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8月9日,俄罗斯总统尤科夫出面表态,不但希望中美两国能够在东北亚和平与稳定上达成实质性的共识,还提出按照“六方会谈”的模式,由中美俄日韩朝六国共同协商解决朝鲜核问题与日本核问题。
俄罗斯的态度完全可以理解。
虽然早在普京执政期间,俄罗斯就明确了态度,绝不会在北方四岛问题上做出任何让步,拒绝了日本提出的“投资换领土方案”,但是只要日本没有放弃对北方四岛地主权要求,俄罗斯与日本的关系就不会好到哪里去。
对深处大萧条困境中的俄罗斯来说,任何一场战争都难以承受。
核武器可以拿来防身,但是不是想用就能用。
如果日本在北方四岛问题上做文章,且明确表态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俄罗斯敢冒天下之
,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吗?如果俄罗斯不使用核武常规军事力量,不但损失巨大,胜算也不大。
对俄罗斯来说,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中美出面对付日本。
周边3个国家先后表态,日本核问题浮上水面。
如果在1前,日本核问题根本不是问题,也不会出现日本核问题。问题是,有能力解决日本核问题的中美两国都采取“观望态度”,都希望对方能够做出实质性地承诺,都打算利用日本核问题打击对方,结果可想而知。
8月日,弗雷德里克还在北京访问,一件大事发生了。
东京时间9点15,日本从种子岛航空航天中心发射了一枚x11型弹道导弹。大约25后,导弹的分离式弹头溅落在南鸟岛附近海域,导弹地实际射程超过2500千米。下午日本防卫省对外宣布,x11弹道导弹的第一次试射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17点25,与赵润东紧急会面后,弗雷德里克启程回国。
送走美国总统,赵润东给潘云生打了电话。
吃晚饭地时候,潘云生带着李存勋与刘晓宾来到了元首府。
“这是侦察卫星拍下的照片。”李存勋将1c多张照片铺在了茶几上,“因为是白天,所以拍下地是可见光波段的侦察照片,最大分辨率达到了零点一米。前面五张照片是导弹发射前拍下地,虽然角度不太好,但是利用旁边的参照物可以大致计算出导弹高度在十八米到二十米之间,直径超过二点一米。与同类运载火箭做对比分析,导弹重量在七十五吨到八十吨之间。大致可以算出,x11是中远程弹道导弹,最大射程在三千五百千米左右,运载能力在五百千克到七百五十千克之间。”
赵润东微微点了点头,朝另外几幅照片看去。
“这是导弹溅落区的照片,我们的运气非常好,正好有一颗侦察卫星从南鸟岛上空掠过。”刘晓宾做了解释,“虽然照片显示有很多溅落物体,但是用计算机分析后,可以确定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弹头与弹体分离时产生地弹体残片,另外还有弹头在重入大气层时脱离的隔热护罩碎片。弹头只有一颗,从溅落区的范围来看,弹头地撒部范围超过了一千米,命中精度超过五百米,只能作为战略威慑武器使用。从溅落点的情况看,弹头的大小在三立方米左右,重量在五百千克左右。如果日本想用x11作为核武器运载工具,必须在核弹头小型化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赵润东又点了点头,朝潘云生看了过去。
“日本不是没有能力制造射程更远,运载能力更大的弹道导弹。”潘云生放下茶杯,说道,“由x11的性能可以得出三点结论。一是日本已经掌握了弹头小型化技术,不然会研制运载能力更强的弹道导弹。二是日本不想触怒美国,x11的射程只能对付我们,不能对付美国。三是日本正在努力提高导弹技术,争取机动部署,提高导弹的生存能力。”
“也就是说,x11不是最终型号。”
潘云生点了点头,给李存勋递了个眼神。
“短期内,日本主要解决导弹地生存问题,前提条件就是导弹小型化与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这方面,日本都有足够的技术基础,需要的只是时间。”李存勋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随着日本拥有的核弹头数量增加,肯定会考虑其他运载工具。威胁最大的是潜射弹道导弹。日本很有可能正在建造两艘或者三艘战略核潜艇,将在三年之内服役。因此日本才会直接在x11上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而不是更容易掌握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从各种情况来看,日本在三年之内研制出射程超过一万千米的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以及生产两百枚以上的核弹头已成定局。”
“近期内,日本肯定还会进行多次实验。”
赵润东点了点头,说道:“日本发展核武器地决心与能力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料。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必要调整国家战略防御系统。”
潘云生迟了一下,说道:“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讨论。”
“也好,你们明天一早过来。”赵润东看了眼墙上的挂钟,“先去吃晚饭吧,晚上我们再讨论一下细节问题。明天召集老彭与庞兴龙等人,重新商讨国家战略防御系统地发展与建设进度。”
对共和国来说,准备时间已经不多了。
*****
封推期间,半小时一更,闪烁更兄弟们一起疯狂,让大家爽个够!
