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易学论谈-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菜一汤”,土楼得古趣 
“东倒西歪”,易魂解天机 
神奇的地方必有神奇的传说。我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最早是从下面的传说中知道了客家的土楼: 1985年,美国通过卫星照片发现,中国福建省西南部有数千座不明性质建筑物,呈巨型蘑菇状,与核武器发射装置极为相似,这很可能是一个大得无法想象的核基地。不久,美国中央情报局谍报人员贝克和他有中国血统的夫人,以摄影师的身份来到了中国闽西南的乡村。他们发现漫山遍野的“核设施”不过是普通的客家土楼,而这些民居已经在这里存在数百年甚至千余年了。正是他这一惊奇的发现,后来让全世界为之震惊(本文相关资料,均引自福建省文明办主办的《文明风》网站)。 
结束了石竹山讲学, 5月6日一大早,黄鉴老师便带着我和另四名同学乘车南行,出福清,经龙岩,过永定,直抵南靖,来看令人心弛神往的客家土楼。一路上山高路险,林谷幽深,汽车行驶在坎坷、崎岖的山路上,时快时慢,颠簸不已,老师说道:我们走在智慧的道路上。大家笑了起来:坎坷为智慧,我们一行六人也为智慧,看来我们注定要有大的收获了。 
峰回路转,眼前宽敞幽静的山谷中,就是书洋镇塔下村,一个美妙绝伦的客家村寨。清澈闪亮的溪水从山谷深处宛转地流淌而来,穿村而过,聪明的客家人为了蓄住水流之气,分段修筑了平直的河道,使湍急的水流变得平静和缓,并有意形成了几级跌水,更显得景色灵动,生气勃发。到处是古榕繁盛,翠竹葱茏,野花照水,石桥横斜, 20多座形态各异的土楼散落在这青山碧水之间,如天上掉下的飞碟,如地上冒出的蘑菇,神秘奇特,雄伟壮观。我们一行人穿柳岸,过石桥,涉浅滩,走过路边的人家,走过担茶和牧牛的村民,看红脸的土鸡结伴漫步,看几只狗和善地围着你,然后静静地跑开,看水牛悠然地划过亮晶晶的水面。天气薄云微雨,时阴时晴,绿竹影里,先人祠画栋朱梁,野花深处,采茶人雨笠烟蓑…… 
这般浓绿明媚、奇妙壮观的乡野风光,这般从容闲适、纯朴生动的农家情趣,构成了闽西南古老乡村的一道绝美风景。在村口外的清溪上,老师以茂密的山林、壮丽的祠堂和潺潺的流水为背景,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合影(照片见《易魂》网站“易魂万里行”栏目之 《观赏东方建筑奇葩——福建南靖土楼》,内有老师拍摄的多张土楼内部照片,非常珍贵,为其它网站所少见)。然后大家稍事休息,或临溪戏水,或倚竹观花,第一次来南方,处处倍感新奇的我则 忙着和水牛合影,和土鸡合影。从繁华喧嚣的都市来到这里,仿佛误入世外桃源,我们忘情地融入大自然 ……(见照片)。 
南靖书洋镇塔下村游记 
五言古诗 
当年为避秦,远远入山深。 
从此不复出,千载到如今。 
幸逢太平世,世上始知闻。 
路满观光客,门迎欧美宾。 
人渐通经济,犬犹不吠人。 
野菜饶风味,牧歌杂汉音。 
云深常带雨,花艳欲相亲。 
如入桃花源,沉醉武陵春。 
前面不远处,就是张氏宗祠,名为德远堂,堂前池塘两边耸立着 20几根石旗杆,犹如一片石林,黄老师为大家介绍说:这是张氏为了表彰科举考试中登科的族人,一人立一根旗杆,顶端是笔形的为文科,顶端是刀戟形的是武科。如此密集的石旗杆,在闽西南土楼乡村首屈一指,由此可见塔下人杰地灵。老师又看了周围的形势,讲解到:这里山势环抱,气场极好,后山虽然不高,但是长满了异常挺拔茂盛的青松,豪气干云;地势虽然略嫌局促,但是在祠堂正前方远望,视野极为深远,远处有元宝山,更远处为笔架山。 
