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战之超级兵锋-第8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老蒋会拨给一部分,但这部分只能维持部队基本不饿死而已,想要达到冷锋的水准,投入至少要增加三倍。

    钱从何来,粮食从何来,武器从何来,弹药从何来……

    坐拥豫北产粮之地,粮食问题好解决,只要有钱,不愁买不到粮食,武器嘛,把自己家底儿拾掇拾掇,还能再找补一些出来,至少可以人手一把能配齐了,弹药,从小鬼子那里缴获不少。

    勉强够用,如果不打像台儿庄那样的大会战的话。

    从阎老西儿那里订购的弹药还有一批没送过来呢,不过这是要付钱的,没钱的话,还可以用别的东西抵。

    问题就一个字:钱!

    钱从什么地方来,就算冷锋占领新乡,抄了鬼子的银行还有杀了不少汉奸,抄没也不少家产。

    可这也只能顶一阵子。

    这花钱如流水,这才占了豫北半个月,大洋和法币就花掉了上百万,造军营,发放军饷,做军服,购买军粮等等。

    后勤部长沈志明已经找冷锋抱怨了,照这么花下去,要不了多久,他这个后勤部长就该变成丐帮帮主了。

    钱不是没有,只不过不在手中,一部分用于安置南京逃难出来的难民,这是大头,冷锋从南京带出来的财物,那都是日军搜刮南京百姓的,这钱用在百姓身上也是应该的,这钱不能乱动。

    还有就是荣军公司的启动资金,关系大家的未来,也不可轻动,而且这笔钱已经转到荣军公司的账上了。

    剩下的钱,冷锋是留着应急用的,毕竟新一军也还是**,既然是**,那国民政府得管呀。

    军饷老蒋倒是答应了,可发到手总是要拖上一拖,国府没钱,不然堂堂财政部长也不需要到处去化缘了。

    苏俄倒是援助了一批武器弹药,东西不少,冷锋除了对苏俄援助的轻武器感兴趣之外,重武器,真是半点儿兴趣都没有。

    要是苏俄给他援助些飞机,倒还可以,就怕蒋某人不愿意。

    钱不够花,怎么办,得想辙,可不能等到口袋空空的时候,再去想办法,那时候已经晚了。

    不能增加老百姓的负担,苛捐杂税要取消,还要增加公共投入,这钱从哪里来?

    鼓励发展工商业,开源节流,只有工商业发展起来,税收才能好起来,钱只有流动起来,才能变活。

    办实业,办工厂,修路!

    按照事先的约定,日军留下的战车和重型火炮等重武器都归新一军。

    虽然是捡洋落儿,但还是有不少好东西的。

    冷锋在此基础上,决定再组建新一军另一支拳头部队:野战重炮旅。

    野战重炮旅,代号:火烈鸟。

    野战重炮旅编制四个团,一团团长:严顺开,主要装备的是150毫米口径的重型榴弹炮,型号为清一色的大正4年式的150口径的榴弹炮,二十四门,缴获的还有物流们以及大量的零部件拆卸下来,备用,备换。

    二团团长:秦怀义,主要装备九六式150毫米的榴弹炮,是日军最新的榴弹炮,射程要比大正4年式要远,精度也高,但是只有十二门,缴获日军两个野战重炮旅团才凑了这个数,加上十二门大正四年式的,凑齐24门。

    三团团长:张映启,四团团长:彭月翔,三团装备的十二门是38年式120毫米野战榴弹炮,四团十二门92式野战105毫米加农炮。

    三团和四团预备再个装备俄制的火炮,装备已经在路上了。

    野战重炮旅旅长冷锋左思右想之后,决定予以调整,将老团长从新37旅调离,担任野战重炮旅的旅长,老团长在法国学的就是炮兵专业,这个不能浪费了,副旅长由原来的野战重炮团团长谢造时担任。

    新37旅的旅长则有刚到任的第201师副师长程宜鼎兼任。

    同时野战重炮旅也整体拉回豫北进行休整。

    另外接受了第8军的人员和武器后,加上新一军的支援,罗雨丰在第8军内也组建了一个战车小分队,以及野炮,山炮和榴弹炮营。

    把编制和装备减半之后往上面一报,好家伙,老蒋和军委会的一众大佬们眼睛都绿了,怎么会这么多的火炮?

    他们从哪儿弄的,都说**打了胜仗,可为啥别的部队就弄了些步枪,机枪啥的,了不得的也就是几门迫击炮,山炮啥的。

    这新一军和第8军报上来的都是重型榴弹炮,坦克和装甲车?

    新一军全军加起来也就三四万人,就算把后勤保障人员都算上,也不过六万人左右,约占全国现在总兵力的三十分之一,可它拥有的火炮数量,特别是重炮的数量几乎是全国的一半了!

