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陵文典--黄帝故事卷-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就变成火海,连野兽也逃不脱,打猎队更不例外。在这紧急关头,于则由于熟悉地形,突然想起半山腰有个洞穴,他带领所有打猎队人员全部钻进洞穴里。

    浓烟滚滚,满山火海,火借风势,风助火力,火焰一展十几丈,森林各种树木被大火烧得不断发出劈劈啪啪的响声,各种野兽的惨叫声此起彼伏。藏在洞穴里的打猎队男女人员,个个吓得浑身打战,毛骨悚然。大火烧了一天一夜,整个森林变成了一片灰烬,满山遍野散发着一股臭腥味。于则从洞穴口发现洞外不远一块大石板上,躺着两只野羊,一头野猪,散发出被火烧焦的肉腥味。由于饥饿,于则想冲出洞外看个究竟,被彤鱼氏一把拦住说:“大火才过,小心脚下的火灰把你烧死。等火完全消失后,再出洞穴。”

    打猎队男女呆在洞穴里,忍着饥饿,直等到大火彻底熄灭后,才小心翼翼走出洞外。由于饥饿,于则首先跑到洞穴外不远的那块大石板上,把烧死的野羊用手一提,野羊全身碎烂,他又提起一只野羊腿,用鼻子闻了闻,除过焦味外,觉得特别油香。他撕掉一块放进嘴里一吃,觉得比生肉味道好。于则连忙把两只野羊的前后腿全部撕下来,拿到彤鱼氏面前说:“这是烧死在大石板上的野羊,你尝一尝,特别好吃。”彤鱼氏撕了一块,吃到嘴里,觉得味道确实不错。他叫大伙都来尝尝。吃完后,彤鱼氏对大伙说:“这场大火过后,毁了树林,不知烧死了多少野兽。我们暂且不用去打猎了,分头上山去找寻被火烧死的猎物。”彤鱼氏说完,又把被火烧熟的野羊肉,拿起来看了看,闻了又闻,对打猎队的男女青年说:“今后凡打回的各种猎物,先不要生吃,都可以先放在石板上烧烙,等烧熟后再吃。”

    彤鱼氏这次上山打猎,虽然遭受了一次大火灾,但人类吃熟食却从此开始了。

    彤鱼氏回到黄帝宫,什么也不干,整天带领身边所有女子上山挖石板。不几天,大小石板摆了一大堆。彤鱼氏叫把每块石板都支架起来,从下边用柴禾烧。等到把石板烧热烧烫后,再把打回来的各种猎物肉,用石刀切成薄片,放在烧烫的石板上左右翻动,连烙再炒。开始妇女们都用手翻动,谁知,石板烧热后,特别烫手,很多妇女把双手指头全都烧烂了。有些石板由于火力过大,有的烧破了,有的烧炸了。彤鱼氏并没灰心。

    她折了很多竹子,折成短节,用竹子棒棒代替手指翻肉、炒肉。对烧破烧炸的石板,经过细心琢磨,对于易烧破、烧炸的石板一律不用。专门派人上山去挖耐火烧的石板。不多久,所有大小先民村落都采用石板烧肉炒肉吃。人们都纷纷议论说:“嫘祖教会了我们养蚕,人们有衣穿。彤鱼氏又给我们教会了用石板炒肉吃。我们只有好好听从黄帝的话,来报答她们对先民的恩德。”

    大概这就是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采用烹调、烹饪,使用竹棒当筷子的开始吧!

