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则天大全集-第2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后又被他弹劾过的仇家陷害,网罗进长孙无忌一党,自此从吏部除名,永无进身之阶。这段往事是他毕生之痛,因为再不能做流内官,他当了半辈子九品小吏,从不向任何人提及过去。

    李敬业倒也懂得礼贤下士,当即起身抱拳:“舍弟多有得罪之处,望先生海涵,快快请坐。”

    “那便谢谢英国公了。”魏思温不再客套,欣然就座——说来甚是奇怪,他往桌边一坐,腰不塌、背不驼,方才的庸俗之气全然不见,手捋白须不怒自威,果真似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连当过给事中的唐之奇也没这般气质。

    李敬业重新审视此人,郑重询问:“方才我等议论国事,先生为何发笑?”

    魏思温毫不隐晦,开门见山道:“古人云‘行之,上也;言之,次也。咸无焉,为众人’。列位既心系社稷,就该见机行事挽救国难。徒在此坐而论道,算什么本事?”

    只这一句,就说得众人满面羞臊。尴尬半晌唐之奇才道:“先生所言极是,然则我等皆已贬谪,纵有庙堂之心,官职卑微手中无权,又有何能为?以微薄之力抗拒武氏,不过自取其辱罢了。”

    “哼!”魏思温一阵冷笑,“天下之事皆在人为,倘运筹得当,焉知不能一搏?昔日刘季,不过沛县一无赖,尚敢登高一呼铲除暴秦。何况列位皆名门子弟?”说着他双目炯炯望着李敬业。

    酒楼之上霎时格外宁静,静得掉根针都听得见,众人都暗暗品味着他那“一搏”的言下之意,越想越觉可怖。杜求仁倏然起身,一言不发踱至楼梯口,朝下张望——盯着点儿吧!这等犯忌讳的话千万别叫无干之人听去!

    饶是李敬业胆色过人,与魏思温对视片刻竟也败下阵来,低着头蹙眉独酌。魏思温见他不接茬,越发冷笑讥讽:“王夷甫口若悬河,到头来也是虚妄空谈,不及一介奴仆石勒。想来名门子弟不过如此,那些亡国受诛的公侯又有哪个不是名门之后?”话说一半站起身来,“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只怪老朽有眼无珠,今日看错人了。”略一拱手转身便走。

    “先生哪里去?”杜求仁忙阻拦。

    “游历四海,寻几个敢作敢为的真英雄!”

    李敬猷有头无脑,纨绔刁蛮又不受激,当即嚷道:“天下谁不知英国公之名?难道我兄弟还算不得英雄?”

    骆宾王无官一身轻,瞧热闹不嫌事大,竟也一旁吹风:“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殊不知东汉马援亦有论‘君择臣,臣亦择君’。有道得之,无道失之,此乃常理。”这番话一语双关,既说魏思温与李敬业,又暗喻李家与武氏的关系。

    李敬业抬眼瞟了一下魏思温,似想挽留又有些犹豫。魏思温老于世故,当即看穿他心思——想来他连刺史都不愿屈就,柳州司马不过是从六品地方佐官,须听命于刺史,以他的性情怎能位居人下?既不能屈侍他人,又不愿放弃功名,除了造反还有别的路可走吗?

    魏思温半生潦倒,不忿朝廷已久,但他知道举兵要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于是顺着楼窗手指扬州城,勃然变色道:“武氏改旗易帜,其心昭然若揭,必欲迁龟鼎于自家。但凡食我大唐禄米之士,人人得而诛之!公之一门沐浴皇恩,当此大义之时不敢勤王锄奸,徒受一女子欺凌,岂能称得英雄?况武氏之为皇后,得益公之祖上。谁不知当初李一句‘此陛下家事’奠定乾坤?将来李唐基业若被武氏所篡,公之祖上无异于祸国罪人!公若得幸于武氏或有一时之富贵,然仕途不济受逐岭南,无秋毫之利,反落一身污秽,岂不为天下人耻笑?”

