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宋之帝王大业-第3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章完)

第449章 还都北方() 
    乔行简看着诋报上面的新闻,都是关于北伐的,此时他已经感受到了诋报的威力,现在是谁控制了诋报,就等于控制了民心方向。

    之前诋报上面出现的几篇关于理学的文章,让乔行简有些不高兴,上面对程朱理学的一点观点进行了否决,一时间让临安的程朱理学学子愤怒不已,但是因为李松是赵昀身边的人,于是也就拿李松办法。

    看到诋报的威力之后,程朱理学的文人也向创办类似诋报的纸制传播工具,但是赵昀之前已经下令了,一切诋报类纸制宣传文书,必须要得到批准才可以发行,如果私自发行,就以大逆不道,妖言惑纵之罪降罪。

    于是程朱理学的文人士子们也就将这个想法放弃了,但是他们依然保持着热情,想要独霸朝堂,让程朱理学成为官学。

    乔行简知道现在程朱理学虽然学生众多,但是赵昀对理学似乎有些偏见,并不是很喜欢,加上之前理学强调对君王的约束,也赢得了天下的认可,但是赵昀这个君王是约束不住的,理学也就失去了意义。

    况且现在时代不同了,赵昀正值壮年,在为三十年没有问题,他对待理学的态度,也将直接影响理学的发展。

    乔行简叹息了一声,他对理学的未来还是有些担忧,现在朝堂上面很多事情已经不是他说了算了,这次派遣到北方的官员,其中有很多都不是理学的出身。

    一开始乔行简还将很多理学出身的官员推荐上来,但是这次把持官员选拔的是柳森,也即是赵昀的岳丈,此时柳森被拜为吏部尚书,专门负责官员的考核和推荐。

    柳森将很多传统出身的官员,尤其是很多贫农出身的官员推荐了出来,这些官员之前都是在下层官场当官,因为没有身份和家室,于是一直无法得到提拔,这次柳森将这些人全部提拔了起来,并且派到了北方。

    然后就是很多当年跟随赵昀的人,这些人都是在军队里面待过,带着武将的身份,于是也被派遣到了北方。

    被派遣到北上的五百多名官员中,传统理学出身的只有不到五十人,而且这些人都还不是在要职。

    乔行简此时也有些力不从心,现在大宋的权利在赵昀手中,赵昀又在外面征战,不再是之前的临安朝廷了,皇帝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在皇城里面,只要在朝堂上面掌握了权力,就等于是掌握了大宋的天下了。

    但是现在不同了,大宋的天下大了,皇帝的权力也更大了,之前很多无关紧要的部门,现在随着赵昀的到来,变的非常重要了,甚至超越了中枢。

    乔行简一时间竟然没有了吃饭的念头了,叹了一口气之后,就放下了手中的诋报,然后痴痴地发呆。

    就在此时,一个仆人走了进来,然后朝着乔行简说道:“老爷,李大人求见。”

    仆人说的李大人就是李宗勉,此时已经进入了乔行简的房间,很快就看到了乔行简了。

    乔行简看着急匆匆的李宗勉,不知道他有什么要紧的事情,竟然如此焦虑,然后朝着李宗勉说道:“李大人有什么急事,竟然深夜来访。”

    李宗勉一脸凝重,然后朝着乔行简说道:“刚才一个枢密院的友人告诉我,府库今晚就运送了一批物资去码头,准备运送到燕京。”

    乔行简听了李宗勉的话之后,一阵诧异,现在北方在打仗,每天都有物资往北方运送,这根本就没有什么稀罕的,虽然运往燕京,但是也不足为奇,赵昀估计要求燕京了,况且燕京北海那里马上就要封冻了,所以连夜运送物资也没有是情理之中,毕竟海运力量大,能够赶在封冻之前多运送一些物资去燕京,也是不错的。

    看着乔行简的诧异,李宗勉知道自己没有说明白,然后朝着李宗勉说道:“一开始我也没感觉有什么奇特,但是后来这个友人说道,运送的物资是为御林军家眷准备的物资。”

    李宗勉这句话一出,顿时让乔行简一阵诧异,赵昀现在不是皇帝,但是他来到临安之后,重新组建了御林军,虽然对外宣称是侍卫军,但是驻地依然是之前的御林军驻地,于是百官还是习惯称为御林军。

    宽且认定赵昀迟早都要称帝,所以现在是侍卫军,将来还是御林军,所以官员就都称呼御林军。

    御林军的指挥使是霍仪,此时就在赵昀身边,同时五千御林军也一支护卫着赵昀,此时紧急往燕京运送一批物资,都是给御林军家眷的,这也就说明了御林军的家眷都要去燕京城了。

    御林军的家眷都去燕京城了,那么也就是说赵昀要将燕京城定为都城了,这下子可是让乔行简震撼不已了。

    一阵惊骇之后,乔行简渐渐地恢复了冷静,在很多人看来,赵昀北迁都城是必然的,而且认定赵昀一定会还都,将都城迁移会汴京,这也是对赵宋宗室的告慰。

    赵昀现在竟然要将都城迁移到燕京,乔行简渐渐冷静下来之后,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汴京虽然是赵宋古都,但是地理位置不好,临近黄河,时刻都要承受黄河水患的威胁,加上周围都是平原,无险可守,当年就是因为这一点,金人只要渡过黄河,就可以直取汴京城下。

    于是当年就有很多官员提议将都城迁移到洛阳,四面环山,还有虎牢关等关隘镇守,或者是长安,都可以保全。

    但是赵宋宗室出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迁都,最后造成当年的靖康之难,赵宋皇室和百官全部沦为俘虏。