    除了野战重炮旅之外,各师也直属也分别组建炮团,主要装备野炮和山炮。

    当然,多数现在只是一个架子,人员和装备都还没有到位。

    若按照冷锋的这个整编计划弄下去,这精简兵员的工作还真是不好做了,像他这么铺开了搞,新一军的两个师的编制直奔两万去了。

    若是按照整编方案来,都快比得上日军两个主力野战师团了。

    受制于人力、财力还有武器装备根本没有到位,有些设想中的部队只能缩编,计划编一个团的,现在只能是一个营,一个营的先编一个连,实在人才短缺的,混编。

    还有,就是再不增加兵力的情况下,不降低部队的作战力的原则下,优化原部队的编制。

    冷锋召集参谋人员做了一个详细的整编指导方案,规定班,排,连人数,武器,火力配置等等。

    随后下发至全军,对人员开始大范围,小幅度的调整。

    这一次整编之后,新一军的编制架构基本成型,以后都是在小范围内进行增添和调整,整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u

第九百六十五章:开源节流() 
    为了解决军费和财政缺口,除了节约不必要的费用之外,冷锋还不断的想办法开源,把从日军手里接收过来企业重新运作起来。

    豫北行署连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除了免除苛捐杂税,减免税收之外,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兴办实业,政策扶持,税收减免等等。

    联合新乡商会,出资成立新乡商业银行,为个人和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和融资的平台。

    当然,这一时间是看不到效果的,冷锋也没有想说是捞一票就走,不管是为谁打基础,得益的都还是老百姓。

    没收日军侵占的资财,有主的,还给人家,没有主的政府代管,或者出售,或者出租,这样也稍微缓解了一下财政的压力。

    当然,这只能解一时燃眉之急,治不了根本。

    最重要的还是商贸的流通。

    商贸的流通在于路,道路不通,商贸根本流通不起来。

    新郑铁路修复工程就这样如火如荼的开始了,铁路专家侯家源在考察破坏的新郑铁路之后,发现这段铁路修复并不困难,只要有足够的材料和人力就够了。

    问题是黄河铁路大桥,这座铁路桥的用的钢材当时都是从德国进口的,中国的钢铁厂生产不出来这样高强度的钢材,材料不过关,如果用我们的自己的刚才,可能三五年这桥就得重新再修。

    而人家德国的钢材至少可以保持五十年以上。

    对冷锋而言,现在是分秒必争,三五年足够了,再说了,现在也买不到德国的钢材和零部件,只能用自己的。

    只要能修复铁路桥,火车一通,这就完全不一样了。

    平汉铁路局拿不出钱来修桥,冷锋只能自己筹资修复铁路,但是跟平汉铁路局的谈判,修复之后,利益分配的问题。

    铁路修复了,不管是客运还是货运,未来肯定会产生利润,这豫北的铁路各站的经营权自然冷锋自然是要拿到手里的,不然他也没办法说服那些筹资修复铁路的豫北的工商实业界的人士。

    双方的博弈还有一段时间,但铁路的修复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开始了。

    工地,学校,铁路,仓库,码头……

    这些日子里,冷锋几乎每天很早出去,很晚才能够回来,许多事情,他不亲眼看一下,是不会放心的。

    不过,他出行从来都是不提前通知的,也不会大张旗鼓,虽然会有一些提前安排,基本上都是不干扰其他人正常和生活的情况下,低调出行。

    坐在办公室内是了解不到民生疾苦的,何况冷锋对这个时代的民生的了解也只是纸面上的一些东西。

    有些事情必须实地考察之后才能清楚了解,比如“二五”减租的政策宣传,不深入实地的考察,怎么能知道宣传的效果以及下面平民百姓的反应?

    政策的好坏直接反应在最底层的百姓身上,不了解基层,就不能对症下药。

    神经末梢一旦坏死,总有一天会影响到中枢神经,是个渐变的过程,最终会酿成无法医治的绝症。

    选贤用能,坚决打击乡村恶霸,对为恶一方的村匪恶霸,予以严厉打击。

    同时整顿吏治,选用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进入政府部门,鼓励和兴办教育,主要是军中开办识字班和扫盲班,规定并强制学习。

    明理才能识理。

    一晃就到了七月头了。

    天气更为炎热了,窗外的知了一到中午,就不停的叫唤着,叫的人心都有些烦了。

    冷锋办公室是有电扇的,但是他舍不得开,为了节约用电,再说,他这间办公室很通透,窗户和门都开着,也不算太热。

    真特别热的时候,有一把大蒲扇扇一扇也就可以了。

    “咚咚……”

    “军座。”

    “光亭学长,快请进。”冷锋一只手拿着蒲扇,一只手拿着铅笔,趴在桌上,一抬头,看到杜光亭,忙招呼一声,“小夏,泡茶。”

    “军座,忙什么呢?”杜光亭已经来了四五天了,渐渐的新一军的办事的方式,那就是当天的事情当天办,绝不会拖到第二天。

    高效而快捷,决策者和执行者上下一心,这才是一支部队的强大的所在。

    “没什么,军委会不是同意我们自己搞军制改革吗,没有经费,我们得自筹,这不,我正想办法呢。”

    “军座想到什么办法了没有?”杜光亭也不理解军委会为何会答应冷锋,后来他也明白了,军委会没那个能力,不答应又能怎么样?

    “除了立足豫北之外,我们还需要另谋出路。”冷锋道,“光亭学长你刚来,还不知道,当初我们从南京城内死里逃生,带走了一部分日军劫掠我南京百姓的财物,我们用这笔财物建立一个南京难民西迁安置基金,还有一部分成了一个公司,叫荣军服务公司。”

    “荣军公司?”

    “对,荣军公司,开办这个公司的初衷是为了咱们这些从南京城杀出来,活着的弟兄的将来。”冷锋道,“有一天,如果扛不动枪了,也有个保障,说实话,全靠国家发的那点儿抚恤金,恐怕连自己都养不活。”

    杜光亭真的是惊讶了,冷锋这想的也太超前了,这战争还没结束了,都已经想到战争之后的事情了。

    难怪新一军上下归属感这么强,原来生老病死都有人管了。

    这样的待遇,恐怕国内没有哪一支部队能够做到吧?

    就算现在还只是一只画饼,可有画饼总比没有强吧,看冷锋的样子,并不是一个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