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第1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他的将士们也都封爵任官,各依等级,绝无遗漏,甚至前燕遗留的一些能臣也都被提拔重用,擢升前燕常山郡长申绍为散骑顾问官,让申绍跟散骑顾问官韦儒,一同担任绣衣戒严官,李邽为政府行政官,封衡为政府助理行政官,慕容德为张掖郡长,燕人平叡为宣威将军,悉罗腾为宫廷中级禁卫官,皇甫真为御车总监,李洪为御马总监。

    除了韦钟为魏郡郡长、彭豹为阳平郡长,其他的州郡县长都由原人担任,政局没有因为国家的存亡而发生剧烈的变化。

    王猛也是爱才之人,趁着苻坚提拔燕臣之际,顺便上疏请求任命原来的前燕使臣梁琛为主任秘书,兼机要室主任。

    苻坚对他言听计从,很爽快地答应了,然后开始巡查关东州郡,考察当地的风俗习惯,勉励居民从事耕田种桑,并下令当地政府救济贫困,掩埋无主尸体,表扬有节操的人,对于前燕时期扰民的法令规章,全都修改或取消。

    好好一场武力入侵,被苻坚和王猛搞成了和平演变,百姓并未因为慕容家族的败落而受到半点侵扰,生活反倒更加富足,堪称奇迹。

    除此之外,苻坚还特意前往枋头,设筵欢宴父老,下令把枋头改名为永昌,在自己有生之年,免除当地人民的全部田赋捐税。枋头是苻氐发迹的地方,对于苻氏家族有着极特殊的意义。

    年底的时候,苻坚下令把慕容暐的皇后妃妾、亲王公爵、文武百官以及鲜卑民族四万余户人家,全都迁到长安;关东强大的家族和豪门,跟各种北方民族15万户,全都强迫迁到关中,其中乌桓人住冯翊、北地,丁零人翟斌部落住新安、渑池,特别准许各地因战乱而流亡迁徙的百姓,有打算回乡重执旧业的,可以自由行动。

    对于前燕的两个大罪人,苻坚并没有痛下杀手,慕容暐被封为封慕容暐为新兴侯,慕容评被任命为皇家宫廷官,全都奉朝请,也就是特准可以参加御前会议。

    因为前燕领土终究太大,苻坚认为刚刚平定关东,郡县长都应有适当人选,特别加授王猛全权不受任何拘束地任命杰出人才,担任六州郡县长,先行到职再通知政府部门进行正式委派。

    前秦即将迎来更加突发猛进的十年。

    (本章完)

第184章 桓温雄起() 
苻坚忙着扩张领土的时候,桓温也没舍得闲着,只是并没有借机发动偷袭,而是专心拍打叛徒了。

    袁真叛逃一事让桓温久久不能释怀,于369年底开始征调徐兖二州的居民,兴筑广陵城,把大营迁到那里,不断征兵征役,准备讨平叛逆。

    碰巧瘟役流行,当地百姓死伤近半,民间一片嗟叹怨恨,换作以前,桓温必定收手,放民休息了,但他已把自己逼到了这样一个处境,如果不杀袁真,就很难为自己正名,不杀袁真,就再难以服众,所以只得牺牲众百姓的切身利益。

    毫无疑问,在他内心是异常煎熬的,但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步错步步错,注定没有回头的机会了。

    前皇家图书馆馆长孙盛,正在编写《晋春秋》,毫不隐讳地把近年来的一系列事件记录下来,桓温得知详情之后,非常生气,对孙盛的儿子说:“枋头之役,我承认在军事上确实是存在很大失误,但也不至于你爹说的那样,如果这部史书流传到市面上,可是关系到你全家满门的大事!”

