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幻之盛唐 作者:猫痞(起点vip2013.09.21完结)-第1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部分是官奴婢和刑徒、流徒、番户、杂户,因犯罪等原因而成为国家的劳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罪人,刑户。官奴婢常役无番,番户一年三番,杂户二年五番,每番皆为一个月。

  另一部分是征自民间的各类工匠和丁夫,属于随需随征的国家徭役体系的。如军队出征,可以征发地方工匠乃至行会组织,组成随军匠营服役,是为“官士农工商”五民中工属匠户之义务。

  这些省台诸监基本掌握了大量的劳役资源,光少府监一家,在京畿所属的官奴婢和刑徒、流徒、番户、杂户等就有六万之众。

  不过自从长安失陷后,这些构建多已经名存实亡了,因此当以工赈之法的名义恢复重建起来,也大量的流民提供了一条可以寄身的出路。先后通过军中募兵招夫吸纳一部分,民间的田地庄园吸纳一部分,官、私营造又吸纳一部分,事实已经大量抽空了流民中的主要青壮力量。

  其间林立遍布的甲、弩、车、器、木、漆诸坊。从刀剑、斧钺、甲胄,到纸笔、茵席、履舄之物皆有所造司。

  最显眼的,莫过沿水一排巨大的水轮,滋滋呀呀滚动,这便是工场的动力来源,利用水力通过杠杆轴承齿轮,带动一些冲压锻造车磨的机构,效率何止百倍。

  不时可以看到偌大的高架,在水力的拖动下,将石胎包铁的大撞锤,缓缓升到高处,然后闪电一般呼啸飞落,锻的一声巨响,震的地皮一阵颤抖,余音嗡嗡的。如蚂蚁般的匠人们流水般的送料进去,又如流水般的运出来。

  一件胸甲所需的数百甲叶,轰隆声中哐裆一下就在模具上成型了,另一些则通过旋叶,化为强劲的风力,鼓的那些大小烟炉里,直冒出滋滋耀眼的青灰火色。不过由于材料的限制,这些轮机的构件主要还是以木制为主,只有在一些承力的关键部位,才有铁套钢筘金属部件。虽然选用的是多年成材最坚硬的枪木,但运转上2——3个月,还是就得重新更换。

  唐人工匠的创造力,出呼我的想象,就和那改进的床弩一般,我不过是说了些大概的意向,匠户营的那些人,就能够凭借简陋的工具,硬是鼓捣出类似原始车床、冲床的东西,虽然极其粗陋笨重,但已经能够以人力、畜力,乃至水力为动力,对器具进行一些简单的“刨、铣、镗、冲、钻”的作业了。

  越近核心区域,防备的越是森严,不但有明光红缨的甲士警戒游走左右。暗中还有一些形容精悍的汉子混在人群中,却是便装的戒哨。见了我纷纷恭恭敬敬行礼致意的。

  最早那些路上招募来的万把随军义勇,都是身体素质比较好的青壮,各分给卫伯玉、高达夫一部后,又考拔补充新军剩下的,都充入了要求严格的核心区域,诸如军器场坊之类要求保密比较严格所在,在战争时期,整治兵器甲备的需求极大的,特别是接管成都的器做使、甲坊、弩坊以后,更是需要大量的劳力。因此即使征兵选不上的,也都安排过来做工。是为军旗生产的中坚。

  外围的工棚旁是一大排细加工的附属作坊,有些微凉的天儿,一个个工匠光着膀子,汗水顺着束着布带的发簪往下淌,不时溅到烧红泛白的铁具上,发出“嗤”的一声,接着冒出一缕青烟。在他们身后,一把把未打磨的刀身堆成一座座小山似的,这些刀身形状各异,有六七种之多,分类堆放着,旁边还有几堆零散的枪槊头、箭尖,铁鞭、铁链、夹棒之类的兵器,一面面长短方圆格式的木、团、漆、皮、铁的排盾,堆叠得老高。

