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联周刊 随笔集-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问题多了之后,我们的生活就开始变得琐碎和絮叨。

    婚姻圈套
    2000/05/06作者:王新

    因为看多了言情小说,所以我曾对婚姻有着极浪漫的想法,我希望我跟我的
女主角能经历一番惊心动魄的恋爱,然后披上婚装,戴上戒指,心里说:这是我
这辈子的伴侣了。
    实际上,这是极普通的想法,并不一定跟读多了言情小说有关,也并不一定
多浪漫。但真正结婚之后,才明白当初对婚姻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不切实际的
东西就是浪漫的。
    我结婚的动力来自女主角单位里要分房子,女主角对我说,结了婚就可以有
一套自己的房子了,这房子让我们神魂颠倒:我们盘算着该怎样装修。当然,我
们要先完成得到房子的必要条件;结婚。
    世事难料,我们结婚之后,女主角的房子却没有分下来,她一气之下辞了职,
换了工作。结婚与住房,这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可我的感觉就像去参加一次
晚宴,凉菜吃完了,热菜却不给你上了。我们结婚了,却不给你房子了。
    我有时想,当初我们结婚时,应当像站在神父面前那样站在房管处的头头儿
面前,他问我们:“你愿意要这个人为妻吗?你愿意嫁给这个人吗?”我们说:
“愿意。”这么回答之后,房管处的头头儿就把新房的钥匙交给我们,鼓乐齐奏,
婚礼隆重而热烈地进行下去。
    住房一事弄得我们的婚姻生活颇有缺憾,我后来颇为自私地想:这件事真像
是个圈套。问题的关键在于,我还不想结婚呢,却为空中楼阁丧失了自由。
    值得宽慰的是,我的一位朋友竟为了自由误入婚姻圈套,他的女朋友说,咱
们结婚吧。她的理由是,他正办出国手续,而单身女子很难拿到签证,结为夫妻,
她去美国就方便了;男人依旧自由,既可以留在国内享受独身的自由,也可以去
美国涮涮盘子,进可攻退可守。我的朋友被这美好前景迷糊了,高高兴兴地结了
婚。如你所料,那女子签证依旧没成并打消了去美国的主意,跟他说,这么过不
也挺好。
    照这位朋友的想法,他们婚礼中的“神职人员”应该是使馆的签证官,问他
们是否愿意娶嫁对方之后,就签证放行。
    如果没有美国签证和住房,我的朋友和我可能还都过着独身的生活,并为婚
姻做着准备,至于什么时候准备好,那可没准儿。套用一句儿时常喊的口号,叫
“时刻准备着”。不过,如今我们都能接受现实了,想想我们臆想中婚礼的“神
职人员”,那个房管处头头儿或使馆签证官,我们知道了,原来关于婚姻的想法
太浪漫了,俗人是不该瞎浪漫的。

