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第1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拿来了一个装满食物油的盆子,寻找角度和位置,将太阳投影在盆中,众人无须“仰观”太阳,只须“俯窥”油盆,据说果然就看到了“两日相摩荡”的奇观。油盆中的两个太阳,被更多人看到了。

苗训不失时机地说了四个字:“此天命也!”

古来改朝换代,往往诉诸“天命”。天下仍旧,便称“天命未改”;天下纷纭,可称“天命有变”;天下已变,即称“天命已定”。这是因为君权神授,帝王受命于天,所以称之为“天命”。

此际“天现二日”明白就是“天命有变”,预示了后周天下即将为新的“应天命”者所替代。与正月初一的边警谣言、正月初二的鼎革谣言,合起来看,就可以知道现在这个天命谣言可能会有什么样的鼓动力量。

我站在时光的这一面,打量陈桥往事时,看懂了偶然力量中个人的巨大作用。整个陈桥事变,苗训是第一个扇动起蝴蝶翅膀的人。按照“混沌学”的说法,南美亚马逊河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然扇动几下翅膀,有可能在一段时间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飓风。据说那原因就是翅膀的小小运动,使蝴蝶身边的空气系统有了微弱的气流变化,接下来又会引起周边空气等系统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共在系统的大变。苗训当“主少国疑”之际,鼓吹“天有二日”,瞬间激发了中唐以来,两百年间军士哗变的渴血僭乱传统。

于是,人心思变,大胆不逞之徒开始酝酿事端。

这事与大泽乡的好汉设计鱼肚中的帛书“陈胜王”、夜色篝火中的狐鸣“大楚兴”,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天命也”,谁能抗拒“天命”?

“天命”来临之际,谁能占得先机?

不用怀疑,有过百余年走马灯拥立经验的铁血将士善于豪赌……

事实很可能是,苗训经由楚昭辅,将这个天象传导给了北征大军,至少传导给了大军中的将校中坚。“天现二日”,很快成为兵变的催化剂。北征大军开始有了躁动。它直接催生了大宋王朝的诞生。

史称在陈桥驿,“太祖为六师推戴,训皆预白其事。”太祖赵匡胤被六军拥戴称帝,苗训一直在不遗余力地鼓吹赵匡胤应该——顺应天命。





“阴谋推戴”黄袍加身


就在这一天晚上,“权反在下”的北征大军将士们有了暗中的“阴谋推戴”。

“阴谋推戴”的主题是拥戴赵匡胤为帝;拥戴的逻辑是:当今皇上还是个小孩子,不能御驾亲征。现在我辈出死力为国家破贼,有谁能知道?不如先立带我们破贼的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才是正路!

这是一个改朝换代的惊天阴谋,却是五代十国以来屡见不鲜的军政风景。

北征大军,将期望中的愿景,首先点染为公开而直接的喧噪、哗变。

我相信,拥戴赵匡胤的消息,就在这一个晚上迅速传遍了全军。

赵匡胤此际正在醉卧中,而我也不认为老赵在“装睡”——如前所述,他对此事应该一无所知。

官拜都押衙(军中行营行政总管)的李处耘得知了将士的“聚谋”,于是来见赵匡胤的兄弟,时任内殿祗候、供奉官都知(宫中闲散官职)的赵匡义。二人商议后,决计来找归德军节度掌书记(归德军治所在今河南商丘,节度掌书记,就是秘书长)赵普。一幕兵变大剧开始上演。

李处耘、赵匡义、赵普三人商议此事。

事大骇人,三人应该有过动摇,有过退缩,但是将士们已经等不及了。史称三人“语未竟,诸将突入”,来说聚谋中的意见。称说纷纭之际,赵普及匡义“各以事理逆顺”,也就是兵变的利弊得失、应做与否,来劝慰诸将放弃兵变之念。毕竟“造反”风险太大。二人甚至对将士明白讲道:“如果尔等一意孤行,太尉也绝不会赦免你们的叛乱之罪!”

