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则天大全集-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就在他一愣之间,附和声蜂拥四起:“臣也以为当立晋王为太子。”“晋王仁慈孝友,盛德远播于世,诚帝王之资!”“为我大唐万代计,唯晋王可继大统……”半个朝堂的文武大臣相继出班,争先恐后表示支持晋王。

    李世民被这意外的场面震惊了——怎么回事?朕错了,还是他们错了?雉奴怎么能当太子呢?

    他不否认李治是个好孩子,是他所有儿子中最听话的一个。这孩子生于宫中,长于宫中,皇后离世后更与他住在同一座宫殿里,可说是相依为命。每当他心烦意乱之时,李治总是默默陪在他身边;每当他身心疲惫之际,李治为他揉肩捶腿;对两个幼小的妹妹,李治关怀备至,教她们写字,陪她们玩耍;对承乾、李泰乃至其他异母哥哥,李治礼敬有加;对朝中大臣,李治彬彬有礼,以学生自居,哪怕对宫女、宦官也宽厚大度。李治几乎是个完美的孩子……但并不等于是合适的君王。

    慈不掌兵,仁不控权;不谲不诈,难为天子;谦恭至极便是怯懦,慈悲至极就是软弱。汉元帝柔仁祸国,秦世祖因宽致乱,况大唐江山百战而定,泱泱大国统驭胡汉,官员之多、疆域之广皆前代所未有,李治稚嫩的肩膀挑得起这千斤重担吗?从他出生直至今日,十六年的岁月里根本没接触过朝政,李世民也从来没刻意培养过他,只是将其视为膝前尽孝的小儿,要把江山社稷托付给他,实在勉为其难!为什么群臣偏偏看中他呢?

    面对群臣众口一词的推荐,御座上的李世民一脸迷惘。房玄龄、岑文本却已悟出三昧,不禁面露惶恐——李承乾虽然被废,但他毕竟当了十七年的太子,细究起来满朝文武哪个与他没瓜葛?此其一也。皇帝先前偏宠李泰,不少人竭力诤谏,固然出于公义维护宗法,却也与李泰结下恩怨,将来李泰即位他们还有好果子吃?此其二也。再有权倾朝野的长孙无忌挑头,三股绳拧成一股绳,自然声势浩大。

    刘洎生性直率,不似房玄龄、岑文本那样有话闷在心里,见群臣纷纷附和,厉声驳斥:“尔等心存私念,不以国家为重!”

    褚遂良随即反诘:“刘黄门不可妄言,我等皆出自公义。”

    “哼!”刘洎冷笑道,“好个出自公义!当初陛下想让魏王入居武德殿,你第一个出来阻谏。那晋王多年居于宫中,也未出任外官,怎不见你有半句谏言?难道你真认为晋王才智高过魏王?”

    “你……”褚遂良的脸立时涨红——刘洎所言不错,魏王固然被皇帝偏爱,李治何尝不受宠爱?这两种爱完全不同的,皇帝对李泰是欣赏器重,李治只是父子亲情,不危及承乾储位,群臣自然睁一眼闭一眼。其实在褚遂良心中,恐怕也不认同李治的才智。

    “肃静。”李世民眼看他们要争吵起来,忙开言制止,“你们说雉奴仁孝却也不假,但他性情腼腆年纪又小,恐……”

    “陛下误矣!”褚遂良一声呐喊打断李世民的话。群臣尽皆悚然,即便魏徵也不曾公然大呼皇帝错了。

    刘洎见缝插针:“褚遂良犯上无礼,请治其不敬之罪。”

    李世民拍案而起,正欲发作,却见褚遂良高举笏板,双膝跪倒,郎朗陈词道:“陛下容臣一言……皇帝之位乃是天授,立嫡立长关乎伦常。先前陛下既立太子,便不该偏爱魏王,以致二子相争,太子不安遂生奸谋。今既废太子,若立魏王为嗣,岂不是默许其争位之举?魏王既可遂愿,他王何不争?子孙何不效?臣恐此例一开,我朝皇子争位之事愈烈矣!”