    时髦身世
    2000/05/04三联生活周刊作者:叶蕾

    我常常听见朋友带着骄傲的羞涩跟我说:“我告诉你啊,我爸和我妈原来都
是富家子弟。他们从小就认识,在幼儿园——哦,那时叫幼稚园——里一起玩大
的。”她沉浸在家史的回忆和本撰中不能自拔。
    我们这个城市并没有什么令人难堪的殖民经历,惟一一次外国人来得比较多
的是日本人搞“南京大屠杀”。但众所周知,那个民族对杀戮的兴趣远大于建设,
因此南京没有如上海外滩一样美仑美奂的洋房,倒是民国时期一些官员的宅邸留
了下来,青砖小楼,砌着漂亮的烟囱,集中在宁海路一带。我的一个熟人曾无限
叹惋地跟我说:“我原来的那个女朋友,你猜她家住在哪里?宁海路!”我知道
上海人有什么“上只角”、“下只角”之分,倒没想到南京也有这么条硕果仅存
的小街,给这邦妄图复辟的人们一点想头。可惜他没能拢住那个“宁海路姑娘”,
失去了以入赘方式跻身宁海路的机会。
    我还有个朋友,曾放出风来说他有八分之一犹太血统。我仔细端详过他的面
庞,和大多数纯粹的中国汉族人没什么不同,而且不知道这八分之一是从哪里劈
开。他又说上海——我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指认此处为他们的籍贯——有个叫哈
同花园的地方就是他家的祖居。我对哈同这两个字略有点耳熟,但生平不详。他
解释了半天,说这个犹太人如何在上海发财、如何将他的花园置办得如同巴比伦
的空中花园。我几乎确信下面他就要说到哈同娶了某个中国美女,从而将他的犹
太血脉传下来,并至今在我这位朋友的血管中流动,总量达到八分之一。谁知他
却告诉我,哈同收养了十几个中国孤儿,其中之一就是他的外祖父。我不禁哑然
失笑,为这事实上是断了流的犹太血统。
    同事中有几个是大学毕业分进来的外地人,就有一些所谓南京“土著”闲来
拿他们打趣,“农民”之声不绝于耳。其实上推数辈,谁家的源头不在农村?今
天的得意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可即使都出身乡间,他们也会说:“我们家
祖上在农村是当地主的,有万顷良田。而他们家当年只是我们家的佃户,租了几
亩薄田来种,遇上了荒年,交不起租子,又欠了我们家的‘驴打滚’债。我们家
就叫他们家拿女儿来抵债,他们家不干,喝卤水自杀了。我们家就把他们家的女
儿抢来……。”
    这些不肖的子孙哟。

    电视餐厅
    2000/05/04三联生活周刊作者:劳乐

    我在日常饮食方面并不讲究,几乎什么都能吃,也几乎什么都吃不出好坏。
但在吃饭以外的时间我还有一个癖好:看电视上的烹饪节目。
    我喜欢看厨师如何把土豆大葱变成一盘盘漂亮的菜,也喜欢听他们介绍应该
用什么佐料、多少火候、尝起来味道如何,以及是不是有什么典故,怎么吃才最
正宗。不过,我从来不想真的去尝这些菜,更不用说学会做它们。
    电影《饮食男女》的开头就是在做菜:一个老头在手法极为娴熟地烹制各种
我原来只是在菜谱上见过的广东名菜。具体菜名我认不清楚,反正是甲鱼鱼翅干
贝用了不少。最后我发现他实际上是在准备小孙子上学时中午吃的盒饭。我很难
设想我能消受这样的“盒饭”。
    如果好看,我不会在乎那道菜是不是真的。所以,当有人说《满汉全席》中
有一些菜根本不会在真正的满汉全席上出现时我并不在乎。我感兴趣的倒是从一
个同事那里听说的一件事。有一家电视台在播放《满汉全席》时,把里面的感情
戏剪去了不少,最后搞成了一部粤菜大荟萃。前不久我去山西的途中,长途汽车
上正好放这部影片。他们放的当然是全本,但我想试一试那种“剪辑”的效果。
于是,一碰到那种你情我怨的场面我就转过头去看窗外的荒山秃岭。结果那天我
大饱了眼福。雕豆腐、脆皮牛河、冰糖咕* 肉、灌汤黄鱼、踏雪寻熊、一掌乾坤、
力拔山河、富贵象拔、齐天大圣会虎鲨、滚油烫猴脑——看着比什么电视烹饪节
目都过瘾。
    此外还有一部电影我想这样“剪辑”一番。看完《半生缘》后,我对里面的
恩恩怨怨并不感兴趣,印象最深的是影片中的各种人物在不停地吃各种饭。男女
主人公是在一家小饭馆里一见钟情的,最后是在另一家小饭馆里不了了之的。在
这期间是下工之后吃宵夜,生病之后吃滋补,两家轮流串门时就轮流在两家吃饭。
我相信,如果剪去那些感情戏,这会是一部不错的上海里弄菜与本帮小吃的纪录
片。
    后来我在卫视中文台上看到了一个有趣的节目:女主持人勤勤恳恳地在半个
小时内尝了四个餐馆的菜。我真心诚意地喜欢这个节目,因为它的情节如此单纯,
根本不需要我自己再做“剪辑”。

