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战长空-第3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到马林科夫的开场白,在场的三人都点头认可,他们和总书记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

    是啊,不管这场莫名爆发的战争究竟是因何而起,现在都已经没了意义:庞大的战争机器一旦轰然开启、就已经脱离了正常世界的运转轨道,除非采取强力干预,否则是没法阻止这匹脱缰的烈马发狂向前。

    “既然如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才能结束战争?

    在这方面,委员会之前已经有了共识,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的整体力量仍然占据优势,我们的一切行动都不能脱离这个现实。原本计划在一场世界大战中彻底击败西方、一举摧毁资本主义最后堡垒的战略,可以说是完全不切实际;那么我国当前的作战目标,仍然应该是尽力保持既有战略均势、争取以相对合理的代价来结束战争,为战后的长期发展赢得更多时间和机遇。

    关于这一点,各位,有什么新的想法没有?”

    “恩,‘以结束战争为目标’,我个人一直是完全赞同。”

    随着马林科夫的询问,谢苗*苏斯洛夫手指敲了两下沙发扶手,说话间微微颌首以应。

    就是在不久之前,他在国防部与红海军元帅谢尔盖*戈尔什科夫会面时,也当面讨论过这个问题:面对苏斯洛夫代表苏维埃主席团的问询,元帅很直截了当的告诉他“以红海军的装备构成和规模,无法在远海与美国海军抗衡”。

    而对于美国这个“资本主义的最后堡垒”,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远洋海军,所谓“一举击溃”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谈。

    在那并不遥远的旧时代里,在虽有工作热情、却只喜欢陆军的前国防部长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元帅压制下,苏联红海军的装备建设在七、八十年代一度出现了浅浅的断层;等到这位老先生终于在一九八四年见了马克思,戈尔什科夫才得以梳理军工系统的复杂关系、委任大批精兵强将放手大干,在主持红海军的十二年时间里建造了六十三艘956、1155型导弹驱逐舰(其中出口到中国六艘、另有两艘未及交付)、九艘1164型导弹巡洋舰、二十八艘新一代949a型(奥斯卡ii)攻击型核潜艇和数十艘常规动力核潜艇,以及共计三艘/6/7型重型载机巡洋舰(另有两艘在建)和大批军辅船,红海军的总吨位比一九八四年几乎翻了一番!

    但是即使如此,面对舰艇总吨位仍居世界第一、尤其具备强大远洋作战实力的美国海军,位居世界第二位的红海军由于严重缺乏航空母舰和两栖战舰等大型舰艇,仍然无法在远洋上一举击溃西方世界的海上力量。

    除此之外,由于地缘上的天然劣势,庞大红色帝国的四支舰队彼此分离、难以互相调动协调;在大战爆发后,苏联黑海舰队更是一直被围困在黑海,龙困浅滩、难有作为。

    恶劣的地缘形势,一时半刻自然无法改变。

    但是要说最麻烦的问题,还是黑海沿岸集中了苏联大部分的军事船舶工业,如果战争旷日持久的一直进行下去,红海军就算新下水再多战舰,也无法冲出海峡、补充其他三大舰队的战争消耗;不仅如此,三大舰队的舰艇保养、维修也同样因为失去船厂支持而难以为继,这一点对长期的持久战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总而言之,不论是因为历史遗留问题、还是受到先天地缘所限,远洋作战暂时还不是一种务实的选择;既然直捣北美是没有指望,如何理性的面对这场骤然爆发的世界大战、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就是苏维埃帝国领导人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

    “……我们的海军,坦率的讲掣肘太多,很难冲出西方的包围圈完成作战任务。而且说到黑海,现在高加索战区的局面,一时半会还看不到彻底改观的迹象——”

    “唔,是的,关键还是高加索。”

    沿着苏斯洛夫的思路,马林科夫喝了一口清冽的矿泉水,继续自己的分析:

    “最近以来,我也一直在思考高加索的战局。

    对如今这一场世界大战来说,如果简单的用围棋来比喻,可以说高加索战区正是当前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也是彼此都倾尽全力厮杀的一块丰厚的‘劫材’。现在的问题在于,这块‘劫财’、或者说就是‘兵家之争之地’,却是来自于我国的领土;在家门口打仗,虽然可以占据天时地利,却也有很多其他的麻烦和顾忌。

    经历过大战之初的欧洲大挺进,抢先发动战争、算是执黑先行的北约被我们一路追打,显然已经丧失了先手优势;然而在高加索,敌我双方的攻守形势已然逆转,处于防守态势的我方恰似后手白棋,面对西方潮水般的攻击勉力支撑,虽然还不至现出败象、却也着实有几分左右支绌。”(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第五八九章 航空兵中将() 
随着马林科夫的陈述,在场的柯西金、贝利亚等人都有些神色默然。

    对高加索的战局也算颇有了解,结合自己的工作见闻,他们显然对于总书记的一番话深有同感。

    的确,对于眼下的红色帝国,作为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和主力军,在自己家门口爆发的战斗,竟然没有摧枯拉朽的一路碾压对手,而是与西方形成了僵持之势,不论从宣传上、还是从战略上都难免有些被动。虽然说他们几位都很清楚,这主要还是因为联共中*央委员会的通盘考虑、出于种种考量而未在高加索使出全力,但是在苏联、俄罗斯历史上的软肋区域和北约长期拉锯,这怎么说也并不是一件好事。

    归而总之,现在情形就是如此,下一步的行动又该如何?

