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三极崛起-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子赟顿时来了兴趣,拉着陈娇儿一路小跑过去,“陈团长!陈大哥!”

    站在操场边看士兵训练的陈振林闻声望去,见是旅长的弟弟妹妹,笑着道:“别着急,慢慢来。”

    来到陈振林身边,赵子赟急切问道:“陈大哥,打国民军的时候你在?”

    陈振林不明就里,笑道:“当然在了,独立旅几乎所有的战斗我都参加了。”

    “太好了!”赵子赟一脸兴奋,“陈大哥给我们讲讲好不好?”

    望了眼远远躲到一边的常风,陈振林就知道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还自己跳了进去,“子赟,我这还要训练呢!”

    “陈大哥,这个我知道,你一边训练,一边讲就是了,要不然,我和大哥说说,给你放一天假?”

    陈振林吓了一跳,一天?算了,还是凑合着讲会好了。

    “不用,就这么讲吧。”万般无奈,陈振林只得随意说着一些往事,没多久,他就发现敷衍不不去,二人并不是静静的听,还会问,弄得他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来讲。

    这一讲便是三四个小时,陈振林发誓以后宁愿去跑五十里,不一百里,也绝不给小孩讲故事,太折磨人了,好容易熬到吃饭的钟声响起,他便逃一般的跑了。这给他留下了不小的后遗症,很长时间,看到赵子赟和陈娇儿,他都会不自然的绕道走。

    这天产生的后果是赵子赟和陈娇儿没想到的,常风在以后再也不提歇歇的事,他宁愿咬牙陪着玩,也不想二人歇下来,否则再来一个故事会,他想死的心都有了。

    到了第七天,常风算是松了口气,原因很简单,赵子赟脸挂不住了,不知怎的,陈娇儿仿佛天生是骑马的料,这才几天功夫,就可以在马背上轻松自如,反倒是赵子赟,一直骑不稳,在妹妹面前丢了脸,赵子赟自然要找回来,没事他就和马较劲,常风这时到简单了,只要派骑术好的人轮流陪着便行,附带着陈娇儿也不来烦他,总是骑着马在赵子赟面前转来转去,不是的发出咯咯的笑声。

    当然,赵子赟也有比陈娇儿强的,打枪他就比陈娇儿不知好了多少,五十米靶,赵子赟至少能打四十环以上,至于陈娇儿,能上靶就不错了,但赵子赟不觉得这可以炫耀,人家陈娇儿才十四岁,还是女孩子,连枪都端不稳,他胜之不武。

    精力再旺盛,也有累的时候,在兵营的最后几天,赵子赟和陈娇儿完全恢复了在家的生活方式,多数时候是转转看看。“二少爷,旅长让你去一趟。”

    接到赵子梧卫兵的传告,赵子赟没多想,径直朝旅部走去,陈娇儿则笑眯眯的跟着他,这段时间,是她很开心。

    二人本以为大哥找他们也就是说说家常话,一进门,赵子赟就知道自己想错了,四五个军人端坐在桌子前,大哥赵子梧正和他们说着什么。

    “报告旅长,二少爷和二小姐到。”

    赵子梧冲着二人招招手,“过来坐。”

    拉开椅子坐下,赵子赟心里忐忑,不知道大哥找他何事。

    “子赟,是这样的,我们准备扩军,想听听你的看法。”

    赵子赟有些头晕,扩军好像不关他的事,陈振林见他迷惑,笑道:“子赟,扩军涉及到方方面面,兵源、粮饷都是不可缺的,你大哥说你开始接手县府的一些事,这才提议让你说说。”

    这么说赵子赟彻底明白了,他略略理了理思绪,“在山西诸县,阳高算是人口较多的县,据我所知,阳高全县约有十二万五千多人,男性大约有六万五千人左右,男女比例差不多,十五到五十岁男子占了一半,至于适合从军的适龄人群,没有具体的数据,但大致可做个估算,十八到三十岁男子应该不少于一万五千人。”

