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调教大明-第6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时珍就是这样的世家出身,世家虽有绝活,却也有将压箱底的绝活概不外传的弊端,不仅是医术,其实各种行当都会“留一手”,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不是骨肉至亲,断然不会将自己的绝活真心传授,这样的习俗也导致不仅是医术在内,连很多曾经光大一时的手工技艺渐至失传,不能不说是一种极为不好的习俗。
辽阳的医生却是医学院悉习培训出来,特别是在外科骨科上已经独步天下,只有内科上虽然肯定领先大明,但不敢说已经超过整个时代,内科毕业的学生会出来游历,多结实一些有名气的名医,能学一点是一点,学成之后,点滴汇集在辽阳医学院,使这个医学重镇更加的强大,也使一些小的医学世家的传人,能够慕名前来,促进医学的发展。
这个医生就是辽阳的内科名医,带队出门游历,不过这医生虽然是内科的,骨科外伤水平却是远超普通的京城医生,来京不久,已经闯下极大的名声了。
“有这名医吊命,这姓黄的没准能缓过来。”禀报事情的人察言观色,语气也是恨恨的。
申时行没有什么表情,手指在桌上轻轻点叩,表示这件事说到此为止。
那人又说了几件事,便是提到联名上书之事。
“两次上书,皇上都没有批复?”
申时行大睁双眼,心中大感不满。
第一次上书署他的名字他并没有什么不满之处,虽然他多年来一直奉行柔媚事上的宗旨,但在这样的大是大非上也确实要代表文官们争一争,否则他这个天平就失衡,皇帝也不会要一个虽然听自己话,但外朝形象太坏的首辅。
但第二次还要固争,这就不象话了,内阁毕竟是半内半外,宗旨是要调和内外的机构,一味奉迎皇帝固然不可,一味站在外朝立场上和皇帝过不去也是不行的。
如果他在京里,第一次争不下来,他会密疏劝说,而不是再上本固争。
“这几人,荒唐糊涂!”
给王家屏几个下了定论之后,申时行拿过纸笔,开始书写密疏。
以前隆庆和嘉靖虽然不大见外臣,阁老还是常见的,今上却是连阁老也不见,真正能常见到皇帝的只有太监,申时行等闲也见不到皇帝,这一次大起风波,万历也没有召见阁臣的意思,中外消息不通,申时行都快忘了万历长啥样了,他只能用密疏的办法与这个皇帝门生沟通,效果倒也还不错,毕竟密疏不入档不流通,只有君臣二人可以看到,算是可以说几句体己话的好办法。
“臣亦不以黄大成之举为然,邀名卖直,甚为可恶,此番公议奏疏有臣的姓名,但臣在外勘察皇上帝陵,未在京中,是以此事竟毫不知情,伏请皇上明鉴……”
写完之后,申时行细细的封好套封,吩咐人道:“将这奏疏送到内廷,由乾清宫的御前牌子接了才可。”
“是,阁老放心。”
内阁之中,首辅身旁自然是有时刻有效力奔走的人,总不能叫首辅走到乾清门前递奏章,文渊阁和六科都给事中都在内廷办事,但仍然算是外朝的一部份,对内隔着好多道宫门,后世一个历史爱好者可能对明清皇宫如数家珍,但当时的人哪怕是首辅也不一定知道怎么走到乾清门前,都是一样的堂皇建筑,高大巍峨,给人皇权的强大威压,加上遍布的锦衣卫和旗手卫的校尉,力士,穿着皮白靴的小太监到处奔走,这样的地方自不是可以随意走动的,在内阁多年,连东华门西华门也没走过的也不在少数,更不必说进乾清门,深入大内了。
那人拿了密疏离开,申时行颓然倒在椅中,感觉不胜疲惫。
这一阵子时间以来,朝廷政务颇多不顺,军事上倒是显的十分顺利,但九成以上的军功是辽阳带过来的,辽镇上次把大宁都司故地又丢了个精光,倒是听说杨绍先急了眼,带着下头将领誓要将前番大败的局面给扭过来,但不管现在辽镇怎么做也赶不上辽阳的光采,想到这里申时行也不觉感慨,十年之前辽镇和蓟镇是九边双雄,戚继光和李成梁彼此抗衡,堪称双壁,现在一老一死,辽镇和蓟镇光采不在,一切荣光,都归了辽阳的张惟功,这在十年之前,根本叫人很难想象!


