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6 科幻之路 第一卷-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型的远洋船只将会制造出来,一个人就能驾驶,其速度比载满划桨水手的船快得多。

  高速的车子也将出现,不必用人力或动物作动力……

  也能制造出飞行器,人坐在其中只要转动曲柄,翅膀就能像鸟那样扑打空气飞行……

  也可能制造出这样机械,一个人就可拉动成千个人,朝自己的方向走,也可拉动其他东西运行。

  也能制造出这样的装置,人在其中可游弋于海底或河底,却不会有任何危险……

  无数的东西都可能制造出来,像没有柱子或桥墩的桥、各种机器以及从未听说过的发动机。

  在《坎特伯雷故事集》和《亚瑟王之死》两部杰作出版之间的年代里,德国金匠谷登堡(1398-1468)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从而开始了文学普及化的过程,因为,新的印刷技术有可能为广大读者提供廉价的书本。随着文化水平普遍的提高,文学普及化的过程在19世纪得以完成。但这也导致了文学的通俗化,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广大群众有钱读书,就得有人替他们写书。许多评论家认为,18世纪出现的长篇小说,正是为了满足新兴的中产阶级的需要。

  1492年,哥伦布进行了一次环球航行,到达了美洲。这完全改变了西方欧洲人关于地界的观念。从此,一个圆形的世界代替了一个扁平的世界;不仅如此,对整个世界的大小和形象也产生了根本的改变。在不断发现和开拓的新大陆中,人类和各种生物,奇出怪样,与中世纪旅行记中想象的一切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富庶程度不亚于当时的中国和祭司王约翰①所描写的那些传奇式的王国;无数的山林河川和广袤的大地等待欧洲人去开发。

  从此之后,作家们在书中把他们探险的地方或理想的社会,置于那些远离文明世界而尚未发现的海岛上,直至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文明人涉足。当然,即使在本世纪30年代(以及50年代的电影中),人们还在想象在非洲或南北两极,曾存在过高度发达的文明,但在本世纪初叶,作家们的目光开始转向宇宙中的行星和其他星系——他们把新发现的“岛屿”置于太空之中。

  拉伯雷(1495-1553)②,天主教本笃会③修士和学者,写了两部重要的讽刺小说批判社会,即《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1532-1534)中译本名《巨人传》),小说中充满了想象和奇异的描述;他那粗野的幽默和尖刻的讽刺后来被称作“拉伯雷式的文风”。

  【① 祭司王约翰,传说中的一位信奉基督教的中世纪国王兼祭司,曾统治过远东和埃塞俄比亚。】

  【② 拉伯雷,法国作家,人文主义者,长篇小说《巨人传》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要求。  .

  【③ 本笃会:由圣本尼迪克特(4807-5477)创建于公元529年前后。】

  早在此几年前,科幻小说史上一部更为重要的著作问世了。这是由学者兼律师托玛斯·莫尔(1745-1833)创作的。他是一位英国人文主义者,曾任下院议长、内阁大臣(1529-1532)。因对国王亨利八世离婚案和教会政策持异议,被诬陷处死,1935年被追谥为圣徒。他的事迹被编成剧本在舞台上上演,近几年还被改编成名为《四季人》上映。在1514年和1516年之间,莫尔写了一本关于一个理想社会的故事;他把这个社会置于一个理想遥远的海岛上,并把这个海岛及其故事取名为“乌托邦”。这个词是他的创造发明,由两个希腊词组成:“乌”意为“不存在”;“托邦”意为“地方”。“乌托邦”,即为“不存在的地方”。

  世上没有搿乌托邦一这个地方。因为“乌托邦”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因此,“乌托邦”也有“好地方”、“理想的地方”之意——这理想的好地方是不存在的。这层讽刺意味贯穿于所有的乌托邦设想之中。这种讽刺当然一部分也出于叙述故事的需要:乌托邦必须置于一个遥远的、无法到达的地方;否则,读者就会知道这个地方了。

  莫尔的《乌托邦》,是受了柏拉图哲学和阿美利哥·韦斯普奇①游记的启发。但他这部半小说半哲学的著作,开创了乌托邦式著作的先河。作家们在表达关于改善人类状况这一主题时,找到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莫尔的《乌托邦》引发了一系列的类似著作:意大利作家康帕内拉的《太阳城》(1623),弗朗西斯·培根的《新亚特兰蒂斯》(1624),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1726);这些小说又引发了一系列“反乌托邦”式的作品。所谓“反乌托邦”,是指“坏地方”。勃特勒的《埃瑞洪》(1872),贝拉米的《回顾,2000-1887》(1888),威尔斯的《新乌托邦》,以及其他许多长篇小说。总的来说,科幻小说是一种社会小说,因此,直到今天,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一直是科幻小说中一个历久不衰的主题。

  【① 阿美利哥·韦斯普奇(1454-1512),意大利商人和航海家,确认新发现的大西洋以西的陆地不是亚洲部分而是一个新大陆,后以其命名为“阿美利加”。】

  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变好的可能当然是不可逆转的,但同时,不管自觉还是不自觉,变坏的可能也是存在的。莫尔《乌托邦》中的第二部,是全书兴味较浓的一部分。关于这部分的情况,莫尔是在比利时北部港市安特上普听拉斐尔·希斯拉德叙述的。按莫尔的说法,拉斐尔·希斯拉德是一位水手;他曾与韦斯普奇一起进行了三次航行。在第四次航行时他自己要求留下。然后,他自己招人进行探险活动,最终到达了乌托邦岛。

  (郭建中 译)

