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逆之吕布新传-第4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夫十六岁之时,已经精通儒家经典,详熟古代典制,通晓谶纬方术之学,又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当地声名远播,被大家称为神童。可是迫于生计,在十八岁那一年,不得不出仕充任乡啬夫之职。不久之后,因为做事勤恳,认真负责,晋级成为乡佐。到二十一岁时,老夫已经博览群书,有了深厚的经学功底,并精于历数图纬之学,兼精算术。”

    “就在这一年,我遇到了平生的第一个贵人,他便是杜密杜周甫。”

    说到这里,郑玄的双眼望向南方,似乎在怀念和杜密相处的日子。

第625章:何谓“郑学”?() 
“当时杜周甫任泰山太守、北海相,到高密县巡视之时遇到了我。一见之下,认为我是一个人才,就把我升调到郡里为吏录,使我得到了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可以说,没有杜周甫,便没有现在的郑康成,杜周甫是我一生的恩人和贵人。到了北海郡不久,我又辞去了吏职,在杜周甫的帮助下,正式进入太学读书。在太学,我遇到了我的第一个老师,第五元先。”

    “第五是个复姓,亦或是恩师的化名,这些且不去管他了。在恩师的教诲下,我先后学习了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都达到了精通的程度。恩师的学问是今文经学,京氏易是本朝京房写的,公羊春秋是战国公羊高传述,这两部书都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学好这两部书,今文经学的底子就很牢固了。三统历是本朝刘歆写的历法,九章算术则是西周周公所著,这两部书都是历数之学方面的重要著述。”

    “此后的十年,就是我孜孜求学的时代。在师从恩师第五元先的同时,我又师从东郡张恭祖学习了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等书。恩师张恭祖是古文经学的大家,周官、左氏春秋、古文尚书都是古文经学的重要典籍。如此一来,古文经学的基础也打得比较牢靠了。除此之外,我又拜了第三位老师,便是陈球陈伯真,光合二年,他任永乐少府,与司徒刘郃、步兵校尉刘纳、卫尉阳球谋诛宦官,事泄之后,被宦官所杀。我师从陈伯真,学习的是律令,如此一来,律法方面的底子也打得比较扎实了。”

    “本朝的士人,讲究战国风骨,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的你们,腰间不都是佩着宝剑,出入都骑着高头大马吗?最次的也有一头驴子。和你们一样,我也开始了游学生涯,在幽、并、兖、豫各州之间,遍访名儒,转益多师,互相折辩,砥砺求学。不知不觉,我已经求学了十年,对儒学已经有了很深的领悟,在关东已经是首屈一指的经学大师了。”

    而立之年,学问就已经是关东首屈一指了,在郑玄的口中却似娓娓道来,似乎是一件极其容易的事儿。可是听在在座的士子们耳中,却好似是在督促他们努力向学,与郑康成看齐。一时之间,所有人都沉默了,他们扪心自问,自己的学问够不够好,下过多少苦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今天下最负盛名的儒学大师郑玄郑康成,年轻之时,也不过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一步一个脚印儿,苦学十年,这才通晓了儒学。看看人家,再想想自己,活生生的榜样就摆在前头,儒生士子们顿时在心中激起了强烈的信念,一定要像郑康成一般苦学。即便坚持不了十年,坚持上一年甚至一个月也是好的,开卷有益,此言的确不虚。

    郑玄是何等聪明,一眼就看穿了众人的心思,他略略停了一下,等待儒生士子们仔细想想,这才又继续讲下去了。“儒学的力量在于,明了你的内心,知道什么是必须坚持的,什么是无所谓的。要做到这一点,便需要内省,即便做不到像夫子一般‘一日三省吾身’,隔个十天半月,省一省也是好的。内省,才能保持心灵的宁静,不为外物所沾污。”

    “我的学问虽然已经很好了,但是心中还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儿,可是在关东已经无人可以做我的老师了。于是乎,我便通过好友卢植的关系,离开故土,千里迢迢西入关中,拜马融马季长为师。马季长便是我的第四个恩师,也是最后一个恩师,他最终使我茅塞顿开。”

    “马季长是当时最著名的经学大师,学问渊博,他遍注儒家经典,是古文经学的集大成者。恩师门徒上千,常年追随在身边的就有四百余人,优秀者有五十人之多,几乎可以和孔夫子的七十二门徒相提并论了。恩师既富且贵,只是面授少数高足,再由他们转相授业。”

    “就这样,我在恩师的门下足足呆了三年,竟然一直没有见到他老人家的面!只能听他老人家的高足弟子们转相讲授。一开始我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儿,想我郑玄也是关东颇有声望的经学大师,到了这里竟然见不到恩师的面,实在是奇耻大辱!可是转念一想,我是来求学的,就要耐得住寂寞。于是乎,我便想开了,仍旧日夜寻究诵习,毫无怠倦。”

    说到这里,郑玄意味深长地看了看四周的千余儒生士子,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一个在关东声名卓著的经学大师,到了关中马季长的名下,竟然如此默默无闻,这说明了什么?其一,马季长的学问太高,以至于显不出郑康成的优秀。其二,郑康成以求学为念,耐得住寂寞,忍得住孤独,实在是我辈求学的榜样!得师如此,夫复何求?

