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则天大全集-第4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显屈居母亲膝下多年,无形中练成了察言观色的本事,似乎感觉到气氛有些不对,遂笑道:“社稷方定,朝局方安,一切应以息事宁人为上。以往朝臣之间若有芥蒂理应摒弃,同心协力复兴我李唐大业才是首要之务。”不知是不是错觉,说这番话时他和蔼的脸上闪过一丝异样的表情,似是狡黠又似无奈,但转瞬即逝,立刻又恢复常态,“朕说得对不对啊?”

    “陛下圣明。”李旦第一个开言附和——他躬身施礼,态度甚是谦卑,跟当初受制于母亲时别无二致。

    武三思也笑眯眯道:“陛下所言极是。”嘴上这么说,心里真的这么想吗?

    张柬之、崔玄暐等人明知他口是心非,却不便拂逆上意,只好跟着道:“陛下圣明……”

    法藏面无表情地站在那里,似是对这一切完全不感兴趣,见他们谈起政务索性请示道:“陛下与列位宰相尚有大事,贫僧实不便叨扰,先行告退。”

    “国师请便。等法门寺修缮完工,还要劳烦国师将佛骨送回去继续封存。”李显和他母亲一样崇佛敬佛吗?未必,但是母亲通过弘法自树声望,笼络天下信徒之心,这点他学会了。

    “职所应当,何言劳烦?”法藏答道,“当日则天皇帝命贫僧恭迎佛骨入京,除祈愿天下安乐、长寿延年,也有保佑儿孙平安富贵之意。今陛下身登大宝、再造唐室,则天皇帝之愿达成,贫僧自当将佛骨送还,完成圣命有始有终。”

    众人愕然——这老和尚怎么了?张口则天闭口则天,干嘛老提这犯忌讳的人?可碍于法藏的功劳和身份,谁也不便指责。

    李显也很尴尬,愣了片刻叹道:“朕每隔十日到上阳宫探望母亲一次,她心绪不畅、饮食不佳,常常整天不说话,一日比一日清瘦,看着真叫人难受啊!”

    这一刻殿内静悄悄的,无人再发一语……

    法藏独自离开明堂,不知是不是这燥热的天气作怪,他觉得胸中似是窝着口气,喘不出也咽不下,格外难受。他反复告诫自己,贪、嗔、痴是三毒,可就是搁置不下,仿佛自己这辈子的修行都不起作用了。刚走到永泰门下,忽听背后有人呼唤:“贤首……”

    崔玄暐快步追来,见左右无人,低声道:“一直想和您聊聊,政务繁忙未得闲暇,通风报信之事多有烦劳……”法藏加入政变正是崔玄暐的杰作,当初两人同去法门寺迎请佛骨,一路上他反反复复劝说法藏,终于将其拉了进来。

    今日复闻“通风报信”四字,法藏竟觉格外刺耳,忙抬手打断:“此事不必再提。”

    “是啊!国师出世脱尘,不在乎名利,实令我辈钦佩。”崔玄暐话锋一转,“但眼下还有件事想请您帮忙。”

    法藏双眉一蹙:“贫僧不愿再……”

    刚说一半,张柬之、敬晖、袁恕己、桓彦范也跟过来,你一言我一语道:“女皇虽已退位,纲纪不振、朝局未明……武三思、韦皇后、太平公主各具势力,女人干政依旧严重……圣上虽是二次登基,但许多事仍不能明断,恐被小人蛊惑……国师一向受皇家礼遇,今上也颇加敬重,能否帮我等规劝圣上,莫再听信武三思等人之言……”

    虽近在咫尺,五人所说的话法藏竟一句也没听清,他凝望五人滔滔不绝的嘴巴,仿佛只看到“名利恩怨”四字。他手里紧握着念珠,反复默诵着“南无阿弥陀佛”,却还是压抑不住心头的怒火,终于忍无可忍一声断喝:“够啦!”这位慈眉善目的老和尚竟然变了脸,横眉立目厉声质问,“诸位扪心自问,政变逼宫果真只是为了光复唐室?果真是出于大公无私之心吗?”

