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战长空-第1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战经历来看,已经投产逾十年的r-27、r-73都时不时的出故障,至于眼前的这种先进导弹那恐怕更是连想也别想。

    有了之前和“三角旗”安德烈少校的交流,龙云并没有要看扁苏联的电子工业部门,他在想如果是原汁原味的r-77,估计还是可以小批量投产试用;但是眼前这样的集成货色,那肯定没有一点希望。

    可是想想也知道,现在市面上的r-77肯定也是类似的精简构造,至于原版的r-77,估计除了苏俄空军存放过期弹药的军火库,别的地方那是怎么也找不到。

    ——真是纠结啊,这可怎么是好?

    难道要就此放弃?主动雷达制导导弹,那可是发射后不管的空战利器,龙云当然是极其渴望能够用上的。不行,得再想想办法!

    静静躺在超声扫描仪里的导引模块,虽然能够从屏幕上清晰观察到内部结构,但是这些在当前科技水平下平平无奇的零部件和总成,放到过去那都是十足的稀罕物。

    之前在学校里,龙云学习的就是机电专业,对导弹上的电子设备和相关模块他还是比较熟悉;但是要说以现在试验台上的导弹实物,去考虑怎样原样仿制出可用的成品、还得是基于苏联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技术水平,那可以说是完全不可能的。

    龙云相当清楚的知道,电子工业并不是孤立的技术领域,可以说是现代工业体系的一个缩影: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元器件,背后都需要整个行业、乃至跨行业的相关产业基础作为支撑。早期工业界大而全、一座工厂包办一切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在的生产成品几乎都可以上溯到数不清的行业部门和产品线。

    就拿最重要的天线模块来说,与原版r-77完全不同,市售超视距导弹采用的都是aesa天线,尺寸可以做得相当小、价格也十分低廉,同时还具有超过原版r-77的可靠性和耐久稳定性;但就是这样一小块看上去其貌不扬的天线模块,却需要从基本的私o2提纯开始,一道道工序下来直到形成最终符合要求、能够组装的成品模组。

    这中间的曲折生产流程,要写恐怕可以单开一本书;不过龙云知道,这样枯燥的东西除了专业技术人员,是没人有耐心去看就是了。

    而换个角度去想,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苏联,电子技术到底是什么水平?

    龙云没有专门研究,但就算从最近接手的su-27s上就可见一斑:别的不说,单就那一座舱的圆盘式机械仪表,如果不是有意识感知能力,简直要让他看得头晕。在机库里打开雷达罩,里面硕大的n-001雷达,倒卡塞格伦天线的直径九百六十毫米,但是对重型歼击机目标(比如f-15)的典型搜索距离却只有一百一十千米左右;虽然比起早期型迷g-25上那带着真空管的单脉冲“神器”已经大有进步,但是性能和可靠性的确是难以让人满意——如果不是一直恒温恒湿、频繁检修的伺候着,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是常有的事。

    对苏联的电子技术短板,之前龙云就吃过这样的亏,印象当然是非常深刻。他有时候还怀疑过,使用迷g-29的时候打出去的r-27导弹战绩如此之差,这里面敌机成功规避的成分到底有多少?

    以他的悲观估计,这里面恐怕多半还是导引头、或者雷达的漂移误差和累积误差所致:以r-27的战斗部杀伤半径,只要导引计算偏差超过十米,敌机基本上就是毫发无伤,更不要说那些导引头失灵、根本不知去向的导弹了。

    总之,考虑了半天,龙云得出的结论就是一个:摆在面前的这种高科技导弹,绝不是苏联当时的电子水平可以制造出来。

    这条路走不通,有没有别的办法呢?

第三〇四章 军事博物院() 
目光停留在被拆解开来的pl-12导弹上,龙云暂时有点一筹莫展。

    导弹是拆了,模块结构也看到了,但是没法给他的作弊事业提供任何实质性的帮助,龙云只能招呼刘威和他一起把导弹重新装好,然后接上检测线做了一次预上电检测,就把一切正常的pl-12导弹拖回了“宸龙”的机库。

    在战队办公室里沉思半晌,对导弹的事情,龙云算是大概理出了一个头绪。

    首先,没有原版导弹的全套资料,r-77在平行世界就不太可能很快出现:不要说仅仅进行意识穿越的他、只能凭自己的记忆去帮助“三角旗”的科研人员,就算他能直接带过去几枚精简版的导弹实物,恐怕也还是白搭。

    当然,如果放弃带回原样图纸和技术说明,而只是提供一些弹上电子设备的研究资料和论文,对苏联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也会有相当促进作用;但是时间不等人,前线等的是十万火急,哪有时间让“三角旗”的科研人员从头学起,慢慢的去搞研究呢?

    当天中午,在餐厅吃完午饭,刘威和杨颖这一对年轻人出去散步遛弯,龙云就自己在办公室上网,查阅了一会儿网页。

    搜索过一阵子,没有找到r-77导弹的内部资料,却让他发现了一线新的希望。

    在bei精也待了一段时间,龙云直到现在才知道,要去哪里才能一睹像r-77导弹这些过时武器的真容。

    ——航空航天大学?不是。——电子研究所?也不是。

    答案是军事博物院。

    大多数军事爱好者都知道,遍布中国各大城市的这么多家军事博物院,除了极少数兼有宣传、表演性质的以外,大都是军方过时武器的养老院和陈列场。如果是在二十年之前,像r-77这样的空战利器,定然是封存在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战备仓库里,即使少量配发给一线部队,不是碰上大型演习需要检验实力,也舍不得动用;可是世易时移,曾经锋利的长剑却已经淡出军队的装备序列,现在只有少数还在留在军博院博物院平淡度日。

    就中国空军目前装备的歼击机来说,不论是歼-20、还是歼-17,都仍然保留发射pl-12、r-77导弹的能力,但是现在有了更先进的pl-15、r-80,过时的上一代超视距导弹自然也就失去了继续服役的意义。

    而且现在东方国家联盟的安全形势相当不错,周边既然没有任何威胁,空军又何须携倚天剑四处游走?