第853章 承恩
数日之后,傍晚时分孔学借着探问黄大成的名义赶到黄府,这几天黄大成还是宣称在重伤之中,但情形稍有好转,黄大效和黄正宾等黄府常走动的好友已经入府探视过,当然黄大成也没有在他们面前表现的轻松,还是奄奄一息的模样,只是精神体力稍回恢复了一些的样子。
至于骨外伤,辽阳来的医生则表现的甚有把握,说是多半能痊愈,只是要看有没有邪毒入体,如果能抗过这一关,多半就没有性病之忧了。
所谓邪毒入体就是破伤风,在这个时代没有抗生素确实是看命的事,众人也只有盼着黄大成身体健壮,吉人天相,能够抗过这一关。
因为一时没有性命之忧,黄大成开始见一些来探视的知交好友,孔学这一阵子和黄大成来往较密,自然也在可以入府探视的人员名单之内,并不会显的太过突兀。
“这是申阁老的奏疏抄稿,前日入的宫中,皇上没有批复,不过,听人说皇上当时看了,点了点头,说申先生到底还是心向着朕,与普通的阁臣一味迎合外朝风向不同。这件事,对老兄几个人来说,确实是一个契机了。”
黄大成没有第一时间说话,他拿起奏疏,仔细看了一阵,眉宇间终于喜上眉梢。
申时行和言官关系不好,彼此对立,这一点包括万历在内,朝野间俱都知道,没有切实的理由弹劾,根本对申时行造不成真正的威胁。
有这么一封密疏当把柄,自己人先上,然后肯定是举朝轰动,申时行的名声眨眼间就会坏到不能再坏,终成过街老鼠。
就算他有皇帝信重,有满朝的盟友和门生故吏,在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不会有太多人替他说话了。
如王锡爵这样脾气的人,怕是不骂就好了,想指望他伸出援手,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诸君可自为吧,我们这边也就只能帮到这里为止。”孔学起身,笑而告辞。
黄大成嗫嚅了一下,他很想知道这一次锦衣卫为什么这样出手,不过话到嘴边,还是知趣的闭上了嘴。
能受了廷杖还保了命,这已经是邀天之幸,妄图得到更多,那只能是自取灭亡。
孔学似乎很赞赏黄大成的态度,点一点头,便是迈步而出。
在黄府门前,他正好遇上来探问的李甲,两个人目光交错,孔学拱了拱手,说了两句扶乩的事便迈步上车离开。
锦衣卫和辽阳堪称是势不两立,孔学虽然敢卖消息赚银子,当着众人的面和李甲说太多却也是不敢的。
况且他也有要紧的事情,不能在此耽搁太久。
孔学坐车一路东行,到十王府附近拐入一条深深的巷子,两边绿树成荫,盛夏时节,却是时有清风徐来,从打开的窗子里不停地吹拂进来,蝉声时起时伏,并没有京城惯有的烟尘满天和叫卖声吵的人头疼的景象。
在这里,没有丝毫的烟火气,走路的要么是穿青衣的奴仆,或是骑骡子的管家执事模样的人物,要么就是上门送货物的商家,伙计,也有一些大婶子小丫头子在街面乘凉闲谈,多半也是大户人家府里出来的,寻常的百姓人家的情形,这里是看不到的。
