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项羽遇到刘邦-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凶鞒鋈魏畏从Α6腋菀院笤诤杳叛缰械奶壤纯矗遣煌夥对稣庵炙捣ǖ摹7对龅笔笔伟凳鞠钣鹕绷醢睿钣鸶静晃妥阋运得髡飧鑫侍狻6杂谙钣鹄此担对鏊降牧醢钣刑熳又蛑本褪且桓鎏齑蟮男啊G厥蓟实蹦晏怠岸嫌刑熳悠保谑浅S味希硐值煤茉诤酰蛭煜轮荒苡幸桓鎏熳樱蚤街嗥袢菟索O钣鹁筒灰谎耍蛭旧硪裁幌氲被实郏远粤醢畹惫刂型酰小疤熳悠笔裁吹模静换嵬睦锶ァW钇鹇朐谀鞘焙虿换嵬睦锶ァ

真正让项羽大生其气的是第二、第三点,“使子婴为相”和“珍宝尽有之”。这是他坚决不能容忍的。秦王子婴代表着大秦朝,是他剿灭的对象,刘邦却要将他收归己用。金银珠宝是剿灭秦朝的战利品,是掖着脑袋抗秦换来的胜利果实,是要拿来大家享用的。后来项羽火烧咸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那是人人有份的。现在却被刘邦一人私吞,如此狭隘自私而又目中无人的行为,是项羽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也就是说,项羽生气是因为刘邦不懂事,并不是刘邦有什么政治野心。那么既然这样,刘邦在项羽心中,就该属于那种可以教育好、改造好的同志,还没有达到必须铲除的地步。

正是因为刘邦的行为让项羽不爽了,项羽才产生了不想让刘邦继续留在关中的念头。如果刘邦很乖巧,项羽未必就不会在关中给刘邦留下一席之地。项羽的行为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都是战略、政治、局势,那是后来人们总结出来的,是作为一种教程,拓展人们思路的。人的想法有时很简单,只是被人为地复杂化了。

既然项羽内心并不想杀刘邦,那么鸿门宴有预谋的说法也就不成立了。它就是一次迎来送往、铺张浪费的胡吃海塞,席间增加一个人,中途退席一个人,都是很正常的事。所以樊哙闯帐,项羽扔给他一个猪腿:来,一块儿吃。刘邦想出去撒尿,项羽一挥手:去,别憋着。

项羽其实并不想杀刘邦。项羽听完曹无伤的汇报,很生气,于是给三军将士发布命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明早打牙祭,去收拾刘邦的军队。不过这“击破沛公军”和要了刘邦的脑袋,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击破就是打败、重创,是给刘邦点教训,让他知道知道厉害,别老自以为是,以为他打下关中,这关中就是他的了。

当时项羽已是各路诸侯公认的大哥,刘邦则属于进军关中的一路,和项羽执行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任务,所以刘邦对这个老大的威风还没有一个感官上的认识,项羽要做的就是让刘邦认识到这一点,让刘邦和其他诸侯一样,对他俯首帖耳,听命于他,达到这个目的也就行了。从这点上讲,项羽也不会真的想杀刘邦。因为让一个人臣服,比费劲剿灭一个人,在感觉上来得更爽。

而且,项羽如果真杀刘邦,那也得有个过硬的理由才行。事实上项羽并没有这样一个顺理成章的理由。刘邦虽然封了关,不让项羽进入,那是刘邦不知道项羽来,没来得及向守将发布放行的命令,并非在内心抵制项羽,坚决不让项羽入关。曹无伤列举的刘邦三大罪状中,唯一可以让项羽判刘邦死刑的,就是第二条,“欲以子婴为相”,这是对秦国末代君主的姑息,是除恶不尽,是反秦的态度不坚决。至于第一条,刘邦欲做关中王,那是与楚怀王熊心的约定,项羽挑不上眼。而“财宝尽有之”,这个虽然让人不爽,却也上不了台面。