  作坊群外墙,露天场地里,一些妇女就飞旋的转轮上打磨兵器,另一些妇女正用撞锤把一片片铁甲叶钉起来,有的把些细小的铁环串成一件衣服,看来是为将领们准备的战甲。还有些少年,则是在木架布蒙的流水线上,分检零件,不时将不合数的挑出去回锻。

  都是军工的家眷,让这些人也来做些半天零工,却是为了换取早、午的各一次的一大碗菜粥,或是下午那些流民中,一次秀才夫子们集中开蒙学的时间,我对他们的要求也不高,能够学会识字就可以了。不要和我说用童工妇孺违反人权什么的,要是不给机会,让他们饿死才是真的没人性。

  搞出这一大滩东西,也是没有法子的事情,本以为军器采买置办是一个油水丰厚的差事,可是当底下将预算报上来,上面的天文数字,也让我不禁恶狠狠骂了一句“靠你老母,抢钱啊”。我还以为是下面人过了手脚,派人清查了才只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光市面上最常见的,可以自由买卖的横刀一柄,上好的(白钢)镔铁铸横刀,上等货壹口需钱2500文,最便宜的(黑铁)钢口横刀壹口,最下下等也要700文。虽然大量购置还有不小的折扣,几万人的列装计算起来,也是一笔天大的数目了。

  另外,这个时代的武器,是真正的手工制品,在简易的工房里以人力为主,一点点敲打锻造出来,所谓官家作坊,只有人力和畜力混合的一些简单生产机具。主要还是人海战术的密集劳动生产完成,所谓的百练钢刀,其生产成本和周期可想而知了。

  而弓弩就更加麻烦,“冬天剖析弓干,春天治角,夏天治筋,秋天合拢诸材,寒冬时把弓臂置与弓匣之内定型,严冬极寒时修治外表”。造一只合格的良弓,且不说选材的挑剔,光准备原料所需要的周期,就可能一年四季,更别说需材料更多,工艺更复杂的弩了。一具可以卖到3万钱。

  而且按照现有官造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进度,在往常年景,也不过能满足蜀地八州六镇的正常损耗,现在全力加倍了开工,要想配齐,起码要排到明年下半年去了。

  军队本是个吞钱厉害的行当,人要吃粮马要食草,平日就待着不动,也要耗费钱粮的,更别说我,三天一拉动五天一突击的行军操练。如果是一只装具齐全的骑兵,那消耗更厉害了。成都府之岁,维持眼下的局面是勉强足够了,但是一些额外的编制,还有装备器械的损耗,就得自己想办法,还有些东西,受到生产力的限制,不是有钱就可以马上办的到的。

  既然做了就做大,起码要大到收支平衡,有利可图的程度,所以我不得不想些办法,提供一些先进技术的意向。那位毛太祖不说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纭纭。



第一百一十八章

  俺自然不是什么冶金化学的双博士,或者部门专家,只是个学历史干考古的,数理化水准大多数只限于九年义务普及和自费4年教育的水平,不过好在大学时看了众多网络架空小说诸如XX再起、XX春秋传。XX无敌之流的可以借鉴。

  又做过斑竹的,对于相关话题没有少讨论,道是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走路,在这里还得感谢中华杨、酒徒、阿越之流起点大婶,看过那么多的架空的小说,号称回到古代的专家前辈们的理论体系和思想架构建设,进行探讨实践开山铺路专美于前,假想起古代工业发展规程来。有的内容已经写的比产品说明书还详细了。不由人不印象深刻的。

