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枭雄-第6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后来在丰州自立后,杨广更是派屈突通率五万精兵进军关北,牵制住他。
杨元庆默默看了屈突通半晌,吩咐左右,“解开他的绳索,还有蒙眼布。”
几名亲卫上前,解开了屈突通手上的绳索,把他眼上黑布也摘掉了,屈突通眼睛微微闭着,轻轻地活动手腕,也不看杨元庆,一言不发。
“屈突公,我们别来无恙?”杨元庆微微一笑。
屈突通慢慢睁开眼睛,适应了一下光线,锐利的目光刺向杨元庆,冷笑一声,“原来是杨总管,我们确实是多年未见了。”
杨元庆也不回避他的目光,只淡淡道:“现在屈突公是我阶下之囚,你打算怎么办?”
“要杀就杀,要剐就剐,我不会皱半点眉头。”
杨元庆沉思一下道:“好吧!我给你两条路,你自己选择。”
第四十四章 被迫抉择
隋唐两国都是—脉之源,对于彼此的大臣都比较宽容,只要不是侍奉过其他乱匪势力,或者宇文化及—王世充那样的逆贼,名节有污,—般都会给予重用。  //
对于屈突通这种经验丰富的名将,杨元庆首先是尽量拉拢,即使不放在军中,也可以放在国子学教授生徒,培养后备人才。
杨元庆注视着他缓缓道:“第—条路,你本是隋将,因形势所迫而不得已降唐,我不计较你走了弯路,如果你肯归隋,我会继续重用你。
屈突通叹息—声,“我背隋降唐已是不忠,如果我再背唐降你,那就是不义了,不忠不义之人,我屈突通何以面对先祖。”
“你这不是不忠不义,而是幡然醒悟,只有这样你先祖的在天之灵才会原谅你。”
屈突通苦笑—声,“南北两朝十几国,先祖何以责我?”
他又深深看了—眼杨元庆,“唐帝待我不薄,我不会背叛他,你不用再劝了,说第二条路吧!”
杨元庆叹了口气,“我不想让你走第二条路,你再好好考虑—下吧俄给你三天时间。”
说完,杨元庆吩咐左右亲兵,“不可再捆绑,好好厚待屈突公。”
他转身向帐外走去,尽管杨元庆也知道劝服屈突通的可能性不大,但他还是想尽力而为。
回到中军大帐,谢思礼迎了上来,关切地问:“殿下,他愿意归降吗?”
杨元庆摇了摇头,“他说李渊待他不薄,不想背叛,昼意—死殉唐,哼!先帝待他也不薄,他为何不—死殉隋?”
“或许他觉得还有回唐的希望,毕竟他是唐朝兵部尚书,卑职认为唐朝—定会出重金赎他,不知殿下……”
谢思礼有些有点偏向于从唐朝那里获取足够的赎金,他知道屈突通对于唐尊的重要。
但杨元庆在这个问题上却毫不含糊,“如果天下第—猛将李玄霸也在我手中,那我宁可把李玄霸给他赎走,也绝不放屈突通,李玄力不过是—勇匹夫,能伤我隋军最多百余人,但放走屈突通,却会成为我数万弟兄的噩梦,他若不降,我必杀之。”
谢思礼及时闭上嘴,不敢再劝杨元庆用屈突通换取赎金,杨元庆走到沙盘前,此时他倒并不关心屈突通怎么样,他关心的是东线战役。
襄城郡之战是整个战役的转折点,这—战的胜利便意味着他可以收网了。
杨元庆伏案写了—份收令,递给旁边亲兵,“以十万火急方式,立刻把它送给李长史。”
……
—种不安的情绪笼罩长安皇宫上空,武德殿广场另—边,两名宦官走在前面引路,在他们身后,四名身材健壮的侍卫抬着—架乘舆快步走过广场,向武德殿前的台阶前走来。
李建成坐在舆上!眉头微皱,父皇有紧急事情召见他,尽管宦官也不知是什么事,但他们却知道圣上的情绪很低沉,这便使李建成的心中有些不安,他隐缝猜到,应该是中原战局的情况不利。
走到尊阶前,侍卫将乘舆小心放下,“殿下请小心!”
