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那些年西游的兄弟-第6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王,念在老丞相为成汤呕心沥血这么多年的份上,就饶他这一回吧。”

    “大王,老丞相乃三朝元老,若是行此酷刑,您就不怕让天下诸侯感到齿寒吗?”

    百官一起跪下向纣王求情,最后却换来纣王的一声冷呵“如果本王今日不杀了这老匹夫,其实不在纵容这等逆臣当众羞辱本王?谁若再敢替他求情一并论处,这件事本王不想重复第二遍。”

    闻听纣王要将求情之人跟商容同罪论处,跪在地上的百官纷纷起身。四名侍卫在纣王的示意下走向商容,却突然看到了商容怒瞪了眼神。

    先前是一声呵斥吓坏了四人,如今不过是一个眼神,亦是让四人胆战心惊。

    “殷受,你个无道昏君,今日我便是死在这九间殿上又有何妨?既然我不能保成汤江山延续下去,唯有一死方可报先帝托孤之信。但是我想问你,若是成汤数百年基业断送你手,他日你有何延绵去见成汤列为先祖?”商容说道。

    纣王第三次对四名侍卫下令,命他们即可将商容绑缚行炮烙之刑。商容根本就不给他这个机会,言罢之后冲向殿中梁柱。鲜血四溅当场毙命,同时也把纣王给吓了一跳。

    众位大臣见商容撞死殿上,继而纷纷轻声抽泣。而后有人向纣王谏言,虽然老丞相已经辞官还乡。但是他毕竟是三朝元老,希望纣王看在先帝的份上,给老丞相厚葬。

    纣王一听这话便出声呵斥谏言之臣,莫说是让他厚葬商容,他这会儿还未曾消气呢。扫视了堂下群臣一眼,纣王当即下令,将商容尸体丢到城外。不允许有人帮其下葬,他要把商容的尸体丢掷荒郊,让野兽吃了方能解恨。

    侍卫将商容尸体拖出九间殿,纣王扫视一眼群臣而后便离开了九间殿。当纣王离开以后,九间殿内的群臣顿时就炸锅了。

    他们谁也不曾想到,老丞相商容一辈子为成汤江山呕心沥血。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惨死在九间殿上尚且不言,最终竟然还死无葬身之地。

    群臣之中最为悲伤的莫过于亚相比干,他跟商容同朝为官那么多年,一直都是不必深交却早已是默契非常的至交老友。

    先前纣王说要将商容的尸体丢到荒郊喂食野兽,比干已经做好了为好友打抱不平的准备。可就在他准备出列之时,站在他一旁的微子启制止了他。

    群号:487339425

    (本章完)

第900章 0033,燕山雷震(一)() 
    并小声提醒他,今日的纣王已不能跟往昔相比。若是他这个时候去触霉头,下场恐怕也不会比老丞相好到哪儿去。

    比干后来听了微子启的话,没有帮商容向纣王求情。不过他对此深感愧疚,这份愧疚一直跟了他很长时间。

    纣王回寿仙宫,让妲己为他跳舞助兴。他这人只要心情好了什么事都会抛到脑后,第二天就把这事儿给忘得差不多了。

    不过这会儿妲己却有件事要找纣王商量了,先前纣王可是答应过要立她为后的。那会儿姜皇后还在,兴许立她为后还需要一番波折。可如今姜皇后已经不在了,难不成她还不能成为皇后么。

    妲己趁着纣王正在兴头上的时候提及此事,本来这就是纣王答应她的。如今她不过是让纣王履行承诺罢了,况且纣王如今根本就离不开她,想要办这种事儿还不是小菜一碟。

    听闻妲己提起此事,纣王这心里倒是有那么一点点小难受了。毕竟姜皇后跟他做了小二十年的夫妻,两人关系一直不错。

    不过他这人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在妲己冲他施展媚术连番撒娇之后,纣王便答应立妲己为后。

