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3年第07期-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一根
  
  他们来了
  多么熟悉的身影和声音
  以及义无反顾的
  笑容
  
  他们来了
  注解了万里长城的
  构成
  他们来了
  译释了一个民族的凝聚
  与精神
  
  遗孤
  
  短短8天里, 父母染非典先后去世,
  护士遗孤却背着妈妈的照片上学
  
  他被妈妈抱着
  放飞风筝
  妈妈与他粲然一笑
  入景
  
  于是,照片如诗
  如春
  读着读着
  泪如泉涌
  
  背着妈妈的照片上学
  背着谁的人生
  羽毛未丰的小鸟啊
  你能忍受负重
  
  是怀念亲人
  是想一次又一次地聆听
  亲人的叮咛
  或是走那未走完的路
  去告慰亲人
  
  羽毛未丰的小鸟啊
  你扇动着的翅膀
  是多么地娇嫩呀
  娇嫩还要
  远行
  
  


生命原色
■  村 夫 李坤山
  
  
  楔子
  
  1.一步一个脚印的履历表
  
  2002年7月1日,谷城县委大礼堂。谷城县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一周年大会正隆重举行。今年的庆祝活动十分特殊,不是请书记讲党课,也没有表彰优秀党员。而是请全县廉政标兵给党员干部们作廉政报告。当主持会议的县委领导宣布:“下面给我们做报告的是县检察院检察长饶明达同志,他报告的题目是‘秉公执法终不悔’。”台下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掌声热烈的程度表达了全县干部群众对这位外地交流到本县的检察长的态度,在这之前,《今日湖北》月刊、《襄樊日报》曾以显著位置刊发了报道谷城检察院全面工作的通讯《铁肩担道义,清廉写忠诚》;《谷城日报》、中共湖北省纪委《楚天风纪》、国家监察部《人民监察》分别刊发了报道饶明达个人事迹的通讯《勤廉楷模》;2002年10月,经湖北省检察院推荐,湖北电视台《焦点透视》栏目来谷城录制了《人民满意的检察官——饶明达》和反映谷城检察院干警风采的系列专题片,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连续播出,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巨大反响。谷城县人民检察院和检察长饶明达清廉执法和服务经济建设的事迹引起了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受《检察日报》湖北记者站委托,负责撰写反映饶明达事迹的通讯报道。为了真实全面反映饶明达的工作,笔者循着饶明达工作的踪迹进行调查走访后写出了这篇报告文学。读者读过这篇文章,或许会对这位检察长的曲折的人生历程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饶明达,1952年出生于湖北南漳县巡检镇甘溪村;
  197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76年复员回乡担任本村民兵连长;
  1977年任村党支部书记;
  1978年特招在公社信用社工作;同年任公社人民武装部部长;
  1979年任巡检区人民武装部部长,区党委委员;
  1984年任巡检区党委副书记;
  1987年调任雷坪乡党委副书记;
  1989年任巡检镇党委书记;
  1995年被襄樊市委评为模范乡镇书记被破格晋升为副县级;
  1996年任南漳县检察院副检察长、副书记;
  1998年任南漳县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
  2000年2月任谷城县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
  2002年被中共谷城县委评为勤政廉政楷模……
  