再者,刘邦和项羽是曾经一起并肩战斗过的老战友,以前没有过利害冲突,现在也没犯原则性错误,如果项羽把他杀了,那些诸侯们会怎么想?会对项羽的人品如何认知?这些项羽不会不考虑。他现在已被诸侯们捧为上宾,正是感觉最爽的时候,他不可能完全不顾自己的形象,也不可能完全不顾及诸侯们的感受。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在诸侯中树立威信,树立自己的威严。他要尽力笼络他们,不让他们对他产生怀疑和失望。威慑刘邦显然能达到这个目的,而杀掉刘邦,特别是在吃饭喝酒的宴会期间杀刘邦,则只能适得其反,不但会让天下诸侯耻笑,也会失去靠生死打拼才艰难聚拢起来的人心。

刘邦其实也不想对抗项羽。人在得意时,很难做到头脑清醒。刘邦入关,可以说历尽千辛万苦,当他坐在咸阳宫那张秦始皇曾经坐过的龙椅上时,面对珠光宝器、美女佳人,刘邦觉得实在应该好好放松一下,享受享受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过刘邦还没来得急享乐,便被樊哙和张良泼了一瓢冷水,在他们的建议下,他只得万难忍住了欲望,开始低调做事,高调对待人民群众。

尽管刘邦后来在关中做得很乖巧,也大大树立了自己的光辉形象,但他仍旧做了一件错事,就是听取了一个他后来轻蔑地称之为“鲰生”的人的话:派兵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入内。刘邦觉得此举可行,于是“然其计”,很高兴地采纳了他的意见。

为了深入分析刘邦为什么会作出“然其计”的判断,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段话。鲰生对刘邦说:“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这段话说了三个意思:一是关中地利好,富庶而险要;二是章邯已被项羽封为雍王,受封地就属于关中的一部分;三是千万别让其他诸侯抢夺了咱们的胜利果实。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关中是个好地方,千万别让别人给占了。

这话是很对刘邦心思的。刘邦现在已经占领了关中,在函谷关驻兵也是很正常的事,而且关口一封,关内尽属刘邦,那才是实实在在的关中王的感觉。但此举会招惹得项羽不高兴,这倒是刘邦预料之外的事。因为他根本没想过要对抗项羽,他很清楚那无异于以卵击石。他当时只想守住这块肥肉,不让章邯入内,不让其他诸侯入内,根本没想到还有项羽这一层。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刘邦入关之前,就已经发现这方面的苗头了。刘邦西进关中,不断攻城略地,走的并非一条毫无遮拦的坦途。而且觊觎关中的,并不止刘邦这一哨人马。当时赵国的别将司马卯也“欲渡河入关”,刘邦于是“北攻平阴,绝河津”,宁可绕道,也要挡住司马卯的去路。作为赵将,司马卯没必要遵守楚怀王“先入关者王之”的约定,但作为反秦大军的一份子,杀入关中、直捣秦朝老巢也是很正常的事。不过对于刘邦来说,司马卯此举无疑对自己是一个威胁,因为他可能会因此失去最先入定关中这一首功。所以,在利益面前,刘邦并没有将灭秦摆在第一位,而是将尽快入关摆在了第一位。既是这样,刘邦入关后,对其他诸侯有所提防,也在情理之中。也就是说,守关是刘邦维护自身利益的一个本能反应,并不一定是要和谁对抗,更没想到要和项羽对抗。而且,项羽武力冲关后,在戏西驻兵,刘邦在灞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如果刘邦真想和项羽对着干,他应该对此事非常敏感,而且应该有比较强烈的反应才对。可事实上刘邦没有任何反应,要不是项伯通风报信,说项羽准备灭他,他还乐呵呵地做着关中王的美梦呢,足见刘邦对此事确实没做过多的考虑。