    屋中嗡嗡声起,陈振林有些诧异,旅长提议听听赵子赟的想法,他是抱着随便听听的态度,没想到赵子赟还真知道些东西,数字完全不是他想的那样。“一万五千人?还是挺多的。”

    “陈团长,其实并不多,我觉得要想从当地征召,有些难度。”

    “这有什么难的,旅长下令,派出些人手,谁敢不来?”一人毫不在意说道。

    这人赵子赟认识,是最早跟着大哥闯荡的人之一,现任一团团长,驻守在天镇的张志新。

    “张团长,若是拉丁,那我无话可说。”

    赵子梧眉头紧锁,他不满的看了张志新一眼,敲了敲桌子,“先听子赟说,难在何处?”

    “大哥,我说的难是因为这些人多数是家中的主要劳力,如果要征召,只能从家中有兄弟的人中招,这样一算,应该不会超过三千人。”

    “军中有饷银,旅长又从不克扣,这些人家中没劳力应该问题也不大,子赟,你是不是想得太多了?”

    说话的是参谋长李肃,赵子赟微微笑了笑:“单从军队考虑,这自然是可行的,可李参谋长别忘了,独立旅要想壮大,出了兵丁,还有粮饷,这些劳力都走了,粮从哪来?饷从哪来?若是采取其他军阀的做法,不管地方,我认为是不能长久的。”

    众人哑然,“可没兵如何保护地方?”陈振林觉得这个问题无解。

    “不然,大哥,李参谋长,诸位团长,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为什么一定要从本地征召兵丁呢?”

    赵子赟心中一动,“子赟,说说你的想法。”

    “北方连年战争,很多百姓流离失所,这里面就有很多精壮男丁,而且多数人无家可归,大哥不妨多派些人手,到那些交通要道去征召,拖儿带女的就不用考虑了,尽量找那些没家人的年轻男子。”

    “咦,这个主意不错!”众人纷纷议论。

    “当然,本地人也要征召一些,保土为民本就是他们应该尽的义务。”

    “好,这征兵就按子赟说的定!粮食问题,子赟你有何考虑?”赵子梧问道。

    “阳高全县耕地大约有四十五万亩,好一些的平地有十七万亩上下,正常年份光景能有个四千万斤,主要是谷子、小麦、高粱、黍子,直接看,粮食应该够,不过扣除那些乡绅、大户的田地,有把握收上粮食的田地不超过十五万亩,也就一千万斤左右,按照这个量,勉强能养一万人的军队。”

    众人都是只管如何打仗,物资从不操心,闻言都大吃一惊,难怪赵子赟不太同意在本县征召兵丁,要是那样,粮食真的很难保障,买是可以,但问题是银钱从哪来?

    陈振林算是明白赵子梧让赵子赟参加会议的真正意图,“子赟,你可有办法解决?”

    “我来之前,已经和薛知事有了初步的计划。”赵子赟将他在农事上的设想说了说,“如果能行,阳高县的粮食产量至少可以翻一倍!这个不是我说大话,是有根据的,阳高全县的粮食亩产多数在二十至五十斤,只要种子、水这两大难题解决,亩产百斤并不是很难达到。”

    “好!”赵子梧大为赞赏。弟弟的表现出乎他的意料。

    “大哥,我还有个建议。”

    “你说。”

    “咱们的士兵多数都是农户出身,干活没问题,修渠的事我盘算过,单靠本地劳力有些不足,大哥可否派些人一起参与,一来可加快速度,二来也是一种训练。”

    “训练?”连赵子梧都有些不解。

    “体力训练兼挖战壕训练!”

    赵子梧觉得可行,他看着手下三位团长,张志新装作没看到,他才不会去干这种丢人的事,李肃是兼三团团长,有些犹豫是否答应赵子赟。陈振林对赵子赟好感大增,闻言笑道:“二团没什么防务,不如就去练练。”

    众人走后,赵子梧似笑非笑的望着弟弟,“老实交代,是老师教的,还是你想到的?”