    把老朋友们的表情都在眼里,马林科夫先是清了清嗓子,抬手指向棋盘上这一片彼此交错的黑棋与白棋:

    “眼下的南方战局,的确是颇为险恶。

    对我国来说,黑海到高加索一线是一片非常重要的战略区域;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如果我们顶不住北约的大规模进攻,失去从保加利亚到高加索的大片控制区,战线后退到北纬四十五度线以北,也就是摩尔多瓦、罗斯托夫、阿斯特拉罕一线,”仿佛把棋盘上的棋子当做了城市一般,马林科夫从左到右的指点几下,“这样北约不仅会夺取我方的石油和农业主产区,还会进一步得到袭击我方纵深地域的跳板。局势自然会变得更加危急。虽然从地面力量的对比。我不认为北约能够在陆战中占到什么便宜。但是他们的空中与海上打击平台却可以更有效的对我方纵深发动袭击,在现代战争条件下,这种袭击的后效可以是非常惊人的。

    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们在高加索战区既输不起、也不能输,这的确是板上钉钉的现实。”

    说到这里,大概是看到几位老友面色严肃、好像是在为眼下的局势忧心忡忡,马林科夫却话锋一转,抬高语调问出一个问题:

    “但是各位。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想,美国人在高加索大举进攻、准备发动规模空前的‘台风行动’,其真实动机又是什么?

    对南方战线的争夺,我们固然是输不起,美国人就输得起么?”

    “哦……这个问题,”

    迎着马林科夫的目光,还是柯西金先出言回应,“美国人也输不起!——因为石油。”

    “是的,阿列克谢,你说的很对。”

    带着点踌躇满志的神情拍了拍手,马林科夫不由得站起身来。两步来到客厅一侧墙面上的巨幅地图前,伸展有力的大手拍打在地图中间的一大片区域上:

    “对西方世界来说,‘石油’正是问题的关键!

    面对南方战线的胶着,看似来势汹汹的美国人其实同样输不起,因为他们在黑海南方的广阔土地上只有寥寥几个不堪用的盟友,土耳其只是拿来拼消耗的炮灰,伊拉克被迫绑在北约的战车上,至于以色列么,嘿嘿……

    犹太人的脑筋可灵光的很,他们从来都只做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所以现在的局面很清楚,美国人磨刀霍霍的大举进攻、恰恰暴露了他们对南方战局的一种恐慌和担忧:一旦前线作战失利,红军的滚滚铁流就可以大举南下、在伊朗革*命卫队和叙利亚国防军的配合下清扫伊拉克、约旦境内的美军,进而逼迫美国人的老跟班沙特阿拉伯脱离西方阵营。这样一来,中东的形势就会在顷刻间逆转,面对红色铁流的重重包围,如果地中海方向的行动同样进展顺利,以色列的大卫星旗又能在中东举多久?

    失去了中东的地缘和石油支持,以美国人目前百分之五十左右的石油自给率,虽然他们可以从加拿大、非洲和南美获得一定的石油供应,但是在国内经济和战略活动上受挫是必然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选择西方、或者东方作为突破口,”

    一边慷慨陈词、一边在地图前来回走动,总书记的手落在了西欧大陆,“西面的欧洲战局,目前同样处于敌我对峙状态,如果我们能够在一场巨大胜利后从高加索抽身、让中东国家担负对抗北约反扑的职责,那就完全可以同时在陆地上横扫西班牙、跨国海峡击溃英国,把北约在西欧的残余力量一举清扫;这样不仅可以将战线前推到大西洋沿岸,还可以完全解放红海军的束缚,面对美国人的海上力量,即使我们无力对北美洲发动远洋进攻,但是牢固守卫一整片亚欧大陆、坐以待对手毙,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是、是啊!”

    面对总书记的战略规划,谢苗*苏斯洛夫在沙发上频频点头,虽然说这一番计划的确是非常大胆、也很冒险(毕竟英国是有核国家),但是不得不说的确有一定的实现可能!但是出乎他的意料,马林科夫的推演还没有结束,他大步来到地图另一侧,手指向了亚欧大陆的东方:

    “欧洲的情况自然如此,那么远东的情形如何?——帕夫洛维奇,这方面你想必是清楚的,”说话间他看了看戴上眼镜的拉夫连季*贝利亚,后者重重的向他点点头,“对于我们的东方盟友,在之前的若干军事合作协定的基础上,我们又追加了很多内容,现在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和欧洲的情况完全不同,在广袤的东方,美国人的几个盟友中,所虑者不过日本一国而已;在这一方向我们同样大有可为,而且得到的支持也会比欧洲战场的法国更加有力。

    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对任何针对日本的战争都会持谨慎的支持态度,我们在远东的战略计划也是以此为基础:一场针对日本的大规模攻势,不仅可以极大牵制美国、使其在多条战线上疲于奔命,还可以顺便帮助我们的盟友解决‘分裂’问题,至少可以为解决这一问题创造有利条件。”

    “啊,是的,是这样!”

    刚刚听过这一番气势磅礴的战略构想,对战争并不完全在行的柯西金总算听到了自己熟悉的业务领域,“中国的岛屿分裂问题,根本上讲也是美国在背后支撑。倘若失去了美国人的支持,这些分裂者恐怕是一个月都坚持不下来的。”

    “的确如此。所以,综合上面的所有分析,现在的情况就是如此:我们所恐惧的事情,其实敌人也同样在恐惧,甚至可以说比我们的恐惧还要强烈;如果能够认清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