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枭雄-第6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文字由展翅更新组清风提供)(展翅招新中,有意请到展翅吧申请)前排在这四个小派系中,去除柴绍是从龙派,其余三派都是李建成的势力,所有又被称为太子系。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前排我不前排,谁前排?前排前排@巍巍大华夏在这四个小派系中,去除柴绍是从龙派,其余三派都是李建成的势力,所有又被称为太子系。“好吧!就算我不怪他,那这件事该怎么办?老二打我新军的主意,我该怎各应对?”
李建成冷笑了一声,“他是想借这次中原之战的机会,把所有军权都夺过去,今天是你的新军,过几天又会调我的关东之军,他动什么心思我清楚得很,哼!他休想如意。”
我为何要救他?”俞国振摇头道:“李岩处处与我作对,我救他他却不会领情——而且我的根本基业在南面,如今天下板荡之时,南面也必然群盗四起,张献忠这厮枭志狼心不逊于李闯,知道我不在,必然乘机要去夺两广,我还得回去收拾他,哪有时间去管李岩?”李渊的话语说得很委婉,宇文士及听懂了,其实圣上就是不同意秦王撤军,希望秦王能够击败杨元庆,宇文士及心中暗暗叹息一声,圣上的态度在秦王的意料之中。
既然圣上不肯撤军,宇文士及只能退而求其次,“陛下,如果退军实在有困难,那能不能适当增兵,秦王希望能够出兵两万或者三万,从潼关出兵,从西面对杨元庆军队施加压力,这样我们取胜的把握就更多了一分。”
“这个……”
关中的兵力并不多,还要再增兵,李渊就有些为难了,半晌道:“增兵之事让朕再考虑一下吧!”李建成冷笑了一声,“他是想借这次中原之战的机会,把所有军权都夺过去,今天是你的新军,过几天又会调我的关东之军,他动什么心思我清楚得很,哼!他休想如意。”
第三十九章 妥协援兵
关中地区一共由三郡组成,西面是扶风郡,中间是京兆府,东面则是冯翊郡,其中扶风郡的军队是李世民的势力,被称为关西之军,而冯翊郡的军队则被称为关东之军,自然是李建成的势力。/ 
冯翊郡的驻军主要有三处,一是永通仓,有驻兵一万,由大将盛彦师率领,其次是蒲津关,也是驻兵一万,由大将常何率领,还有就是潼关,驻兵一万,由大将罗艺率领。
罗艺在归唐后,受到唐廷冷遇,李渊封了他一个闲官,王爵也不了了之,但太子建成却再三举荐他,终于说服了李渊。
在太子的建议下封为潼关主将,罗艺也投桃报李,主动归顺为李建成派系,成为李建成手下得力的干将。
正是盛彦师、何常以及罗艺等三人鼎力报效,使李建成拥有了自己的嫡系军队。
加上四弟元吉的三万新兵和叔父李神通的三万关内军,李建成拥有了近十万军队,还有朝廷百官的支持,使他的势力要强于二弟李世民。
但此时李建成却多了一分忧思,他忽然发现秦王竟然利用中原大战的机会,开始吞噬他的军方势力,令他极为不满,李建成也无心再继续视察夏种,当天便返回了长安。
李建成直接回到了皇宫,此时已是下午时分,天气十分炎热,李建成站在武德殿前等得满头大汗,这时,一名老宦官匆匆跑来,“太子殿下!”
老宦官气喘吁吁跑近,行了一礼,“让殿下久等了,圣上请殿下觐见。”
李建成擦一把额头上的汗。快步向御书房走去,他似乎想到什么,放慢了脚步,等宦官走上前,小声问,“增兵之事,圣上已决定了吗?”
