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6 科幻之路 第一卷-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华座垫而且十分开阔的球顶广场上(我就坐在这里写信),四面八方发生的一切都尽收眼底。现在,我看见了一大群气球,它们呈现出一幅生气勃勃的景象,空中回响着好几百万人说话的嗡嗡声。我听说,当我们所认为的第一位气球航行家耶洛或维奥列特(照庞狄特所说)坚持说只要把气球上升或下降找到合适的气流,就可以在空气中以任何方向飞行的时候,他同时代的人对此完全置若罔闻,他们只把他当成一个天才的疯子而已,因为那时候的哲学家(?)断言这是不可能的。这在我看来真是不可思议,古代那些聪明的学者怎么会对这样明摆着的事情都视而不见呢?不过在任何时代,技艺进步的巨大阻碍都是遭到所谓科学家的反对。当然,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学家不像古代科学家一样固执——哦,关于这个话题,我有一件非常奇怪的事要告诉你。你知道吗,直到不足一千年以前,形而上学家们才同意消除人们头脑中的那种奇谈怪论:即认为获得真理只有两条路可走!信不信由你!好像在很久很久以前的黑暗年代,有一位名叫亚里士·多德的土耳其(也可能是印度)哲学家。此人提出了,或无论如何宣扬了一种叫做由因及果式或演绎式的分析方法。他由他所坚持的自明毒璎或“不言而喻的真理”开始,“逻辑地”推导出结果。他的两个最伟大的学生一个叫纽几里得①,一个叫康特②。亚里士·多德一直独占鳌头,直到一位名叫霍格的人出现为止。此人外号“埃特利克的牧羊人”,他鼓吹一种截然不同的体系,并将其称之为由果溯因法或归纳法。他的方法完全依赖于感觉。他是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类,把事实——他矫揉造作地称为自然事件——归纳为一般规律。一句话,亚里士·多德的方法以本体③为基础;而霍格方法的基础是现象。对啦,这后一种体系赢得了世人的高度崇拜,它一被提出,亚里士·多德便立刻名声扫地;不过他最后终于东山再起,被允许同他的现代对手在真理王国里平分秋色。当时的学者们坚持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和节零单道路是通向知识的唯一途径。

  【① 此处似指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

  【② 此处似指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

  【③ 本体:德国哲学家康德用语,指离开意识独立存在的不可知的自在之物。】

  你一定知道,“培根的”这个词是作为“霍格的”一词的同义词而发明的,它比较悦耳,也比较高贵①。

  现在,我亲爱的朋友,我绝对向你保证,这事我讲得清清楚楚,而且有最可靠的依据。你很容易就能理解,这种如此明显的荒谬观念怎么会阻碍过所有真知的进步——真知几乎总是以直观飞跃的方式向前发展。那种古老的观念把分析研究限制得只能在地上爬行;尤其是对霍格的迷恋持续了好几百年,以致所有真正的思考实际上已经停止了。没人敢说一句真话,对此他只觉得灵魂上的不安。真理是否可证明为真理,这一点并不重要,因为那个时代冥顽不化的学者们只考虑他发现真理的途径。他们对结果完全不屑一顾。“让我们看看方法,”他们高喊,“方法!”如果方法一经调查既不属于亚里士(也就是说公羊)②一类,又不属于霍格一类,那学者们就会止步不前,宣布那位“理论家”为笨蛋,并对他和他发现的真理不予理睬。

  当然,我们不能认为依靠这种爬行的体系,人类会在哪怕是漫长的年代中发现大多数的真理,因为对想象力的扼杀,是那种古代分析方法中任何优越的稳定性也不能补偿的罪恶。这些得国人、砝国人、荧国人和镁国人(顺便说一下,后者就是我们自己的直系祖先)③所犯的错误,非常类似于那种自作聪明的人的错误,他们以为把东西拿得离眼睛越近,看得就越清楚。

  【① (15611626):英国哲学家。此处的“霍格”即指培根,因“霍格(Hog)”一词意为猪,而“培根(Bacon)”一词意为咸猪肉。】

  【② “亚里士”在希腊文中意为公羊。】

  【③ 即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和美国人。】

  那些人可谓一叶障目。当他们按霍格的方法分析问题时,他们的“事实”自然绝非总是事实——而是一堆毫无意义的废物,只不过被假设为事实,而且看上去像那么回事,就被肯定是事实。当他们按公羊之路前进时,他们那条路简直就没有公羊角直,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什么“自明之理劳。即使在他们那个时代,倘若看不到这一点也准是瞎子;因为就在当时,许多早就“被确认”的自明之理也已被否定了。例如——“无中不能生有班,“物体不能在它不存在的地方行动”;“世间不存在恰恰相反之物”;“黑暗不可能出自光明”——所有这些,还有十几条类似的曾被人们亳不犹豫地承认为自明之理的命题,即使早在我说的那个年代,也显然站不住脚。因此,这些坚信“自明之理”是真理不变的基础的人们是多么愚蠢啊!即便从他们最有力的推理家口中,也很容易看出总的来说他们的自明之理是毫无用处而且莫名其妙。到底谁是他们最有力的逻辑学家呢?让我想想!我要去问问庞狄特,一会儿就回来……啊,找到了!这里有本写于将近一千年前的书,最近才从荧语①翻译过来——顺便说一句,荧语似乎就是镁语②的雏形。庞狄特说,就此书的主题逻辑而言,它无疑是写得最巧妙的古代著作。其作者(当时被认为非常了不起)叫做米勒,或者穆勒③;我们发现了关于他的一条重要记载,他有一匹叫做边沁④的推磨的马⑤。且让咱们来看看他的宏论吧!

