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道德经注解(震阳子)-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戮褪橇耍伪厝恢恢厣兀咳酥厣薹窍朐谑郎献鸸螅恢兰涞淖鸸蟛⒉蛔鸸蟆D闹鸬拦蟮率┑掠谌耍俗匀蛔鸸笪摇H怂淙蛔鸸笪遥矣植痪庸Σ皇训隆J谷思炔荒芄笪遥荒芗遥拍苡涝蹲鸸竽兀 
  黄真人云:道无名也,无名即无极,所谓清空一气,天地人物公共生生之本。以其非有非无不大不小,无物不包涵遍覆,故曰“大道”。德者,万物得天之理以成性,得地之气以成形。万物各得其所得,无稍欠缺者,故曰“大德”。道即万物所共之太极也。德又万物各具之太极也。是故万物资生,本太极之理,一元之气, 潯┟致凇。蘧尴肝抟裕焕荡说酪陨6辛槭裘跹糅评碛谄渲校赵挛有谄淠凇S腥绮菽救唬赵轮ⅲ曷吨螅靡耘嘀财浔靖羌吹郎滦笾病M蛭锏盟蜓籼杖郏级衅迷虺尚巍S墒乔弊贪党ぃ粘湓掠顺善湮耍锍善湮铮旨次镄沃瞥芍病Nㄆ渖惨缘溃钜惨缘拢蛭锼浞苯晕抟怕且酝蛭锬灰缘牢穑缘挛笱伞8堑牢酥恚堑涝蛭抟宰噬5挛钗镏堑略蛭抻稍绦睢5乐鸬挛螅稳绾酰咳唤宰蕴於冢蛭镂担淮课烊恢械溃奘略熳髯阅芎系隆H艋蚴怪蛎3H缡牵抟幻闱坎还樽匀徽摺J堑酪玻蔚酪玻刻斓卮笾兄琳荆ト顺上沙煞鹬なコ烧嬷病S藿鹣烧撸岬擂捎扇朐眨渴且阅裼谛椋掀谀P槲拗剩校辉嫫鲅桑思吹乐病5兰壬樱谑侵卵诰玻〔挠诙徽嬖诒В蛳笙炭眨2俪4妫鹜鹬蛐畹掠谢印H凰称涞蓝虻辣厝粘ぃ蚱涞滦钪虻卤厝沼R猿ひ杂涛镏┟敝常坏角锪俣墒煊衅谝病7颉〉兰瘸汕沂欤绱硕浼湟匝愿玻制裼幸煊谌嗽眨恳还春跷葱沃酰春醪欢娑选>恐泻紊科渖玻恍槲拗栽耍矣趾紊校乙晕泻酰克溲羯颍谠颂祛福馔贫繁朴形病6咳巫匀唬廖揆嫘淖饕猓谄浼史俏皇颜哽#恳源诵薜溃虻乱娼廊粘ぃ匀辉旎谑郑斓赜绦摹K渫虮涞鼻埃嗖荒苈椅矣兄髦亟蟆4瞬辉字资び谠滓玻巧钋以吨略眨俊
  此言修士能盗天地之元气以为丹本,而后生之育之蓄之长之,以还乎本来之天,即得道矣。然欲盗天地之元气,须先识天地之玄关。玄关安在?鸿蒙未判之先。天地初开之始,混混沦沦之中,忽然感触真机自动,此正元气所在也。而修炼者必采此以为丹头,有如群阴凝闭万物退藏,忽然冬至阳回,即道生矣。由是成性存存。温养于八卦炉中,久久气势充盈,一如夏日万物畅茂,即德蓄矣。物生既盈,花开成实,一如秋来之万宝告成。其在人身,养育胎婴,返转本来面目,即成之熟之矣。物既成熟,仍还本初。一如冬日之草木成实叶落归根,还原返本。易云“硕果不食,又为将来发生之机。”其在人生,三年乳哺九载面壁,炼就纯阳之体。实成金色法身,必须养之覆之,而后可飞空走电。然下手之初岂易臻此,必万缘齐放片念不存,空空洞洞静候阳生。虽然其生也,原来自有而不可执以为有。即用升降之术进退之工,未免有为。要皆顺气机之自然,而无一毫矫强,非有为而不恃所为耶?至德日进道日长,而文武抽添沐浴封固,无不以元神主宰其间。此有主而无主,无宰而有宰存焉。如此修道,是否道深且远哉?故曰:“玄德”。道相济云:放眼风花付世流,吾人名利何须求? 