宦官低声道:“好像还没有。”
李建成心中有数了,这件事父皇还是要听他的意见。他又加快了脚步。
隋唐的皇帝和清朝皇帝不一样,隋唐皇帝很难做到一言堂,他必须要听取下面重臣的意见,甚至要费劲口舌说服相国支持他。否则内史省和门下省不盖大印,皇帝连圣旨都传不下去。
当然,皇帝也自有他的权力,若相国实在不肯妥协时。他就撤换相国,换一个听话的相国。比如中唐时的李林甫和杨国忠。
到了晚唐,皇帝为了扩张皇权,不惜动用宦官来架空相权,结果自己反而成为宦官的傀儡,这话说起来就长了。先回到李渊。
此时李渊也在等待太子归来,他之所以没有立刻答应宇文士及增兵之事。就是因为他知道,要想再增兵,必须得到太子的支持,他很清楚军队中的派系结构。
作为皇帝,李渊并不反感这种势力派系,而且他很支持这种派系的存在。这就是帝王之术的核心,对臣下分而化之。这样臣子们就只有彼此间的倾轧,而无上进之心,自古以来,领导者无不谙熟此术。
当然,李渊也要守规则,既然是李建成的势力,他就要征得李建成本人的同意后,才能考虑增兵,而且这种话也不能明着说,只能远远近近兜圈子,说一些光面堂皇的理由,这就是政治,台上的话永远只是一种借口,只能通过最后的结果来了解事情真相。
李建成走进御书房,深深施一礼,“儿臣参见父皇!”
李渊见他皮肤晒得颇为黝黑,便笑眯眯问:“去咸阳视察如何?”
“回禀父皇,现在正是农忙时刻,儿臣也和农人一起下田插秧,体验农耕之苦,深有所获。”
李渊听儿子竟然和农人一起下田插秧,大感宽慰,便点点头笑道:“皇儿能如此深入民间,体验乡人疾苦,朕深感欣慰,朕希望李氏宗室也能像皇儿一样,多巡访民间,不要高高在上,过几天朕要和他们好好谈一谈。”
“父皇有此心,是大唐民众之福!”
两人说了几句,李渊的话题便转到了中原战役上,他微微叹口气道:“现在中原大战不利,长渊县后勤重地被隋军偷袭,主将史大奈被俘虏,孝恭那边又遭遇尉氏县惨败,虽然这两败都未伤及根本,但士气却受到打击,连朕都感到很沮丧,更不用说军中将士,形势对我们很不利啊!”
“那父皇怎么打算,是决定撤军回来,还是继续打下去?”李建成小心翼翼问道。
李渊沉思片刻,“你二弟和孝恭都有撤军的想法,但朕不想就这么放弃,如果一仗不打,就这么放弃,朕也觉得难以向国人交代,可是又没有取胜的把握,你二弟的意思是,希望我们能适当增兵,两三万即可,皇儿觉得是否可行?朕想听听你的意见。”
李建成思考了一路,早已胸有成竹,他不能说不增兵,如果秦王失败,会因此把责任推给他。
但他也不能一口答应,那样他的势力就会由此削弱,最好的办法就是军队撤回,可明摆着父皇不肯撤军,那么他也只能用一种变通的办法。
“父皇,儿臣其实最担心之事,就是杨元庆把我们唐军主力都拖在中原战场上,然后他用数万jing兵从关内直扑长安,那时长安空虚,我们该如何抵挡?”
“这”
李渊也犹豫了,这确实是个问题,隋军已经在之前破坏了停战协议,那么他们偷袭长安也能成为现实。
李建成又道:“就算隋军兵少,攻不下长安,但只要他们杀入关中,这对中原唐军来说,将是一个极大的打击,那时唐军士气已乱,仓惶撤退,反而被隋军追击,必会惨败,若隋军主力一路追进关中,形势就极其危险了。”
半晌,李渊脸上露出失望之sè,无奈问道:“皇儿的意思是说,支持他们撤军?”
李建成摇了摇头,“儿臣也不是这个意思,儿臣是说,让增援军队出潼关,并不一定要参战,主要以势压迫隋军,同时增加唐军士气,屯兵阌乡县或者函谷关,一旦关中危急,便可立刻撤军,不知父皇以为如何?”
李渊明白了李建成的意思,他是怕自己的势力被秦王吃掉,这时,他忽然也生出一个念头,难道秦王要求增兵,就是在打这个主意吗?