    “有一些是老师教的,还有一些是我自己琢磨的。”

    “嗯,不错,很有进步。”

    得到夸奖,赵子赟很是兴奋,他趁着赵子梧心情好,试探道:“大哥,我想要支枪。”

    犹豫了片刻,赵子梧还是决定给他支手枪,以备不时之需,他来到桌子前,拉开抽屉,拿出一把手枪。

    “子赟,这是柯尔特手枪,可以装七发子弹。”

    “好漂亮!”赵子赟接过来爱不释手,陈娇儿在边上想要拿过来看,赵子赟连忙用胳膊将她挡开。

    赵子梧笑了,“娇儿,你还小了些,等你十六岁生日,大哥一定送给你一把更好的手枪。”

    “大哥不骗人?”

    “大哥什么时候骗过你?”

    陈娇儿开心的笑了,她只想着赶快长大。

    从赵子赟手里拿过手枪,赵子梧熟练的退出弹匣,然后又装上,上膛、打开保险,做了个射击的动作,“清楚了?”

    见赵子赟点头,他关上保险,将手枪递了过去,回身又从桌子你拿出个纸盒,“还有五十多发子弹,都给你吧。”

第51章 村治() 
解决水利,也就解决了粮食来源的重要基础,可除此之外,摆在薛儒和赵子赟面前的还有管理,一个县的管理不外乎农、工、商,以及教育、治安等这些事项,但在山西,还多了一项村治,这玩意别说从上海来的赵家兄弟懵懂不知,连本地土生土长的薛儒也是一头雾水,可不照此管理也不行,这可是阎锡山的得意之作。

    不懂就先把他搞懂,几位县府新任官员忙里偷闲学习,看文件,听介绍,带考察,折腾了好几天,几人才算是知道了个大概。

    不知道不要紧,知道后薛儒就有些头大了,这阎锡山的村本政治和他们现在做的事情有冲突,弄不好会引起很大麻烦,头一次,几人为一件事情坐在一起开会。

    县府的议事厅,几个人围着桌子而坐,在空旷的房子里显得有些孤零零的,这地方原本是县议会开会的地方,只是薛儒接任知事后,在陈淑珍的引导下,已经明白这民主一段时间与阳高无缘,找了老好人郝成美挂名做了个议长,将张瑞等人弄进来成立了个名义上的县议会外,几乎就没有行使过任何权利,这议事厅也就成了县府经常开会的地方。

    张力给众人上了茶,他看着几人眉头紧锁,有些不解,不就是个村本政治嘛,有这么麻烦?

    薛儒依然是一身长衫,他在这方面很固执,不管陈淑珍和赵子赟怎么说,他就是不换中山装或西装,赵子赟有次开玩笑说是不是给他衣服上绣个鸡什么的,以表示他是县知事,不料却被薛儒白了一眼道:“什么都不懂!那叫补子!”

    还没等赵子赟反驳,他接着道:“还鸡呢,锦鸡是二品!县知事最多七品,要绣也是鸿漱,知道鸿漱吗?算了,你怕是听都没听过!”

    一句话把赵子赟噎得半响说不出话来,他还真不知道鸿漱是个什么东西,私下里问了好多人,也搞不清楚是个什么玩意,直到有次有个前清举人来找大哥,他想起后问了问,才明白鸿漱是种水鸟,和鸳鸯差不多。

    至于开会的其他人,倒是没薛儒那么较真,马麟是直接穿西装,其他人则和赵子赟一样,穿中山装,只是不像他那么剪短发而已。

    张力见几人发呆,摇了摇头,在边上的桌子上摊开本子,拿起墨条在砚台中百无聊赖的缓缓磨着。

    “我看这村本政治搞的就是县治的那一套,村民会议就相当于县议会,村公所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