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项羽遇到刘邦-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项羽的这种自信里也多少含有些自傲的成分,因为他当时并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怎样。不过理想归理想,抱负归抱负,如果不是后来陈胜、吴广被迫起兵,项梁、项羽叔侄二人不知要等到何时才会有所动作。

【3。刘邦如是说】

刘邦是在征送徭役去咸阳时的一个偶然机会看到秦始皇的,目睹秦始皇的威风,他“喟然太息”,长叹一声,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意思是男子汉就该这样,这才叫成功的男人。其羡慕、崇拜之情溢于言表。这也传递出刘邦三方面的信息:

首先,刘邦是个懂得服气的人。

从这句话中,我们丝毫看不到项羽的那种天不怕地不怕、谁也不服的和傲气,刘邦的话里除了羡慕就是羡慕,而且羡慕却不嫉妒,更加不会恨。他内心对秦始皇充满了崇拜,而且崇拜得五体投地。也就是说,这个世上有真正让他折服的人,他并没有自我感觉特别良好。

其次,刘邦对自己的现状不满。

一个人崇拜另一个人,定然是自己感觉难以望其项背。这种潜意识的攀比,会让他自惭形秽,进而对自己的现状不满。

应该说,刘邦当时混得还算不错的。泗水亭长充其量算个基层公务人员,是吏而不是官,但他毕竟是吃官家饭、做官家事的,人前人后吆五喝六,小日子过得定然也很优哉快活。况且县官不如现管,阎王好见小鬼难拿,那愿意巴结的老百姓定然不在少数,每天请吃请喝,混一肚子好下水还是没问题的。

可什么事就怕比,烦恼皆由对比生,在泗水你人模狗样,到咸阳你还威风得起来?在秦始皇面前,那泗水亭长算个啥呀!你以为人生的真谛就是每天有俩菜整两盅?丢人啊。所以刘邦目睹始皇风采,内心波动是肯定的,他那句由衷的慨叹,已然说明一切。

其实即便没有看到秦始皇出行,刘邦也绝不甘心一辈子只做个小小的泗水亭长,更不会觉得现在的位置就到头了。

第三,刘邦没有太高的欲望。

刘邦说这话的基调在“喟然太息”上,大声叹息,连连叹息。一个人叹气,大约有两种情况,一是困顿时的无助,一是无法抵达的无奈。刘邦应当属于后者,对于一个小小的亭长来说,和当朝天子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那样的位置是想都不敢想的,即便当时刘邦有雄心、有壮志,顶大也就瞄瞄郡守县令,这还算靠点谱。

欲望的大小是和你所处的地位成正比的。局长见市长,绝不会战战兢兢,混熟了还能称兄道弟呢。可他要见省长或是更大的官,难免心里不打鼓、两腿不哆嗦,生怕哪句话说错,哪有功夫幻想有朝一日和他称兄道弟啊。刘邦作为一个最底层的公务人员,秦始皇的威风是可望不可及的,甚至能够远远地瞻仰一下,都是一种莫大的荣耀,都会让他激动好一阵子。

我们不能因为后来刘邦平定天下,威风甚至超过了秦始皇,就说他当时内心做着怎样的取舍,有着怎样的担当,酝酿着怎样的蓝图,那是那些为英雄伟人树碑立传的御用文人通用的伎俩,是哄人的把戏。务实点有什么不好?干嘛学得那么乖巧?

