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家风 作者:肖伟俐-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译,1937年3月,任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参与筹备、出版中共中央政治理论刊物《解放》周刊。1938年初至1942年初,在香港设立八路军办事处,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2年在韶关被捕,先后被关押在江西马家洲集中营、重庆渣滓洞等地,1945年6月被选为第七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1946年1月获释后,历任中共南方局委员、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新华社社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廖承志长期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的统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半个世纪以来,他在反对侵略势力、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成为著名的国际和平战士。在发展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中日两国友好关系,促进中日邦交正常化方面,他所做出的特殊贡献尤其具有重大影响。他历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中苏友好协会理事、副会长,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外交协会理事,政务院(国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主席,华侨大学校长,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外交部顾问,北京外国语学院院长,外交部党组副书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全国侨联名誉主席,中日民间人士会议中方委员会主任,宋庆龄基金会顾问。第七、八、十、十一、十二届中共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四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六届人大主席团成员并获国家副主席提名,第一届政协委员、常委。1983年6月10日在北京逝世。
胸中有丘壑 无私天地宽
  一
  暮春时节,柳暗花明。
  我们在北京朝阳区的一个很普通、很平民的小区里,寻找着廖承志的女儿廖茗(笃笃)。廖承志夫妇生育了四男三女,廖茗是他们的第三个孩子。她有一个独生女儿,已经成家立业了,这一天正好是母亲节,女儿就把廖茗接到家里来孝敬孝敬,这样我们的采访就在她女儿家里进行了。
  因为路上堵车,我们稍迟到了几分钟。按响了门铃,一位朴素而清瘦的女士,应声开门。她就是我们要专访的人物:廖承志的女儿廖茗。
  翻开中国近代史,人们会惊讶的发现,廖承志一家是一个特殊且富有传奇色彩的革命家庭,一个多世纪以来,廖承志一家三代出了5位革命家。
  廖承志的祖父廖竹宾:是反清革命志士,早年参加了当地反清的“三合会”,并参加了旨在推翻清王朝的“三合会起义”。
  父亲廖仲恺:早年跟随孙中山,献身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先后参加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反袁护国斗争,以及两次“护法”运动。他力主“国共”合作,最后,倒在了国民党右派的枪下,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母亲何香凝:1905年加入同盟会,是最早的女会员。她曾是孙中山的战友,又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朋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她是一位受人敬仰的杰出女性,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赞誉她“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
  廖承志: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少年丧父,后随母投身革命,他先后坐过7次半牢。头4次是在外国,3次在日本,一次在荷兰。后两次是在国内被国民党逮捕的。在参加过红军长征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只有他是带着手铐走完长征的。
  廖承志的姐姐廖梦醒:1931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精通日、英、法语,被誉为“红色翻译家”。
  一个不恋富贵,不求权势,前仆后继,矢志革命的家庭,这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并不多见。
  新中国成立后,廖承志一家先后又出现了三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何香凝曾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曾担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和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的儿子廖晖则是现任的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在新中国的史册里,祖孙三代人同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廖家也是惟一。
  一串闪光的名字,一个奋斗的家族,翻看廖家的历史,的确令人肃然起敬,他们一家人的革命历程跨越了中国反封建反压迫的民主革命时期,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论是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曲折坎坷的建设时期,他们为国家的富强和民主而奋斗的足迹,始终没有停止过,他们追求理想的信念,从没有动摇过。不管国事怎样变幻,家庭如何沉浮,但是,爱党、爱国,争取民族解放、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是为家传,代代相习,不曾中断,成为这个家族奋斗的主旋律。