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矛盾点。刘邦在宣扬他的“约法三章”时,曾对关中百姓说:“吾所以还军灞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就是要等待诸侯们到来,等楚怀王熊心宣布任命他为关中王的决定。既然眼巴巴地盼着联军到来,却又要封关闭守,显得很矛盾。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应该说这是刘邦的私心在作怪。曹无伤的话并非无中生有,作为刘邦的左司马,也算刘邦军团中比较高级的人物,他对刘邦的军事动意还是有着比较深刻的判断的。咸阳的珍宝刘邦虽然没动,基本都封存了起来,但他也没打算让别人动。当时天下烽烟四起,六国复立,说不定还会有人杀进关中,东西虽然在那里封着,但你不动不等于别人不动,所以刘邦不可能太放心。关口一封,别人进不来(即便进来他也能知道,能及时作出战略调整),这些财富自然还是他刘邦的。而且等熊心来了,刘邦的功劳也一目了然。这和某人在独立完成某项工作的大半后,绝不想再让别人染指分一杯羹是一样的。只是刘邦聪明反被聪明误,他没想到项羽脾气如此火爆,也没想到现在的项羽已今非昔比,已成了诸侯联军的总瓢把子。

【4。项伯的作用】

项羽在听了曹无伤的汇报后,打算武力讨伐刘邦,但他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这很关键。其实,项羽始终都没明确说过一定要取刘邦的项上人头,要刘邦的脑袋是从项伯嘴里说出来的。

因为张良先前曾救过项伯的命,所以项伯连夜快马加鞭赶到刘邦军中,找到张良,“具告以事”,说形势紧迫,让张良跟他走,“毋从俱死也”,不要和刘邦一样丢了脑袋。那意思,明天项羽大军赶到,不但刘邦会死,张良也一样不能活命。项伯的这个理论存有疑点,项伯和张良要好不假,想救张良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但他采取的形式却着实让人费解。这里面有几个疑点:

首先,项羽不一定想干掉刘邦。起兵讨伐并不代表一定杀死刘邦,项羽只是想给刘邦点颜色瞧瞧,让刘邦知道谁大谁小,是要让刘邦服软,听命于他。也正因如此,后来刘邦谢罪,项羽才会表现得很释然、很大度,因为他内心根本就没想杀掉刘邦。

其次,即便项羽想杀掉刘邦,也不一定杀掉张良。按项伯的说法,刘邦的十万大军会一个不剩,全得让项羽给灭了。其实事情没那么严重,项羽和刘邦斗气,除掉刘邦一个人事情就全解决了,没必要赶尽杀绝。

第三,项伯在此次事件中的行为,有些令人匪夷所思。项伯想救张良,有好多方式。他可以劝张良过来投诚,或者就直接对项羽说,让项羽别杀张良,张良于我有恩,是个人才,项羽未必不买账。

根据后来项伯建议项羽善待刘邦,项羽欣然应允的情形看,项羽还是能听进项伯话的。所以,项伯要想保住张良应该是小事一桩,根本没必要风风火火地连夜跑去敌营报信。

既是这样,那么项伯为什么要把事态说得那么严重呢?答案很简单:卖好。卖好的人总是会添油加醋,人为地将事情扩大化,以凸显他的作用和功效。行文至此,我们有必要花点时间来分析一下项伯这个人。

项伯给人的印象是矛盾的。为救恩人,不惜泄露绝密的军事情报。为朋友两肋插刀与吃里扒外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行为在他一个人身上集中而完美地体现着。在这次事件中,项伯被刘邦收编,并从此引刘邦为知己,先是在鸿门宴中阻止项庄刺杀刘邦,接着又为刘邦讨取汉中的封地,后来又在楚汉对峙中,出言解救了刘邦的父亲。可谓功勋卓著。

有人说项伯弱智,此言差矣。项伯不但不弱智,而且简直可以算是政治上的一个老油条。也许当年张良救他一命启发了他:在这世上混,没有用不着的人。那时的项伯未必会知道将来的天下就是刘邦的,但多为自己铺条路总归不是坏事。特别是刘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