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那些年西游的兄弟-第6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数不少。

    第一天晚上老先生没有讲苏秦,而是跟赵政下了一晚上的象棋。想想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坐在小院的院子里,头顶是一轮圆月和满天的星星。院子里坐着两老一少,老先生跟少年对坐在棋盘旁,一人红字,一人持黑。

    “将军!”

    “上马!”

    “再将!”

    “支士!”

    “炮将!”

    “看我不吃了你的炮!”

    “哎哎哎,先别慌,我没看清,这次不算,不算啊。”

    “老头子,你又跟人耍赖皮了。”

    老奶奶在月光下绣花,时不时抬头看一眼正在下象棋的爷孙。老先生棋艺高超,每次都能把赵政杀得片甲不留。即便是被赵政逼到绝路,老先生依然有杀手锏。退一步棋,他的棋顺理成章的活了。

    老头子头也不抬的说道:“你又不会下你懂个啥,不信你问小赵,刚才我是不是放错地儿了。”

    赵政一脸尴尬的附和着老先生的话,冲老奶奶嘿嘿一笑。他不说老奶奶照样知道是咋回事,不然岂不是白陪着老头子过了大半辈子了。

    后来老先生一本正经的告诉赵政,让他陪着下棋是有原因的。他知道赵政崇拜苏秦,所以他想看看赵政究竟有几斤几两。不要骄傲自大,不要以为他老头子棋艺不高。不服气可以试试,分分钟秒杀赵政。

    老先生说这话时喝了不少酒,别说走路连站都站不稳了。那会儿赵政也喝多了,不过他还知道让店小二送老先生回家。不回家可不行,老奶奶每天都会在家里等着老先生,他不回去老奶奶是不会睡觉的。

    每天都有一个人在家里等你回来,其实这样的幸福也挺好的,不是么。

    (本章完)

第822章 0129,六国之相(六)() 
在苏秦出使赵国的时候,秦国跟魏国已经打了起来。魏国这一次也是下了血本了,举国出兵誓要跟秦国一较高下。一个是老牌霸主,一个是后起之秀,谁输谁赢还真就在五五之间。

    秦惠王派遣公孙衍对上了魏国老将龙賈,公孙衍的用兵诡异多变,越是沙场老将就越是容易上当。

    代表魏国出战的当然不止龙賈,还有当时位极宰相的魏王之弟。龙賈久经沙场,可魏王之弟却是草包一个。

    最后他没能兑现曾经夸下的海口,但是让公孙衍把龙賈给活捉了。活捉敌方主将,公孙衍这一次可是立了大功。而且,这一仗也给了秦惠王不少信心。秦国将士士气高涨,正是东出函谷关的大好时机。

    苏秦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便慌了神,如果秦国真要东出函谷关,第一个打的肯定就是赵国。如果此来,他的合纵之计就无法完成了。受到威胁的赵国一定会求自保,而其他诸侯国也会如此。

    既然事情已经发生,苏秦能做的便是顺势而为。既然秦惠王已经有了想法,那他就帮秦惠王送上一位贤臣。

    苏秦派人去请他的师弟张仪,希望张仪可以跟他一起为赵肃侯效力。张仪问询感到赵国,却不料竟遭苏秦冷落。张仪在赵国待了一个多月,连赵肃侯的影子都没见到。平日里苏秦倒是经常跟他见面,不过见了面也不会说句好话。

    苏秦一直在挖苦张仪,身为同门师兄弟,如今的他已经是燕国和赵国特使,马上就要出使其他诸侯国了。而张仪呢,差不多跟苏秦同时下山,如今却让人籍籍无名。

    就算张仪脾气再好,可也受不了苏秦整日这般挖苦。最后被苏秦气的实在受不了了,毅然决然的离开了赵国,直奔秦国而去。

    那时的秦惠王正在招贤,希望可以效仿当年的秦孝公跟商鞅。但他所遇到的多为华而不实之人,没有一个人能够入他的眼。

    张仪到了秦国,很快就见到了秦惠王。这一点连他自己都很费解,秦国之行为何会如此顺利。

    不过他运气真是不错,不仅见到了秦惠王,而且还跟秦惠王聊了很长时间。初见张仪的秦惠王并无半点儿异样,不过张仪的一句话点醒了他。

    几年前的确有人向他提出过合纵连横之计,只可惜当时的他目光短浅,根本没有考虑那么长远。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如今的秦惠王早已开阔的眼界。以后的秦国绝不会如此窝囊,以后的秦国一定要东出函谷关。