    有战力强悍的强袭机压阵,导弹的刀枪入库,那也是再寻常不过的事。

    此情此景,如果是在二十年之前,谁又能想到r-77这样的尖端武器,如今也会出现在博物院的空战武器展区里积灰落土?但是这却给龙云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就算不能弄出来拆解透彻,能弄明白里面的大致结构也是好的。

    想到这里,龙云掏出手机翻了翻,他记得战队的投资人之一、也就是那位徐子谦徐公子,他的交际面很广、多半是能帮上自己这个忙。

    ……

    事实证明,龙云的想法是正确的。

    接到龙云打来的电话,徐子谦之前已经知道“宸龙”的两战连胜;尤其后面上官凌的“壬辰”还斥巨资给战队购买了两架先进战机、大大扩充了战队的固定资产,他对龙云其人的空战技术和战队的发展前景都有了充足的信心,招呼起来也相当热情。

    “啊,此事可行!——敝人这就致电联系,今日就有回音。‘bei精军事博物院’是吗?好的好的,龙云兄!”

    放下电话,徐子谦找来秘书去经办此事,一边也想起了前两天的那次咖啡厅会谈。

    关于“宸龙”战队所有权的事,之前受邀和那位美丽出众的年轻总裁谈过一次;经过深思熟虑,他痛快的接受了上官凌提出的所有权计算方案。

    作为同三集团的未来接班人,徐子谦此举看似放弃了可观的利益,却也有他的万全考虑:这不仅是因为“壬辰”是战队的挂靠公司、本身也算是战队的名义所有者之一,徐子谦知道上官凌这个女孩可不简单,不仅手上有规模可观的“壬辰”,身后的背景更是深不可测。圈子里早有传言,她多半是和工商界巨头李叔同有不同寻常的关系在;到底是真是假,这种传言可极少会是凭空的杜撰。

    既然能通过龙云、还有“宸龙”这条线,和上官凌搭上关系,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战队的成绩越好、他后面的收益就越高,想到这里徐子谦也拿起电话来,他觉得龙云托付的事情是应该马上去联系妥当才好。

    有了徐子谦的帮助,龙云的导弹探秘工作,进行的倒是相当顺利。

    当然,要窥探武器系统的秘密,也要看到底是什么型号;如果是军方的现役装备,那当然是不可能让他拿到任何资料。但是r-77这种导弹,博物院的确是有存货、而且也解除了保密限制,于是就在第二天上午,他就获准前往军事博物院,在工作人员的监视下看到了原版r-77导弹的实物。

    得到工作人员的默许,龙云还拍摄了不少导弹模块、尤其是导引头部分的照片和视频;在道谢离开的时候,工作人员还提供给他一个博物院服务器的内部账号,可以在上面查看r-77导弹的技术开发文档和战术使用手册。

    得到如此便利的条件,龙云自然是大喜过望,他马上驱车回家,在电脑上整理、查阅导弹的技术资料和设计信息。好不容易弄到r-77的资料,虽然和见到实物的内部构造没法比,但是既然知道了所用芯片和主要部件的特征,就不难使用现在已经普及的电子设计模拟软件进行逆向工程,从而推测出其所使用的部件型号。

    不过这件事情说起来挺容易,真到了查询的时候,龙云还真是颇费了一番力气。利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匹配,过了好长时间他才得到搜索结果,结论是——“未搜索到匹配型号”。

    ——什么情况,这是怎么回事?

第三〇五章 意外的战报() 
看到空空如也的搜索网页,龙云愣了片刻才想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以他对情况的猜测,收藏在bei精军事博物院里的r-77,应该并不是中国后来特许生产、并有大量出口的改进型号,而是最早随su-30mkk歼击轰炸机的进口而一同采购、却始终没有发射过的俄罗斯原装货。

    如果是这样,原装r-77导弹导引头采用的dsp处理器也就不是资料库里能查到的军、民通用型,而是苏联解体后遗留的科研体制里制定的一套标准,说不定还是采用一些模拟技术的混合式处理机也说不定。

    要说弄到苏联的早期dsp处理器规格,现在已经不是什么难题。

    如果是在若干年前,主要用于军用模块的处理器型号当然都属于军事机密,一般人很少能接触到、更不要说去获得全套资料;但是现在,随着dsp及信号处理技术的突飞猛进,严格的保密措施已经没有什么意义,相关的陈旧资料也都在军事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网服务器上睡大觉,很容易就可以查阅得到。

    就这样,颇为一番周折后弄到了需要的资料,接下来的几天里龙云就花费大量时间,试图从纷繁芜杂的资料中整理、勾勒出r-77型导弹的导引头设计。

    对照在军博院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加上网络提供的大量参考资料,几天的业余时间下来,龙云总算是基本厘清了导弹的电子部分,包括雷达、处理机和舵机等上电模块的架构,然后就是枯燥的记忆和重现尝试;毕竟他所能够带到那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