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只好发倔脾气,一定要退这道名菜。无缘无故要退菜,跑堂哪里肯,双方便争执起来。旁边的顾客看到这个北方口音的吃客无理取闹,又加上语言不通,发生了一点误会,便打起抱不平来。这样,苏州人着实把这个皇帝骂了个痛快,弄得乾隆下不了台面,又不敢露出身份,只好怏怏离去。
  不久,不知是那一个走漏了消息,说这个北方吃客是当朝皇帝。于是苏州城里城外,都传遍了乾隆皇帝在松鹤楼挨骂的事。因为这个皇帝平日不得民心,大家听了都觉得痛快,还扶老携幼地到松鹤楼来吃一顿“全家福”,咬咬“乌龙肉”啃啃“凤爪”,把个松鹤楼挤得水泄不通。从此。松鹤楼的生意更加兴隆,后来翻造了房子,变成一家大饭馆。只是急坏了当时的店老板,他整天提心吊胆,不久就生了一场病身亡了。
  狮子林的传说
  苏州城里有一座园林叫狮子林,这是元朝时建造的狮林寺的后花园。狮林寺又叫画禅寺,相传是元朝的天如禅师创建。
  传说造狮子林的时候,请了不少能工巧匠,画了不少精巧的图样,天如禅师都不中意。后来大画家倪云林做了指点,才建成了这座狮子林。倪云林画的《狮子林图卷》一直流传至今。
  为啥叫狮子林呢?按照佛门的说法,狮子又名狻猊,是佛国之兽。狮子林的假山最出名,这假山堆的名堂多呢!有的是大狮,有的是小狮,有的是狮舞,有的是狮吼,有的是雄师蹲坐,有的是母狮沉睡,有的是狮子滚绣球,有的是双狮在搏斗,真是千变万化。假山有许多好听的名字:有的叫“含晖”,有的叫“吐月”,有的叫“玄玉”,有的叫“昂霄”,最高的一座假山叫“狮子峰”。据说假山中隐伏着五百罗汉身,可惜一般人眼里看不出。啥人能全部看出来,啥人就是“罗汉身”,啥人看出越多越聪明。走进假山,峰回路转,如入深山,半天也绕不出来,好比诸葛亮摆的“八阵图”,真是奥妙无穷。
  假山中还有许多山洞,每换一洞,向外张望,景色不同,有“桃园十八景”之称。其中有一个山洞叫“棋盘洞”。传说,八仙中的铁拐李和吕纯阳,有一次结伴游园,一头钻进假山,绕了半天走不出来。铁拐李一瘸一拐走得很吃力,坐在一个山洞里不肯动,嘴里直喊:“走勿动哉!走勿动哉!”他对吕纯阳说:“我伲歇歇力,下盘棋,啥人输,就把赢家背出去!”铁拐李晓得吕纯阳棋艺不高,一定输,哪里知道吕纯阳偏偏赢了这盘棋,铁拐李没办法,只好向吕纯阳求饶。吕纯阳到了洞口双手一拂胡须,口中念念有词,天上飘落两朵祥云,两位仙人这才驾云而去。狮子林中的棋盘洞,至今还留下了吕纯阳用宝剑刻的棋盘呢!
