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逆之吕布新传-第9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廷诸公听说孙策去世,立即召开廷议,打算趁江东举丧期间进行征伐。张纮知晓之后,立即入朝进行劝谏,认为乘人丧事而用兵,既有违传统的道义,如果攻而不胜,还会使两方结仇而丢弃往日盟好,不如借此机会厚待江东。廷议良久,朝中巨子听取了张纮的意见,表任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会稽太守。温王想让张纮劝引孙权归降,外任张纮为会稽东部都尉。

    陈琳著有武库赋,张纮读后写信称赞陈琳的文才。陈琳说王朗(字景兴)与张纮及张昭两人相比,是小巫见大巫。孙权刚刚统事时,正当盛年,吴夫人以外部多难,深怀忧虑劳苦,多次感谢张紘,亲自嘱咐他们的辅助之义。张紘立即上书答谢,思索补救时局的良方。

    孙权每当有秘密的计谋,以及与四方结交,经常由张紘和张昭负责起草。张紘以孙坚击破董卓,扶持汉室的功劳和孙策平定江东,建立大业写了一篇铭记颂扬。写完后呈给孙权,孙权阅读悲痛伤感,说:“君真了解我家的经历啊。”孙权对群臣大多直接称呼其字,唯独称呼张昭为张公,称张纮为东部,可见孙权对二人的器重。二张加上周瑜,便是江东柱石。

第1242章:碧眼儿坐领江东() 
孙策创建基业时,张纮被孙策表为正议校尉,跟随孙策征伐丹杨。孙策亲临战斗前线,张纮劝谏说:“主将是筹谋划策的角色,三军命运全依托于他,不可轻率行动,亲身与区区小寇对阵相斗。希望您能珍重上天授予您的才干,符合天下的愿望,不要让全国上下为您的安危而担心受吓。”可惜,孙策并没有听从张纮的建议,以至于被刺身亡。张纮观人于微的本事可见一斑。如今,张昭、张纮“二张”辅佐孙权整修内政,周瑜将兵在外,江东粗安。

    此时,已经是建安四年三月初了。作为孙策的母亲,吴夫人心中十分惶恐,她向扬武校尉、会稽人董袭询问说:“江东能保得住吗?”董袭说:“江东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孙策将军的恩德留在民间,孙权将军继承基业,大小官员都拥护他。张昭张纮主持大局。我们这些武将作为爪牙,这正是地利人和之时,万无一失,不必担忧。”孙权派遣张纮到会稽郡上任,有人认为张纮本是朝廷任命的官员,疑心他的志向不仅在此,但孙权并不因此而介意。

    随着孙策骤然崩逝的消息传遍天下,天下士人都莫名惊诧了,阴谋论之说顿时甚嚣尘土。孙策一生征战,杀人无数,从来就不曾手软过,不屈服的,杀!不遵从命令的,杀!甚至仅仅因为风头盖过了自己,也晦气屠刀杀掉。譬如隐士余姚,仅仅因为不愿入仕,就被杀掉了。

    这样一个一生强横的铁血男儿,临终遗言竟然是吩咐乃弟保住江东基业,而不是进取中原,逐鹿天下,实在令人莫名其妙。有聪明人判断,孙权年方十九岁,只是一个青年,军事政治的历练都极少。况且,他刚刚在广陵郡被陈登所败,打了江东孙家第一场大败仗,威信已经降到了冰点,实在难以让江东文臣武将们信服。若是再图谋进取,恐怕就要真的完蛋了。

    故尔,孙策衡量孙权的才具,才不得不定下了保守江东基业的国策,此其一也。其二,以孙策的聪明,恐怕早就意识到了是谁下的黑手。孙策死于刺客之手,赶来的亲兵们为何不留活口?若是孙策真单纯地死于许贡三门客之手,他临终之前,定然会告诫孙权注意自身安全。江东世家大族下了黑手,把许贡推出来做替罪羊,对内对外,都是极好的托词和借口。

    孙权继位之后,对外宣称孙策死于许贡三门客之手,便是最好的结论。因为许贡曾是孙策的敌人,这是外因,不是内因,好让江东那些豪门望族放下心来,不再有所动作。既然你孙家人都不说,那么这件事就算翻篇了,大家心照不宣,和睦如初。最大的矛盾就缓解了。

