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则天大全集-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孙无忌眼疾手快,一把攥住李世民手腕。突生的变故把所有人都吓坏了,顾不得礼法一拥而上。李治拉胳膊、房玄龄抱腰,李世死死架住皇帝双臂,褚遂良叩首苦谏:“陛下要以社稷为重!不可寻拙志啊!”众人合力之下,长孙无忌总算掰开他手指,把剑夺下来。

    李世民如猛虎受创般哀叹一声,挣开众人,摇摇晃晃瘫倒御座。皇帝面前臣子不能带刃,长孙无忌虽夺过御剑也不便拿着,又怕他再寻短见不敢交回,转递给李治保管;李治被刚才的一幕吓住了,接过宝剑,双手直发抖。

    为了储君之事,竟逼得天子想要自刎,房玄龄、褚遂良虽有满腹筹谋,都咽回肚里不敢再提,李世民也低着头不发一言。

    这般阵仗惊动外面侍卫、宦官,纷纷来看,长孙无忌不愿让他们看皇家的笑话,厉声斥道:“有什么可看的?速速退下!”驱散众人,回过头来见李世民仍在叹息,凑上前道:“有几句话恐不大入耳,但微臣实在不吐不快,请陛下恕臣直言。”

    “你说吧……”李世民有气无力咕哝道。

    “君为臣纲,取法于天。天下乃陛下之天下,百官臣僚皆陛下之奴仆。世间之事本无两全,类乎立储之事,人言各异见仁见智,归根结底还要看陛下之意。天子一言胜于九鼎,即便百官不忿也须听命,此乃天道也。昔陛下决断分明,四海之内无不顺服,如今怎么因些许挫折微词便自寻短见?陛下若轻弃社稷,置社稷百姓于何地?”

    这番话可谓尖锐,也唯有身为国舅的无忌才有资格说。李世、褚遂良不禁点头附和,房玄龄却不免惴惴——皇帝方才愤恨之言似有弦外之音。“三个儿子、一个弟弟窥觊皇位”,一个弟弟自然是汉王元昌;却有三个儿子,李承乾、李祐,还有谁?总不会是唯唯诺诺的李治,难道皇帝已经把李泰归入罪人行列了?国舅这番劝他乾纲独断的话又是什么意思?难道……不妙!

    果不其然,长孙无忌话锋一转:“臣不敢自夸功业,但与房公、李公并居宰辅,足可代言百官。今臣等代满朝文武斗胆请陛下一言,您究竟想立谁为太子。只需陛下指明,臣等俯首遵令绝无二言!”

    “唉……”李世民随手朝身边一指,“就立雉奴吧。”这话脱口而出如此轻巧,竟似从果篮中随便挑颗果子一般漫不经心;可房玄龄听来却如五雷轰顶。

    “谨奉命。”长孙无忌立刻应承,根本不给房玄龄插嘴的机会,回顾三人郑重其事道,“因立储之事陛下愁烦不已险些自戕,如今终有定论,立晋王为太子,我等义无反顾一致遵从。无论文武百官内外之人,若再敢非议便是莠言乱政欺君罔上,罪当斩首!”

    “遵命!”褚遂良高声附和。

    李世民此时也不装哑巴了,笑盈盈施礼道:“恭贺陛下择定新储……恭贺晋王入主春宫。”

    李治显然没料到这结果。这个脆弱的年轻人几被从天而降的储位砸晕,手足无措呆立在那儿。李世民不耐烦地训斥道:“列公向你祝贺,还不快道谢?多谢你舅舅吧,你舅舅让你当太子啦!”

    闻听此言,房玄龄猛省——皇上与无忌早串通好了,这是做戏!九五之尊岂会真的自刎?即便自刎,他勇冠沙场最是矫健,仓促间连李世都来不及阻止,又岂能被长孙无忌这等身手的人夺去宝剑?晋王怎会这么巧合出现在两仪殿?皇上故意不在朝堂上再议此事,是避免刘洎等人抗辩,又以自戕相胁塞我之口,其实早改变主意立李治……虽然想明白,房玄龄却无力挽回,长孙无忌力挺李治,褚遂良跟他是一气的;李世虽三缄其口从不表态,但李治遥领并州都督,李世以并州都督长史之职管辖并州多年,名义上算是李治下属,荣辱与共水涨船高,根本就是隐而不露的铁杆晋王党!他们同声同气,房玄龄如何抗拒?无忌公然放出狠话,谁反对就是莠言乱政罪当斩首,谁还敢有异议?大局已定,李治赢了,长孙无忌赢了!