  沈万三家族覆灭记
  沈万三从江南巨富到家破人亡,都发生在明朝洪武年间。这就要从朱元璋攻苏州城说起了。当时,张士诚所以能固守苏州达八月之久,是因为得到苏州富民在财力上的支持。作为富民之首的沈万三,当然出力非凡了。城破之后,朱元璋对苏州富民甚至老百姓恨之入骨,采取了一系列报复措施。沈万三是个精明的商人,当然看到了形势的严峻,只能大拍皇帝的马屁以求得太平。先是朱元璋要建南京城,沈万三就“助筑都城三分之一”,即现今南京城墙的中华门到水西门一段;后来索性想趁热打铁,请求出资犒赏三军,这一下拍到皇帝马脚上。朱元璋大怒,“匹夫犒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好得马皇后还算清醒,觉得有点过分,劝道:“不祥之民,天将灭之。陛下何诛焉!”沈万三才保住小命,发配云南,最后客死他乡。这是洪武六年的事。
  俗语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沈万三家族财产损失大半,当家人又发配云南,但家族仍然人丁兴旺,生活照样过得潇洒。就是因为太潇洒了,引出了灭门之灾。
  事情发生在洪武末年,沈万三的女婿顾学文,因和一个女子偷情,莫明其妙的牵扯到蓝玉案中,致使沈家几乎满门抄斩。这件事在清嘉庆《同里志》中有详尽记载,情节的离奇曲折足可以拍一部《沈万三后传》。现简述如下:
  洪武时,同里镇有陈某者,生有一子,是个弱智。这弱智儿娶妻梁氏,倒是个知书善吟的美貌女子。如此才貌双全的女子,当然名扬四海。这时,周庄沈万三的招赘女婿顾学文,听说后就十分倾慕,常借故雇船往来周庄同里之间。船到同里,就停泊于梁氏居室的窗下。一来二往,顾与梁氏几次照面。顾慕梁之美色,梁羡顾之英俊,只是缺少机会了。顾学文就买通当地恶少,引诱梁夫弱智儿,出门饮酒赌博;又指使梁的邻居——一个老妪,带了新奇的首饰送给梁氏,并用言语挑逗。梁氏本已对顾有好感,于是一拍即合。从此两人频频书信来往。弱智儿懵然不知。其父因在外当差,难得回家,也被蒙在鼓里。只有陈某的兄长,也就是弱智儿的伯父,绰号陈缩头的,隐约听到一些风声,但也苦于没有证据。也是合该事发:梁氏疏于谨慎,竟把顾学文的书信裁开后卷成纸燃放在灯罩下。陈缩头就买通梁氏身边的僮儿,把纸燃偷出,补缀成幅后,寄给在外当差的陈某。陈某看后,明白真相;况且顾学文的信末都盖有松月图章,更是铁证如山了。陈某寻思,仅凭这样一封书信,告到官府,不见得会有什么结果,弄不好反而败坏了陈家的声誉。这时正好蓝玉大案案发。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封为凉国公。江山坐定,蓝玉就恃功骄傲,广蓄庄奴,欺凌百姓。朱元璋怕尾大不掉,狠狠地定了他个谋叛大罪。陈某正愁怎样为傻儿子报仇,见此案发,牵连日广,就趁机诬告顾学文与蓝玉通谋。一牵涉蓝玉案,就不再是什么私情事,立时三刻变成要案。结果,不但顾学文,连同他的父亲和兄弟被杀,连他的妻族,包括沈万三的儿子沈旺在内的一大批人,都杀掉了。梁氏亦被其父逼令自缢。这件事从洪武二十六年起到洪武三十一年才平息。
  从此,沈万三家族彻底败落了。这两件事,一件发生在洪武初,一件发生在洪武末,看来都像是冤案。只是因为朱元璋要向苏州富民报复,巨富沈万三,首当其冲了。
  沈三白与沧浪亭
  《浮生六记》虽然是很薄的一本小书,但书中蕴涵了丰富的文化意象:有山水、园林、盆栽、民俗、戏曲、文学,其中园林文化尤值得回味。
  沈三白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就如他自己说的那样“(生时)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居苏州沧浪亭畔,天之厚我可谓至矣。”沧浪亭就是沈三白的近邻,那一片沧浪之水,曾留下过多少这对美满夫妻的深情的足迹。以至后来被迫迁往他处,依然是“沧浪风景,时切芸怀”。
  在书中,沈三白是这样描写沧浪亭的:“檐前老树一株,浓荫复窗,人面俱绿,隔岸游人往来不绝。”“过石桥,进门,折东曲径而入,叠石成山,林木葱翠。亭在土山之巅,周望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灿然。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声袖底,月到波心……”