    并且保证不会让妲己等的太久,几日内必将让妲己成为苏皇后。

    纣王下旨要立苏妲己为后,此事传出满朝皆惊。

    百官虽对此事存有异议,却无一人敢向纣王提及此事。见百官竟无一人敢言,上大夫赵启站了出来。

    他身为上大夫,自然就有谏言之责。尤其是在这个特殊时期,赵启只怕纣王立了妲己为后而失去民心。

    九间殿上,上大夫赵启直谏纣王。恳请纣王收回成命,万不可在此时立妲己为后。姜皇后之事尚未平息,纣王理应给姜皇后一个交代。

    纣王怎会听赵启的话,不过他对赵启可比对梅伯痛快多了。根本就不容赵启把话说完,一听苗头不对就直接让人把赵启给绑了。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赵启施予炮烙之刑。

    把赵启绑在烧红的铜柱上,不多时整个九间殿都弥漫着一股腥臭味儿。眨眼间赵启已经化成了团团白气了一滩血水,看到此景此境的文武百官无一人面露惧色。

    这一切被纣王尽收眼底,回到寿仙宫就跟妲己商量。他杀了死谏的上大夫赵启,可在场的百官却并不畏惧。难不成是炮烙之刑不管用了,还是说百官都已有了反心?

    当然,这还不是纣王最担心的。今日赵启之言提醒了他,姜皇后死于非命,东伯侯姜桓楚定会兴兵来讨。东伯侯姜桓楚拥兵百万良将过千,若他要来为女儿报仇纣王真不知该如何应对。

    闻听此言,妲己给纣王出了主意。成汤朝堂最不缺的就是贤臣良将,为何不招人前来帮他排忧解难呢。

    纣王一听很有道理,于是就提供了苏妲己的建议,宣召费仲进宫见驾。而后纣王将担忧之事告知费仲,希望费仲可以帮他排忧解难。

    费仲先是说了一大堆拍马屁的话,然后在脑子里不停的琢磨。其实他早就有了主意,不过直接说出来害怕纣王起疑。所以他装作认真思考的样子,好半天才把这个主意给说出来。

    既然纣王怕的是东伯侯姜桓楚替女报仇,那么费仲就给他出了一个一劳永逸的主意。纣王可以下四道圣旨,分别送去四大镇诸侯那里。就说如今成汤正是用人之际,希望他们可以前来朝歌帮纣王排忧解难。

    先不管他们是否是心甘情愿,他们都会赶赴朝歌。等到他们来到朝歌之后,纣王便下令将他四人处死。只要杀了四大镇诸侯,八百诸侯便群龙无首,到时候不管纣王做什么都不会再有人敢起歹心了。

    当然事情还不止如此,费仲先前打听过从东鲁而来的客商。知晓东伯侯姜桓楚并无动静,这便说明姜桓楚还不知道姜皇后的事儿。

    在他还未知情之前将他召来朝歌,然后杀掉永绝后患。此等妙计也只有费仲才能想得出来,这话便是纣王听闻费仲所言之后亲口所说。

    既然是要永绝后患,当然要预防夜长梦多。在费仲还未离开寿仙宫前,纣王就已经下达了四道圣旨。分别让人送去东南西北四大镇诸侯那里,圣旨上明确标明了他们赶赴朝歌的时间。

    几日后,西岐。

    西伯侯姬昌坐与堂上,面前时列为西岐臣工。桌上放着一道圣旨,正是纣王召见四大镇诸侯赶赴朝歌的圣旨。

    姬昌最擅长的便是占卜之术,每次遇到大事他必然先行占卜。尤其是在遇到难以做出选择的事情时,姬昌都会按照占卜得出的结果去选。

    莫说在整个西岐,就算是在整个大商也颇有名气,很多人都称赞西伯侯姬昌给占卜神算。

    在西岐,官府从未设立过牢房。若是在西岐以外,一个郡县府衙最少要三十个衙役,而西岐境内一个郡县衙役不会超过十个。

    原因还是因为姬昌的占卜之术,西伯侯早年颁布律法。有人犯错即刻报官,官到之后画地为牢,待查明事情原委再依照律法行事。

    刚开始很多人都不认这画地为牢,官府之人给犯法之人画了个圈,然后让那人一直待在圈里。总有一些人自以为很聪明,趁着官府之人不在就偷偷溜走了。

    不过有件事却让人很是奇怪,,那些人不管躲到哪儿都能被衙役找到。再后来终于有人发现,其实是西伯侯姬昌的占卜之术起了作用,只要他给那人起上一卦,保准能够算出那人的藏身之地。