  《科幻之路》(第一卷)作者:'美' 詹姆斯·冈恩

  《乌托邦》第二部(节选)'英' 托玛斯·莫尔 著

  拉斐尔·希斯拉德关于某一个国家理想盛世的谈话,由伦敦公民和行政司法长官托马斯·莫尔转述

  乌托邦岛中部最宽,延伸到二百英里,全岛大部分不亚于这样的宽度,只是两头逐渐尖削。从一头到另一头周围五百英里,使全岛呈新月状,两角间有长约十一英里的海峡,展开一片汪洋大水。由于到处陆地环绕,不受风的侵袭,海湾如同一个巨湖,平静无波,使这个岛国的几乎整个腹部变成一个港口,舟舶可以通航各地,居民极为称便。

  港口出入处甚是险要,布满浅滩租暗礁。约当正中,有岩石矗立,清楚可见,因而不造成危险,其上筑有堡垒,由一支卫戍部队据守。此外是水底暗礁,因而令人难以提防。只有本国人熟知各条水道。外人不经乌托邦人领航,很难进入海湾。实则,这个出入处即使对乌托邦人自己也不能算是安全的,除非他们依照岸上的明显标志作指引。这些标志一经移位,不管敌人舰队多么壮大,都容易被诱趋于毁灭。

  岛的外侧也是港湾重重。可是到处天然的或工程的防御极佳,少数守兵可以阻遏强敌近岸。

  根据传说以及地势证明,这个岛当初并非四面环海。征服这个岛(在此以前叫做阿布拉克萨岛①)而给它命名的乌托普国王使岛上未开化的淳朴居民成为高度有文化和教养的人,今天高出几乎其他所有的人。乌托普一登上本岛,就取得胜利。然后他下令在本岛联接大陆的一面掘开十五英里,让海水流入,将岛围住。他不但要居民干这个活,而且为了不使他们觉得这种劳动不光彩,也让自己的兵士参加进去。既然动手的人多,任务完成得异常快,邻国人民当初讥笑这个工程白费气力,及见大功告成,无不惊讶失色。

  【① 阿布拉克萨(Abraxa)——一说组成本名的希腊字母代表数字365,等于全年的天数,寓有神秘意味。】

  岛上有五十四座城市,无不巨大壮丽,有共同的语言、传统、风俗和法律。各城市的布局也相仿,甚至在地势许可的情况下,其外观无甚差别。城市之间最近的相隔不到二十四英里,最远的从不超过一天的脚程。每年每个城市有三名富于经验的老年公民到亚马乌罗提集会商讨关系全岛利益的事。亚马乌罗提作为全国中心的一座城,其位置便于各界代表到来。它被看成是主要的城,亦即是首都。

  各个城的辖境分配得宜,任何城的每一个方向都至少有十二英里区域,甚至更宽些,亦即两城相距较远的一面。每个城都不愿扩张自己的地方,因为乌托邦人认为自己是土地的耕种者,而不是占有者。

  农村中到处是间隔适宜的农场住宅,配有充足的农具。市民轮流搬到这儿居住。每个农户男女成员不得少于四十人,外加农奴二人,由严肃的老年男女各一人分别担任管理。每三十户设长官一人,名飞拉哈①。

  【① 飞拉哈(Phylarch)——希腊语,意谓部落酋长。】

  每户每年有二十人返回城市,他们都是在农村住满两年的。其空额由城市来的另二十人填补。这些新来者从已在那儿住过一年因而较熟悉耕作的人接受训练。新来者本身次年又转而训练另一批人。这样,就不发生由于技术缺乏而粮食年产会出问题的危险。如果大家同时都是不懂农业的新来者,这种危险就会不可避免。虽然农业人员的更换是常规,以免有人在不愿意情况下被迫长期一直从事颇为艰苦的工作,然而许多人对农事有天然的爱好,他们获得许可多住几年。

  农业人员的职务是耕田、喂牲口、砍伐木材,或经陆路或经水路将木材运到城市,视方便而定。他们用巧妙的方法大规模养鸡。母鸡不用孵蛋。农业人员使大量的蛋保持一样的温度,从而成熟孵化。小鸡一脱壳,就依恋人,视同自己的母亲!

  他们饲养少量的马,全是良种,只供青年驰骋锻炼,不作他用。耕犁及驮运是由牛担任。他们深知牛不如马善于奔腾,但是牛比马更吃苦耐劳,又较少生病。此外,牛的饲养更经济省力。超过服役年龄的牛还可以供食用。

  他们种谷物,专当粮食。他们喝的是葡萄或苹果或梨子酿成的酒,甚至只是水。他们有时喝清水,但通常水里加上煮过的蜂蜜或当地盛产的甘草。

  他们对于本城及附近地区消费粮食的数量虽然心中十分有数,却生产出超过自己需要的谷物及牲畜。他们将剩余分给邻境居民。当他们需用农村无从觅得的物品时,就派人到城市取得全部供应,无须任何实物交换,城市官员发出这些供应时是毫无议价麻烦的。反正每月逢假的那一天,农村中许多人进城度假。

  将近收获时,农业飞拉哈通知城市官员应派遣下乡的人数。这批收割大军迅速按指定时间到达后,几乎在一个晴天飞快地全部收割完毕。

  关于城市,特别是亚马乌罗提城

  我们只要熟悉其中一个城市,也就熟悉全部城市了,因为在地形所许可的范围内,这些城市一模一样。所以我将举一个城市来描写(究竟哪一个城市,无关紧要)。但还有什么城比亚马乌罗提更适宜呢?首先,没有别的城市比它地位更高,其余城市都推它为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