周白也已经习以为常了,当初就来连他也觉得不可思议。
“这是我们上半年的发展情况,可以推断下半年发展的成果。”周白笑呵呵的把一份报告递到了阎锡山的手中。虽然阎锡山的联合战区副主席的身份,对周白等人作用不大,但毕竟阎锡山也是在管理经济。
“钢铁,4万吨?”阎锡山倒吸了一口冷气,看了看周白问道,“这是半年的?是钢铁?”
“这是截止到6月1日的产量统计。”周白点了点头,“随着新的高炉和炼钢设备的建造完成,预计今年我们就能达到10万吨!”
阎锡山没有再问是不是生铁的产量,而是默默无语,低下头继续翻看其他的统计量。
“棉纱,11万吨。年计划生产20万吨。”阎锡山对经济十分的敏感,华夏棉纱在最高年份的33年,这个轻工业大发展的黄金时代,年产量不过44万吨。而先锋军的地盘上一年却要达到10万吨,按照上半年的产量来看,达到20万吨没问题。以前的棉纺织中心是在江浙地区,随着抗战的爆发,华夏的棉纱产量有所下降。如此一来,先锋军地盘上的产量可占了一半。
“原来日本人在青岛、天津等地的棉纺织企业被我们接收了。只是被破坏的也不少。轻工业见效快,吸纳剩余人员多,也需要大力发展。战区内民营发展多以此类轻工业为主。随着钢铁厂和机械厂的建设,新的棉纺织企业也要随之在附近建造,以后我们的棉纺织产量还会不断的提高。”周白解释道,“明年我们的纺织企业产量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欧战即将爆发,棉纺织企业有了很大的利润空间。”
这也是孟享发展棉纺织企业的一个目的,二战是吸金的机遇。欧洲被打烂了,美国人纺织产业辉煌不再,其他发展中国家没有这份实力。而因为手中抱着大笔的资金,孟享也不需要非得考虑以重工业为主还是以轻工业为主。两者一起发展,孟享也能支撑的起来,更何况,钢铁厂和机械厂附近为了解决家属的问题,也需要有轻工业企业的安顿规划。
再者,二战对轻工业产品的需求一点都不比武器弹药差。别人都全力生产武器弹药保命了,民生的困顿使得轻工业产品的利润也大增。
所以,孟享陆续从美国和德国定制了不少机械,加上民营资本的大量注入,若不是受制于棉花产量和销售渠道的不足,这个棉纱的产量会更高。
“水泥,110万吨。全年计划生产200万吨。”阎锡山又咧了咧嘴,华夏水泥产业还不足二百万吨,先锋军一口气就要先完成全国的产量。虽然有唐山等地的现有工厂,但扩大到200万吨也是一个天大的数字。他哪里知道,随着战区内基础建设的不断发展,孟享还一个劲的嫌水泥的产量不足。
此时靠基地的那点建设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这个时代还暂时不需要过多的考虑环保的问题,所以战区内正不断的有水泥厂建立起来。今年的200万吨只是一个保守的数字,明年孟享的目标是一千万吨。只要解决了动力的问题,这个目标不难实现。而恰恰基地不缺各种动力。
“煤炭,2700万吨,年计划生产5千万吨。”对这个数字,阎锡山没有太大的感觉,北方本来就产煤炭多,大同等地都落入先锋军之手,之前的时候,华夏一年也能生产四五千万吨。不过大多数都是掌握在外国人的企业中。先锋军地盘上的情况,他也有所耳闻,虽然一些日资企业被没收,但英法等国的一些产业还是维持现状。
这个问题,他也很能猜到一些。按照孟享给他分析的,欧战即将爆发,这些企业到时候收回,那些英法国家也不会像过去那样跳出来叫嚣。到时候那些资源产业收回来,只怕产量用上先锋军的那些机器后,还能提高不少。
但他不知道的是,这些煤炭不包括基地消耗的那些煤炭。有采矿车开采不需要通过原来的采矿设备。
阎锡山也见过了先锋军所属的一些煤矿的开采情况,比起那些黑煤窑来强多了,达不到一定的安全标准是不能开矿的。加上先锋军的地盘上有最低工薪的保护和低保政策,那些私营矿主也不敢逼迫过甚,只能少用人,多用机器提高开采效率。
正因为如此,所以虽然支出多了,但开采量一点没有减少,反而更多了。
“化肥,五千吨,年计划生产一万吨!”阎锡山看到化肥时,又看了看周白,他听说过化肥的事情,他曾经让人研究过这个。对于粮食却是有增产的效果,幅度还不小。不过,那些化肥都是进口的,国内只有一点实验性的生产。此时一下子过了千吨,甚至年产万吨,还是突破性的。
“汽车,89辆?”阎锡山突然看到了一个数量极少的项目。

第446章 日苏还需要冲突一下
~日期:~09月20日~

第446章 日苏还需要冲突一下
“这个汽车是自产汽车,不是组装汽车!”周白看到阎锡山所比划的那处汽车产量,不由笑道,“这些从设计一直到发动机,再到整车装配都是咱们自己制造的。 //虽然只有八十多辆,却是上百名科研人员近一年的心血。”
周白面上有自豪的神色,虽然这些是汽车是手工打造,但这八十多辆却都是一步步试验而成的结晶,每一个零件都是战区自己精心打造的,完全的国产货。只可惜这些还没有形成工业化大生产,依旧是手工作坊式的。不过这也是一个创举,才列入了生产计划中。
“后边有我们利用进口的零件组装生产的汽车,大概有六百多辆吧!”周白又补充了一句。他说的是利用基地的发动机和零配件改装的民用车辆。
阎锡山也看到了那里的630多辆民用车辆,以轿车为主,是和德国人合作建立的大众汽车厂生产的。而基地生产的卡车、桶车等都算是直接进口的。不算本国生产的。
汽车和坦克上的零件另一个用途就是用于生产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等,截止到上半年为止,一共生产了700多辆,到秋收的时候预计可破千。明年的时候就可以有近两千部拖拉机用于春耕了。
阎锡山越看越吃惊,先锋军的工业体系已经初见规模,机床生产上半年也已经突破了三千台,按照周白的说法,等到那些技工掌握了方法,明年有望突破一万台。
一些东西也是从无到有,比如自行车,先锋军利用建造自己的轴承厂和齿轮,开始了自行车的全面国产化。在天津和齐都的两家自行车厂,上半年都才刚投入生产,虽然前三个月只有三千辆的产量,但全年的目标已经标到了一万辆。
这比起以前只是手工敲制的来,已经是一大进步了。
再比如化纤产品,先锋军当初用尼龙换市场,得到了杜邦的一些机械和部分技术。庄长恭和王葆仁等人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借助基地科研中心的实验条件和现成产品的提示分析,从而研制出了自己的尼龙生产,虽然半年以来只有3吨的产量,也是一种从实验室走向工业生产的一种突破。毕竟尼龙此时依旧只掌握在美国和华夏的手中。
既然先锋军有了这样的配方,孟享也不会放过这种发财的机会。尼龙的配方不会保持很长时间,很快就会被别人分析出来,所以他立即拿来与德国人作交换,换来了部分药品的生产技术和设备。虽然有基地的药品生产,但这些不能满足现实中的医药需求。先锋军适当的亮出了基地药品的产量数额,从而压低了价格。
医药用品随着战争的爆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