求票求支持,啥票啥支持都来点吧(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卷六 战争风云 第二十五章 加速
了准备第二天的会议,潘云生、李存勋与刘晓宾3人夜。
日本成功试射x11型弹道导弹成了共和国加快国家战略防御系统建设进度的直接动力。
会议开始后,赵润东首先征求庞兴龙的意见。
与以往不同,庞兴龙不但不再反对在国家战略防御系统上增加投资,还承诺在未来3年内为国家战略防御系统追加数千亿投资,力争在3年之内完成原计划用5年才能完成的建设任务。
庞兴龙表态后,顾卫民开始介绍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建设情况。
因为经济、科技、工业等因素,所以国防力量建设具有周期性。以海军为例,航母类大型战舰的周期为到50年,巡洋舰、驱逐舰等中型战舰的周期为30到35年、护卫舰等小型舰艇的周期为25到30年,潜艇的周期为20到25年。国家战略防御系统也不例外,周期性决定了系统的建设时间。
从20199年开始,共和国加快了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建设速度。
关键就是复合蓄电池的新式生产工艺得到推广、民营企业被获准进入复合蓄电池的生产领域,8以上复合蓄电池产量迅速增加、价格大幅度降低。2020年,8以上复合蓄电池的产量达到2100~,预计2021年将达到5000~:。在相关领域取得的技术进步,对推动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建设进度也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到20211年7月底,16级复合蓄电池只生产出20~:,按照原先设计,仅能生产2~激光拦截系统。因为科学家成功突破了电力快速传输技术,用相对廉价的12级复合蓄电池作储存电能,16级复合蓄电池直接为激光器供电,使每套激光拦截系统需要的16级复合蓄电池减少到不足3~:,所以到2021年底生产出的16级复合蓄电池足以生产出8套激光拦截系统。
导弹拦截系统方面,超导电子元件的出现,解决了导引头技术问题。
按照20199年制订地计划。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第一阶段地最佳建设周期为7年。完成基础拦截能力建设后。进入第二阶段建设。主要利用现有技术、通过采购更多地拦截武器增加拦截能力。开发更加先进地导弹拦截技术、进行技术储备。该阶段地建设周期也为7年。从2033年开始。进入到第三阶段建设工作。以更加先进地技术增强国家战略防御系统地作战能力。
国家战略防御系统地实际建设周期为1。不是7年。
确定这个周期。主要依据是技术发展与积累速度。作为最高端地国防建设。国家战略防御系统对技术地要求超过了所有军事系统。别说共和国。美国在建设“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时。也是以技术进步与积累速度为依据。确定建设周期。
加快建设速度。不但需要追加投入。还得看能否及时解决技术问题。
以空基激光拦截系统为例。除了激光拦截器之外。还要解决载机、探测、甄别、追踪、瞄准等等难以在一时半会之间解决地技术难题。按照原先计划。空基激光拦截系统地正式服役时间在2035年之后。即便在重新制定计划之后将服役时间提前到了2027年。也无法达到此时提出地新要求。
虽然空基激光拦截系统是国家战略防御系统中研制难度最大地一个。但是其意义与实战能力最为强大。是国家战略防御系统地中坚力量。
美国在“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地方向上徘徊了好几年,最终还是把重点放在了abl上。
只有能够前沿部署,在境外、甚至敌国上空拦截包括战略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的空基激光拦截系统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本土不遭受战略武器的打击。
对共和国来说,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因为共和国的地缘远不如美国。
美国东有大西洋、西有太平洋,南北两端的邻国都没有威胁,除了有能力到美国近海发射导弹的战略核潜艇之外,任何国家的战略武器都要飞行数千、甚至上万千米才能打击美国本土目标。
共和国没有这个优势,身边就有好几个“恶邻”。
不管是对付日本、还是提防朝鲜、警惕印度、防范俄罗斯,共和国都得把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重点放在“初始阶段”,也就是在敌国发射导弹之后立即进行拦截,而不是等到导弹进入外太空、到达共和国本土上空之后再进行拦截。
以此为目标,空基激光拦截系统成为首选,其次是海基导弹拦截系统,最后才是陆基导弹拦截系统。
介绍完已经取得地成果,以及发展目标,顾卫民提出了新的建设方案。
除了加大空基激光拦截系统的研制投入、提前采购8到16架载机、力争在2024年初完成样机实验、在20
制造出8到16~套系统、在共和国东北与东面两个战略完成基础建设之外,必须提高对海基导弹拦截系统的投入,力争在2024年之前让8巡洋舰与驱逐舰具备导弹拦截能力,在日本海与东海北部海域各部署战舰,填补空基激光拦截系统的漏洞。
因为主要针对来自日本地威胁,所以陆基导弹拦截系统的发展速度可以适当放缓。
“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能力在202之前完成初步建设工作。”赵润东敲了敲桌子,把目光投向了潘云生。
“我们搜集了相关资料。”潘云生介绍情况地时候,刘晓宾将准备好的资料分发给了参会人员。“空基激光拦截系统地能源供应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去年年初进行的地面试验成功摧毁了报废遥感卫星上地光学设备。该实验也证明了目标搜索与跟踪技术的可靠性,今年底将进行一次难度更大的实验,以确定搜索与跟踪系统地性能。亟待解决的是目标甄别与瞄准系统上存在的问题。前者需要高分辨率红外与紫外成相系统,还需要相关的计算机数学模型与分析软件;后者需要解决激光在大气层内传输时受到地干扰,以及持续跟踪目标所需的相关技术。”
“具体情况如何?”彭茂邦问了一句。
“比我们预期的理想一点,只是难度不容低估。”潘云生拿起了放在桌上地香烟,“即便加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