    除了宣布孙策死因之外,在张昭、张纮和周瑜的推动下,孙权还采取了许多措置。比如与江东世家大族和解,任用他们做州郡长吏,同时收其私兵,整训军队。修葺城池、拓宽道路,打造战船,冶炼兵器,整肃吏治,等等。江东政权已经像袁术一样,逐渐走向了世家制。

    尽管如此,此时的江东政权仍然动荡不安,地方士绅百姓,以及宾旅寄寓之士仍然心存异心。原本答应归顺江东的庐江太守李术公开反叛,豫章、会稽等地数万山越也伺机作乱。曲阿、丹徒附近,以及江北,数十万汉军虎视眈眈。新生的江东政权犹如一条孤舟四处飘荡。

    与此同时,噩耗接连不断地传来,第一个便是丹阳太守孙翊和宗室重臣孙河被杀。

    孙翊又名孙俨,字叔弼,是孙坚的第三子,孙策、孙权的弟弟,年仅十七岁。初平三年,孙策在孙坚下葬后举家移居江都,并在那里遇到张纮。孙策决定向袁术请得父亲旧部,占领吴会以报父仇。孙翊等与母亲则迁居丹阳。孙策后受命为袁术攻打庐江,刘繇对孙策产生误解、猜疑。但孙策的家人都在州中,于是,朱治派人到曲阿迎接孙策母亲及孙权等幼弟。

    孙权与孙翊二人之后被朱治举荐为孝廉,温王吕布对他们以礼征辟。建安四年,孙策临死时,张昭等大臣曾提名与孙策性情相似的三弟孙翊,被孙策拒绝了。孙策随即呼孙权入内,托以后事。或许是临终之前,孙策彻底明悟了自己的死因,这才舍弃了酷肖自己的孙翊。

    孙翊性格严厉暴躁,喜怒快意都写在脸上,朱治数次责备劝说,以道理向他说喻。孙权继位不久,舅父吴景骤逝,孙翊以偏将军领丹杨太守,时年十七岁。孙翊到了丹杨上任后,以礼罗致过去盛宪的部下妫览为大都督督兵,戴员为郡丞。妫览、戴员亲近边鸿,数次被孙翊责难,于是密谋叛变。正好孙权出征江夏,准备擒杀黄祖,他们就找到机会实行奸计。

    建安四年三月中旬,丹杨郡诸县令长一齐会见孙翊,孙翊命妻子徐氏为他作宴卜卦,徐氏说卦相不佳有凶卦,劝孙翊不要作宴了。而孙翊认为长吏来了很久,应该尽快让他们离开,于是开始送客。平时孙翊出入时都会持刀,当时因有醉意,所以空手送客,边鸿于是从后斩杀孙翊。当时郡中所有人都很忙碌,无人去救孙翊。边鸿杀害孙翊后,才得以逃走逃入山中。

    边鸿终被追捕的徐氏擒获。妫览和戴员将杀孙翊的罪责都推给边鸿,并且杀掉他,但丹阳的军士都认定罪魁祸首是妫览和戴员。妫览和戴员知道孙权与其关系亲近,索性一了百了,遂杀前来察看的宗室重臣孙河,欲献丹阳郡给陈登。妫览又入将军府,尽掠孙翊妾室,又逼迫徐氏。徐氏知道妫览和戴员是杀夫凶手,她假意安抚妫览,私下与孙翊亲信戴员和孙高定下计谋,成功诛杀妫览和戴员,并将他们的首级祭孙翊墓。孙权立即返回,尽诛妫、戴遗族。

    孙翊“酷肖孙策”,曾经被张昭等人拥立为孙策的继承人,虽然孙策最终选择了孙权,可是,在江东文臣武将们心中,还是希望孙翊继位的。如今,孙翊被边鸿杀害,也算间接地为孙权除去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孙策重臣孙河的死,也使得孙权彻底掌握了江东军权。

