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更衣记 作者:庄秋水-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薷鍪裁囱哪腥苏庖患律希训阑共恍硭钦故疽幌虏乓毡舜司赫环恳膊皇敲挥蟹词。黾巴费盍诮谭蛐雒俜夂睿醣︻撕た嗍18年,薛平贵是从虫变成了龙,可惜还得在代战公主石榴裙下讨生活。
  朱买臣可以羞辱没有远见的崔氏,薛平贵可以18年杳无音信回来后还要试妻,但他们本身何尝不是拜倒在霞帔所代表的权位之下。他们把霞帔的梦想塞给女人,自己也被它俘虏。
  然而做夫人的,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女人,只能前半生沉浸在凤冠霞帔做夫人的梦里,后半生寄托在母以子贵的念想里。故而,制定礼仪的道德家们仁慈地留了一个余地。民间女子一生有两次机会可以穿戴凤冠霞帔,一是生时出嫁,一是死后入殓,被称为假借。
  拦腰一带
  某市提出要把该城建成东方伊甸园,大家开玩笑说,这样的话,应该在火车站、汽车站和飞机场的入口派驻大队人马,为每一位入境人士提供一片树叶子,因为伊甸园里大家都这样穿嘛。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忧郁派诗人屈原老师证明了这个想法的可操作性。不玩笑的话是,我们老祖宗最早的衣服大概就是植物叶子。也许就是用植物纤维搓制一条绳子,系在腰间,别个长树枝小石斧什么的,或者捡到一只撞到树干上的笨兔子,也可以掖在腰间。
  后来的腰带还有别东西这个功能。古代中国,被称作赛里丝,也就是丝国的意思。早在黄帝的时代,他的老婆嫘祖就会养蚕宝宝吐丝织布。古代习惯穿宽松的衣服,可是又没有衣扣,于是就用丝绦系腰。人天生又爱臭美,丝带在束腰之余,余下的部分就起装饰作用。一头垂下的,就叫大带或绅带,大臣们上朝的时候,常用来插笏;笏,就是今天的记事本,不过那是豪华版的,都是玉、象牙制的,再不济也是竹子制作的。后来竟引申为汉语里一个专门词汇:绅士,用来指那些乡邑贵族或官吏。后来受游牧民族的影响,又出现了皮质的革带。
  魏晋时候,流行服饰是所谓的褒衣博带。男人们穿着宽大的长袍,袖子宽及地面,腰间系着长而宽的丝带。据鲁迅的考证,那是因为名人们服用五石散,行散之际,衣服太紧会擦伤皮肤,一般的人跟风,衣服也宽大起来了。
  唐宋时候,干脆就把个人身份写在腰带上。腰带上镶饰的銙,不同质地代表不同身份和官职。在宋代,玉銙,只有天子和太子可以用,四品以上用金,五品、六品用银镀金。
  然而腰带于女人们,却是别一种用途。古代的舞伎们,水袖长裙,大带束腰,婀娜多姿,穿梭于夜宴士夫之中。楚王好细腰,腰带也大展宏图——宫女们用宽带子拼死了勒,终于勒出了纤腰一握,虽然触目惊心,但总比如今某些美女节食饿死人道得多。
  裙带关系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灸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大诗人杜甫这首皮里春秋的《丽人行》,写的是中国历史上搞裙带关系最有名的杨国忠一家,他们家不仅权势赫赫骄贵暴殄,堂兄妹间还当众搂搂抱抱,大搞儿童不宜,搞到皇帝老子床上。这算是搞裙带关系最成功的案例了,怪不得可以改变整个社会生儿育女的主流意识形态: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现代汉语词典》里这样解释裙带这个词语:比喻跟妻女姐妹等有关的(含讽刺意)。裙带关系,最初就是指靠自己妻子或其他女性亲属的关系而获得官职。后来,大家索性把因血亲、姻亲和密友关系而获得政治、经济上的利益,以及带头大哥对跟班小弟——效忠者、追随者——给予特别的庇护、提拔和奖赏,都叫做裙带关系。
  裙带这个词儿,算是给糟蹋了。从前女性穿裙子,常常会配上裙带。比如汉代女子,很喜欢穿裙子。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身轻如燕,她穿着南越进贡的云英紫裙,翩翩起舞,飘然若仙,把皇帝迷得七荤八素,后宫纷纷仿效,号称留仙裙。而在东汉,姑娘们最钟意的定情礼物是绢织的有三条花边的白色绸裙。女子们穿裙子时,把裙带束缚在裙腰之上,披挂在裙子外面。这样,裙带就不仅仅用来系住裙子,还起到了很强的装饰效果。因为裙带上往往绣上繁丽的纹饰。上端绣上云纹,下面彩带飘飘,绣着八仙、牡丹和其他一些民间故事、戏曲小说里的人物。彩带的末端还会吊饰上三五璎珞,鲜艳活泼,感觉就像饭后甜点,那么恰到好处,令人叫绝。
  不是由于审美上的疲倦,也不是因为时代变化,完全是因为一个词社会学意义方面的扩展,造成了一种精美服饰的衰落,叫人说什么好呢,只能痛骂一声——浅薄的窃取,聊表惋惜!