    孙盛的儿子急忙道歉,并让父亲删改,但孙盛在家安度晚年,本不担心仕途升降,加之性情刚烈,遵守法度,坚决不作修改,甚至当儿子们围着他,叩头痛哭,请他想想一百余口人的性命时,孙盛大发雷霆,恨不得要断绝父子关系,儿子们不得已,只好私下里偷偷把对桓温不利的内容全部删掉重写。

    桓温本以为事情就这么过去了,却想不到孙盛老奸巨滑,早已另抄一份,传到了国外,后来东晋孝武帝司马昌明在位时搜购天下奇书,辽东人把孙盛的原本呈献出来,跟当时流行的删改本截然不同。

    那已是后话了,处理完《晋春秋》一事,桓温正式动员大军准备讨伐袁真。

    而就在他行将北上之时,370年2月28日,郁郁不得志的袁真竟然病逝了。

    没能亲手杀他,桓温还略感可惜,但人都死了,也不必耿耿于怀了,可是陈留郡长朱辅明摆着不想让桓温痛快,很快拥立袁真的儿子袁瑾,继任建威将军、豫州督导官,固守寿春,并派儿子朱乾之跟军政官前往邺城请求任命。

    当时燕燕尚未覆灭,朝廷下令擢升袁瑾为扬州督导官,朱辅为荆州督导官。

    桓温很不高兴,火速出去攻击寿春,并接连击退了前燕和前秦的援军,桓温的侄子、南顿郡长桓石虔,不久便攻克寿春的南城。

    与此同时,前秦已对前燕发动最后的决战,桓温得到消息倒也有些心痒,可是终于没能领兵北上寻找机会,而是打定主意在寿春死磕。

    寿春一座小城,本来没什么攻城难度,可桓温为了让自己心里过得坦然一些,前后竟为此了耗费了一年多的时间。

    370年8月11日,桓温在寿春近郊击败了袁瑾的防御部队,全面包围寿春,次年正月,击退了前秦的武卫将军王鉴和前将军张蚝,并于当月17日,正式攻陷城池,生擒了袁瑾和朱辅,连同他们的家族,一起押送建康斩首。

    而此时苻坚也已吞并前燕,成为北方第一大国。

    相比攻城掠地,桓温的主要精力已转移到了篡夺大权上面,花甲之年的桓温早已没了当年的万丈豪情,更多的是考虑自己晚年的处境了,恢复中原这种事已然看不到希望,倒不如专心把自己经营起来。

    可是恢复中原和夺取大权实际是休戚相关的事情,北伐失利直接导致篡权遭遇挫折,所以他才竭力攻打寿春,想以此挽回些颜面。

    稍稍找回自信心的桓温,满怀希望地问军事参议官郗超:“依你看,这一仗能不能消除枋头的耻辱?”

    郗超几乎想都没想,直接给出答案说:“不能。”

    桓温很失落,感觉自己的人生太失败了,混到最后,忠不忠奸不奸,不伦不类,徒留笑柄。

    一个做尽好事的人,突然有一天做了件坏事,大家一定认为他是伪君子,装了一辈子,终究藏不住狐狸尾巴;一个做尽坏事的人,突然有一天做了件好事,大家一定认为他是浪子回头,并大加赞扬。

    然而这两种人究竟谁对社会的贡献大,其实是显而易见的,当然是前者,但最后总难免沦为负面教材,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反观后者,则稀里糊涂地成了全民偶像,被无数人追捧。世间诸多无奈,此乃其中之一。

    当然这样的奇怪现象并不是常态,却极具代表性和杀伤力。

    后来有一天郗超找到桓温,问他:“你难道一点都不感到忧虑?”

    这简直是句废话,何忧愁,简直愁死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有些麻木而已。

    桓温倒也不以为意,说道:“你一定是有话要告诉我吧,但说无妨。”

    郗超于是郑重其事地说:“你身负天下重任,而今以六十岁的年龄,却在北伐大事上栽了跟头,如果不能建立当震撼人心的功业,就不足以提高你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这同样是一句废话,桓温不动声色地问道:“哦,那你说我应该怎么办?”

    郗超说:“你如果不能采取伊尹、霍光二人的行动,就不可能建立绝对的权威,更不可能控制全国。”

    桓温本已平静下来的心境重起波澜,经过郗超的提醒,这才意识到想要夺权,未必一定要以恢复中原为前提,即使北伐失败了,也并不妨碍登极称帝啊!