    张仪把苏秦先前所讲的合纵连横之计说了一遍,然后给秦惠王献上一个更适合秦国的计谋。秦惠王听完大为赞叹,并立刻下诏封张仪为秦国客卿。

    当然了,张仪到了秦国还有一些小插曲。比如后来嫁给他的那位姑娘,就是张仪在刚到秦国时认识的。姑娘性情直爽,根本就没把张仪当成外人。赳赳老秦男女皆是如此,喜欢就大胆去追,不爱就彻底放手。

    这段姻缘当然不是别人安排的,不过张仪的确是走了桃花运。在秦国事业爱情双丰收,不过这一切他倒后来都知道了真相。

    送张仪去秦国的是苏秦,帮张仪见秦惠王的也是苏秦。当时秦国有不少人等着看张仪的笑话,但也有不少人在暗中帮张仪说话。如果不是这样,张仪根本没那么快能得到秦惠王的赏识。

    张仪很感激苏秦,因为苏秦帮了他。虽然这一切都是苏秦早就算计好的,也不是平白无故帮他张仪的。

    张仪成为秦国客卿之后,苏秦就派人给他送来一封信。信里的内容很简单,苏秦希望张仪可以帮他一个忙,这个忙也只有张仪能帮。

    张仪跟苏秦的志向不同,但他也是个知恩图报之人。既然苏秦开口,不管什么忙他都会帮。况且苏秦提出的并不算什么大事,只不过是让张仪向他承诺只要他当权一天,秦国就不能攻打赵国。

    苏秦的合纵之计刚刚启动,最要命的就是这个赵国。如果这会儿秦国跟赵国开战,那他的合纵之计百分之一千就是夭折。所以他才会如此费尽心机的将张仪送去秦国,然后让张仪成为秦国客卿。

    其实苏秦当年的首选目标也是秦国,只不过那时的他年少轻狂,根本就不懂得收敛。只是自持胸有谋略而不把别人放在眼里,那时的他的确有点儿狂傲。虽然他真是大才,只可惜那会儿没能遇上识货之人。

    张仪答应苏秦,只要他当权一天,他张仪保证秦国不会攻打赵国。俩人虽是师兄弟,但张仪跟苏秦的想法略有不同。

    苏秦没能得到秦惠王的赏识,所以他所要做的就是合纵对抗秦国。而如今的张仪身为秦国客卿,他所要做的就是阻止其余六国合纵,然后各个击破为秦国所用。

    如今这一幕多年前倒也似曾出现过,只不过那会儿的局面是商鞅跟公孙衍。一个想要以绝对武力扩充地盘,一个是主张依法稳固根基然后组建一支新军。

    当年的商鞅不仅为秦国变法,而且还为秦国组建了一支新军。新军跟老牌秦军想必战斗力更强,而且他们多为十八九岁的年轻人,上了战场就悍不畏死,百分之百的听从主将号令。

    想当年,商鞅就曾带领这帮新军跟魏国打过一仗。不过那会儿的魏国仅仅出兵十万,秦国三万新军出乎预料的将十万魏军打的望风而逃。

    一战成名天下知的是秦国新军,而一直为秦国卖命的公孙衍到现在才爬上大良造的位置。在秦国,大良造的权利等同于他国的丞相。

    当前形势随时都有可能生变,所以苏秦在赵国待了两个多月。一来是为了让赵肃侯坚定联盟的决心,二来也是为了看清接下来的走势。如果秦国东出函谷关,第一个遭殃的毕竟只有赵国。

