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宋之帝王大业-第3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考卷一共分三页,第一页是填经,第二页为经义,各印有二十个考题,最后一页是诗词。

    填经最简单,和初试试题一样,都是在典籍名言警句里面选择地去掉几个词语,然后让考生填写,这个考试对于很多考生来说没有任何难度,很多人都是满分的。

    经义就类似于名词解释,每个题目下面都留出了足够的空白处答题,出题的都是是饱学之士,所以出题非常讲究,把握的也非常好,不会出那些众人耳闻目睹的“名句名言”,但也很少出那种偏冷生僻的字句,出得都是每部书里的要害和有关联的字句。

    诗词部分则是分为诗和词,诗以“入秋”,“北伐”,“求学”,为中心思想分别各写五律、七绝、七古各一首,题目不限,写景、写人、述志都算涉及到了。

    词部分以《临江仙》,《醉花阴》两个词牌令分别写一首有关大宋山河和北方中原场景的词。

    放眼望去,考生们都在埋头书写,这五千人都是各州府的才俊,而且这是大宋北迁之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很多舞弊的现象还没有发生。

    像经义这种考试,对于这些考生来说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诗词也是这个时代读书人的主流,这个时代读书人写诗就像后世学生解数学题一样,大多数人的诗词都是妙笔生花,做得锦团花簇。

    其实众人都清楚,真正能够取得好成绩的,是在最后的策论上面,如果能够写出一篇好文章,甚至可以直接入仕了,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色,所以很多人都将重心放在了策论上面。

    策论的试题是由赵昀出的,可见策论的重要性,只有等到策论快要开始的时候,御林军才会带着试题果然,然后朝着考生公式,考生就可以根据试题进行答题了。

    正考第一天非常顺利,全部的重头戏都在第二天。

    当策论快要开考的时候,众人都在等待着赵昀的试题,毕竟策论的试题将直接决定考试的成绩的。

    很快,赵昀的试题就送到了,一队御林军士兵带着带着一份火漆文件来到了主考官乔行简身边,随后将赵昀是试题交到了乔行简跟前。

    乔行简接过试题,立刻和身边的几位学士们检查了一番上面的火漆,查看完好无损之后,立刻打开了文件袋,随后将里面的试题拿了出来。

    众人全部都将目光集中到了乔行简身上,乔行简立刻打开试题,看上一眼,顿时眼神一凝,赵昀出的试题让乔行简有些诧异。

    纸上写着两句话,第一句是“格物致知”,第二句是“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第一句出自儒家经典《礼记》,这是最传统不过的考题了,而且这个“格物致知”已经不止一次出现在科举试题中了。

    但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已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了,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首次提出“格物致知”的含义,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

    所以自隋朝开始科举之后,一直到现在,这句话多次出现在科举考试中,尤其是现在儒家理学盛行,当世流行的程朱理学,陆氏理学还有浙东学派对这句话的理解都不同。

    第二句话“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出自史书《贞观政要》,《贞观政要》是唐代吴兢撰写,成书于唐开元八、九年,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

    (本章完)

第494章 大考落幕() 
    乔行简和身边的几个文官,还有几个监考官看到赵昀出的题,心中都不由地紧张了起来。

    “格物致知”这个正好是戳中了江南理学的软肋,乔行简心中非常紧张,江南理学对这句话的解读也有很多版本,但是乔行简明白,以程朱理学来解释“格物致知”,赵昀绝对不会喜欢。

    至于后面的这个“君依于国,国依于民”,这句话也不是儒家典籍里面的,反倒是出自《贞观政要》,虽然不在儒家典籍里面,但是也算合乎情理,毕竟这些人参加的是科举考试,所以他们的目的是入仕过关,对于《贞观政要》这种争论性的名著,自然是不能放弃的,而且《贞观政要》记录了大唐各种大事的决断和执行,是后世执政者非常宝贵的参考典籍。

    考试马上就要开始了,一众人看到赵昀的考题之后,虽然各怀心思,但是也不敢耽搁,立刻开始向考生公布试题。

    很快,在场的五千多考生就得到了印制板的试题,上面就是以“格物致知”和“君依于国,国依于民”两个观点进行论述,策论一篇文章。

    考生们对于“格物致知”非常熟悉,但是对于“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就有些陌生了,一些博学的考生看过《贞观政要》,但是没有像儒家典籍一般牢记深挖,但是也有不少考生根本就不知道这句话出自何处,他们根本就没有看过《贞观政要》。

    但是在场的都是读书人,就从字面也可以理解八九分意思了,所以很快就开始论述了。

    策论考试其实非常简单,考生只要有观点,书写起来非常快,甚至有的考生不到半个时辰就已经将论述的观点书写完了,然后在好好地检查一番,只要没有错别字就可以了。

    毕竟这些策论的考卷是需要本誊抄下来的,以免阅卷人认出考生的笔记,或者是考生在试卷上面做了记号,出现作弊的情况,所以很多考生对于在字迹不是很在意,主要是在观点上面。

    虽然在场的考生中有不少江南理学的考生,他们都是秉着程朱理学的观点来论证这两个考题。

    但是这些考生也不是固执的人,此时关系到自己的仕途前程了,大家都知道赵昀对程朱理学有偏见,清楚赵昀喜欢使用的人,所以很多考生都改变了传统的义理论证,开始朝着使用的方向论证观点。