  围裙的前世今生
  我小时候,狂爱读书认字。比如像黼黻这样的字,我怀着极大的兴趣查字典,看它们怎么发音。当然动机非常之不纯洁。我,我并不是像传说中饿狼扑向一堆肥肉那样地,扑向知识;不过是小孩子的虚荣:为了在同学面前显摆自己认字多。一秒钟的虚荣,造就了一个识字还不算少的人。所以我至今不能认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这类的俗语,正像托尔斯泰老师所言,没有虚荣的生活几乎是不存在的。
  虚荣心让我认识了黼(fǔ)黻(fú)这两个字,但一直都搞不清它们是什么意思。这次总算搞明白一件事,其实它们就是一件围裙嘛。只不过这件围裙,是穿在贵族身上的。黼,是指黑白相间的斧形花纹;黻,是指青黑相间的亞形花纹。《说苑》里说:士服黻,大夫黼。别小看这块长方形的装饰品,在商周时代,它和弓箭、旗帜、车马、玉佩一样,都是象征权威的,能看出一个人的地位身份来,所谓王者必衣黼绣,天子为朱色,诸侯为黄朱色。
  在那个时代,我们的先民们,男人的服装比女人的服装更加丰富,更倾向于引导方向。这种加工不同、制作精良的黼黻,后来叫做蔽膝,完全取自于它的位置和功能。相传出自东晋顾恺之之手的《洛神赋图卷》里,曹植就在长裙外腹前挂着这么一副蔽膝。
  然而我们今天对围裙的印象,是妈妈做饭时围在腰间的一块擦手用的棉布,是奶奶围腰里兜着的干果。小时,见到姥姥,总要跑到她跟前,摸摸她的围裙里有没有好吃的东西。在潮湿的南方,老年妇女冬天系围裙有时也是为了保暖。
  我印象很深的是小时看京戏《沙家浜》,小孩子的目光所及正是阿庆嫂蓝底白花的大襟上衣上系着的小围裙,那围裙里,兜的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胆大心细、遇事不慌的不寻常。怪不得2003年一篇小说《沙家浜》引发轩然大波,谁让新版阿庆嫂围裙里兜的尽是风流呢!革命风流是好地,既革命又风流是不行地:)



  第 二 辑 首饰
  不晓得是什么人开始用明珠或明珰来指称耳环……我怀疑后世的很多作家们正是从这两个字里得到了很多灵感,才塑得出那些绝世妖女。
  玉簪记
  俗语说看三国掉眼泪是替古人担忧。生活在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想当然地会替我们的老祖宗着想,比如他们的性教育问题。后来发现自己才是那个忧天的杞人,我们的老祖宗,虽然严男女之大防,但性生活在整体上是健康和完全正常的。研究中国古代房中术的高罗佩言之凿凿。
  绘有各种性行为姿势的春宫画,曾经是新嫁娘嫁妆的一部分,以供初次人道的新婚夫妇依样画葫芦。新娘子出嫁前,也要接受母亲的亲口传授,甚至还有令人惊骇的做法。据说,出嫁前,母亲会特地送给女儿一把银簪子,叮嘱她,和新郎在行房事的时候,如果新郎控制不住,可能会出现暴脱症,就拿银簪子在新郎的尾椎骨猛刺一下,可以防止出现精尽而亡的悲剧。不知这有无医学上的根据?