从这里可以直接看到宫城的红色宫墙,也能看到东华门的城楼子,不远处就是太宗皇帝手里兴建起来的十王府,当年京城住着不少亲王郡王,皇子王孙很多,为了叫这些人有住的地方,太宗这个向来手笔很大的皇帝就在东华门外修筑十王府,当时建筑规模宏大,几乎不在紫禁城之下,但后来大明的宗藩制度越收越紧,早年还有亲王来京朝觐之事,后来但凡皇子封王就得之国,之国以后除死不得离开王府,当然更不可能返京,就象潞王,之国以后就算是李太后死了,亦不得返京吊丧,人伦都谈不上了,其它的理由更是白给。住的人少,十王府渐渐衰败,不过四周仍然算是黄金地块,俗话说东富西贵,住西城的都是老牌勋贵,世袭侯伯的与国同休的大家族多些,东边就是大商人和新晋贵族多,彼此往来也方便,象是郑贵妃的家族和小武清侯家都住在这左近,他们这些外戚亲臣,彼此关系很亲近,走动很频繁,孔学过来时正好看到一队仪卫清理街道,他看看旗帜,认得是小武清侯,当下在自己车里就是微微一笑。
李太后是站在王皇后和长哥儿一边,对郑贵妃和郑氏家人都不大欢喜,当然太后也不会做得太明显,不过其中的感觉还是能叫人体会的出来,这小武清侯却是不理会这些,平素就喜欢和各家亲臣外戚家往来,哪怕是太后不欢喜的郑家也是一样。
这人倒是有趣,孔学平常和小武清侯也是往来甚密,只是今日却不好见此人,当下吩咐家人将车赶在一边暂避一时,自己并没有出来与小武清侯打招呼。
小武清侯也是坐的辽阳过来的马车,而且是四匹纯驷所拉的四轮大车,头前车夫,后头车厢后还站着两个膀大腰圆的护卫伴当,这么一辆车过来,饶是部堂侍郎一级的官员也得让道,孔学听说这马车里头极尽奢华,光是车身的包金就所费不小,看起来是恶俗一些,不过外戚亲臣的品味能高到哪儿去。
只是这小武清侯这般奢华,听说李府里的子弟们一个比一个纨绔,不仅起居奢侈,而且多半有横行不法之事,但只要李太后在一日,甚至是万历在朝一日,李家在朝廷就无人能碰,比起皇后和郑家也不遑多让,是以不管李家的人怎生横行不法,也没有言官出来自讨没趣。
得罪皇帝还好说,李太后毕竟也是当国多年的太后,光是天子用“孝”的名义来处置触犯太后的言官,到时候想找人救都没有人肯出手的。
孔学用羡慕的眼神看着侯府的马车远去,他的车当然也不错,不过比起眼前这辆来就差的太远了,而且那仪卫也不是寻常人家能用的,京师官员在仪卫上比地方官差得多,地方亲民官一个七品知县就能用全套仪卫,京里七品官也就带两个长随跟着,坐的两人抬小轿晃晃悠悠上朝办事,寒酸的紧,他孔学说来也是出入宰相高官府邸,比起这些外戚亲臣来还是差的太远了。
心思异样的孔学到得郑府门外,叫人拿自己手本进去通传求见。
这里他也曾经来过,郑国泰和郑承恩等人对扶乩一事也很有兴趣,孔学当然来凑过趣,后来郑家的人知道孔学和张维贤关系非同一般,对他加意客气了一些。今日前来,又是奉命,孔学的底气很足。
过不多时,郑府门子过来延请,说是郑承恩有空,正好可以见他。
这个贵妃的伯父也是京里有名的纨绔子弟,特别迷信神道之事,与孔学交往较多,不象郑国泰还拿着端着架子,孔学听了赶紧往里走,他为人交际特别有一套,怀中揣了辽阳的十来枚金币,伸手拿了几枚出来,递给那门子,那郑府门子也是有眼色的人,原本对孔学有点不冷不热,拿了金币之后神情就变的热络起来,一直将孔学带到花厅门外,直接便带了进去,不需要再等通传,省了孔学不少事情。
“在下见过指挥大人!”
郑家虽是后妃外戚,不是皇后或太后的家属可以封伯,但郑贵妃父郑承宪封都督同知,死后万历破格将郑国泰封为都指挥,朝臣为之十分不满,但万历我行我素,后来隔了几年又将郑国泰加为左都督,武极一品,只差封伯了,郑承恩是贵妃伯父,也封了锦衣卫指挥,虽然是挂名不办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