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策-第8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由他亲自负责了。

根据袁晨皓的计算结果,如果海得巴拉方向上的支援力量减弱甥,就得多投入打手 个空突旅。

3个野战军中肯定有纠军。而按照裴承毅的意思。另外2个野战军为战略反应军。要么是引军与出军、要么是弥军与即军,而裴承毅倾向选择后者,因为弥军与刃军有在该方向上的作战经验。空突旅比较好安排,不管是哪个旅,问题都不大。

确定了攻打海得巴拉的兵力之后,裴承毅导袁晨皓在南下主攻方向上产生了分歧。

按照袁晨皓的意思,既然已经在海得巴拉方向上投入了重兵,就应该把南下主攻方向放在阿拉伯海沿岸地区,用2个重装甲军、3个战略反应军与至少2个空突旅组成一支规模庞大的突击部队,重装甲军负责扫荡沿海平原的区,战略反应军负责扫荡内部山区,空突旅负责前进突击任务。如此一来,只需要投入支援力量的骗就能在该方向上取得突破,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特里凡得琅。而根据袁晨皓的估计,最快能在口月初、最晚能在口月中旬占领特里凡得琅。

看上去。袁晨皓的建议很有道理,可是裴承毅却并不认同。

分析战局的时候,裴承毅只提了两个问题,一是后勤保障,二是突击的正面宽度。

地面部队从苏拉特南下,向特里凡得琅突击。沿途需要攻占包括孟买、胡布利、塔尔瓦尔、门格洛尔、卡利卡特、科钦等数十处城镇,其中不少是大城市与战略要地,就算投入个军加2个旅的兵力,推进速度都不会快到哪里去。更要命的是,部队南下的时候,跟在后面的只有共和国陆军的后勤保障部队,孟加拉国与尼泊尔的军队不会南下,巴基斯坦的军队则在印度西北地区晒太阳,占领科钦后才能得到斯里兰卡陆军的援助。也就是说,在长达打手 劝千米的后勤保障线上,只得靠自己了。

针对这个问题,袁晨皓认为可以通过占领港口解决。提出这个想法之后,袁晨皓也觉得站不住脚了,因为每占领一处港口,就意味着将要留下一支部队守卫港口。虽然出发的时候有个军加2个旅的兵力,到达特里凡得琅的时候,恐怕就所剩无几了。如果真要按照袁晨皓的方法打。就得出动7个军加个旅的兵力。在总共只有旧个军,且3个空降军的空降旅无法在战役初期参战的情况下,裴承毅没有任何理由将半数以上的作战部队放在一个方向上。

如果说后勤保曰地注了后么突击正面宽真就挡住了去路

与后勤保障相比,突击正面宽度的问题更加突出。

印度半岛西高东低,从南到北横贯半岛的西部山脉成为了一道无形的屏障,将两侧的平原地区分割开来。相对而言,东部平原更加广袤,西部平原则非常狭窄。如果按照袁晨皓的提议。出动2个重装甲军与3个战略反应军,以半岛西部沿海平原的宽度,别说让2个重装甲军同时推进。就连打手 个重装甲军都容不下。让战略反应军扫荡内陆山地更加离谱。战略反应军不是山地部队,最适合山的作战的是空中突击旅,而裴承毅手里只有6支空突旅。不能随意浪费。因为正面摆不开、侧翼难以取的突破,投入前线作战的部队非常有限,所以用上再多的兵力。也等于浪费。

按照裴承毅的看法,重点还是得放在东面。

攻打海的巴拉的时候,派遣2个战略反应军与2个空突旅从沿海平原南下,以最快的速度推进到金奈,并且占领金奈港。到此。突击部队分头行动”个战略反应军与打手 个战略反应军则继续南下,扫荡印度半岛南端东南部地区。战役行动的初期以攻占金奈为主要目的,原因很简单。按照共和国与斯里兰卡达成的秘密协议,共和国占领金奈之后,斯里兰卡将派遣地面部队协助作战,也就是为共和国陆军提供后勤保障。

当然。裴承毅不是哪种喜欢一只仗的人。

东线为主攻方向不等放弃西线。按照裴承毅的想法,东线突击开始前,就得从苏拉特派遣至少打手 个战略反应军向南推进。该突击部队的任务不是沿途攻城拔寨,而是从沿海平原地区以最快的速度南下,争取在东线部队攻占金奈的时候到达门格洛尔,从西面包围班加罗尔。因为攻打海的巴拉的行动不会太轻松,所以两支突击部队包围班加罗尔的时候,海的巴拉方向上的战斗也许没有结束,或者刚刚结束。在阐述战役思想的时候,裴承毅非常明确的提到。如果包围班加罗尔的时候,海得巴拉方向上的战斗还没有结束,就要首先打下班加罗尔。不给印军任何退路,到时候打下海得巴拉,就将成为印度战争的收尾曲。如果情况相反的话,则要以最快的速度合围班加罗尔。然后集中兵力扫荡周边的区。调整好支援兵力之后再强攻班加罗尔。也就是说,战争要么在海的巴拉结束,要么在班加罗尔结束,从而避免陷入长期扫荡



可以说。这是在年内结束大规模战争的唯一办法。

为此。裴承毅必须留下足够多的预备队。按照他的计划,战役初期投入的作战部队只有6个军与3个旅,担任预备队的则多站个军与3斤,旅。因为只动用了打手 个重装甲军,所以在攻打班加罗尔、或者其他战略要地的时候。裴承毅手里还有3个重装甲军,足以保证顺利打下任何一座大城市。

从两人提出的战役部署就能看出,裴承毅更注重灵活应用兵力,而袁晨皓更喜欢打大规模会战。或者说,裴承毅更愿意留下足够多的预备队,然后根据实际战斗情况决定如何应用预备队,而袁晨皓则喜欢一上来就打垮敌人,不给对手太多的机会。