    就在此时,另一个大案爆出。孙辅私通江北,被人告发,这是江东最大的丑闻之一。

    孙辅最初以扬武校尉的身份辅助孙策平定三郡。建安二年,孙策征讨丹杨等七县,派孙辅向西驻守历阳以抵御袁术,并招诱留下的百姓,纠合失散的兵卒。孙辅又跟随孙策讨伐陵阳,活捉祖郎等。次年,孙辅随从孙策向西袭击庐江太守刘勋,孙辅与刘勋军交战中身先士卒,立有战功,孙策任命孙辅为庐陵太守,让他平定安抚所属县城,分别置备官员。后来孙辅升任为平南将军,假节兼任交州刺史。此时,交州在士家手中,孙策此举不过是庸酬其功。

    孙权继位以后,孙辅担心孙权没有能力保守江东,趁孙权出行时派遣使者与温王吕布暗中来往。结果孙辅暗通江北之事,被人告发,孙权回来后,假装不知道此事,与张昭共同召见孙辅,对孙辅说:“兄弟之间不愉快说出来,为什么要叫外人来呢?”孙辅否认没有此事

    孙权将孙辅与江北往来的书信拿给张昭,让张昭拿给孙辅看,孙辅惭愧,无言以对。孙权于是尽杀孙辅的近臣,削减他的部曲,将他流放到东部幽禁。但是,孙权很明智,只是流放了孙辅,孙辅的儿子孙兴、孙昭、孙伟、孙昕,都依次取得官职。此举为孙权增色不少。

    孙辅被流放之后,他的兄长孙贲终于看清楚了孙权的真面目,上表辞官归隐。孙权不许,孙贲便闭门不出,再也不参与朝会廷议。如此一来,能够威胁孙权政权的人,都被次第剪除了,孙权终于坐稳了江东。可是,因为孙辅私通江北,江东政权和朝廷的关系降到了冰点。

    庐江郡太守李术不肯服从孙权,而且收容孙权部下的叛徒。孙权把这些情况报告温王吕布,说:“扬州严象,是袁术昔日旧部,却被李术杀害。李术肆无忌惮地杀害朝廷官员,应当尽早诛灭。如今我出兵征讨,李术必定还会花言巧语,向朝廷求救。您身负天下重任,一举一动,都会被全国所注意。请求您告诉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不要再听信李术的话。”

    数日之后,温王吕布派出使者来到江东,同意了孙权的请求。于是孙权进军皖城,围攻李术。李术向吕布求救,吕布不加理睬。于是孙权攻下皖城,放纵士兵屠城,砍下李术的人头示众,把李术的部属二万余人都迁到自己的控制区内。如此一来,孙权就彻底规复了江东。

    此时,已经是建安四年九月份了。

第1243章:荆州往事如梭() 
割据荆州的荆州牧刘表刘景升,也是一个胸有韬略的英雄。只不过年纪有些大了,五十有八,已经垂垂老矣。当年单骑进入荆州,只手平定荆襄的壮志豪情,早已随风而逝了。兼之内有刘琦、刘琮兄弟二人争位,蔡蒯庞黄四大家族依违其间,兴风作浪,他更没有心思北上争霸了。古人云:攘外必先安内,外患尚远,刘景升的全副心神便都放在解决内忧上了。

    中原大战还没有打起来之前,中原诸侯纷纷派出专使前往江陵,拉拢刘景升。昔日的关东军盟主袁绍自然也不例外。袁绍派使者向荆州牧刘表请求援助,刘表答应他的请求,但援军始终不到,而刘表也不帮助吕布。在刘表左右的明白人看来,这样做是绝对没有好处的。在他们看来,此番中原大战大概是天下统一之前的最后一次大战了,一定要表明自己的态度。

    天下大势是明摆着的,傻子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温王吕布势力最大,地盘最广,底蕴也最深厚,麾下谋臣如云,武将如雨。若是刘表不甘于寂寞,大可和二袁、曹操联合,拼上全副身家,和那吕奉先掰上一回腕子。若是刘表不想出头,那就干脆老老实实坐山观虎斗算了。

    如今,刘表既不帮二袁和曹操,也不帮温王吕布,岂不是把两头儿都得罪了?犯不上呀。

    从事中郎、南阳人韩嵩和别驾、零陵人刘先劝刘表说:“如今袁绍、吕布两雄相持,天下的重心在于将军。如果您想有所作为,可以乘他们斗得两败俱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