  廖家一部家庭奋斗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国现代革命史,这一点在当今中国无人能出其右。
   二
  金陵无限好,来到正清明;
  信笔纪心事,鲜花唁老亲。
  1983年4月清明节,75岁的廖承志最后一次来到南京钟山南麓天堡城下为父母亲扫墓,这是他每年的必修课,同时,他也写下了他生平所作的最后一首诗,一个多月后,廖承志在北京驾鹤西去。
   四
  廖承志和蒋经国是当年被人们称为“国民党三大公子”中的两位,相同的是,二人都是名门之后,都承继着前人的荫育和志向,不同的是,二人所走的道路同中有异:身为国民党元老之后的廖承志是先入国民党,后入共产党,并从此一生跟共产党走,百折不回。而蒋经国则相反,他是先入共产党,再入国民党,在苏联还曾宣布与蒋介石断绝父子关系,但是后来则背离了共产主义信念,并“世袭”了“蒋家王朝”的天下,在台湾继蒋介石之后接任“总统”。但有一点他还是值得后人敬重的,那就是他始终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反对台独。
  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写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
  时隔58年之后,廖承志像他的父亲廖仲恺一样,尝试着再次开启国共合作的大门,一封公开信,一颗赤子心,言及理至,语近情出。廖承志上承父意,下表民情,于公于私,合情合理。国共两党捐弃前嫌,携手振兴民族大业,应该说这是他父辈的愿望所系,也是民族的福祉所在。
  公开信一气呵成,举世震惊,有人评论说:“此信写得文采斐然,古风扑面,温润感人,丝丝入扣,确实令人印象极深。不仅如此,廖承志的行文不但展现了共产党强大的政治力量,也以同窗兄长的口吻对蒋经国予以鼓励和劝慰,有相当程度不可替代的私谊力量。”
  文章发表后,经过几年多方努力,蒋经国终于放弃了“三不”政策,开放了对祖国大陆的探亲旅游,迈出了打破两岸阻隔的第一步。
   五
  廖家是有名的忠孝之家,廖承志则是有名的孝子。
   
“百行孝为先”,为国尽忠,为家尽孝,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每个中国人从他步入社会的那天开始,就接受着这个标准的检验,在“国”与“家”的轮回中,经历着道德和理想的拷问,出则忠于国家,入则孝敬父母,这是为人之道,也是事国之经。
  其实,孝子廖承志对自己的孩子要求是很严格的,廖晖早年在哈军工上学时,廖承志要求他和其他学员一样,严格遵守学院的规定,不得有任何特殊。但是,何香凝这位奶奶却十分疼爱孙子。她有时会给孙子悄悄地送点零食,廖晖遵照父训和校规,不敢收奶奶的东西。后来学校知道后,变通了一下,允许他收下奶奶给的东西,但是应该和同寝室的同学一起分享。这一下,同屋的可沾了光了。
  一次,外孙子于砚文在家里对炊事员老梁发脾气,此事让廖承志知道后,他严厉地批评了于砚文,并要求于砚文写一份检讨,并且要送给他看,经他认可才成。经过三次修改,于砚文的检讨终于被通过了。接着,廖承志亲自带着于砚文来到炊事员老梁的房间,让孩子当着老梁的面,大声朗读自己写的检讨书,得到了梁爷爷的原谅。
  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
   六
  忠孝传家,书画继世。母子同绘,举世罕见。
  1995年5月13日,何香凝美术馆经中央批准兴建,1996年3月1日动工,1997年4月建成,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了馆名。
  美术馆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它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也是继中国美术馆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现代博物馆。
  长征途中,廖承志的绘画才干,曾救过自己一命。同时,廖承志还在沿途画了许多肖像和风景,其中就有朱德和刘伯承和其他革命者的肖像画,只可惜,这些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现在都已失落,否则该是多么好的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啊!
  擅长绘画的廖承志也喜欢以画“言志”,以画“励志”。1979年5月,他率“中日友好之船”代表团访问日本时,为中日友好议员联盟滨野清吾会长创作了一幅《自画像》——熊猫。这只“熊猫”却不一般:它双脚直立,挺胸凸肚,双手交叉着放在腹部,笑容可掬,俨然一位和平友好的使者。这是廖公,这就是世界人民友好使者的“中国形象”!
  在采访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虽然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难,但是这个家庭始终保持着一种民主、开明、快乐、和谐的气氛,而支撑这种温馨的基础就是浓浓的亲情。
  众所周知,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天然细胞,既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又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和缩影。对于家庭所有成员来说,它也是一个小社会,其成员之间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各自的习惯、志趣、品格、气质、作风相互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激荡砥砺,很容易形成一种共同的理想、志趣、品质、人格、信仰,并世世相袭,代代相传,成为一个家族世代传承和恪守的传统习惯,这就是家风。
  从古到今,家风好,则人心正,父母慈,儿女孝,婆媳睦,妯娌和,子孙贤;家风不好,则父母恶,子不肖,孽孙生。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家族中世代为官,司马氏家族流传的一首传家诗很有特点,足以为鉴:
  诗书是家魂,
  俭廉是福根;
  不出骄奢儿,
  司马运长存。
end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