太尉,就是老赵,殿前都点检,是当时国家最高军事主管机构,习惯上誉称都点检为太尉。

这一番话对诸将很有震慑力。史称“诸将相顾,亦有稍稍引去者”。有些将士因为害怕“造反”而悄悄溜走。

事情似乎就要结束了。什么“天现二日”,什么“策点检为天子”,都不过是谣诼罢了。但退去的将士们再次聚谋时,发现拉弓没有回头箭,事实上不存在退路!将士们舍命一拼的强悍野性令他们不容退缩。于是,点检还是要来做天子,否则我辈将死无葬身之地。

将士们再次聚集到掌书记赵普帐下,纷纷拔出刀剑,露出明晃晃的钢刃,高声鼓噪道:“军中的规矩历来是:偶尔说到造反,发现就要灭门!今天我们已经定议拥戴太尉做皇上,这事太大,我等已经没有退路!太尉要是不从,我辈亦绝不肯退而受祸!”

赵普发现军人汹汹气势,势不可遏,与匡义同声叱责道:“策立皇上,这是天大的事!尔等何得如此放肆狂悖!”

赵普一霎间鼓起生平的第一次智慧和威风,令诸将各就坐听命。

待诸将坐下,赵普又说:“眼下外寇压境,军机万变,形势紧张。我意见:先攘却外寇,回军再议此事。诸将以为如何?”

诸将嘁嘁喳喳一阵后,不同意赵普意见,诸将说:“方今政出多门,若等到击败外寇还师,这事还不定有什么变化呢!那时,我等吉凶难测!现在,当务之急是,赶紧回师京城,策立太尉,尔后从容率军北征。有我等将帅在,破贼不难。现在的情况是:太尉如不接受六军策立,六军也决难向前!”

赵普对匡义说:“事既如此,已无可奈何!这样,只好与各位早早约束。”又对诸将说,“兴王易姓,虽然说是天命所归,但也实在系于人心。‘应天’也须‘顺人’!慕容延钊前军昨天已经过河,各路节度使又各据地方。京师若乱,不仅外寇侵凌更深,天下四方也将转生变故。诸位若能严饬军士,大军进入京师,勿令剽劫,如此都城人心不摇,则四方自能宁谧,诸将亦可长保富贵。否则必将天下大乱。诸将以为如何?”

史称诸将“皆许诺”,都答应了。

于是赵普与诸将共商细节,做了秘密部署。

谋划初定,即于夜半派遣心腹武官赶回京师,面告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审琦。

石守信、王审琦,都是老赵昔日的老友,史称“皆素归心太祖者也”,都是平常早就内心向着老赵的人。

稍后,赵普、匡义又派出了楚昭辅到京城专程去见杜夫人,提前告知,要她放心。随后,开始安排将士戒严“环列侍旦”,围成一圈,等待天亮。

这也是赵匡胤没有提前预知陈桥兵变,甚至赵普、赵匡义等人也没有提前预知陈桥兵变的一个根据:如果他们都提前知道,都安排好了,干吗还要夜半三更派人回京城告知石守信、王审琦啊?

陈桥兵变,只能是事发突然的偶然事件。

老赵还在醉卧中,直到黎明,“四面叫呼而起,声振原野”。赵普与匡义这才入见老赵,告知原委。

跟随而至的诸将则“擐甲执兵,直扣寝门”,穿着盔甲提着兵器,直接来敲帐门。大兵对老赵呼喝道:“诸将无主,所以来拥戴太尉为天子!”