  【① 即“英语”。】

  【② 即“美语”。】

  【③ 穆勒:英国哲学家。】

  【④ 边沁:英国哲学家。边沁曾受穆勒影响。】

  【⑤ 穆勒(Mill)一词英文有磨坊之意。】

  啊!——穆勒先生说得不错:“能否被设想,绝不能作为自明之理的判断标准。一哪个神志清醒的现代人会反对这条真理呢?我们唯一感到吃惊的就是穆勒先生怎么会认为有必要对如此显而易见的事去加以暗示。到此为止他还是正确的——但是让咱们翻过一页。这页上写着什么呢?——“矛盾的双方不可能同时都是真理,即不可能在自然界共存。”

  穆勒先生的意思是说,一棵树要么是树,要么不是树,它不可能同时既是树又不是树。很好!可是我要问他个为什么。他的回答是这样的——而且绝不敢说还有别种回答——“因为无法设想矛盾的双方同时都是真理。”然而照他的话这根本算不上回答,因为刚才他不是承认“能否被设想绝不能作为自明之理的判断标准”吗?

  现在我抱怨这些古人们,并不是因为即使按照他们自己的论述,他们的逻辑也是毫无根据、毫无价值、完全是异想天开,而是因为他们自负而愚蠢地排斥通向真理的所有其他道路,排斥除了那两条荒谬的道路之外的所有获得真理的方法——那两条道路一条是蜗行之道,另一条是牛步之路——而他们竟敢把热爱飞翔的灵魂限制在这两条路上。

  顺便说一下,亲爱的朋友,你难道不认为这些古代的教条主义者不得不伤透了脑筋,来确定他们最重要最伟大的一条真理究竟是通过那两条道路中的哪一条获得的?我指的是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将其归功于开普勒。而开普勒却承认他的三条定律不过是猜想而已——在所有定律中,正是这三条定律引导那位荧国数学家发现了他的原理,即所有物理学原理之基础——若要对其追根问底,我们就必然进入形而上学的王国。开普勒作了猜测——也就是说想象。在本质上他是个“理论家”——这个词现在如此庄严神圣,过去却是一种轻蔑的称呼。还有,究竟是走两条“路”中的哪一条,密码专家才能破译一份神秘异常的密码,或者商博良①究竟是靠哪条路才成功地破译了古埃及象形文字,从而把人类引向那些永恒的而且几乎数不胜数的真理,要那些老鼹鼠们来解释这些问题,他们不也得绞尽脑汁吗?

  【① 商博良(1790-1832):法国历史学家、埃及学家,根据刻有希腊文字、埃及象形文字及通俗文字的罗塞塔石碑铭文译解了埃及象形文字。】

  在不再使你厌烦之前,关于这个话题我还有句话要说。你难道不认为莫名其妙,那些一意孤行之徒;尽管老是大谈什么真理之路,却没有发现我们今天看得这样清楚的一条大道——一致性的大道?他们竟然没能从上帝的杰作中推导出这个重要事实:完美无瑕的一致必然是绝对真理!这难道不是奇怪之至吗?自从后来宣告了这个命题,我们的前进之路就一直多么平坦j分析研究的权利从那些鼹鼠的手中被夺了过来,作为一项使命,只交给那些真正的思想家,交给那些具有热情想象力的人。这些人建立理论。如果我们的前辈能从背后看到我写的一切,你能想象他们将如何大声嘲笑吗?我是说,这些人建立理论,只不过他们的理论要进行修正、归纳、系统化——一点一点清除非一致性的浮渣——直到最后,一种完美无缺的一致性终于脱颖而出,即使是最迟钝的人也得承认它是绝对而毋庸置疑的真理,因为它的确毫无二致。

  4月4日——新的气体正和改进过的古它胶一起创造奇迹。我们现代的气球是多么安全,多么宽敞,多么容易操纵,在每个方面都是那样便利!现在正有一只巨大的气球以每小时至少一百五十英里的速度向我们靠近。它看上去挤满了人——大约有三四百名旅客——可是它翱翔在一英里的高空,高高在上、神气十足地俯视可怜的我们。说到底,每小时一百乃至两百英里的时速仍然是挺慢的。你记得我们在横贯加拿多①大陆的铁路线上的那次飞驰吗?——每小时整整三百英里——那才叫旅行。尽管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干不了,只能在豪华的车厢客厅里调情、吃喝、跳舞。你还记得当车子全速飞奔的时候,偶然瞥见的车外景象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多么奇异的感觉吗?每样东西都显得那样奇特——一切都混成了一团。

  【① 即加拿大。】

  就我而言,我只能说我宁愿乘坐时速一百英里的慢车旅行。那儿我们可以有玻璃车窗——甚至可以把它们打开——还可以清楚地看见乡间的景色……庞狄特说早在大约九百年前加拿多大铁路的路线就肯定以某种方式规划出来了!实际上他竟然还宣称,有一条铁路的痕迹现在还辨认得出——那是前面提到的那个遥远年代有关的痕迹。看起来,这条铁路只有两条轨道;而你知道,我们的铁路有十二条轨道;还有三四条新轨正在建设之中。古代的铁轨很细,而且互相靠得非常之近,按照现代观念来看,这即使不是非常危险,也是极其草率的。如今的轨距有五十英尺,实际上还是被认为不够安全。就我而言,我毫不怀疑正如庞狄特所说的那样,在非常遥远的古代一定存在过某种类型的铁路;因为对我来说这再清楚不过了,在某一个时期——当然在至少七百年以前——南北加拿多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因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