    传说,黄帝部落的先民们,从此吃上熟食肉后,疾病大大减少。轩辕黄帝为彤鱼氏记了一大功,并叫仓颉把这些发明创造用文字记录下来。

    整 理:兰 草

    流传地区:陕西黄陵

    skbshge

第十节 嫫母的故事() 
5000年前,黄帝战蚩尤,降神农,平息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结束了野蛮时代,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才刚刚开始。制衣冠,造舟车,梳妆打扮也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那时,先民们为了整理自己的蓬头垢面,经常面对一盆水,或者站在平静的河边、水边,整理一番。所以,古籍书上记载:把这种“照镜”子,叫“鉴于水”。那么,这与黄帝的第四妻室嫫母有什么关系呢?相传,人类使用的第一面镜子就是嫫母发现制作的。那时,黄帝宫里人经常站在水边照自己的脸面,梳妆打扮。嫫母觉得自己长的丑,轻易不去水边梳妆打扮自己,每逢节日也不随便抛头露面,整天只知道在黄帝身边干活。有一次,彤鱼氏叫嫫母和她一起上山挖石板,嫫母二话没说,就随同彤鱼氏一起上山去了。嫫母气力大,挖石板比别的女人都快,不到半天就挖了20多块。这时,太阳正当中午,阳光普射大地。嫫母突然发现石头堆里有一块明光闪闪的石片,阳光一照,非常刺眼。嫫母弯腰用手轻轻从地里刨出来,拿在手中一看,不由得吓了一跳。这是什么怪物,自己丑陋的面孔全照在这块石片上,连她自己也觉得奇怪!她悄悄把这块石片藏在身上,回到黄帝宫里给任何人也没有讲这件事。她乘周围无人,又把石片取出来,发现石片的平面凹凸不平,照映在上面的面孔怪模怪样。嫫母到制作石刀、石斧的厂房,找了一块磨石,把石片压在上边反复摩擦,不大工夫,石片表面上全部磨平了。她用来一照,比刚才清晰多了,只是自己的面貌还是那样丑。她又磨了一阵子,拿起来再一照,自己仍然很丑。嫫母自言自语的叹息说:“看来,面丑不能怪石片(镜子)。”从此以后,嫫母再也不去河边、水边梳妆打扮了。每天早上起来,照着石片,收拾打扮一下自己,用后又悄悄藏起来。时间一长,嫫母也大意了。有一次嫫母帮助彤鱼氏在石板上烧肉,因火力过大,石板被烧炸了,飞起一块碎石渣,打破了嫫母的脸,血流不止。嫫母赶快回去,拿出石片,照着自己脸上贴药。谁知,黄帝不知什么时候回来,轻手轻脚走到嫫母身后,发现嫫母一手拿着什么东西照着自己,一手向脸上贴药。黄帝正要将头贴近嫫母的肩膀仔细观看时,不料,嫫母发现石片上出现了黄帝面孔。扭头一看,才知黄帝站在她的身后。黄帝问嫫母:“你手里拿着什么东西?”老实忠厚的嫫母,一听黄帝问话,知道此事绝不能哄骗黄帝,便扑通一声跪在黄帝面前,把发现这块能照人的石片,从头至尾向黄帝诉说了一遍,恳求黄帝宽恕她。黄帝听罢哈哈大笑,双手搀起嫫母说:“这是你的一大发现,你不但没错,还立了一大功!”说罢立刻叫来嫘祖、方雷氏、彤鱼氏,把嫫母这块能照见人面孔的石片拿出来,叫三位妻室见识一番。嫘祖笑着说:“黄帝,怪不得很长时候不见嫫母去水边梳妆打扮,原来她有这个照人宝物。”彤鱼氏紧接着说:“黄帝,这个发现,应该给嫫母妹妹记一功!”黄帝兴奋地说:“当然要记一功!”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人类使用镜子从此就开始了。

    随着冶炼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人类便又发明了铁镜和铜镜。4000年前,埃及出了古铜镜。随后我国也出了青铜镜。秦汉以后,我国的铜镜制造水平已闻名中外。铜镜不仅是梳妆、整容的用具,而且是造型优美的工艺品。

    整 理:兰 草

    流传地区:陕西黄陵

    skbshge

第十一节 嫫母与明火() 
这天早晨,嫫母早早地起来,就来到一个山洞里烧饭。她把柴禾架在火塘里,把盛了水的陶罐放在柴上面,就从一个小陶罐里取出保存的火种,吹呀吹的,生着了火。她正在烧火,广成子走进来。广成子是个白胡须老头,专门管部落的祭祀等宗教仪式。他走进洞来,坐在火塘边,一边与嫫母拉话,一边研磨祭祀时助燃用的松香,把一些松香末掉进木炭末里。嫫母忽然看到火上冒起了很多火花,她觉得很稀奇,又挑了几下炭末,还冒同样的火花;仔细一看,原来木炭末里面有松香末。她又挑了几根没有松香末的木炭,心想:松香是助燃的,硫磺也是助燃的,如果把它们和木炭末混合在一起,岂不冒更多的火花?她把这想法告诉广成子,广成子点头笑着说:“你真有心计。试试看吧。”嫫母就从广成子面前的破陶罐里取出刚压碎的松香末,又从另一个陶罐里抓出点硫磺,把它们和木炭末搅拌均匀,抓起一点向火里撒。“呼”,每撒一次,火焰都猛地一爆。黄帝正好来找广成子商议事情,看到这情景,高兴地说:“啊,明火!明火!用它可以帮助打仗。”黄帝又亲自做了几次试验,见火爆时的冲力不但猛而且大,就让嫫母专门制造“明火”。