      静中见澈本来面,一片春光到处游。  
有此玄德,即得玄关矣。《易》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既知道义之门,是知其窍也。要之,三教的圣人无不从此而出,曰逆户,曰玄关,曰玄牝,皆指此地也。至于初步的功夫,曰退藏于秘,下丹田会阴处也。曰北斗里藏身,曰真人潜深渊,简单说就是凝神入气穴这一事耳。得其门而入,安身立命有所依焉。不明此窍胡乱摸索,到底不能成功。故《道德经》第一章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今之学道者多,而识此窍者不可多见。是以知其真后,可为形神俱妙之高真。如能继续道统者,重整全真的门墙,学者欲得此窍不难。必须致虚极守静笃,神气相抱,凝神于下丹田。我使性光久久凝照,暖气一生此窍劈矣。趁其劈时,凝神于动处,则玄关窍开矣。此即吾身之活子时,用子进阳火,午退阴符之功,采药归炉,以文火封固。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久而久之,方能成漏尽一通。但既得此窍而后,须常潜藏于内,离了此窍即是离道也。故《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即指此事。此何故也?一离开此窍,则神驰矣,神驰就是火寒。丹经云:“玉炉常使阳温暖,金鼎莫叫火微寒。”能知此意,方可言道。否则一暴十寒,直与凡发夫一样,安能脱得生死关头耶?语虽浅薄,尚可深慰,慎勿虚度岁月。 
  诗云:大道无形尚易求,静观法水自然流。 
     阴阳何处即玄关,下手功夫在双眸。 
  又云:放下此处神自安,事来事去任自然。 
     但从由孤引真我,莫问白云日变迁。 
  震阳云:此章是道祖的道德观。他老人家看来,大道是生长万物的,德是养育万物的。但道与德并不干涉万物的生长繁殖,而是万物体乎阴阳交配的自然生成造化。那么道生万物德育万物的,不以为己有,不以为有功而自居,这才是最深远的“道”和“德”呢。而万物之生成造化,正是体大地之环境与气候而有差异之不同,更接受大自然之寒暑变化。万物逢春不得不生长,万物逢秋不得不成熟归藏。此春生秋杀道之理也,诚乃万物法地,地法天,天法大道之自然耳。 
  震阳赋云:道生德育物形成,道尊德贵有始终。 
       始终终始无今古,道法自然玄德盈。 
       妙夺阴阳人最灵,盗得元气可长生。 
       识得乾坤玄奥理,一真在抱万象空。                    
第五十二章 归元 
  太上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字解' 兑是口,殃是祸。 
  '章解' 天下的一切有个起源,为天下的母亲,人要寻着这本源。既然能得他母亲,就能知道他的儿子。既然知道他儿子,又要返回守他的母亲。这样能返本还原,就是没了身也不危险。怎样守母呢?塞住口,闭了门,不使精神外泄,一辈子不用勤劳,自然功成。要是开了口,求着成事,一辈子不能救。能以见着极微小的起头称为明。守着极柔的母亲称为强。用这散出来的光,再敛回归到本然的明上。不要流连而忘返,留下一身的祸,这样称为习用真常的道。 
  '演说' 江圣云:此章是《易》上所说“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的道理。因为先天生后天是顺生的,顺流而下不免有了穷尽,所以要逆而返回先天。但先天既生后天,先天便无用。譬如母既生子,其母已老。必使其子母合一,才能复还本来面目。此章上说:“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是从先天本源上寻着后天,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是用后天以返先天。塞兑闭门,是返还先天的法。就是孔子说给颜子的“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道经说的“六根清净”,即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佛经说的“无眼耳鼻舌身意”,这样才能从有生归到无生,真常不变了呢。 