    这番话真如雷霆狮吼,大殿上顿时鸦雀无声,刘洎也呆立当场。李世民长叹一声,又瘫软在御座上——是啊!李泰既能争得,别人就不能争?褚遂良的话虽然激烈,但还是给他留了面子,其实恶例早就开了,他李世民的皇位如何得来?这就是上行下效!

    “陛下……”一片寂静中长孙无忌又开了口,“立嗣既是国事又是家事,当求两全。承乾虽被废,尚在黔州,子女亦存,皆皇家儿孙。今若立魏王为嗣,陛下能保其不斩草除根吗?”

    李世民更是一凛——当初他便屠杀了十个侄儿,承乾也有二子,李泰登基之日难保不会向他们下毒手!

    “陛下不见前代七国、八王之事乎?自相戕害,不但自毁社稷,也为千载后人所指。无论承乾、魏王、晋王,都是陛下骨肉,也都是……”也都是他长孙无忌的亲外甥。说到此无忌声音颤抖,“唯晋王谦和孝悌,心地良善。承乾魏王交恶已久,承乾得立则魏王就戮,魏王得立则承乾不免,唯有让晋王继统,皇家血脉才得两全啊!”

    李世民见无忌老泪纵横,愈加彷徨——他儿子虽不少,长孙皇后所生却只此三个,已有一个落得被废流放,再生波折,将来他何颜见皇后于地下?不错,唯有心地良善的李治可以包容两个哥哥和侄子,让他们平安度过余生……可李治能当个合格的皇帝吗?

    长孙无忌、褚遂良和房玄龄、刘洎都迫切地望着他,李世民推敲良久终不能决断,有气无力道了句:“容朕三思,散朝……”

    朝会未能确定太子人选,皇帝又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但态势很明确,多数人拥护晋王,况且有国舅无忌举旗。于是这场朝会后中下级官员也开始蠢蠢欲动,纷纷声援李治,说他德冠天下百姓归心,说他相貌奇异贵不可言,甚至说他生来便有天命之兆。

    这类舆论朝廷上下口耳相传,越传越离奇,也不知谁添油加醋编出一个故事,说李治满岁抓阄之时抓了支笔,在纸上胡抹乱涂,竟无意写出个“敕”字,唯天子可作敕书,他若非天命所归,焉能生来便能画敕?一时间晋王的呼声越来越高,大有排山倒海之势。

    李泰费尽心机,如今离太子之位仅咫尺之遥,没料到再生枝节,焉能不急?连夜进宫,向父皇保证绝无恶意,又对李治嘘寒问暖,当着父皇面故作关怀弟弟之态。其实李世民内心深处还是更看中李泰,毕竟李治年少才逊,若驾驭不住朝纲,国家社稷尚不可保,何谈骨肉亲情?

    三日后朝会再举,李世民迫不及待重提立储之事:“朕权衡再三,认为青雀更适合继承君位。你们说他用心刻毒,有加害手足之意,纯属多虑。昨日他对朕言,若立他为嗣,将来他登基之后愿杀己子,传位雉奴。青雀重手足之情犹过舐犊,朕甚怜之。”

    “啪!”房玄龄手中笏板不禁失落于地——糟糕!若皇帝坚守己见,魏王谨慎自持,纵使群臣固争也难扭转;今魏王急于表态,反倒作茧自缚啦!

    房玄龄还来不及屈身拾起牙笏,褚遂良已奋然出班:“陛下怎可一误再误?”

    “爱卿何出此言?”李世民不明其理。

    “陛下详思,父子之道乃是天性,岂有杀子而传弟之事乎?魏王立此誓言乃媚陛下之心以求储位,然则陛下百年之后魏王继统,权柄在手执掌天下,即便食言又有何人可制?昔陛下立承乾为太子,复宠魏王,礼数逾于承乾,长幼不分以至手足相害,已是大误。今若复信魏王之誓,乃是一误再误,臣恐魏王践祚之日,晋王亦难自处。”

    一言点醒梦中人。李世民自是精明绝顶,但骨肉至亲关心则乱,竟没深思李泰的誓言,直至褚遂良点破,才觉恍然大悟——青雀反悔孰能奈何?况群臣力荐雉奴之事朝野共知,青雀焉能不嫉?日后他若毁弃誓言,必遭世人所指,那时他既嫉恨雉奴声望又欲传位给己子,会如何对待雉奴?只怕……李世民不敢再往下想了!