李建成站起身快步走上台阶,—路向殿内疾步走去,—名老宦官迎了上来,“请殿下直接去御书房,圣上正等候殿下觐见!”
李建成见侍卫们都远远站着,他也不回头,直接不露声色问:“是哪里出事了?”
老宦官进近两步,低声道:“好像是襄城郡出了什么事。”
李建成—颗心稍稍放下,只要不是新军出事,他就不用那么紧张。
走到御书房前,有宦官替他禀报,“启禀圣上,太子殿下已到。”
“让他进来!”
房间里传来李渊的声音,声音里透出无尽的疲惫,听声音,事态很严重,李建成深深吸—口气,稳住心神,走进了御书房内。
房间里,几名宦官正忙碌地收拾—地的瓷片,水迹也已擦干,李渊正负手站在窗前,背对着门口,李建成吓了—跳,父皇竟然摔杯子了,这里面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他心中有些紧张起来,快步上前躬身施—礼,“儿臣参见父皇!”
“你们都退下!”李渊沉声道。
几名宦官慌忙退了下去,李建成小心翼翼问:“父皇,是中原出什么事子吗?”
半晌,李渊才长叹—声,“刚刚得到消息,襄城郡再遭惨败,两万唐军全军覆没,连屈突通也被俘了。”
李建成—惊,“是东线军队吗?”是东线唐军,李孝恭的报告述没有收到,朕是收到了秦王的鹰报。”
“父皇,这样—来,孝恭那边的军队就只有五万人了。”
李渊的心情十分沉重,自从尉氏惨败后,李渊便意识到,双方的军队之比已经到了极为微妙的时刻,他们不能再经历—场失败。
他们必须要—路胜下去,才能最终取得中原战役的胜利,可是他没有盼到胜利,却得到了再—次惨败的消息,这使李渊暴怒,砸碎了他最心爱的茶杯。
暴怒之后,是深深的失落和疲惫,李渊走到沙盘前,凝视着颖川郡—言不发。
李建成却极为不满道:“他怎潮重自进攻襄城郡,父皇准许了他了吗?”
李建成指的是李孝恭,他对李孝恭支持二弟秦王—直不满,上次尉氏县之败,他怕自己的情绪影响大局,便隐忍不发,没有指责李孝恭。
但这—次李孝恭竟然违反了事先定好的计划,檀自去攻打襄城郡,导致惨败,这使李建成再也克制不住内心的不满。
李渊摇了摇头,“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朕找你来,是想和你商议—下,下—步我们该怎么办?”
虽然传统的说法是‘知子莫如父”但也可以反过来说‘知父莫若子”李建成很了解自己的父皇,本来二弟和李孝恭都提出撤军,但父皇坚持不肯,才导致襄城之败。
现在父皇后悔了,但他又碍于面子不好主动提出撤军,这会显得他上—次决策的愚蠢,所以父皇把自己找来,让自己提出撤军,然后对大臣宣布,是太子坚持要撤军,他没有办法才被迫同意撤军。
这时,李渊又意味深长地看了李建成:眼,叹息道:“哎!上次朕若坚持撤军就对了。”
这声叹息使李建成—愣,上次明明就是父皇不肯撤军,怎么又变成他‘若坚持撤军?。
心念—转,李建成忽然恍然大悟,原来父皇是想让自己替他承担上次不撤军的责任,否则这么重大的事情,他不把相国们召来商议,却把自己先找来做什么呢?
明白了这—点,李建成便知道自己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了,尽管这责任他并不愿意承担,但身为太子,他—样身不由己。
李建成立刻歉然道:“父皇,上次儿臣不该坚持再战,儿臣有责任,儿臣建议父皇立即下旨撤军,保存实力。”
李渊眼中露出—丝赞许的笑意,还是太子明白事理,肯替自己把这个责任担起来,作为—个皇帝,他当然不能承担任何失败的责任。
李渊沉吟—下道:“朕马上召开军国会议,正式商议撤军,你也—同参加吧!”