    李敬业被他戳中痛处,不禁变颜变色,却攥拳叹道:“只恐力不及也……”这算是暴露了一丝心迹。

    魏思温见李敬业心志尚不够坚定,其他人也皆有惧色,于是走回桌边,拍着唐之奇肩膀道:“阁下方才之言甚是,武氏便如前汉之王政君,外戚遍及朝堂,迟早要出一个王莽。然则有王莽,必有光武,必有云台二十八将,挽狂澜于既倒,使三光昏而复明。”

    唐之奇蹙眉喃喃:“先生欲使我等为云台之宿?”

    魏思温不答,接着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可那光武帝刘秀并非汉武汉宣一脉,乃舂陵侯之后,且家道已衰,早年以耕读为业。事成之日谦称中兴,其实是别开天地自铸九鼎。”说到这儿他第三次直视李敬业,“公本姓徐,山东人也。因祖上忠贞有功,故赐国姓,录入宗籍。虽说公祖上起于瓦岗草莽,但已归入李氏,与皇室宗亲无异,故李家社稷亦公之社稷。以天下为己任,乃是当仁不让!”

    闻听此言,李敬业混沌的目光顿时明亮起来——这番话言下之意他品出来啦!

    其他人也都听懂了,却觉不寒而栗。魏思温环顾众人,露出一丝笑靥:“何朝何代无贤才?但有见识远迩、志量高低之别。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羊质虎皮终究难成大事,当此国难之时,为蛇为龙诸君自择。不过情势大过人,恕在下口冷,提醒列位一句,即便尔等心甘情愿俯首武氏,便能有咸鱼翻身之日吗?千载际遇便如电光石火,一瞬即逝。今日咱们相聚于此便如风云际会,若拖延下去朝廷责问尔等擅离职守之事,再想一处筹谋也不能了。为与不为,单凭诸君一语。”说着他目光落到骆宾王身上——他早瞧出来,就数这书生最狂,屡求幸进而不得,八成想出头都想疯了。

    果不其然,骆宾王当即跃起:“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不得九鼎食,便赴九鼎烹!我已沦落至此,还有什么豁不出去的?我干!”

    李敬猷没别的本事,就是有豪赌之胆,随即跟着嚷道:“不就是与那姓武的婆娘拼命么?有何不敢?”

    李敬业的心早被那句“当仁不让”说动,也欣然点头。

    唐之奇、杜求仁、李宗臣见此情景,不禁面面相觑——不错,情势大过人。从正五品门下高位一栽到底,今生还能爬回去吗?被天下指为误导太子的奸佞,还能指望翻身吗?跟上司闹得势同水火,还有可能晋升吗?大家都是逼到绝路的人,与其窝窝囊囊苟且偷生,不如豁出去干一场,成可为开国功臣,败亦不失为勤王志士!

    “好,我们也干……”

    魏思温料定他们有此抉择,早不声不响给所有人都满上酒,待三人心意一定,立刻举杯:“天下人杰莫过英公,三辈威名冠于当代,乃大唐之军神,我等当推英公为主。”众人齐举酒杯,无不赞同——这是理所当然的,他们这些人以李敬业在朝廷和军中影响最大,而且也唯有他能组织兵马、统军作战。

    李敬业确有过人胆色,毫无推辞之意:“蒙列位不弃,敬业责无旁贷。此番举兵上为社稷扫除妖孽,下亦为我等富贵功名。饮下此酒便为兄弟,同生共死以谋大事!”他这番话甚是坦然,匡扶李唐固然重要,却更是为了大家的功名利禄。

    “同生共死以谋大事!”诸人齐声呼喊,魏思温的声音最是响亮——三十载仇恨积郁于心,早欲将害他一生悲苦的武氏斩尽杀绝,搅乱天下逞己之志。蓬头垢面含羞忍辱,将近古稀之年总算寻觅到几个可用之人,总算遇到良机,生死成败有何可惧?反了吧!

    一杯酒饮下,众志成城皆感畅然。李敬猷已有些迫不及待,当即嚷道:“列位不要再回任上,干脆随我兄弟去柳州,我再致书三弟,叫他把京中、家中的家兵仆童尽数带来。咱们先杀柳州刺史,再招募兵马大举北伐!”