    苏秦见赵肃侯有了退求自保之心,所以他又再赵国留了数日。每日里跟赵肃侯讲解当前局势,以后所有会发生的情况。赵肃侯自然是相信苏秦的,再者说赵国的士卒也不比秦国要少多少。就像苏秦所讲的一样,秦国再强他也不敢举国进犯赵国。

    (本章完)

第823章 0130,六国之相(七)() 
大周之后的秦国一直都很顽强,尤其是当年秦国称王的时候,秦武王直接带人去了洛阳面前周天子。当时的周天子惧怕秦武王,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承认秦国称王这个事实。而秦武王目中无人,竟要当着周天子的面搬动象征大周威仪的九鼎。

    虽然后来秦武王没有落到好下场,可那会儿秦国已经今非昔比,很多人对秦国已经心生畏惧。

    恐惧往往跟实力并不沾边,尤其是有了根深蒂固恐惧之后。没有上过沙场的将士,永远体会不到久经沙场的老卒会如何死战不退。

    讲到这里之时,老先生悄悄看了一眼已经在打盹的老伴。赵政回过神来,然后帮老先生把老奶奶送到屋里。跟老先生打了声招呼,然后回客栈休息去了。

    夏玉房一直在等赵政,她知道赵政这几天都跟老先生在一起,不过她还是有些担心。毕竟赵政的身份在那儿摆着呢,如果在这儿出点儿什么意外,恐怕秦国是绝对不会放过燕国的。

    看到在等自己的夏玉房,赵政笑着喊了声姐,然后跟夏玉房一起进了房间。桌上放着一碗莲子粥,还有几个温热的脆皮烧饼。这会儿小吃摊早就收摊了,想必是夏玉房早就给他准备好的。

    赵政狼吞虎咽的吃完几个烧饼,一口气喝光了那碗莲子粥。也只有夏玉房知道他有这个毛病,可以说是毛病也可以说是习惯。

    一般人一天吃三顿饭,吃两顿饭的人一般是不吃早餐。但赵政不是,赵政一般一天吃两顿饭,早饭是必须要吃的,午饭也不能省。不过这晚饭就可以省了,不吃晚饭对身体没有半点儿坏处。

    只不过,只要赵政熬夜,睡前就必须吃点儿东西,否则根本就睡不着,就算睡着了也会饿醒。小时候他可没少大半夜吃东西,这个习惯一直到了现在。而知道他有这个习惯的,除了夏玉房别无他人。

    夏玉房叮嘱赵政早点儿休息,然后拿着空碗离开了房间。吃饱喝足的赵政睡的很香,一觉睡到大天亮。吃完油条跟八宝粥,赵政照例去了老先生所在的私塾。不过他没去打搅老先生,而是安静的坐在那里听老先生给那些孩子们讲四书五经。

    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就算你每天把所有时间全都用来学习,学到一百岁也学不完所有知识。这话是老先生跟赵政说的,老先生还告诉赵政一个道理。

    人这辈子只有两件东西是自己的,一件事吃进肚子里的,一件事记到脑子里的。

    仔细想想老先生说的真有道理,不过赵政的心思可不在这些道理上,他想听的自然还是关于苏秦的故事。

    偶像是用来干什么的?

    偶像当然是用来崇拜的,崇拜是因为你也想成为那样的人,或者说你已经把他当成你的人生目标。

    如同很多人把商鞅当作偶像,很多人把李悝当作偶像,很多孩子也会把教他们读书的老先生当作偶像。

    每次老先生告诫赵政不要着急的时候,赵政都会这么跟老先生解释。他的时间不多了,现在的他已经十六岁了。再过四年他就该行冠礼了,虽然他知道自己命中注定会晚两年再行冠礼,可晚两年也不过是一眨眼的功夫而已。

    下午老先生没去私塾,而是专门腾出时间来给赵政继续讲苏秦的故事。既然是出自老先生之口,其中当然不乏一些老先生对苏秦的看法。以他的眼光看待苏秦,所讲的故事就会偏重于他的喜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