    想到此处,桓温仿佛瞬间回到了年轻时代,满腔激情再度点燃,于是向郗超请教详细的计划和实施步骤。

    郗超认为皇帝司马奕一向谨慎小心,对桓温也十分尊重,根本找不到什么过失,唯一的办法就是对他强加罪恶,而对于一国之君来说,最有效的莫过宫廷丑闻,于是有计划地散播谣言说:“皇上早就患有阳痿之症,不能行房事,他的三个男宠相龙、计好和朱灵宝,表面上负责寝殿打扫工作,背地里却和两位美人田氏、孟氏生了三个男孩,正打算先封他们为亲王,然后继承帝位,转移皇家基业。”

    谣言传开之后,举国哗然,普通百姓哪知道背后的详情,往往听风就是雨,互相传扬吐槽,并不断添油加醋,把君子一般的司马奕硬生生地描给成了十恶不赦的大魔头,而因为民间的影响过于深远,地方政府根本无从压制。

    (本章完)

第185章 一手遮天() 
371年11月13日,桓温抵达京师,暗示皇太后褚蒜子废黜司马奕,而由丞相、会稽王司马昱继位,并事先拟好了诏书的草稿,派人送进宫。

    司马昱除了清谈之外,没有半点本事,为人也很懦弱,当真是把大权过渡到自己身上的不二人选。

    褚蒜子历经四任皇帝,早已看淡了人生起伏,对于朝政大事全不放在心上,一心钻在佛堂里修身养性,当接到桓温的奏章时,正在佛堂烧香。

    接过奏章只看到一半,褚蒜子已知桓温的打算,便不再看下去,让侍从拿笔来,加添几句说:“未亡人不幸,忍受种种忧患,想到死去的,挂念仍在人世的,心如刀割。”

    这几句看似只是抒发心情、无关痛痒,实则是提醒桓温不要做得太过份(赶尽杀绝),司马家族会妥协,但也需要双方的体谅和配合。

    11月15日,桓温在金銮殿召集文武百官,由太监宣读了褚蒜子的诏令,废黜司马奕的帝号,改封东海王,由丞相司马昱继承帝位。

    接着文武官员们在太极前殿集合,大营指挥官竺瑶和散骑侍从官刘亨,入宫取出了皇帝的印信,然后一起叩拜在地,目送着废帝司马奕头戴平顶帽巾,身穿单层布衣,从西堂步行走下台阶,坐上牛车,一直出了神虎门。

    执法监察官和宫殿保安官,则率军一百人把司马奕护送到了东海王府,24岁的司马奕由此正式告别了皇帝生涯。

    送走了废皇帝,桓温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带着法驾,到会稽王府迎接司马昱,司马昱就在客厅里改穿衣服,同样的头戴平顶帽巾,身穿单层布衣,面向东方,流泪止不住地划落,然后向皇帝印信下跪叩头,再双手接过,当天便登极称帝,改年号为咸安,本年已是51岁高龄,即简文帝。

    此番帝位交替,被废的司马奕固然是感觉不到丝毫的欣喜和释然,而新立的司马昱也不觉有任何值得高兴的地方,仿佛一瞬间掉进了泥潭,挣扎不开,越陷越深。

    大概从殷浩下台开始,司马昱已逐渐沦为桓温的发言人,一举一动都不过是服从安排和授意而已,如今一举升为九五至尊,但这一现状却并没有改变,甚至因此更加受制于人,个中痛苦绝非旁观的群众所能体会。

    迎来了新皇帝,桓温出来到太极殿中堂,分别派出部队戒严,因为脚上有病,司马昱特别下诏请他坐轿进殿,桓温没有接受,在卫士的簇拥下参拜司马昱。

    在此之前,桓温已经拟妥了一篇文稿,打算在见面的时候仔细陈述所以废黜和所以拥戴的缘故,想不到司马昱一见到他,就流泪不止,桓温顿感惊愕,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