这两种不同的军事思想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看如何应用。

简单的说。打得顺手,袁晨皓的打法更有效。打得不顺手,则裴承毅的打法更理想。

从这也能看出两人的区别。

裴承毅走上指挥岗个的时候,共和国的军事实力还没有如今这么强大,东海战争、南海战争与半岛战争都打得很艰难,使他在指挥部队作战的时候养成了多留点余地的习惯。袁晨皓具裴承毅小了旧岁,在他走上指挥岗位的时候,共和国的军事实力已经足够强大,日本战争与藏南冲突都打的很轻松,使他在指挥部队作战的时候养成了狠打猛打的习



不同的经历造就不冉的指挥风格,这也无可厚非。

确定了总体战役思想与战役目的之后,裴承毅又开始偷懒,把制订战术计刮的工作丢给了袁晨皓。当然,袁晨皓没有任何怨言,这可是学习的好机会。别说苦与累,别的人想学都没有机会呢。

事实上,喜承毅并没偷懒。

旧月3日。他就离开了沃济拉巴德,带着几名警卫员到各部队视察情况。

作为前线总指挥部,裴承毅必须对各部队的情况了如指掌。虽然在此之前。他没有到部队视察,但是不表示他不重视基层的情况。前期作战行动的时候,因为各部队都是从国内派来的,处于理想状态,裴承毅不需耍过分操心。战争打了一大半,各部队的伤亡情况都非常严重,基层官兵有点想法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裴承毅仍然呆在前线指挥部,仅凭各部队提交的报告。肯定无法准确掌握基层情况。

只有到基层去,才知道官兵们到底在想什么。

 第一百八十一章 战略博弈

…衣承毅在基层部队转悠的时候。王元庆正在为莫斯科之行做难备

马德里外长会晤不仅仅是达成了四方协议。阎尚隆还与萨利文多次双边会晤。交换高层意见。按照阎尚隆带回来的消息。美国总统最关注的还是美国企业在印利益,以及印度的政治制度。这也无可厚非,美国企业是美国幕统的后台支柱,如果连美国企业的利益都无法保证,布兰迪诺就没有资格住在白宫;印度的政治制度直接关系到了美国的国际声誉,忙活了这么久,如果连美国积极倡导的社会价值观都无法得到保证,今后也就别想对其他国家指手画脚了。

要想获的。就得有所付出。

萨利文的态度很明确,只要共和国在这两个问题上做出承诺,美国就可以在四方会谈上做出让步。

事实上。阎尚隆已经在马德里给了萨利文承诺。不然四方会晤不会取得成果。

向王元庆汇报会晤情况的时候,阎尚隆还明确提到。美国的让步只是暂时性的。随着战争结束,印度的战后重建工作开始,美国肯定会想方设法的制造麻烦,为美国企业争取在印利益。

对此。王元庆也有同样的看法。

虽然萨利文只提出了两个要求,但是其中包含了很多模棱两可的因



比如美国企业的在印利益。如果共和国的财团与企业能在战争结束之前与美国企业达成收购在印业务的合同。问题还不是很大。问题是,收购美国企业在印的所有业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说,仍然会有部分美国企业留在印度,参与印度战后重建工作。如此一来,美国企业在印度的利益就是个长远问题,迟早会带来更多的相关问题。以美国政府的一贯作风,只要印度战后重建工作开始,就会以维护美国企业的在印利益为由,干预印度的政治建设。结果不难想像,只要美国在政治问题上找到了切入点,印度问题就将变得非常复杂,甚至会使共和国的努力前功尽弃。再结合萨利文提出的印度政治制度问题,王元庆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美国已经在这方面努力,而且已经做好了准备工作。只要共和国露出一点点破绽,就能让美国找到反击的机会。

想到这,王元庆就不对莫斯科首脑会晤抱任何希望了。

从根本上讲,美国要的不是一个民主自由的印度,而是一个能够让共和国跌入万丈深渊的印度。

判断美国的意图,必须看美国的一贯政策。

日本战争后,美国不遗余力的“扶持”印度。名义上是为了重建日本,尖际上则是为了让印度代替日本牵制共和国。藏南冲突后,美国变本加厉,不但向印度出售了大量先进武器装备,还帮助印度建立现代化国防军事体系。如果说美国指望印度在军事上击败共和国,肯定没有几个人相信。因为连美国都没有把握击败共和国,印度凭什么击败共和国?美国武装印度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共和国不得不在国防建设上投入更多的力量,而且不得不通过一场战争来解决最后的切身威胁。事实上。美国的目的达到了,而且非常完美。根据某些西方学者的分析,印度战争对共和国造成的影响,需要旧年、甚至力年才能弥补。站在美国的立场上,需要的也就是旧年到力年的时间。也就是说,美国压根就没有想过印度能够在军事上战胜共和国。不然布兰迫诺上任后也不会逐步降低对印度的支持力度,产格控制流入印度的尖端技术与先进装备。

看清了美国利用印度的本质,就不难明白美国现在的企图了。

鲁拉贾帕尼领导的印度可以给共和国制造麻烦,苏沃斯领导的印度也可以给共和国制造麻烦,只是方式方法不同而已。

说直接点,就是利用印度战后重建拖垮共和国。

美国一而再、再而三的在战后重建问题上做文章,摆明了就是要让共和国在印度的政治体制上做出让步。按照王元庆的猜测,只要他在莫斯科做出让步,美国就会提出在战争结束后立即举行大选,而且是在国际组织的监督下举行大选。看上去,这个提议非常漂亮,也会得到国际舆论、特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