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朱镕基传-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十章 从改革的马前卒到权力的核心层(下) 

所有企业的大老板

国务院经贸办副主任包括李岚清、王忠禹、张彦宁、赵维臣、李祥林、杨昌基、徐鹏航、陈清泰、石万鹏等九人,大部份为生产办原来的负责人。新任者包括李岚清、徐鹏航、陈清泰、石万鹏。

徐鹏航生於一九四零年,湖北黄梅人。一九六四年毕业於湖北省农业机械巷科学校。历任大冶县钢铁厂副厂长、党总支书记,大冶县副县长,中共黄石市委副书记,黄石市市长。一九八五年任湖北省副省长。一九九二年十月任国务院技术监督局局长。

陈清泰历任中共第二汽车制造厂厂长、二汽集团董事长。

石万鹏历任国家经委交通局副局长,国家计委生产调度司司长。一九九一年十月任国务院生产办副秘书长。

经贸办开张之後,朱熔基即开始利用企业集团的组建,将企业从中央部委和地方主管部门中分离出去,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实体。大批的企业组成企业集团後,力量扩大,可以撇开官方的渠道,有自主权地按市场规律去安排自己的生意,而朱熔基则成为了国家所有大型企业的大老板。

从九二年六月,李岚清出任经贸办笫一副主任时,即正式成为朱熔基的副手。李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官僚,不爱出风头,改革派得势时,他的才干可以得到发挥,而保守派得势时,他亦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或屈服於压力,或逃避,不至於与保守派产生争执。

但李岚清亦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性格和工作作风正好辅佐朱熔基:另一个有利於他们合作的因素是,他们都获得中共元老薄一波的赏识。

李岚清作为中共开放早期引进外资和科技的主要负责人,也是中共外贸体制改革的主导者,这些「政绩」虽一度遭到非议,但最终获得最高层的肯定。更利於李岚清的是,召开「十四大」的九二年,正是中共外贸获得猛进的一年,总额超过一千五百亿美元。

李岚清一九三二年出生於江苏镇江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的影响,使他自幼好学,并能接受正规教育。四十年代末,李岚清即就读於上海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而且是学生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担任了该校学生会副主席。

一九五二年大学毕业,李岚清被分配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计划科,几年後被派到苏联利哈乔夫汽车厂和高尔基汽车厂实习。

五七年李岚清回国之後,再到长春第一次车制造厂计划科当科长。他的才华很快引起了厂长饶斌的注意。饶任过中共松江省委副书记,中共建政後即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厂长。

李岚清成为副手

五九年,饶斌调到北京任一机部副部长。由於李岚清擅长写作,又有留学经验,亦随饶斌调到北京,任娆斌的秘书。

这对於李岚清的仕途是关键的一步。当时一机部部长为赵尔陆。赵是中共早期重要军事领导人,任过第四野战军第二参谋长,五五年获上将军衔。中共建政後,赵主要担任国防工业系统领导人。

赵尔陆对李岚清极为欣赏,曾亲自将李介绍给国家经委主任薄一波。六零年,赵尔陆调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第二年饶斌也调任同职,李岚清成了国家经委主任室的秘书。

「文革」开始後,薄一波、赵尔陆均遭到冲击。薄一波被打成「叛徒、三反分子、刘少奇爪牙」,赵尔陆更被迫害至死。

李岚清亦受到波及,国家经委企业管理局科长职务被免除。六九年到七二年,李岚清被下放到国家经委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了三年。不过,那段备受压抑的精力,成了日後从政的本钱。假如他在文革中对赵尔陆、薄一波踏上一脚,他就难有今日的辉煌。

薄一波正是八零年代以来中共人事的主要安排者。从某种程度上讲,李岚清受益於薄一波这位「老首长」。

一九七二年,李岚清得以复出,被调到华中支援三线建设。当时他的老首长饶斌任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党委书记、厂长,李岚清因而得以出任计划处副处长、发动机厂党委第一书记,後任第三汽车制造厂建厂指挥部副指挥、重型汽车厂筹备处负责人。

长期在大型企业工作的实践,使他对中国的企业管理有第一手经验,知道中国企业的弊端所在,这为他後来的主持外贸体制改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九七九年七月三十日,中共五届人大常委会决定成立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组织、协调和管理全国对外经济贸易工作,对外经济贸易部成为其所属单位之一。当时薄一波已经获得平反,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经济,饶斌则调任一机部部长。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李岚清也被调任国家进出口委政府贷款办公室负责人,李岚清虽是第一次涉足中共外贸系统,但他在这方面的才干很快显露出来,他利用政府贷款扶植优质出口商品的生产,迅速建立起遍布全国的外贸出口基地。

一九八三年四月,李岚清调任天津市副市长,主管对外经贸、开发区、旅游、港口管理等工作,辅助当时的天津市长李瑞环。天津人对他的评价是:颇具开拓精神,且建树甚多。

李岚消在天津的政绩主要有三件事,一是主持创建了全国第一家外商投资服务中心;第二是积极参与要求中央下放天津港口的权力;第三是参与了天津经济开发区的筹建工作。

经贸委地位扬升

天津的工作经历,为李岚清积累了政治资本。更重要的是,在李瑞环与陈伟达(时任天津市委书记)的斗争中,李岚清比较支持李瑞环,李瑞环八九年成为中共权力核心层政治局常委的成员,对李岚清的晋升自然有益。