    房玄龄心若死灰,却见一脸懵懂的李治来向自己施礼,只得强作笑颜双手相搀。褚遂良才是由衷欢喜,早不见朝堂谏言时的声嘶力竭之态,请示道:“百官牵挂国本之事已久,臣等请将喜讯告示群僚,以安众人之心。”

    李世民点头应允:“好,你们去办吧……无忌留步。”

    房玄龄即便不情不愿,也只能跟随李世、褚遂良一同辞驾,他一步三回头,望着倚在床上的李世民,心中惆怅难言——君臣二十余年并非事事无违,可每次他与李世民意见相左,终归还是屈从上意。李世民叫他策划政变抢夺皇位,他屈从了;李世民叫他不择手段盗取《兰亭序》,他屈从了;李世民叫他篡改史书抹去玄武门之事痕迹,他也屈从了。但这次不同,择储关乎王朝命运,固然李泰居心不善,但至少是有胆有为之人,以李治软弱之资能成为合格的皇帝吗?况乎这结果也把他房某人逼上了绝路。

    长孙无忌倚仗圣宠和在关陇诸族中的权势,久欲揽中书门下之权,与他早有芥蒂,立储之争更撕破了脸。如今李治继统,他却站错队,莫说日后权势难以维持,命运都堪忧,无忌一朝得势会放过他吗?而且远不止他一人,还有刘洎、岑文本,以及他儿子房遗爱和柴令武等一干新贵,灭顶之灾不远矣!

    李世民见房玄龄等人已经走远,又嘱咐李治:“朕不用你照顾,你去看看你妹妹,她这几日咳喘得厉害。以后你入主东宫,还要参预朝政,不能再照顾她们,趁这几日多陪陪她们吧。”

    “是。”李治丝毫没表现出当上储君的兴奋,反而越发显出谨慎之态,不敢多言立刻去了。李治一走,便只剩长孙无忌,李世民立刻由床上坐起,方才的颓然之色全然不见:“今日之举如何?”

    无忌笑道:“为立晋王陛下几近轻生,又有莠言者诛之约,此事传扬出去哪个还敢再生异议?治儿的储位算是牢牢坐定啦!”无旁人在场,无忌与李世民讲话随便许多。

    “总算不枉费一番苦心。”李世民连连点头,“既立雉奴,青雀又该如何?”

    无忌也颇感苦涩,毕竟李泰也是他亲外甥,绝非没有感情,但是求仁得仁又复何求?他确实对李治有特别的情愫,尤其当年这孩子在皇后灵前痛哭不已的情景令他刻骨铭心,也正因如此他执意要把李治扶上储位,既立李治必要贬斥李泰:“他多行不义,陛下念父子之情,降其封号迁于外藩,不另行加罪也就是了。”

    “也只得如此吧。”李世民无奈叹息——他实在有些惋惜李泰,但李泰不择手段,不惜恐吓李治,无疑坐实褚遂良的预言,兄弟闹到这步田地,将来一旦李泰继位,李治和承乾父子难逃厄运。再者相较两派支持者,长孙无忌手握大权结亲皇家,势冠关陇诸族;褚遂良刚毅敢言,声望直追魏徵;更不乏李世这等名将、中下层官员以及关陇诸族的鼎力支持,这一派的实力胜过房玄龄、岑文本他们太多。虽说李治差一点,但两害相较取其轻,为了避免家族悲剧,更为凝聚更多权威大臣,他只好放弃李泰。与其说李世民选中李治,还不如说他是选中了支持李治的这群官员。

    正如房玄龄所猜,今天发生的事确实是他筹划好的,却不仅是演给房玄龄看,也演给李治看,他要让儿子明白这储位得来何等侥幸,要督促其今后多加努力;甚至还是演给与他一同做戏的长孙无忌看,他口口声声“你舅舅让你当太子”,这等突兀之言就是故意说给无忌听的,他要让无忌明白他做出了多大妥协,提醒其不可居功自傲。