    “嘿嘿嘿。”魏思温笑而摇头,“柳州蛮荒之境,当地土人焉能为我所用?此乃拙计耳。”

    李敬业见他谈笑自若,似是成竹于胸,索性直截了当问:“莫非先生已有筹划?”

    “道在迩而求诸远。”魏思温扬手一指窗外,“扬州乃淮南首镇,虎踞龙盘之地。北临青徐、南据沃野、西临中原、东接岱海,财富冠于东南,又有运河之便、江淮之险,进可攻退可守,以此举事岂不胜柳州十倍?”

    “是啊!是啊!”众人不禁叹服。

    李敬业却面露难色:“先生眼光可谓高明,但我手下不过家兵数十,即便都是百里挑一的骁勇死士,也难掌控偌大扬州城。”

    魏思温笑道:“明取自然不成,但奇袭可就说不准了。我自来到此地便内外打听,先前武氏曾派郭齐宗协防扬州,那厮乃一庸才,见废立之后并无异样,竟回京交差去了。现今城内兵马甚少,且久不临敌,实是外强中干。”说着他转而目视李宗臣,“贤弟官居士曹参军,掌州中诉讼刑狱之事。当窥伺良机,率猛士入府,诛杀长史陈敬之,再释放牢中囚犯,分发兵刃武装起来,那时英公凭借威名登高一呼,掌控扬州不难也。”

    “妙极!”李宗臣拍手大笑——他结怨陈敬之已久,自然乐得手刃冤家对头。

    李敬业没那么乐观,他知此计说起来轻松,真要实施恐不简单,杀陈敬之倒不难,但稍有不从之人走脱,求临近诸州发兵来救,那时立足未稳如何抗拒?不过事已至此,这已是上策,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斗胆一试。

    他们计议之时,骆宾王一直低头不言,这会儿突然抬头道:“我有一至交好友,虽身在京中,也久不忿于朝廷,或许能帮上忙。”遂将那人官职名姓说了。

    魏思温听罢眼前一亮:“此人当真也肯入伙?”

    “我若亲至洛阳诚心相邀,必能前来。”

    “哈哈哈!”魏思温仰天狂笑,“倘真如此,老夫已有成算。莫说区区扬州,整个江淮之地已是咱们囊中之物!”

第70章 徐敬业扬州叛乱,裴炎心怀异志() 
一、祸起阙下

    改旗易帜,修订官名,洛阳的改制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武家的权势也如星火燎原般一发不可收拾。在媚娘一手安排下,武懿宗晋升司农卿、武三思晋升右武卫将军,武攸宁、武攸望、武嗣宗、武攸止、武攸宜、武攸暨等人皆被授予军职;武仁范年迈,赐予勋官,其子武载德入吏部任职;那位在长安卖卦的武攸绪也很快被找到,立刻召至洛阳,授太子通事舍人之职。

    此时又从北方传来消息,阿史那骨笃禄亲率大军进犯朔州。永淳以来唐朝之所以连连吃亏,皆因突厥在广袤的边庭线上驰骋劫掠游移不定,而这次战事程务挺却早已提前探知,做了周密部署。媚娘初掌大政,自然希望打场胜仗鼓舞人心,当即授予程务挺最高军职左武卫大将军,兼单于道安抚大使,命其全权指挥战斗。

    不过这时还有个不好的消息,媚娘的心腹大臣、北门学士之一的苗神客病逝。媚娘惋惜之余不禁思忖,自己夺得至高之位尚需时日,不能缺少智囊,而且随着地位变迁,也必须扶植更具眼光和谋略的心腹之臣,于是她召见新科进士陈子昂,命其再作文章,论当今之政要。陈子昂受宠若惊,回去筹谋数日,写了一篇三千字的策论,提出慎用刑罚、选贤任能、息兵安民等八条建议。不过媚娘读后仅是称赞文笔好,对文章内容却很失望——先前陈子昂劝谏归葬关中,她还以为这是个乖觉之人,能揣摩她心思。哪知这次完全“不上道”,这八条建议固然鞭辟入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