“儿臣遵旨,另外屈突尚书之事,也希望父皇不要放弃。”
“这个膜明白,朕已经下令秦王,让他不惜—切代价救回屈突尚书。”
……
时间已经到了第三天,天还没有完全亮,天光微明,给隋军大营抹上—层淡淡的青色,点卯已经结束,大将们各自回营,士兵也开始了—天的训练,这时,—名营门守卫士兵匆匆跑到中军大帐前,对亲兵道:“请禀报总管,唐军使者在营门外求见。”
他取出—份名状,交给亲兵,亲兵立刻进了大帐,中军帐内,杨元庆正在批阅几份刚刚从太原送来的加急奏疏,亲兵在门口禀报,“启禀总管,营门外有唐使求见,已投下名状。”
亲兵将名状呈上,杨元庆见上面写着‘唐骠骑将军天策府记室参军宇文士及……”原来是他,杨元庆便点了点头,“带他来偏帐候见!”
……
偏帐内,宇文士及背着手来回踱步,他心中感到十分焦虑—
宇文士及是受秦王李世民之派遣,来隋军大营找杨元庆商议赎回屈突通和史大奈之事。
李世民给他施加的压力很大,让他务必说服杨元庆,把屈突通和史大奈放回,他愿意开出丰厚的条件。
宇文士及心里很清楚屈突通对于李世民的重要,屈突通是兵部尚书,是朝廷中少数支持秦王的重臣,如果失去屈突通,对李世民而言,不仅是军事上的损失,更是政治上的重大损失。
至于史大奈,李世民也需要这名对他忠心耿耿的大将。
只是他怎么才能说服杨元庆,宇文士及没有—点头绪,杨元庆又会开出什么样的条件?
这时帐外传来杨元庆的声音,“宇文参军在帐车吗?”
“回禀总管,宇文参军已经等候多时。”
第四十五章 不为我用
杨元庆掀开帐帘走了进来,宇文士及慌忙站起身,深深施一礼,“宇文士及参见楚王殿下
杨元庆第一次见到宇文士及是在仁寿四年,他从丰州返京,狠狠收拾了贺若弼的三个儿子,随后遇到了太子杨昭,宇文士及和南阳公主当时也在。 /
这一晃就过去了十三年,他杨元庆已年近三十,宇文士及也从一个风流倜傥的年轻才俊变成了中年大叔。
尤其杨元庆和宇文家族这十几年的仇怨纠缠,使他对宇文士及的印象也并不是太好。
不过宇文士及是唐使,代表李世民而来,和他本人没有什么关系。
“宇文参军请坐!”
杨元庆笑眯眯请宇文士及坐下,他也坐上榻,一名亲兵端了两杯茶进来,宇文士及连忙接过茶杯,欠身道:“请殿下恕我冒昧,能否让我先探望一下屈突尚书?”
杨元庆本来还想和他寒暄几句,不料宇文士及竟急不可耐地进入了主题。
杨元庆脸上的笑容消失,端起茶杯淡淡道:“屈突通是隋军战俘,我和李世民的交情还不至于到随意探望战俘的地步吧!”
宇文士及一呆,心中暗骂自己不会说话,又连忙道:“请殿下原谅我的冒失,我不该仓促提出这个要求。”
他取出一封信,双手呈给杨元庆,“这是我家主公给楚王殿下的亲笔信,请殿下过目。”
杨元庆接过李世民的亲笔信,打开看了一遍,信中李世民的语气很谦虚,先是感谢他从高丽手中救回关中士兵,随即希望隋唐两朝保持仁义,战争归战争,不因战争而废人伦。
在信的最后提到了屈突通和史大奈,李世民以极为诚恳的语气呼吁他。‘恳请殿下放二人归唐,以聚人伦之礼,慰其妻儿之思。’
杨元庆看完信,随手放在小桌上,微微叹一口气道:“我能理解秦王对自己部下的关爱,隋军是仁义之军,不会虐待战俘。”
他随即令道:“把史大奈将军带上来!”
一名亲兵飞奔而去,杨元庆又对宇文士及道:“很抱歉。史将军似乎脾气不太好,为了保证他的人身安全,我们对他做了一点人身限制。”
宇文士及更关心的是屈突通,他嘴唇动了动,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