    五人一惊,顿时缄口。

    法藏心如明镜——两位宰相,一群重臣,太子、公主以及李武两家的亲王,南衙北禁几乎所有将领,还有一群官宦、宫女乃至他这个护国法师,这样的政变岂会不成功?简直就是自己造自己的反!归根结底,所有人合起伙来就为欺负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于心何忍?

    什么营救女皇、挽救社稷、光复李唐?通通都是欺人之言!光鲜的口号背后隐藏的是一颗颗自私之心!

    两个月前张氏兄弟被斩,李显的东宫心腹张廷珪上书称:“臣观自古以来,革故即新之际莫不先行诛戮,以服众心,此皆素无人望,理藉如此。今陛下先朝子孙,唐德未改,天地之眷,人所共望,宜布恩施德以答之,崇仁尚宽以理之,岂更诛夷,以亏至德?”结果二张的亲眷并没有被尽数处死,女眷被流放,一些关系较远的亲戚根本未追究。这符合隋唐以来的惯例吗?犯下十恶之首的谋反罪岂有不株连之理?还是二张根本就是替罪羊,说他们谋反根本没证据,不过是给政变找个借口?

    是啊!张昌宗、张易之纵然骄横不法,真猖狂到谋朝篡位的地步了吗?就算女皇真的糊涂到把皇位给他们,凭他们的实力能控制朝廷吗?人人都说兵谏逼宫是迫于无奈,是为了防止皇位传承有变,可真相恰恰相反,发动这场政变就是为了阻止皇位顺利传承!

    刘知几曾言“无污青史”,恐怕但凡有点儿远见的人都明白这道理吧?遍观朝廷上下之臣,包括张柬之、崔玄暐等五人,你们哪个没受过女皇恩惠?哪个不食武周俸禄?哪个不曾向武曌高呼万岁?如果女皇寿终正寝,皇位顺利传给李显,然后才复辟李唐,你们这群道貌岸然的人算什么?毫不客气地说,就是一群身仕两朝、无节无耻、见风使舵、随波逐流的贰臣!

    现在好了,搞一场政变让女皇提前下台,你们这些贰臣摇身一变都成了光复李唐的功臣啦!非但不用再承受世人的讥笑,不必再因为曾仕“伪朝”提心吊胆,还有享不尽的富贵荣耀、千载之下的美名,连那个庸庸碌碌、胆小懦弱的太子也成“中兴英主”啦!皆大欢喜,多好啊!可你们的良心不会遭受谴责吗?当初女皇精力旺盛时你们哪个敢胆大妄为?她老病缠身你们胆子都壮了,竟拿她换功名富贵,别忘了被抛弃在上阳宫的那位老人是你们的恩主啊!你们哪个又是真正的李唐忠臣?如果说朝局还将有什么出乎意料的变动,那也是你们自作自受,活该承受的报应……

    面对法藏怒目金刚般的注视,袁恕己第一个低下了头,既而桓彦范和敬晖也流露出一丝惭愧之色,崔玄暐似是想要辩解,但是张口半晌竟说不出一个字,最终只是发出一声叹息……只有张柬之!凛然无愧色,坦然面对法藏的目光。

    纵然这世间私欲横流,也终有一两个无愧于心之人!对于一个八十多岁行将就木的人而言,功名富贵还重要吗?他谋划这一切的确是出于对李唐王朝的忠诚。

    四十年前张柬之官居申州仓曹参军,而当时的申州刺史正是萧淑妃之子李素节!因武曌夺取皇后之位,萧淑妃失宠被杀,李素节放逐于外长年不得回京,封禅泰山也不能参与。李素节悲愤至极写下《忠孝论》,张柬之读后甚是不平,于是上奏此文希望感动圣听,结果被掌控大权的武曌无情地击回,李素节又流放到更远的地方。那一刻起,张柬之认定武曌将是祸害李氏、动摇社稷的灾星!后来果不其然。张柬之立誓除掉这个不祥的女人,挽救李唐社稷。为此他一直隐忍,甚至不惜承受世人的嘲笑,以六十六岁高龄参赴制举,一步步求晋升,就为爬上高位掌控权力,有朝一日推翻武氏!现在他真的做到了,他从始至终无愧于心……