    很快,就有考生完成考试了,毕竟已经落笔结束了,大规模的修改是不可能了,这些考生就开始交卷了。

    交卷还是交到监考官那里,监考官最后将各自管辖区域里面的考卷整理好,然后装订起来,随后交到主管考那里。

    主考官身后的一件房间里面,此时大量的文吏正在那里等待着,等待着试卷的到来,他们的任务就是快速誊抄试卷,然后提供给阅卷的官员。

    这些誊抄的文吏都是专业的,这个时代有大量的这样文吏,一方面是为了科举考试誊抄试卷,另外还有大量的书籍典籍需要誊抄,毕竟不是所有书籍都可以排版印刷,印刷一本书籍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所以誊抄的文员就有了需求,朝堂供养的很多这样的文员,主要的差事就是誊抄,此时为朝堂服务的誊抄文吏都已经到了考院,。

    很快,就有完成考试的考卷送到了房间里面,这些誊抄的文员立刻开始誊抄考卷,很快整个房间里面就堆满了考卷,同好誊抄好的试卷也被整齐地摆放在了那里,然后被送到阅卷官那里进行阅卷。

    这次的主考官是乔行简,同时也是阅卷官,同时还有大学士赵秉文和杨云翼,因为这次是南北分榜,但是题目没有区别,最后成绩在区分南北。

    随着试卷被送到阅卷室之后,试卷前期的阅卷也是普通官员来完成,这些官员主要是翰林院的学士,他们检阅的是文章的架构和流畅性,还有词语的巧妙,将朗朗上口,机构合理的文章筛选出来,然后交到主考官那里,这个挑选大概要留下一千份左右的试卷,期间都是两个人检阅一套试卷,一面一个人疏漏了,将好文章漏掉了。

    赵秉文静静地坐在房间里面,很快他的眼前就有筛选出来的试卷了,上面盖着两个印章,都是“甲”字,也就是说这些文章都是两个阅卷官确定了,随后盖上他们带着名字和等级的印章,全部都是“甲”的,就意味着应该是是好文章了。

    和赵秉文不同,杨云翼倒是没有等着这些筛选好的文章,反倒是来到了阅卷官跟前,随便地拿起一些考卷查看,这些考卷上面的登记都不同,有的是“丙”,“丁”的,还有的是“丙”级的,也有带着“甲”字。

    杨云翼随便拿起了一张考卷,然后开始阅读了起来。

    “格,至也。穷理而至于物,则物理尽。物来则知起,物各付物,不役其知,则意诚不动。意诚自定,则心正,始学之事也……”

    杨云翼一眼就看出了这是程朱理学的观点。

    “天之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心即理也。此理本天之所与我,非由外铄。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此古人格物致知之功也。”

    这是陆氏理学的思想,这个考生直接将陆九渊的话写下来了。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

    这是朱熹的观点,杨云翼对于程朱理学也不是很认同,随后连看都没看完就放下了。

    “人情莫不好善而恶,慕是而羞非。然善且是者盖寡,恶且非者实多。何哉?皆物诱之,物迫之,而旋至于莫之知;富贵汩其智,贫贱翳其心故也……”

    这是司马光的主张,这个考生可能对历史非常喜爱,于是就用了另外一位史学大家司马光的观点来破题。

    ……

    很快,杨云翼就注意到了,大量程朱理学学子的考卷都被帅选掉了,成绩都不是很好,这也让杨云翼感到诧异。

    (本章完)

第495章 草原之战() 
    就在大宋京城举行科举考试的时候,北方草原还在进行战斗,赵昀的减丁行动非常顺利,宋军战果辉煌。

    宋军的这次减丁行动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屠杀掠夺,然后一把大火将能烧的全部焚毁,这就是赵昀的计划。

    宋军的突然袭击,让草原的东部和南部地区的蒙古部落毫无准备,在这些部落的印象之中,宋军是不会出击的,中原王朝都会在北疆建立一条防线,防备他们南下。

    但是现在一切都改变了,宋军竟然直接朝着他们下手了,而且上来就是十多万骑兵,嗷嗷叫地冲入战场,将能够斩杀的全部斩杀,而且这些宋军还不同。

    如果是遇到正规宋军骑兵,这支队伍基本上不会对有进行过多的掠夺,全部都是以屠杀为主,就是掠夺的女人和牛羊,也只是能够在携带的情况下带走,如果带不走的,全部都会屠杀掉。

    同时还有另外一支宋军,这些人虽然也穿着宋军的战甲,但是蒙古部落一眼就认出了他们不是正规的宋军,这些宋军都是辽东诸部族勇士充任的,这些人更加贪婪,他们对女人和牛羊从来都不放过,只要是能够掠夺走的,一律都带走。

    同时这支宋军的行军速度就要受到很大影响,一开始他们奔袭而来,但是随着战果的扩大,掠夺的女人和牛羊太多了,于是就出现了臃肿不堪的局面,加上这些人不舍得放弃。

    最后在入冬之后,随着大量的宋军撤退回到北疆堡垒里面,但是很多辽东部族都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撤退回来,原因就是他们携带了大量的牛羊和女人,迟迟无法赶回,甚至有的部落因为携带的东西太多,最后反被蒙古骑兵反击追杀,如果不是前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