【4。话里的玄机】

相同的情景设定,二人却表露出不同的姿态。要说有共同之处,就是他们说的都是发自肺腑的话。言由心生,没有丝毫的矫情和掩饰。除此之外,就是当时他们谁也没想当皇帝。我们先说刘邦。

作为泗水的小吏,刘邦早已是社会油子,是个喝酒赊账,诸事不干其虑,“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的主儿,今朝有酒今朝醉,怎么潇洒怎么活。他没有多大的社会和生活压力,也没有多少雄心大志。

彼时一些诸如其母刘媪“梦与神遇”,武负、王媪二位酒店老板“见其上常有龙”,以及后来刘邦斩白蛇,吕雉循云气找刘邦等美丽传说,只是为了增加他的神秘色彩,让他自我感觉良好些罢了,况且那些传说是不是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授意他人故意放的烟雾弹也未可知。总之那时他绝不会想到将来要当皇帝,即便想,也和如今那些学炒股的想成为巴菲特一样,是一种美丽的期待,能否实现自己心里也没底。

刘邦乐得逍遥自在,或许也想获得更大的权力、想当更大一点的地方官,每天有人拍马屁,有酒喝、有肉吃、有妞泡也就满足了,这些对他来说已算是奢侈了。皇帝那事儿离他太远,况且人事变化瞬息万变,能保住这个泗水亭长就不错了。

项羽当时也没想到要当皇帝,或是成为后来号令天下的西楚霸王。那是后来随着事态的发展水到渠成的事。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的话,其实就是一时之愤,而且他说话的重点在“取”,而并没有期望要“代”,没有想除掉秦始皇后自己去坐他的位子,他只是不想让秦始皇在那个位子上优哉快活,他看着长气。

虽说是简单的一句话,却也像“怎么看”和“怎么办”一样,一字之差,谬以千里。项羽和刘邦在彼时情景的说话,应该是二人内心情结的一种完全流露。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差别。

第一,二人目的不同。

项羽要的是结果,刘邦做出的是规划。或者说,项羽是要夺天下,刘邦是想坐天下。

项羽的取代,强调的是一种手段,是一个实现目的的过程。这注定他会用铁血手腕去征服世界,也注定他在做事时甘于冒险。在他看来,武力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所以当刘邦向他示弱时,他会毫不怀疑刘邦的动机,因为他觉得自己足够强大,有着足够的威慑力。

刘邦的艳羡,则是人生的一种目标,是一种很平和的向往。这种平和注定他会稳扎稳打、按部就班,不会轻易冒进。这种循序渐进会转变成机智,遇事能以柔克刚;也会让他头脑清醒,凡事避其锋芒,做出暂时的妥协。刘邦先入关,按照楚王熊心的约定,他该理所当然地称王,可是面对项羽的,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因为他清楚自己还不是项羽的对手。

第二,刘邦比项羽成熟。

在处事上,刘邦肯定比项羽要成熟、老道。项羽直来直去,有啥说啥,想啥做啥。从项羽义愤填膺、不管不顾的说话中,已然证明了他的不成熟。刘邦则会将心里的渴望埋藏起来,等时机成熟了,再拿出来熨平。事情说起来简单,里面却有曲折、有包容、有妥协,不会如项羽般是一条笔挺的直线。

第三,项羽比刘邦压力大。

抛开两人后来的发展,单就这两句话来说,刘邦的话更现实些,话里没有任何负担,说说就算了,最多是晚上睡不着或是灌点黄汤的时候,拿出来回味向往一下,想象着自己替代秦始皇去坐豪华车驾的情形。项羽则不然,他心机沉重,那话是真往心里去了,以后每每想来都会如鲠在喉。

【5。差别来自哪里】

相同的情形,二人为何会表现出如此大的反差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

第一,年纪的差别。

从年纪上讲,刘邦比项羽大二十四岁,项羽说这话时二十出头,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刘邦见到秦始皇应当比项羽早,就算是秦始皇刚登基时被刘邦看到,那年纪最起码也比项羽看到秦始皇时大十一二岁,也是三十好几的人了。

有人对此不服,会举出若干少年老成或者年轻有为的鲜活例子,这个我承认,也很佩服,但这也只能说明智力和用功程度上的差别,莫说这种差别不会太大,就是大,它也代替不了人的经历和经验。一个人的经历和经验不是单纯靠智力和用功解决得了的,尽管有时它们能起到促进作用。人生每个阶段都不尽相同,你不到那个年纪,你就永远不会做出那个年纪的事。所以从年纪上讲,刘邦比项羽要见多识广,也注定他不会像项羽那般口无遮拦。