再次前行很远,汽车将我们送到山顶观景台,向下俯瞰,就是最壮丽、最美妙、最神奇、最震撼人心的田螺坑土楼群。和昌楼、振昌楼、瑞云楼、文昌楼四座圆楼簇拥着中间方形的步云楼,错落在青山秀水间,像一朵怒放的梅花,美妙绝伦;象一件精美的玉连环,玲珑璀灿,令人叹为观止。当地人称其为“四菜一汤”,却是十分的通俗有趣。返回到山下的公路上,抬头远眺,田螺坑土楼群犹如布达拉宫横空出世,庄严肃穆,在阳光里一派金碧辉煌。从旅游手册上得知,田螺坑土楼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世界民居奇葩”、“世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建筑”,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见照片)。 
晚上,我们聚在农家小院里吃土鸡,喝土酒,品不知名的河鱼,尝不知名的野菜,看黄昏暮霭,听蛙鼓虫鸣。然后夜宿文昌楼。楼内黄老伯告诉我们:“文昌楼是一座椭圆形土楼,外面是土筑墙,里面从下到上全是木结构,共有三层楼,均匀的分成许多房间,楼梯和环廊公用。从底楼到顶楼一纵列的三间房为一个单元,属于一户人家。”听到这里,我不禁在心里暗暗称奇,老师讲过的纵向关系居然在这里得到生动的体现。“我们在底楼作饭,在天井的中心有一口水井,用吊桶提水,院中有明暗结合的排水系统。为了安全,土楼只设一个大门,土楼外墙上只在上层才留有窗口。土楼一般是同姓宗族聚居,也有的是四、五个姓氏杂居,文昌楼至今全部是黄姓子孙。”土楼中每间房屋的面积只有十余平米,装饰朴素,家具简陋,我住的房间里贴着大红喜字,想来是新房,室内温馨而明亮,透过小小的窗户望出去,山寨静悄悄的,惟有夜色朦胧。 
寂静的夜色中,我们几位同学陪同老师在顶楼凭栏远眺,天井上面是暗蓝色的夜空,东南方的楼顶上露出参差的树稍,俯瞰土楼内暗影深深。我用罗盘定出方向,文昌楼坐艮向坤,开坤门,整个形状呈鸭蛋形,东南方大一点,西北方小一点。老师说道:“这个土楼的形状告诉我们,住在东南位这一家在社会上有名气,出读书人;住在西北位这一家应该是这里经济条件最好的;住在大门边这几家为人厚道;对着大门的这一家争强好胜,人际关系较差。在这座土楼中的妇女比男人能干,寿龄也高一些,但是很辛苦劳累。”一旁的黄老伯惊异地说:“你怎么知道的?很对。东南位这一家出了二个读书人,都在大学工作;西北位这一户是有钱;里面这一户好争吵,与谁都合不来。”老师接着说:“田螺坑土楼群落是四座圆楼簇拥着中间方楼的结构,配合周围的地理环境,表明这里的女人比较能干,主持事物,辛苦劳累;男人都离家外出赚钱。没出什么有名气很有钱的人,若有在外当官的顶多是县处级,出在中间的方楼或西北位的圆楼之中。”黄老伯说:“是的,只有两个团级干部,一个在中间方楼,一个在西北圆楼。”经老师现场进行详细的解释,我们恍然大悟:田螺坑土楼群修在半山腰,前面为坡田山沟,视野不开阔,周围山势不聚气,又不见水,怎能出富人和大人物?老师又回忆起自己刚投入社会劳动时,曾经干过夯筑土墙、制作泥土大砖、砌筑土砖墙的苦力工作,结合自己的经历为我们介绍了土楼的夯筑技术工艺和建筑艺术的独特之处,最后总结说:“土楼在风水学上虽然藏风聚气,但是过于封闭,久居则使人厚重纯朴,保守,缺少开拓精神。个别土楼由于自然环境良好,内部格局别致,确是大出人才。” 
第二天闻雀噪而起,晨光渐明,土楼的天井仍笼罩在自身巨大的暗影中,我们悄悄的从井里提水洗脸,见井台边散放着两篮无名的野果,几只小鸡正随着母鸡静静地觅食。从未有过的体验,让我们几乎忘记了今世何世,忘记了身居何处。 