    “就这样默默无闻了三年之后,机会终于来了。有一天,马季长和他的高足弟子们在一起演算浑天问题,遇到了疑难而不能自解。就在疑难之际,有人说郑康成精于算学,何不请他前来看看?或许有所得也说不定。于是乎,我便第一次见到了恩师马季长。”

    “恰巧这个难题以前我遇到过,沉思良久才解决了,因此很快就圆满地解决了问题。恩师和他的高足弟子们都十分惊诧,佩服不已。后来,恩师对卢子干说:‘吾与汝,不及郑康成多矣!’自此之后,恩师便对我十分看重了,我也终于得到了恩师面授的机会。”

    “恩师的学问果然渊博,我向恩师请教以前的疑惑,都一一得到了满意的回答,使我茅塞大开。从此以后,诸子典籍无不精研,寻微探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时光飞逝,七年转瞬而过,因为父母年迈需要归养,我不得不辞别恩师,返回山东故里。临行之前,恩师握住我的手对弟子们说:‘郑生此去,吾道东矣!’现在想来,这是我一生中得到的最高评价了!”

    “回乡之后,我已经是关东声望最高、学问最好的经学大师了。于是,远近的儒生士子们闻名而来,有数千人投到我的名下,拜我为师,听我讲学。我当时家里很穷,便一边种田维持生计,一边教授门徒,从此便‘客耕东莱’,做了教书先生。”

    “先帝建宁元年,发生了第二次党锢之祸,朝廷下诏各州郡查究党人,凡‘党人’及其门生、故吏、父子、兄弟现居官位者,一概免职禁锢。我是杜周甫的密友,受到过他的赏识和提携,所以,顺理成章地被列于党人之列了。建宁四年,我和同郡人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这一禁锢便是十四年,直到黄巾大起之后,朝廷才下诏赦免党人。”

    “我从四十五岁被禁锢,到五十八岁才蒙赦令,前后长达十四年。这十四年,我未尝有一日不读书,每日里所思所想的便是何为‘立言’?该立何人之言?后来终于搞清楚了,便开始著书立说,前后凡数百万言,终于创立了‘郑学’,这便是老夫的立言!”

    听到这里,千余儒生士子立刻便掌声雷动了。此时此刻,郑玄开创的“郑学”已经开始成为“天下所宗”的儒学了。郑玄所注的古文经学费氏易流行,而今文经学的施、孟、梁邱三家易便废止了;郑玄所注的古文尚书流传,而今文经学的欧阳、大小夏侯三家尚书便散失了;郑玄笺注古文经学的毛诗,而今文经学的齐、鲁、韩三家的诗也就不显了。郑学的出现,使经学进入了一个“统一时代”。

    “史迁曾言:‘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言信哉!”

    “最后,老夫要回答的便是你们刚才提出的问题,为学,当以何为先?老夫一生的求学经历,说明了要想学问好,就要兼收并蓄,破除经学中的师法、家法那一套!为学,当以古文经学为主,今文经学为辅,何也?古文经学求其大意,不拘泥于辞章,大气磅礴。初学者学来,能迅速通其大意,有高山仰止之感。等到学问日深,有很多不解之处了,再学今文经学,从考据之中寻微探幽,究其源流,方知其何所来,何所去,谬误生于何处。”

    “总而言之,今文经学重考据,今文经学重大义。为学,当以古文为主,兼采今文,择善而从,这便是为学之法也!老夫所创的‘郑学’,便是在博览群书之后,再行周密考证,以古文为主,兼采今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所得的,是老夫的一生心血所寄!”

第626章:管宁、邴原来访() 
郑玄的讲授结束了,千余儒生士子们一齐向郑玄躬身施礼,然后怀着振奋的心情鱼贯而出了。年轻人正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激扬而热烈,心雄万夫,总是怀着一颗赤诚的心,认为这大汉的天下无处不可去。听完了这次讲授,他们至少能够保持一个月的热情和动力。

    “唉!彦方,老夫老矣!老而不死谓之贼。看着这一群浑身充满热情,充满动力的年轻人,老夫一直在暗自自责,不知道总是鼓励他们是不是正确。等到他们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入了仕途,就会发现,原来这世间竟然是如此险恶,不知道到时候会不会破口大骂老夫。”

    郑玄叹了一口气,望着眼前空荡荡的大殿,充满感慨地说道。

    “康成先生,莫要如此悲哀。年轻人自有他们的心胸,多鼓励一下还是好的。人生便是如此,年轻时心雄万夫,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总觉得自己便是天下的中心,只要努力,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等到过了三十岁,而立之年,就变得稳重多了。四十岁之后,见惯了宦海波澜,人间的悲欢离合,便真的没有什么不明白的了。五十岁之后,人生已近暮年,见落叶而知秋,发思古之忧伤,无它,老之将至,见黄昏而悲己者也!”

    王烈一生饱经风霜苦楚,为人最是豁达,他的一番话说得入情入理,正说到了郑玄的心上。“彦方,莫非是老夫大限将至了?总觉得满目仓惶,悲伤莫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莫非是这辽东地处偏僻,使我独生孤寂之感?如今我的‘郑学’渐成气候,老夫正可以趁着老胳膊老腿儿还能活动,该再次出游,寻访名山胜水、逸士高人了。”

    “罢了!罢了!不说这些了,人老了就是嘴碎。彦方,来来来,你我换个静室,品名相谈吧。”郑玄站起身来,大步流星走在前面,两个少女和两个小童紧紧跟随,竟然还有些跟不上脚儿。唉!郑康成人未老心已老!王烈长叹一声,撩起衣襟,大步流星地跟上去了。

    多年相交,郑玄的心思王烈十分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