  黄真人云:金丹一物,岂有他哉?只是先天一元真气。古人喻为真铅,为金花,为白雪,为黄芽,为白虎,初玄之气,种种喻名,总不外乾坤交媾之后,乾失一阳落于坤宫。坤得此乾阳真金之性,遂实而成坎。故丹曰“金”者,盖自乾宫落下来的,在人身中谓之阳精,此精虽在水府,却是先天元气,可为炼丹之母。修士炼药临炉,必从水府逼出阳铅,以为丹母。故曰:“一身血脉总皆阴,一物阳精人不识。”此个阳精不在内不在外,不入六根门头,不在六尘队里,隐在形山。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却又生生不息,是人身之真种子,大根本也。一己阴精,不得先天阳铅以为之母,则阴精易散,无由凝结为丹。是以古仙知己之阴精难擒易失,不能为长生至宝。乃以真阴真阳,二八初玄之气,同类有情之物,烹炼于鼎炉。然后先天真一之气,至阳之精,从虚极静笃恍惚杳冥时发生出来。此丹母也,亦母气也。用阳火以迫之,飞腾而上至泥丸。与久积阴精混合融化,降于上腭化为甘露,此阴精也,亦号子气。由是降下重楼,倾在神房,以温温神火调养此先天真一之气,至阴之精。此即太上曰“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复守其母。”始也,母恋子而来,继也,子恋母而往。终则子母和谐两相育,阴阳反复以同归,虽没身无殆也。从此确守规中,一灵内蕴,务令内想不出,外想不入。缄口无言六门紧闭,绵绵密密不贰不息。勿助勿忘有作无作。若勤不勤,如此修身,金仙证矣。否则有济于外图,先已自丧其内室。所谓开口神气散,意乱火功寒。重于外者轻于内,命宝已失命根何存,故终身不救也。人能塞兑闭门保精裕气,母气子气合化为丹。古云:“元始天王悬一黍珠于空中,似有非有似虚非虚,唯默识心融者乃能见之。”小莫小于此丹,能见者方为明哲之士。当其阳气发生,周身苏软如绵,此至柔也。能守此至柔之气,不参一意不加一见,久之自有浩气腾腾凌空贯日,故守柔曰强。然下手之初,神光下照于气海。继则火蒸水沸金精焕发,如潮如火如雾如烟。我当收视反听,护持其明,送归土釜,仍返我先天一气。小则却病延年,大则成仙证圣。身有何殃可言哉?不然老病死苦转眼即来,能不痛也?要皆人自为之,非天预为限之也。夫人既不爱道,独不爱身乎?切勿自遗身殃,后悔无及。此为真常之道,唯圣人能袭其常不违其道,故日积月累而至于神妙无方变化莫测。语云:“有恒为作圣之基,虚心实载道之器。”人可不勉乎哉?此言真阳一气,原从受气生身之初而来。人之生,生于气,气至重哉!试思未生以前,难道无此气乎?既死而后未必遂灭。此气所谓先天一气,悬于太空之中。有物则气在,无物则气还空。天地间举凡一切有象者,皆有生灭可言。唯此气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至神至妙者也,故为天下万物生生不息之始气。学道人知得此个始气,则长生之道可得,而神仙之位可证焉。夫神仙亦无他妙,无非以此阳气留恋阴精,久久烹煎则阴精化为阳气,阳气复还阳神。所谓此身不是凡人身,乃是大罗天上大仙真。倘若孤修寡炼此一物,焉能形神俱妙合道真?故火候到时,金丹发相,自然口忘言,舌忘味,鼻忘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谓丹田有宝,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