  2。少年艰辛中萌生出兼济天下的责任感
  
  甘溪是个深藏在大山皱折里的小山村。它位于南漳县最偏远的西南角,山脉水系与远安和保康紧密相连;由于远离县城——在没有公路没有电话的年代,两百多里的实际距离在人们心理上的感觉如同外国一样遥远。世代的甘溪人在封闭得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山村过着桃花源里那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悠闲日子。然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却缩短了它与外部世界的距离,一种神奇的力量使从不关心山外事物的人忽然变得浮躁起来,一些平素连树叶掉下来都怕打破脑壳的山民胆子突然大起来。他们明火执仗地成立了“造反”组织,公然将他们认为在当地最有权威的公社和大队干部们称为“走资派”,并将他们手中的权力夺了下来。后来又将战果扩大,将凡是在外吃公家饭的体面人物都纳入了打击范围。既然是革“文化”的命,一些吃文化饭的人便成了重点打击目标。北京揪出了吴晗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人,北大、清华等一批著名学府的专家教授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远在甘溪山村的人们为了表示与北京保持一致的革命态度,便以庄稼人的精明,照葫芦画瓢地将本地一位学问最高的人,也是一直被村里人视为楷模的人——在甘溪中学当教导主任的饶老师当作“反动学术权威”进行批斗。
  饶老师不满十五岁的儿子饶明达看着这突然变得怪异的世界感到十分迷惘。他不明白宁静安谧的小山村为何变得这样狂躁,原本世代以来一直相亲相爱的人们一夜间竟变成了仇敌。人们相互攻讦,无情斗争,恨不能你吃了我、我吃了你。饶明达不知这仇恨始自何时,来自何方。而那些素不相识的人对他这个十五岁的少年的仇恨更让他不可理喻。他从小以父亲为榜样,处处与人为善,对认识和不认识的父老乡亲都尊崇有加。在他年幼的记忆中从未得罪过任何人。可是这些在一夜间疯狂起来的人们却对他充满了仇恨。他们把他的父亲斗得卧床不起,进而把仇恨的目光和折磨的兴趣转到他头上来。不让他读书对他管制劳动似乎还不解恨,他们折磨他的手法到了惨无人道的地步。凡是队里最重的活都派到这可怜的少年头上。十五岁的饶明达根本没有问一问的权力,他只能把不明不白的屈辱压在心底,逆来顺受地默默承受着一切。用自己幼小单弱的身子干着比强壮劳力更重的活,他使出吃奶的力气拼命地干,希望用自己虔诚的心灵和踏实的劳动来减轻人们对他的仇恨,改变自己的处境。
  多少年以后当了区委书记的饶明达记起这段经历时,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也使他对国家法制和人的生命进行深层次思考。因此在他后来担任区委书记和县级检察机关的主官时,他心里总是有一种肩负天下苍生的沉重责任感。也许正是这幼年时代的痛苦经历成就了饶明达。
  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他珍惜每一个机会,只要给他工作机会,饶明达就会用一颗赤诚的心披肝沥胆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使他在每一个并不显眼的岗位上把作用发挥到极致。当文革最疯狂的阶段过去,社会开始恢复理性之时,父亲恢复了名誉,饶明达也于1970年被作为回乡优秀青年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他连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五好班长、后来作为提干对象抽到团部做政治工作。但命运再次在关键时刻考验饶明达,组织上正在为他办提干手续时,赶上小平同志恢复工作抓军队大整编,停止从战士中提干,军队院校却又没恢复招生。部队首长十分舍不得这个优秀的政工干部苗子,留他工作到1976年,派一位政治干部代表部队首长送他回乡,并十分负责地将他在部队受重用情况和工作能力向地方党组织介绍。地方党委当即安排他当了村里的民兵连长,很快又转任党支部书记,第二年公社将他录用为亦工亦农的信用社干部。接着又调任公社武装部长,因工作出色,次年又调任区武装部长。在任区武装部长期间,饶明达勤勤恳恳地献身人民武装事业,抓民兵素质训练、抓全民战备教育,工作十分出色,连年被省军区和武汉大军区评为模范单位。
  1984年,他改任巡检区委副书记兼任巡检镇委书记;在1987年撤区并乡中改任雷坪乡党委副书记,1989年再度调回巡检镇,担任这个南漳南部最大乡镇的党委书记。
  
  
  
  上篇:“卞和献玉”桑梓情
  
  
  3.“春蚕到死丝方尽”——他以一片赤子之心带领山民挣脱贫困
  
  “要引导农民选择产业,决不能简单把农民推向市场!”
  
  巡检是个古老的历史名镇,也是宜昌远安与襄樊地区交界处的最大集镇。可是由于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在农业种植上的形而上学,使整个农村陷入贫困之中。位于荆山山脉腹心地带的巡检镇,远离县城二百二十多里,全镇虽有二百五十平方公里版图面积,人均耕地却不足一亩山地。亘古不变的玉米——土豆耕作模式难以维持山民起码的温饱。改革开放十多年了,全镇农民人平收入不足四百元,全镇两万多山民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
  1989年底,巡检镇党委书记再度易人——土生土长的巡检镇人饶明达被县委从荣获全县“十面红旗”的雷坪乡调回巡检。饶明达回乡当了一把手,深深了解饶明达的乡亲们高兴了,心想,这回巡检人有希望了!但不知他这次回来是扎根还是中转?面对家乡的贫困状况,面对家乡父老乡亲们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饶明达动了真情,解放几十年了,可是乡亲们仍然在饥寒交迫中苦挣扎,作为一名党的基层领导人,他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他迎着干部群众热切期盼的目光,在全镇党员干部大会上坦诚地表态:“作为党员干部,升降去留一切服从组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改变家乡贫困状况,我是不会离开巡检的!”决心是下了,但要让这个既不靠城,也不靠海,既无区位优势又无资源优势的类似边城的深山小镇脱贫致富谈何容易!饶明达开始重新审视家乡的贫瘠山地。他认为,巡检必须走一条符合自己特点的路,把劣势转换为优势。首先要改革那种“包谷+土豆”的传统种植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当时的舆论导向正在宣传“把农民推向市场,让农民什么值钱种什么”。饶明达在党委会上提出:“农民走向市场是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我们应引导农民逐步适应市场,帮助他们科学地选择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具体措施,而不是简单地将农民推向市场。”
  “引导农民走出传统农业的贫困,科学调整山区农业产业结构是我们党委的重中之重!”在饶明达引导下,镇党委一班人发动群众以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围绕“到底什么是巡检的优势?巡检产业结构调整之路到底怎么走?”展开热烈的讨论。深思熟虑之后,饶明达把大家的目光逐渐引到他关注已久的一种灌木——桑蚕上来。巡检历史上有植桑养蚕的悠久传统,但是长期以来这优势并未引起人们重视。只有懂行的老太太们养两张蚕纸卖了丝换油盐,要一下子把强镇富民的“宝”押在这小虫身上,大家都还是感到有点“玄”。因为巡检人历史上吃过不少盲目跟风的亏。当年一些领导不顾实际,盲目掀起“苎麻热”、“长毛兔热”、从京郊引种“板栗热”等,结果劳民伤财,阴影至今还笼罩在巡检人心头。饶明达提出将桑蚕作为支柱产业的想法并非凭一时兴致。当年父亲曾用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感人诗句引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