八五年结冻「外放」生涯,回到了经贸部,任经贸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据知情者透露,李岚清当时返回经贸部,系赵紫阳亲自点的将,要李主持外贸体制改革工作。八七年十一月在中共十三大上,李岚清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当时的部长郑拓彬是一个「外贸元老」,五三年开始即在外贸部工作。郑的文化水平较低,并不适应外贸的发展,经贸部的日常工作多由李岚清主导。

李岚清在副部长任内大刀阔斧,除主持创建保税区外,还对外贸进行了大幅度改革。九零年十二月李岚清替代郑拓彬,正式出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

九一年元旦起,中共对外贸易实行取消出口补贴、「自负盈亏」的新体制,这是李岚清上任放的第一把火。其後继续推出一系列大的改革措施,呼吁尽早颁布实施「对外贸易法」、「反倾销法」,进一步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使中共外贸出口体制,逐步符合国际贸易规范。李岚清也因此塑造了自己「实干」、「改革」的个人形象。

一九九二年十月,随著朱熔基正式进入党的核心决策层,李岚清成为政治局委员,并等待在次年召开的八届人大上出任国务院副总理,经贸办的领导力量被再次加强。

一九九三年三月在中共十四大上,王忠禹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杨昌基获任中纪委委员。自此,人们已经明白朱熔基已经开始扮演第一副总理的角色,主管国务院大部分工作,而李岚清则接替朱熔基刚刚进入国务院时的角色。

在九三年三月的中共八届人大上,经贸办正式升格为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由王忠禹出任主任。

九三年五月七日,经济贸易委员会正式挂牌办公。王忠禹在中外记者会上说,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朱熔基和副总理李岚清共同主管经贸委。经贸委作为国务院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能是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搞好宏观调控,协调服务。

九一年六月,朱熔基除兼任国务院生产办主任外,另一个重要的兼职是国务院「清理三角债」领导小组组长。所谓「三角债」是指甲欠乙的债,乙欠丙的债,丙又欠甲的债。

但作为中国商业现象的三角债,其本质并非只是商业现象,而是经济体制中所存弊端的外在表现,因而要处理起来格外困难。

「三角债」死结难解

八八年李鹏亲自抓过「三角债」的问题,他强调制度化、统一化,要把大型工矿企业、重点项目、主要产品都集中到中央计划内,搞「全国一盘棋」,结果是一筹莫展。

在八九年春的一次政治局会议上,李鹏不得不坦承:「三角债、产品质量、生产效益,这是多年来积累下来的问题,短时间内很难解决」。後来常务副总理姚依林又接管清理「三角债」的非但问题末获解决,「三角债」现象反而更加恶化。

到一九九零年七月,大陆各企业之间拖欠的「三角债」,已累计到百三千多亿元,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全国八百多家大型国营企业拖欠的。姚依林提出「必须严格执行中央计划,该统的就统,不能分散。」不过姚的意见末获政治局采纳,於是姚依林托病休假。

李鹏让朱熔基具体负责清理「三角债」,一般认为是保守派人士给朱熔基出的难题。但正是这个难题,给朱熔基提供了发挥才干的机会。

面对「三角债」这种积重难返的债务连锁现象,犹如面对一种病情严重的综合症,能否治愈取决於大夫的医道。

朱熔基首先组织一批专家、企业行政主管人员,召开清理「三角债」专题会议,给「三角债」综合症找出了症结所在:其一,基本建设、技术改造项目投资缺口严重,相当部分是依靠拖欠来弥补投资缺口的;二、大中型国营企业亏损严重,由於亏损使企业支付能力大大削弱,形成大量的拖欠货款;三、全国县以上的工业企业的生产成品比正常库存量多出八百亿元左右,乡镇企业甚至更为严重。由於产品实现不了最终消费,商品不能转为货币,企业无钱购买燃料和原材料,为了支撑生产,只有依靠拖欠来过日子。与此同时,各地商品交易秩序混乱,结算纪律松弛,信用观念淡薄,也是形成「三角债」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搭脉找出病症根源之後,朱熔基认为,「三角债」的形成,是诸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也是中国经济运行中许多深层次的矛盾集中表现。只有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取得突破,以清理「三角债」为突破口,整顿生产秩序和金融纪律,才能使大中型企业逐步搞活。

会议之後第三天,朱熔基便先後赴「三角债」纠结最深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重工业区。通过试点,提出了注入资金、压货挂钩、结构调整、扼住源头、连环清欠等一整套治标而又治本的解决措施,疏通资金循环渠道,解开债务链。

他的明确而严厉的措施很快取得成效。只用了二十六天,仅东北三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就清理拖欠款一百二十五亿元。

利用舆论监督效率

朱熔基带著一片赞誉声回到北京,次日又召开全国清理「三角债」电话会议,部署新的一轮「消欠」战役。

朱熔基用长途电话、传真、电报向全国各地政府下达了一道口气强硬的「军令」:「各地务必在一九九一年九月二十日二十一时以前,将你省(区、市)固定资产投资拖欠注入资金情况(银行贷款、自筹资金和清理项目数),报至国务院清欠办公室,如果做不到,请省长、自治区政府主席、市长直接向朱熔基副总理汇报,说明原因。」

各地政府首脑收到北京发来的「军令状」,知道这一次要动真格的了,倍感压力,均作出了快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