  这样的一座江南著名园林,初建于北宋诗人苏舜钦。他因政治上支持范仲淹等人的庆历新政,而被朝廷削职为民,闲居苏州。于是买水石作此亭,为读书会友之所。“沧浪”之名取自古代诗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文人与园林的关系,历来为人们所关注。这是因为,有的文人本身就是园林的主人和参与建造者,而更多的文人墨客,他们热爱园林,懂得欣赏自然和人文融为一体的景致,并饱含深情地将他们的爱与欣赏写进了自己的著作里头。沈三白夫妇是怎样体验这一番湖光山色的呢?在《浮生六记》中作者是这样写的――
  七夕的夜晚,“芸设香烛瓜果,同拜天孙于我取轩中。余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余执朱文,芸执白文,以为书信往来之用。”上文提到的这个“我取轩”位于沧浪亭爱莲居西间壁,是夫妇二人消夏的居所。平日里,他们在此“课书论古,品月评花。”七夕夜,他们并肩赏月,“是夜月色颇佳,俯视河中,波光如练,并坐水窗,仰见飞云过天,变态万状。”芸娘不由地发出“宇宙之大,同此一月,不知今日世间,亦有如我两之情兴否?”的感叹。
  中秋日,夫妇俩大病初愈。他们又携一毯设亭中,席地环坐,一边品茶,一边欣赏“一轮明月上林梢”的美景,“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世间美好的情致多矣,恩爱的夫妇亦不少,然而两者能如此的合二为一,这样物我两忘的境界恐怕真是世间少有的啊!正如作者所叹“人间之乐,无过于此。”
  在这样的描写下,怎能让人不产生想去沧浪亭一游的憧憬呢?这也许就是文人赋予园林的生机和魅力吧!
  妙一统元
  苏州城中心玄妙观,有座三清殿。殿门上本来挂着一块金字匾额,上面写着“妙一统元”四个大字。
  老年间有一次修缮三清殿,把这块匾额拿了下来,那晓得天长日久,风吹日晒,这块匾额金漆剥落,四个大字中的“一”字,连一点痕迹也寻勿着了。玄妙观的老道士连忙把全城所有好书法的人,都请到玄妙观来,请他们把这个“一”字补写上去。啥人晓得这许多书法家,写的字个个都好,很有工力,可就是和匾上的字体配勿起来。大家议论纷纷,想勿出好办法。
  这辰光,殿门口立着一位卖柴的乡下老老,年纪六十开外,花白胡须,手里拿根扁担,脚上穿双破蒲鞋。看见大家没有办法,就说:“让我来试试看吧!”
  书法家们望望老老,觉得希奇。其中也有人嘲笑说:“啥?!一个乡下卖柴的老老,也敢来班门弄斧头”
  卖柴老老也不懂他说话算啥意思,接过活茬就说:“说得不差,我除了会弄斧头以外,大字勿识。一生一世只识得一个‘一’字。勿相信,我写给你看!”说着,从脚上脱下一只蒲鞋,在墨缸里一蘸,就划了一个“一”字。大家一看,好啊!恰好配得上去。
  这事可奇怪啦!莫非这位老老是仙人变的?还是哪位书法大师化了装来的?大家佩服得五体投地,都凑上来向老老请教。
  卖柴老老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从小就跟我爷进城卖柴,经常在玄妙观走来走去。吃力辰光就在三清殿前坐坐。坐得厌气,就喜欢看匾上的字。没事做就脱仔蒲鞋,在地上写白相,已经写仔几十年了。这上面的‘一’字,我闭拢眼睛也写得象哉!”
  旧影中的苏州姑娘
  苏州的姑娘,由富饶美丽的江南水乡地理环境滋养、由独特浓厚的吴地人文环境培育,有着独特的体貌和文化特证,人们对苏州姑娘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但是,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人口的大规模迁徙和流通,使城市更大范围地成为人类居住的旅馆。现在在苏州城里碰到的姑娘,不能说她就是“苏州姑娘”。加上开放的世界,开放的城市,信息时代的文化交流、文化交融的流速正冲刷和毁灭由封闭半封闭状态下的地域文化的积淀。因此,今天生于斯、长于斯的苏州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