  不过,簪子有此救命作用,倒真是物有所值了。古代女子到了15岁,就要行笄礼,也就是挽个成人的发髻,插上笄固定。这笄,就是簪子。这是女子的成人礼。如果还没有许嫁,就意味着她可以出嫁了,如已经许嫁,就是一件喜事,要宴请宾客,还要在女子的发髻上缠上一根彩色丝线,表示身有所许,和现在的订婚戒指意义一样。从此以后,她隐身深闺,连最密切的男性亲属都得回避了。直至成婚之日,她的丈夫才可以把这根丝线取下来。可见簪子和姻缘的关系非浅。有一出明代传奇《玉簪记》,说的就是书生潘必正和尼姑陈妙常相爱,横遭各方阻拦,最后发现他们早经双方父母指腹为婚,聘礼便是一只碧霞玉簪。
  清初文人李渔有一套簪子审美学。他认为,簪子的颜色最好是浅色,这样方好衬托一头乌发,质地当然是玉簪最好,其次是近黄色犀角,其次是近白色的蜜腊,金银又次之,玛瑙琥珀就不取。簪头结实自然,不宜雕斫过甚。
  簪子对于女性,还别有一种关照。那就是,它还常常充当女子们反抗强暴维护贞洁的工具。明代拟话本小说集《石点头》有一则《王孺人离合团圆梦》的故事,被劫掠的乔氏就用头上的簪子将奸人的右眼戳瞎。虽然,一把簪子和一把宝剑的对抗,无异于鸡蛋碰石头,却也是女性对男性社会里普遍存在的暴力的积极反抗。
  人家的姑娘有花戴
  对项上人头重视的结果,是催生了繁多的首饰。后世圣人,一见鸟兽冠角冉页胡之制,遂作冠冕缨蕤,以为饰件。我们的老祖宗模仿动物,也想把自己的脑袋打扮得花团锦簇漂漂亮亮。女孩子头上戴的金翠之首饰,就有簪、钗、胜、步摇、金钿、头花等。固然是因为头部地位重要,也许还是头部那种夸张的视觉效果,直接影响个人的记忆和幻想,间接暗示了欲望、恐惧等始终支配着人们的感觉。
  你看到影视作品里某个女子出场,鬓边簪花,轻浮和淫荡的气味立刻钻进了你的大脑。你走在街上身旁一女子飘然而过,花朵插在头上,你也会觉得荒诞可笑。
  这完全是因为现在和过去在视觉审美上的差异所致。古代不仅女子簪花,就连男子也是戴花的。横行《水浒》、义胆包身,武艺出众的阮氏三雄里的阮小五很嬉皮地出场:斜戴着一顶破头巾,鬓道插朵石榴花,披着一领旧布衫,露出胸前刺着的青郁郁一个豹子来……此等人物,若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美国80年代的中国,肯定令无数女青年竞折腰。
  然后你会发现,古代的男人们其实很骚情,并不像现在男人很比尔·盖茨很陈天桥。他们和女人一样担心逝水年华:朱颜渐老,白发雕骚,只待强簪花,又恐傍人笑。明清时,男子一般很少簪花了,只有科考及第者循例簪插花朵,以示荣耀。
  古代男女所簪之花,随时令变化,一般而言,春天多簪牡丹、芍药,夏天多簪石榴、茉莉,秋天多簪菊花、秋葵等。传说,杨贵妃鬓角长着一颗黑痣,常常采集大朵的鲜花戴在鬓边掩饰,可是鲜花委顿得快,便让人研制同样色泽的绢花,很快带动了这一行业的飞速发展。民间的巧匠能以中药通草为原料,染上深浅不同的颜色,编制成各种花朵,怒放的,含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