    然而此刻长孙无忌仍一脸欣然,李世民深感这场戏并没演到位,思忖片刻又道:“雉奴虽好,终究品性懦弱,实在不叫人放心。”

    无忌却说:“治儿绝非懦弱而是仁厚。陛下以武功定天下,日后他以仁德守天下,正合为政之道。”

    李世民故作沉思之态,喃喃道:“其实遍观诸儿之资,恪儿最是英果类我,不如将他召回朝中立为太子。”

    无忌神色大变:“不可……”

    “为何?”李世民凝然审视着无忌,“因为他不是你外甥?”

    李世民一语道破!长孙无忌却不能承认,连忙跪倒在地:“不敢!陛下一言九鼎,已告示群臣,岂可朝令夕改?再者以庶代嫡错乱宗法,也非明智之举……”无忌明显有些底气不足,额头渗出点点冷汗。

    “嗯,那就看看雉奴的表现再说吧。”李世民不再纠结,把提议收了回去。其实他心里很清楚,李恪虽不错,但就凭其母杨淑妃是隋炀帝之女也不宜立为储君。他这样说是要让长孙无忌有所戒惧。

    长孙无忌夹起尾巴,李世民的这场戏总算圆满收场。但确立太子却非万事大吉,还有新难题等着他。李治从未参与过政事,他必须多加教诲,从头开始培养这孩子;但才干可以历练,性情却难以改变,李治无承乾之勇武,应对得了兵祸边患吗?李世民在朝堂上说要征讨高丽,这绝非心血来潮,他已拿定主意,务必要平灭高丽和薛延陀,在有生之年为儿子铲除隐患。

第11章 见李治芳心暗许,透入命运的第一缕光芒() 
一、稳固储位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承乾、李泰双双落败,与世无争的晋王李治成了最后赢家。贞观十七年四月初七,李世民颁布诏书,册封李治为皇太子,时年十六岁。

    与此同时魏王李泰受到斥责,削去雍州牧、相州都督等一切官职,降为东莱郡王,遣往均州安置,实际上是流放软禁。李世民希望这次废立能一劳永逸杜绝皇子争储之弊,于是诏告百官:“储君之位决于圣意,不可经求而得。今后太子不道、藩王窥嗣者,两弃之。立法后世,永为定制。”

    可东宫易主并不意味着争斗结束,李泰虽被撵走了,推立储君的过程中长孙无忌、褚遂良与房玄龄为首的一些人激化的矛盾绝非轻易就能化解,这关乎拥立之功,乃至日后由谁辅政。

    对李世民而言无忌固然是他忠实的臣子和亲友,房玄龄也是执政多年的宰相,岑文本、刘洎皆贤能股肱,自然不希望他们交恶。所以并没有像处置李承乾那样大肆贬谪官员,只是把贿赂群臣的杜楚客削去官爵永不叙用。

    李治不愧为谦和仁厚之人,对原本不支持自己的大臣仍以礼相待,所有建议诚心接受,对父皇更是孝顺到无以复加的境地,每天清晨离开东宫便如影子般随侍在父皇身边,时时处处聆听训教,对父皇交托的政务也处理得颇为妥当。李世民大感舒心——虽说雉奴资质稍差,但品行端正,更不乏持之以恒的耐心,孺子可教也。

    没过多久又有天大喜讯,雉奴也要当父亲了。因为李治长年居住宫中,李世民便派一个姓刘的宫女服侍他生活,李治年龄渐长还没成婚,李世民索性叫这个刘宫女为儿子“启蒙”,不想刘宫女因此有孕。李治对此颇感害羞,李世民却乐不可支,只因雉奴幼时身子孱弱,恐怕子嗣不旺,这意外的孩子打消了李世民最后一丝顾虑,焉能不喜?于是着手选聘太子妃,经再三斟酌,最后选定罗山县令王仁祐之女。王家既是五姓之一太原王氏,又系关陇名臣之后,王氏女的祖父乃是西魏名臣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