  虽然大部分都是无稽之谈,但是也不乏一些有见地的。我只是拣了看起来比较合理一些的,照搬来试着用,也就不是太困难的事情了。

  当然,做这些东西动机也不是,创建发展资本主义,改变社会结构什么无聊的崇高信念,无他,只是为了在这个时代,让自己更舒适一些。

  虽然沿循着无数架空小说前辈已经走烂地道路,搞什么钢铁水泥,着实无趣的很,但是总没有人和钱财过不去的,牢骚发归发,事情也做归做。

  诸如搞一些石墨粘合的容器,作炼铁坩埚,用土窑子练焦炭等,都是乡下农村里作坊已经普及的事物。

  这个时代的武器,是真正的手工制品,在简易的工房里以人力为主,凭借着时代相成的技艺,一点点敲打锻造出来,即所谓的百练成兵,最后还是会有相当高比例残次品,其生产成本和周期可想而知了。

  比如那老远就可以感受到铁水滚滚的蒸腾热力,各色高矮炉子。那是我实验过了历代的灌钢法、苏钢法等,最后,从最好上马的坩埚开始先凑合着用,只要有足够的原料,许多个灶口一起治炼起来,也能日出好几千斤上万的。

  另还有小高炉还在实验中,那全民大练钢铁时代留下来的东西,毛病和问题还很多。至于其他淬火、锻制什么的工艺只知道点方法,具体数据和规程,我就没有办法,只能让他们一次次的实验,自己一点点的琢磨掌握了。毕竟原理是一回事,做起来是另一回事。在科学上,差之毫厘,往往谬之千里。

  我也不敢说这个是自己发明的,只假托这是西域大食国密传的大马士革钢的工艺。

  虽然大多是新开工的,但才短短几个月就有这般成就,也算了得了。成都府附近的县下就有煤、铁的矿藏,不过一直开采量不高罢了。直到采用了淘选新法之后,也暂时够使用的……

  后来来投的流民渐多,因为工厂逐步饱和,剩下没事做的劳力,也分籍造册,在安抚置制司的组织下,开山修路,对周遍各州县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修缮拓宽。

  这才发现我考古专业的好处了,当年也参加过学校参与三峡等地抢救性发掘的借调活动。我那选修课的古代地理中矿藏分布,居然还能记得一些。

  勘探队已经有了结果,现代攀枝花所在,位于姚州和携州交境会川县一个汗夷杂居的小镇附近,已经发现可以露天开采的铁矿脉,唐代因为技术水平的限制,缺乏深井采矿能力,只能进行一些斜井和浅层开采,所以大规模的露天矿脉的发现,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周边分布还有煤、铁、铜等散矿。

  唯一的后果,就是造成相当时间,各周县风水先生的短缺,因为都被官府征调走了。相对熟悉古代的地理观测的,就这些人了。堪舆之术的结果,就十三府十县及其附近的风水先生为之一空,虽然不乏混世之徒,但总还勉强合用。至于这些人凑在一起,还真鼓捣出一些东西,诸如将所学发扬光大,探讨研究开发出一门学问了,那是后话了。

  蜀地可说是矿藏丰富,那怕在这个时代,已经分布了相当规模的矿区了,嘉陵江、岷江等几条水系,沿江都有大量的矿藏,俞州、蜀州有煤、铁,江油、泸州有铅锌,维州有石棉,嘉州还有锰铁矿,简州发现的“地火膏”样品,已经证明是与石油有关的油页岩,还有成熟的水力运输条件,虽然这些储量放在现代来说没什么,但在古代已经是了不得的成果了,大量流民因此分流出去。陆续组织的数支流民恳拓团,一边修路一边开矿,也初见成效。

  而现在称为南丹的地方,境内有锡、锑、锌、金、银、铜、铁、铟、钨,此时属羁縻地的延州,境内已经有丹砂、水银的采掘场。

  当然,我对这些传统矿区的印象,都来自电视新闻,这些地区以频繁矿难事故而闻名全国,象着名的南丹特大透水事故,这些地区的丰富的矿产资源,因为埋藏浅,易开采,技术含量不高,轻易可以上马,向来是乱挖乱采的小煤窑、小矿井泛滥的重灾区。连带这安全事故出镜率很高,而让人印象深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