    马的故事
    2000/05/04作者:劳乐

    我很喜欢马。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觉得马很漂亮。其次可能是因为我知道不少
马的故事。我印象最深的马的故事叫《野马“飞毛腿”》,讲的是美国西部一群
猎人如何围捕一匹跑得奇快、名叫“飞毛腿”的野马:猎人们想尽各种办法、没
完没了地追来追,但每次都被“飞毛腿”像对付傻瓜一橛戏弄了一番。后来,一
个老猎人用陷阱加一匹漂亮的小母马终于逮住了“飞毛腿”。但是,“飞毛腿”
在被带回家场的途中挣脱了绳索,一路狂奔着跃下了悬崖。
    从各种动物故事中我了解到:动物比人类还容易中美人。不过,在《黑美人
》中也有一个有头有尾的马的爱情故事。
    一匹绰号为“黑美人”的黑色公马与它心爱的白牝马在贩马集市上分分合合
了好几回,最后一欠相遇时,它在运死马的大车上发现了白马。这个马的爱情故
事虽然比不上人的那么错综复杂,也足以使小说中的另一条线索:“黑美人”和
它主人的感情显得无足轻重。
    我是在一部名为《马》的话剧中发现人和马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的。剧中的
小男孩从小真诚地相信马是基督的化身。
    不过,他的马的故事是在精神病院里讲述的,因为他在一个风雨之夜戳瞎了
附近好几匹马的眼睛。全剧结束时,包括给男孩治病的精神病医生在内的所有人
都精神失常了,那些马倒是除了瞎了几只眼睛之外什么大问题。
    最好看的马的故事是我亲眼看到的。北戴河的沿海公路的一侧是草坪,有一
个老在那里招揽骑马照相生意。通常情况下,老头会勒令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两匹
马站到离公路最近的草坪边沿,摆出一副妓女拉客的架式。两匹马每当老头不注
意的时候就会躲到后央的小树林里,但老头一旦发现就会用鞭子抽或朝马身上扔
石块。有一次老头在椅上打了个盹,两匹马趁机躲到了林子中委深地地方。老头
发现后当然是怒不可遏地骂了一大篇脏话,扔了好几把石子。两匹马都乖乖地回
来了:不仅回到了“拉客”的原地点,而且很努力地又往公路上凑近了一点。很
长一段时间它们没有再动过。
    在阿拉伯有一个传说,说马是一阵南风变的。我不知道在我见过的这些马中
有哪些是南风的化身。

    继续上课
    2000/05/01作者:吴宏

    这几年,自学考试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教我们《法语》的是一位40岁左右的女教师。有一次,讲一篇介绍巴黎的文
章。中有一些巴黎的名胜古迹的名字,有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先
贤祠等等。对于一些大家较为熟悉的地方,都是没多作介绍,而对于比较陌生的,
都是稍微介绍的详细一点。“红磨坊”(Moulin Rouge)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
比较陌生的,但我知道它是怎么一回事。说实话,一本中国人编的、大学生用的
教材中把这个地方作为旅游景点介绍,已经有点出乎我的意料。都是说这里是人
们唱歌、跳舞的地方。正好我坐在第一排,老师介绍完之后,我以探讨的语气补
充了一句:“是妓院吧!”这时我身后传来一阵笑声。老师还没说话,与我隔着
两个座位的一位女同学义正辞严而又莫名其妙地冒出几个字:“根本不是!很有
名的!”如果此时我沉默了,那会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我从容地回答了一句:
J “我看守一本书,说这个地方就是妓院。”这时老师说话了:“可能是有这个
成分。”她说话的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