    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西岐全面实行的画地为牢之法。不仅偷盗之事罕有发生,西岐的民风也在慢慢发生着改变。

    就在姬昌收到圣旨之前,他刚在西岐推行了一项新政策。西岐境内,凡是到了婚配年龄而又家境贫寒的男丁,官府出钱帮其成家。凡是到了婚配年龄而又家境贫寒的女丁,官府出钱帮其置办嫁妆。

    这一项政策的实施,不仅大大改善了西岐的民风,而且也带动了西岐的人口增长。虽然才实行不过几年时间,西岐的面貌就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看着众人都沉默不语,西伯侯姬昌笑着冲长子伯邑考招了招手。他已经做好了前去朝歌的准备,不过在走之前他必须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好。

    群号:487339425

    (本章完)

第901章 0034,燕山雷震(二)() 
    伯邑考身为长子,国事理应托付于他。姬昌叮嘱伯邑考,在他离开西岐之后,伯邑考便是西岐之主。要坚持贯彻执行西岐的国策,万不可修改当前国策。也要跟兄弟们和睦相处,切不可发生内斗。

    还有一点,姬昌不得不告诉伯邑考。他先前给自己卜了一卦,此次前去朝歌有七年之灾。也就是说他会在朝歌待上七年,七年之后方可返回西岐。

    这是定数,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他已经有了这份心理准备,不过他要提醒伯邑考。七年内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不许伯邑考前去朝歌。七年后他自会回来,不准伯邑考起朝歌接他。

    伯邑考乃至孝之人,又怎会眼睁睁看着父亲去朝歌受苦呢,而且这一去就是七年。所以他想替父去往朝歌,最终被姬昌给制止了。此次纣王宣召要见的是四大镇诸侯,若是伯邑考替他而去,肯定会惹恼纣王。

    叮嘱过长子伯邑考后,西伯侯姬昌又命人喊来次子姬发。姬昌共有二十四妃,共计九十九子。在九十九子之中,姬昌最喜欢的便是长子伯邑考和次子姬发。二人乃一母同胞,从小就关系特别好。

    现在姬昌要离开朝歌,在此之前他需要叮嘱姬发几句。他虽为次子,但是天资却在伯邑考之上。不过他从无欲念,跟伯邑考形同一人。所以姬昌希望姬发可以多上点儿心,在国事上多帮伯邑考出出主意。

    等安排完国事之后,姬昌又去后宫见了太后。太后本也是精通占卜之人,自然也知晓儿子此去朝歌有七年之灾。不过她没有劝姬昌留下,而是叮嘱姬昌要早去早回。她跟儿戏孙子们在西岐等姬昌回来。

    姬昌拜别母亲,收拾行装离开侯府。没几日便要离开西岐境内,不过这赶路速度也慢了下来。这附近群山连绵,山谷崎岖自然是没那么好走。不过陪同姬昌的随从都是武将出身,对他们而言这种山路根本不算什么。

    这一日,姬昌一行人途径一处峭壁。车队要经过一道峡谷,姬昌便在此之前卜了一卦。而后对手下人说,今日不宜过谷,先行在此安营待明日再过。

    可这手下人里有几个愣头青,虽然都听说过西伯侯姬昌乃占卜神算。只可惜他们都没亲眼见过,所以他们几个就不信这个邪。非要那会儿去过峡谷,而且走之前还信誓旦旦的说,若是过去没事就让侯爷请他们吃大餐。

    西伯侯笑着应允,不过他还是劝说尔等不要冒险。那几个人可不听劝,硬是敢在黄昏之时走向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