老赵惊起,披上衣服,还没有来得及与诸位酬应,已经被诸将拥持,扶到厅事坐定。有人献出了一件黄袍,披到老赵身上,众人开始罗拜庭下,口称万岁。





阴谋拥戴有动力


关于这件黄袍,“阴谋论者”往往以为:仓促之间何来黄袍?必是早已有所准备,所以需要的时候,才能适时出现。

我以为不然。

大军之行,辎重供奉所在皆有,甲仗服饰也有供给,求一夜间得黄帛黄袍不是难事。此外,军中黄旗也是制作黄袍的布料。

且看《旧五代史·周祖本纪》:

军士登墙越屋而入,请帝为天子。乱军山积,登阶匝陛,扶抱拥迫,或有裂黄旗以被帝体,以代赭袍,山呼震地。

军士们翻过墙壁进入郭威住的房子,请他来做天子。当时乱军像山一样占据了驻地,纷纷登上台阶,郭威被人扶着抱着,拥护着逼迫着,有人撕裂黄色的军旗披挂到他身上,来代替帝王的赭黄袍。一时山呼万岁,大地都在震动。

这就是五代史上的第三次军人拥戴帝王践祚的故实,这个被拥戴者就是后周太祖郭威,军士们给他的黄袍就来自于黄旗。

所以,赵匡胤的践祚,得到黄袍实非难事。以此作为兵变早有预谋之论据,还嫌不足。

种种迹象表明:老赵绝不知情。据正史记录,老赵已经黄袍加身了,但仍然不同意来做皇帝,史称“太祖固拒之”。但众情难遏,诸将扶持老赵上马,“拥逼南行”,拥戴着老赵,逼着他往南走。到了这个时刻,这个皇上,老赵已经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了。道理无他:不做即死。莫说以赭黄袍加身,按律即为谋叛,就是说一说、议一议,要做个皇上,也是个死。赵匡胤在既成事实面前,仿佛做了过河卒子,只有向前一途,后退已绝无可能——除非甘愿受缚,让人灭了赵氏全家。此际不做皇上,回去便是大逆之罪。

大军回师之前,赵匡义还立于马前,要求老赵申明军纪,号令军士不得在京城剽劫。

匡义有此言,实在是看透了晚唐迄五代以来,藩镇禅代的真实风景。

“靖市”或“夯市”也即剽掠,是诸军拥戴新主的动力之一。

郭威从邺都(今属河北邯郸)向开封发兵时,拟灭后汉,王峻为了鼓励手下,就宣布:攻克京城,许抢劫十天。原话是:“俟克京城,听旬日剽掠。”大军进城后,“诸军大掠,通夕烟火四起”。这是军人转化为强盗之后,与民争财的惨烈景象。

“靖市”或“夯市”,有大胆不逞之徒,更是专门找有钱有势人家来抢劫。

有一位吏部侍郎张允,此人家赀以万计,但是生性吝啬,总是把家里的钥匙挂在衣服底下,即使是妻子也不能拿这钥匙。走起路来钥匙相撞叮当作响,仿佛佩带玉环。这晚,郭威大兵“夯市”,他躲在佛堂顶棚上,但上来剽掠的人越来越多,把顶棚板子都踩坏了,坠落下来。军士最后甚至抢走了他身上穿的衣服。正值寒冬腊月,这位张允大人竟因此冻死。

这类剽掠,五代十国时期,屡见不鲜。





管兵士“约法三章”


赵匡义自知兴王者师不当如此,故首先提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方案。

此举结束了数十年藩镇代兴的乱世局面,国家从无道转型为有道。

宋人张舜民笔记《画墁录》、司马光《涑水纪闻》等野史皆记录了这一史实。《画墁录》有言:“太祖陈桥之变,与众誓约不得惊动都人;入城之日,市不改肆。灵长之祚,良以此乎?”

宋太祖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与将士约法不得惊动京师众人。到了入城那一天,汴梁城里一切生意如常。宋代国运之所以有三百年之长,实在是因为对私人财产的保护啊!

但赵匡胤比他的兄弟想的更多。

老赵揽辔与诸将道:“尔等自贪富贵,强立我为天子!但是,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是绝不做你们君主的!”

众将闻言,皆下马曰:“唯命是听!”我等只听您的命令!

老赵略一思忖,说出了一番议论:“少主及太后,我皆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无得辄加凌暴。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纵兵大掠,擅劫府库。汝等无复然,事定,当厚赏汝;不然,当族诛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