    两人就这样凝然对视,过了良久张柬之抱拳向法藏施了一礼:“大师的心情老夫理解,请您参与此等阴谋确实有些不近情理。或许不少人是出于私心,但这终归也是为天下太平。我相信若狄公活到今日,也一定会这样做。”

    “唉……”法藏长叹一声——或许吧!这场掺杂了无数私心的政变确实还有那么一点儿好处。武曌毕竟改换了社稷,若李显从他手里接过皇位等于承继叛逆者,即便复辟李唐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全天下的李氏之人都可质疑他的合法性,那些暗藏野心之辈说不准会趁机兴乱。而现在李显从篡位者手中夺回皇位,成了光复社稷的英雄,便无人能对他的统治产生异议。再者一旦皇位顺利传承,满朝官员斯文扫地有什么好处?为了统治的延续、国家的安定,不得不顾及朝廷颜面,就算不为那些寡廉鲜耻的官员着想,也得考虑天下百姓!这也正是为何法藏明明厌恶此举,却还是违心参与的原因。

    “阿弥陀佛……”想到此处他的心终于渐渐平和下来,“贫僧这些年为俗事所误,耽误不少修行。待我将佛骨送还法门寺,便专心弘法授徒,钻研八十华严,不再过问世事,咱们就此别过,列公各自珍重吧。”说着他双手合十还了一礼,随即转身而去。

    “国师……”

    崔玄暐还欲再言,却被张柬之拦住:“不必强人所难,他毕竟不是我辈中人,由他去吧。”

    法藏穿过永泰门,走出应天门、端门,不禁回头望了一眼金碧辉煌的朝廷。那一刻他又想起前辈高僧道安的那句名言——不依国主,则法难立。

    这话说得不错,若非女皇相助他焉能重译《华严经》,并开创华严宗,成为一代贤首宗师?虽说万法圆融,但何为因、何为果?初衷绝不能忘!现在是回归本源的时候了。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要守住初心就必须离开这个被权力和富贵扭曲的地方!

    不知不觉间法藏的心情竟然好起来,他大步走过天津桥,融入来来往往的百姓之中……

    是谁?

    连武曌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我怎么还不死呢?明明已经老迈疲病,明明已经众叛亲离,半生心血开创的武周王朝也轰然崩塌,我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

    曾几何时武曌有过设想,如果某一天她失去皇权,必将似离开水的鱼儿,迅速干枯死亡;可当这一天真的降临时她却没死,完全出乎预料——人啊,真是一种莫名其妙的生灵!无论对自己有怎样的设想,若不亲身经历一番,永远都不晓得会发生什么。

    上阳宫是软禁她的地方,却不失为一个绝佳的养老之地,楼台殿榭景致优美,其实挺温馨的。或许是出于良心的亏欠,看守她的李湛管得也不甚严,只要不走出这座别宫,仙居殿、甘露殿、观风殿、芙蓉亭、浴日楼、洞元堂……宫里所有地方任由她逛——本来嘛!一个八十多的老妪,走路都蹒跚费力,还能闹出什么花样?想吃什么给她做什么,御医也是随叫随到,李显每隔十天探望她一次,说几句嘘寒问暖的话,无论这种探视是出于真心还是故作姿态,对于一个被迫退位的前朝皇帝而言,这种待遇就算不错了,至少比李世民对待李渊的态度好。从名分上说她不是太上皇,依旧是皇帝,号曰“则天大圣皇帝”,可这个名号实在不伦不类,究竟是周朝皇帝还是唐朝皇帝?若说她是周朝皇帝,武周王朝已不存在,何来皇帝?若说是唐朝皇帝,大唐岂有外姓之皇?好在此乃李显钦定,朝廷上下没人计较这问题。

    即便如此武曌的心情可想而知,她时常呆坐在庭院,一言不发度过一整天。上官婉儿当然已不在她身边,高延福也被打发到掖庭,仅留的几个宦官宫女伺候起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