想通这一点,李渊的心中有些恼火了,这已经到什么时候,事关大唐的前途安危,他们兄弟二人还在勾心斗角,完全不顾大局。
李氏兄弟的不和,其实很大程度上也和李渊的刻意挑拨有关,但到关键时刻,李渊又希望他们兄弟能够捐弃前嫌,同心共力,这就和希望马儿跑得快,又希望马儿不吃草一个道理。
恼火归恼火,李渊也无可奈何,他知道这是建成的让步,如果自己不答应,恐怕满朝文武都会跑来施压,要求撤军。
“好吧!皇儿说得也有道理,就按照你所言来办。”
李建成随即又道:“儿臣保奏元吉为主将,率三万新军兵出潼关支援弘农唐军。”
李建成思虑慎密,他知道如果让罗艺带兵前去,以二弟的狠毒果断,极有可能会杀人夺兵权,而让四弟前去,就不会出现这种后果。
李渊沉思良久,他没有同意李建成的建议,“元吉去不太妥当,还是换一员主将。”
虽然援军只是去壮声势,牵制隋军,但就怕形势危急,需要支援的时候,如果是元吉为将,极可能会不理睬秦王,导致最后兵败,李渊在这一点上并不糊涂,他心知肚明。
父亲的反对使李建成有些无奈,他想了想,“那儿臣建议让何常为主将。”
。。。。。。
唐王朝增派援兵一事在一番内部的讨价还价后,终于达成了妥协,李渊随即任命蒲津关主将何常为左武卫大将军,率三万新军出潼关支援弘农唐军,使中原之战增添了几分变数。
而与此同时,窦建德所控制的青州也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在历城县,一首儿歌在街坊酒肆之间广为流传,‘幽州有妖道,自言伏魔神,驾云出白海,落凡为青帝’。
这首儿歌颇为诡异,就像是一种谶语,在坊间流传了数天后,终于传到了窦建德的耳中。
中原大战爆发,作为旁观者,窦建德一直在密切注视着战局发展,他最大的期望就是隋军战败,残兵退回河东,这个时候河北空虚,他便可以重新杀回河北,重振帝业。
但窦建德已经被杨元庆杀破了胆,尽管此时河北兵力确实空虚,只有大将秦琼率两万军驻扎在东郡,他依旧不敢北渡黄河一步,除非杨元庆被唐军大败,那时他才会生出胆量。
房间里,窦建德站在沙盘前仔细地推演中原大战可能出现的结果,但推演的结果着实令他有些沮丧,他也发现唐军处于一种不利的局面,隋军已经掌握了战略主动。
这时,门外有亲兵禀报:“王爷,孔先生到了。”
窦建德收回了思路,他找孔德绍来,是有另一件重要的事情,便点点头,“请他进来。”
门开了,窦建德的谋主孔德绍走了进来,躬身施礼道:“卑职参见王爷!”
“先生不必多礼,请坐!”
窦建德请孔德绍坐下,又命人上了茶,这才从桌上取过一份报告,递给孔德绍,“最近历城县内出现一首谶语,颇为怪异,我百思不得其解,能否请先生替我解读一下。”
孔德绍接过报告,只见上面写着:幽州有妖道,自言伏魔神,驾云出白海,落凡为青帝’。
。。。。。。。
第四十章 三管齐下
这首谶语孔德绍早巳经听说,他也在家仔细研究过,接过报告,孔德绍便摇摇头道:“王爷,我估计这里面有阴谋。 /”
窦建德的脸色有些沉了下来,这个孔德绍哪里都好,头脑敏锐,思路宽广,就是这个‘言必称阴谋’让他不喜欢,他见孔德绍又开始谈阴谋,便忍住心中的不满道:“先不说阴谋,替我解释这条谶语。”
孔德绍感觉到了窘建德的不悦,他连忙笑了笑,“其实这条谶语也不难理解,第一句幽州有妖道,是指此人出身幽州,被称为妖道,王爷不妨想想妖道是指何人?”
窦建德想了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