    此时赵昀没有将还都汴京,也是可以理解的,加上北方这些年一直都有强权存在,从当年的辽国,到后来的金国,经营燕京城超过三百年,燕京已经成为北方中心,无论是在地理上面,还是在城池规模,还有防御能力上面,燕京都是要远远超越汴京的。

    加上燕京没有黄河水患,所以作为都城也是非常理想之地。

    (本章完)

第450章 理学的出路() 
    “蜀王这是将都城订在燕京啊。”

    李宗勉叹息地说道,此时他内心是非常不愿因还都的,他甚至都想要了劝说赵昀继续将临安作为都城。

    李宗勉这是有私心的,南方是理学的中心,如果都城离开了南方,那么理学的天然优势就消失了,这对于理学将是非常沉重的打击。

    此时赵昀已经表明了要定都燕京城,那么百官和朝廷都要迁移燕京城,这基本上让他们失去了在临安的根基。

    此时一想到还都,无论是汴京,还是燕京城,李宗勉都有些失落,他们离开了南方,千里迢迢去燕京城,真的是什么都没有了。

    乔行简此时反倒是没有那么多的忧虑,他知道还都是必然的,去汴京也好,燕京也罢,都是一个样子。

    乔行简知道李宗勉的担忧,他虽然也是理学出身,但是乔行简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仕途,但是眼前的这位好友就不同了,李宗勉整天都在为理学的将来思考。

    在乔行简看来,这位好友似乎进入了一种病态的疯狂之中,他已经有些极端了,天下之大,李宗勉一心想要将理学定为官学,天下读书人都要习理。

    乔行简认为这样的局面是不会出现的,只能说李宗勉可敬,在乔行简内心里面,他认定理学的出路是在得到赵昀认可,这才是关键。

    乔行简非常明白赵昀是一个使用的人,他不看重人的才学,看重的是能力,但是理学出身的学子恰恰想法,他们都专注学说思想,反倒是才能有限,这次被赵昀斩杀的几十名官员,多半都是理学出身,在关键时刻将事情办砸了,最后被军法斩首了。

    “乔大人,咱们是不是给蜀王上书,劝说蜀王不要回都。”

    李宗勉随后朝着乔行简说道,但是乔行简摇了摇头,他认定这件事情不现实,赵昀还都已经是必然。

    乔行简略微思索了一下,虽然他看重的是自己的仕途,但是他也是理学出身,就必须要为理学的出路思考。

    乔行简随后说道:“明年秋天就要科举考试了,这次蜀王决定还都燕京城,那么科举考试也将在燕京举行了,李大人要早做准备。”

    李宗勉听了之后,心中一阵纠结,赵昀还都燕京已经是必然了,但是第一年的科举还要在燕京举行,毕竟北方刚刚恢复,让学子们千里迢迢去燕京城,实在是说不过去了。

    但是李宗勉也非常清楚赵昀的性情,那就是赵昀一定会这样做的,说不定消息很快就会在诋报上面出来。

    李宗勉明白乔兴家的话,理学学生都是心高气傲之人,但是很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体力都不是很好,所以他们要早作准备,不能因为路途遥远,最后考试都无法参加。

    而且科举是理学的主战场,理学学生是科举的最多的一部分,而且他们都是饱学之人,所以绝对不能错过这次燕京的第一考。

    加上赵昀称帝的时机已经到了,所以燕京城明年的科举将是最重要的一场,他们绝对不能落下。

    李宗勉思索了一下,索性不如组织学子们一同出发,最好是以百人为一队,雇佣上一些马车,这样也可以让学子们相互有些照应。

    毕竟这些学子都是天之骄子,如此远距离的赶路,还是需要好好准备一下的。

    李宗勉随后坚定地说道:“就是在燕京城举行科举,咱们江南理学学子们也一定是独霸天下,其它学说根本不是咱们的对手,至于刚刚光复的北方学子们,更是不值得一提。”

    乔行简随后也点了点头,他也认定李宗勉的观点,在学业上面,理学学子不比别人差,加上人数众多,所以取得好成绩是必然的,虽然之前科举取士中都有意向一些其它学说倾斜,但是理学还是占据很大一部分人的。

    李宗勉内心还是非常自信的,这一次一定要让证明理学的地位,正好天下刚刚光复,也可以让北方的那些就在鞑虏之手的文人明白,天下的理学中心是在江南。

    乔行简此时最关心的还是迁都的事情,毕竟是迁都燕京城,还是需要好好准备一下的,但是也绝对不会是全部人员都在明年迁移过去,估计首先过去的还是中枢和军队,然后才回满满迁移。

    加上赵昀身边本来就有一套完善的指挥体制,虽然都是面向军队的,但是也完全可以保证天下的运作了。

    “这个李松,整天和咱们作对。”

    李宗勉看到乔行简身边的诋报,然后一脸愤怒,现在诋报已经成为天下百姓必看之物了,主要的原因就是诋报的覆盖面积广大。

    乔行简也对诋报的威力感到震撼,此时看到李宗勉的愤怒,然后微笑着说道:“这都是蜀王的意思,理学是要变革了。”

    乔行简知道李松的背后是赵昀,赵昀对理学有些不喜欢,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理学士子们狂妄自大的性格,就像眼前的李宗勉,认定天下为理学独尊,其它的学说都是杂说,不值得一提,天下读书人都要习理。

    所以在乔行简看来,理学本来没有错,但是理学士子们的心态变了,变的天下唯我独尊,总想着让理学成为官学,将其它学说都抛弃。

    李宗勉自然也清楚李松身后是赵昀,但是内心的偏见,加上李松的不满,于是在李宗勉心中,李松已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