    从此,嫫母就每天把松香、硫磺、木炭末均匀地拌合在一起,装进一个个陶罐里保管起来。黄帝制出了使用“明火”(*)作战的“火链球”和“火箭”。为了帮助黄帝早日平定天下,嫫母没黑没明地操作,一熬就是一个通宵,简直忘记了疲累。天明了,阳光照进了山洞。嫫母站起疲劳的身子,就端起一个装满明火的陶盆准备送到大屋去,因为黄帝作战等着用呢。不想,她刚走出几步,一阵头晕,手中的陶盆落在堆着明火的石板上,“轰”的一声,烟雾升腾,嫫母倒在洞中。

    黄帝这时手拉那匹枣红马,正准备带领军队去打仗,猛然看见山洞里冒出一股浓烈的黑烟,当他跑进山洞,把嫫母从里面抱出来时,她已经不省人事了……经过岐伯的认真治疗,嫫母的伤总算一天天地好起来。但是她的面容却更丑了。嫫母心里非常难受,她发誓再也不见黄帝的面了,就一个人住在山洞里,背向外坐着缝衣服。直到黄帝平定了天下,回到中部后,亲自进洞来,才把嫫母接了出来。嫫母感动地靠在轩辕胸前,两眼滚出热泪……

    整 理:李延军

    流传地区:陕西黄陵

    skbshge

第十二节 嫫母发明夯() 
黄帝从涿鹿打仗回来,看到中部的桥山又高又好看,又有九座山围起来,就取出罗盘测量相传《罗经》就是黄帝传下来的。说这是一个“九龙朝凤”的宝地。天下既然平定了,黄帝就在这里建都,修一座“黄城”。这下子,全国很多的人都来到中部,打墙垒壁,修造宫殿。人们春夏秋冬,一日日、一夜夜地劳动,白天顶着太阳,晚上点上篝火,换班干活,劳动的号子连成了串……但是由于是首次修这样大的城,经验不足,进度很慢。终于一节城墙修起来了,那么高,人们擦着汗欣赏着。谁知道半夜里突然下了一阵暴雨,打雷闪电的,城墙轰隆隆地塌倒了,成了一堆泥。有的人说:这大概是动土的时辰不对,或是城墙的位置没定好。黄帝仔细地看了一会儿,摇摇头,对力牧说:“我看这主要是打得不牢实,这么厚的城墙光用‘柱子’槌是不行的!”

    正在黄帝为这件事发愁的时候,西宫娘娘,就是那个发明了“明火”(*)的嫫母,她忽然眉开眼笑地对黄帝说:“有了!”黄帝抬起头,见她高兴的样子,就问:“有什么办法了?”嫫母就给黄帝又是比划,又是解说。黄帝按照嫫母的办法,叫人们用金錾将石头錾成一丈多宽的圆盘,再在周围凿十二个圆眼,拴上绳子。一个人喊号子,十二个人一齐拉,石盘一下就升得比人还高,重重地塌下来,“腾!”地一声,把虚土打了一个深坑。大家都高兴得拍手叫好。因为人们拉举石盘时,要大家一齐用力,同时发出“吭哟,吭哟”的声音,就把这石盘叫做“夯”。以后再打城墙时,先用柱子槌一遍,再用石夯塌一遍,这样筑的城墙又厚又高又结实……

    眼看着黄城修好了,黄帝让嫫母住在西宫(人们说西宫就在如今侯庄乡的故城村)。嫫母感恩黄帝对她的深情,每天都骑着马走十几里路,从西宫来到桥山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