从田螺坑返回,途经下坂村,群山环抱着一大片开阔地,溪流欢畅,岩石累累,到处点缀着榕树茶园,不起眼的裕昌楼就坐落在溪流对岸。司机为我们介绍“东倒西斜,中华一绝”的裕昌楼,我们还有半个小时的宽裕时间,于是立即决定停车参观裕昌楼。神奇之地必有神奇的收获,勘破天机的《易魂》智慧之旅就在这不经意间匆匆地来临。 
从外表看裕昌楼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甚至有些斑驳破旧,但是当你一脚踏进楼门,就会看到震撼人心的场面:全楼 5层回廊的支柱左倾右斜,最大倾角有15度,似乎正在吱嘎作响,摇摇欲坠,随时都会轰然倒塌, 十分惊险。但是经过 6 百 80 年的风雨地震和刀兵水火,却是 有惊无险, 坚固如初, 不仅成为有趣的人文景观,也 成为土楼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引来众多的游客、中外学者专家前来考察研究。 
据本楼导游刘纯维先生的介绍,裕昌楼始建于元朝中期,为刘、罗、张、唐、范五姓合资修建。五部楼梯将全楼均分为五大单元, 5家各居其一。在天井中心还建有一座单层小圆楼,作为 公共 祖堂, 婚丧嫁娶等大事全都在此举行,不同的是结婚喜事从正门进出,生小孩从左门出进,老人去世从右门进出。 祖堂的外面用河卵石铺成一个大圆圈,分成金木水火土五格,形状各异,煞是好看。圆圈外面 围着祖堂建有一层的单间房,作为各家厨房杂屋,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只有东南方的一间房还保留着原始的风貌(见照片)。 
刘先生 告诉我们: 裕昌楼原本建了 7层,屋瓦尚未盖好,六楼七楼的木柱失火,大家觉得不吉利,就把六楼七楼拆除,在五楼重新钉桷盖瓦。五家修建之初 ,招待泥瓦工匠好一点,怠慢了木匠师傅,于是木匠师傅大做手脚,使楼柱在几年以后全都向右倾斜,找到木匠师傅算帐,却说:东倒西歪怕什么?我保你 600 年没事。 一天傍晚,一只斑斓猛虎突然闯进楼里,在一楼和二楼的回廊上走了一圈,又从后窗跳到山坡上,望着裕昌楼一声吼叫。刘姓人说,这一声是叫“好”,是对裕昌楼的落成表示祝贺,其余四姓人却认为不是什么好事,凶多吉少。不久,四姓人家就把各自的单元贱价卖给刘姓人,迁往他乡。刘姓人便在楼内安居乐业,六百多年来繁衍生息,人才辈出:有明、清时代的进士,更有现代的大学教授和厅级干部,至今还有一百多人住在楼里。 
听说此楼如此神奇,机缘可遇而不可求,入宝山岂能空手而回,我急忙在祖堂中心点用罗盘定出山向:此楼座坤向艮,开艮门。老师时而仰观东倒西歪的廊柱,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提出问题,我则按照老师的吩咐,绕场进行详细的勘查清点。几分钟之后,老师便指着 楼中两间从底到顶只有梁柱而无间壁楼板的空架子,问刘先生:“这里是什么从时候空的?”他说:“建好后,这一家就没装楼板墙壁,空着没用过。”老师听后,会心地点头微笑,指着其中一户人家说道:“裕昌楼暗藏天机,大有文章可作,表面上看木匠师傅做手脚搞名堂,实际上他们反而无意中帮了主人, 歪打正着, 这里必出读书人必出大官。”刘先生说:“对,就是这一户,出了八个大学生,有的在中央各部委位职,有的在各大学任教授,还有一个是现任海关关长,海外的有一个曾任台湾空军司令。”随同几位同学都有《易魂》的基础,听老师一说,豁然开悟,我说:“这是一个文武兼备的风水,而出武官只能是空军,不可能是陆军或海军。”老师点头赞许。 
导游刘先生一旁听了很纳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