第二,身份的差别。

大家有个误解,以为项羽是贵族出身,刘邦是个泼皮破落户,所以项羽气质高贵,刘邦无赖到家,或者说项羽比刘邦素质高。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全对。素质看表现在哪里,看品质,项羽肯定比刘邦高,刘邦喝酒逛窑子,作风不敢恭维;看诚信,项羽也比刘邦高,刘邦身上分文不带就敢去喝人家的蹭酒,这事项羽无论如何是干不出来的。但要论政治,项羽就不如刘邦了。项羽家底再厚实,祖宗再荣光,也不过是个富二代、官二代,他本人仍属于无业游民之列,没有什么具体的营生可干。那刘邦再不济,也是个底层公务人员啊,耳濡目染,政治素质肯定比项羽高。所以见到秦始皇,刘邦会说羡慕的话,而项羽则只会说反动的话。

第三,情感的差别。

项羽对秦始皇只有恨,因为他觉得秦始皇抢了他的威风。项家世代为楚国将军,爷爷项燕更是楚国的柱梁,衣食无忧、受人尊敬。在击退李信的二十万大军之后,项家也达到了荣耀的顶峰。但这种光鲜维持得太短,王翦六十万大军压境,项燕兵败后自杀,项家从顶峰跌落到谷底。从风光到落拓,这个弯儿项羽不是一下子能转过来的。

家族的荣耀相去未远,挥之不去,这就成了项羽心底的一个死结。犹如一个失意的官员,总是回忆自己过去的威风一样,在谈笑风生的表面,深埋着失落和沮丧的遗憾。尽管项燕死时项羽才十岁,记忆可能有些模糊,但叔父项梁却是记忆犹新的,他未必不会将他的那种情绪传递给项羽不是?项家落到这般田地,都是拜秦始皇所赐。所以秦始皇越威风,项羽就越失落,这种失落之情,有时会激发人的野性。野性出来,也就无所谓怕了,所以他敢说犯天下大忌的话。

刘邦对秦始皇没有恨,作为秦朝的一个地方小吏,吃着秦始皇给的俸禄,享受着秦始皇给的权势,他应该感谢秦始皇才对。即便偶尔不如意时发发牢骚,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他对秦始皇也不应该有实质性的恨,因为秦始皇并没有损害过他的利益。

【6。不同的影响】

二人不同的言论,也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变异着、存在着。

项羽的取而代之,杀气腾腾,火药味十足。后来这种杀气变成了,处处锋芒毕露,他破釜沉舟,是为了争夺天下,争夺原本属于他的荣耀;火烧咸阳,是为了毁灭天下,毁灭秦始皇的旧有秩序。他为所欲为,视天下为囊中之物,任由自己放纵。他的终于达到了沸点,燃烧起来,让他忘乎所以。

虽说当时刘邦没有太大奢望,可这种天上地下的强烈对比,也会让他的内心翻江倒海、五味俱全,也会引出他内心的那种不安分,进而激起他的万丈豪情。秦始皇的威风刺激了刘邦,也给了刘邦一个企盼的目标。虽然这个目标是模糊的,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也许只是很快地一闪,瞬间便消逝得了无踪影,但却在心底留下了痕迹,一旦条件成熟,它就会重新翻腾起来。

正是因为当时的羡慕,所以刘邦以后会不断地憧憬未来。随着反秦风暴的蔓延,刘邦有了自己的地位,他成了反秦大军中的一份子,是要取代大秦帝国的一份子。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其想法也是模糊的、不成形的,有时不过是在心情低落时的一种自我安慰,但这已经上升到了另一种高度,因为他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人的目标、信念的形成,往往都是从最初的不安分开始的。刘邦内心的躁动,也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