    李泰聪明反被聪明误,立这种誓言,连能言善辩的刘洎、岑文本都无法帮他圆饰了,唯有暗暗着急。支持李治的人则越发得势,齐声恳求道:“请陛下三思。”

    “可、可……”李世民心绪烦乱,拳头攥得咯咯直响,却觉自己纵有拔山扛鼎之能,面对这个难题却无从着力、无可施展,只能重重击打胡床,发泄胸中苦闷。

    褚遂良往前跪爬两步:“陛下若执意立魏王也非不可,只是……唉!请先置措晋王,使得安全耳。”

    置措晋王?如何置措?李世民很清楚褚遂良所言的含义,若想立李泰而又保全雉奴,唯有先废除李治爵位,甚至贬为庶人远远打发到外地,这样李泰或许才能放他一马。可雉奴何过?难道为扶立一子,就要委屈另一个无辜的孩子?他已经杀了一个儿子、废了一个儿子,难道还要遭受无尽无休的折磨?老天!难道报应得还不够吗?

    群臣再次嗡嗡道:“陛下三……”话说一半都顿住了——李世民紧攥的拳头倏然松开,身子颓然歪靠在龙床上,两行浑浊的老泪簌簌而下。这位文修武备、雷厉风行、拓定四海、一统华夷的“天可汗”竟在朝堂上哭了。

    皇帝低沉的呜咽震撼了在场每个人,君忧臣辱,君辱臣死,所有文武都齐刷刷跪倒,无论无忌、褚遂良还是房玄龄等人都不敢、不能也不忍再说什么。

    李世民想努力保持人君的尊严,却怎么也按捺不住抽噎,强自抹去泪水,颤声道:“朕、朕……不能……”不能什么?不能置措晋王,不能立晋王,还是不能容忍魏王?但皇帝并没有明确答案,抛下这半句话,便踉踉跄跄回转后庭了。

    群臣被镇住了,不知如何是好。房玄龄颤颤巍巍爬起,却见长孙无忌正目光犀利盯着自己,赶忙低头,故作观看牙笏——这笏板方才掉在地上,摔出一道深深的裂纹,虽然看似坚硬无瑕,却随时可能破碎。

    离开太极殿,李世民恍惚行至朱明门边的夹道,伏在高高的宫墙上痛哭良久才渐渐止住泪水。天子即便哭也要觅无人之处,今天他当着文武百官流泪,实在是大失颜面。李世民自忖,或许自己真是老了,贞观之治十七年,从来没似今天这般力不从心过。他早已迈过不惑之年,一步步向自己的天命逼近,然而追溯半生风雨,何尝真的不惑?或许到今天他才明白为父母之难、为天子之难、为人之难!

    泪水抹去了,悲凉无奈却依旧萦绕于胸,立嗣之事究竟如何抉择呢?李世民倚着宫墙沉淀良久,至两仪殿,命陈玄运帮他净面更衣,再瞧不出哭过的模样,才回转立政殿——皇帝寝宫本在甘露殿,立政殿位于甘露门东、虔化门北,这里是长孙皇后生前所居。一则李世民与皇后伉俪情深,时常怀念;二则晋王、晋阳公主、新城公主皆年幼,李世民将他们养在身边,立政殿四围皆有宫墙,便于宫人照看孩子;三则此处离外朝中书较近,诏令进出方便,于是移居至此。

    天子归来,宦官宫女自来服侍,迈进殿门正见晋阳公主守着一张小杌正练字。她年方十岁,小字明达,乳名唤作兕儿,年纪虽小却聪明灵慧,平日见父兄姐姐们都喜好书法,便也热衷此道。因为体型矮小身子病弱,不便用书案就坐在地上,用小凳垫着纸写;这会儿见父皇归来,忙起身问安,拉扯父皇来看她写的字。李世民哪有这闲心思?但他怜爱女儿,还是满脸和蔼地瞅一眼,却见女儿写的是他早年作的一首诗:

    欢乐难再逢,芳辰良可惜。玉酒泛云罍,兰殽陈绮席。

    千钟合尧禹,百兽谐金石。得志重寸阴,忘怀轻尺璧。

    “尺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