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译林-2006年第3期-第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鲁莽的,同时又是十足孩子气的举动报以同情。 
  此外;他似乎运气颇佳;每次落难总能绝处逢生,逢凶化吉。他做事机敏,还重感情,珍惜友谊。他大胆跑出去看升起的太阳,从而挑战了蝙蝠部落的“价值观”。他的行为不仅没有受到尊敬和欢呼,反而遭到了部落的排斥和冷落,还差一点被交给猫头鹰作祭品,这使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小不点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他道德与精神层面上的探索和寻求,在经历种种危难而终于达到目的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潜在力量,成为一个真正的勇敢者,“发展并成长”。 
  还有那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食肉蝠钩子,作家只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了这个角色的性格,一个面容可憎、意念狂乱、走火入魔的邪教徒,令人甚至他的同类都毛骨悚然的一个嗜血的蝙蝠杀手形象,多侧面地描绘了他狡猾、奸诈、善变的性格特征。 
  即使是非主角人物,作者也总不忘用点睛之笔来进行描写:如慈爱的母亲埃瑞儿, 小不点的探险伙伴玛丽娜,常欺侮他的另一只新生的蝙蝠奇努克,充满了神秘色彩的部族长老菲得,以及白化蝠法师。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和周围熟悉的人的影子。奥培尔具有不凡的语言能力。他的描述十分生动,对话尤其出彩,自然而又符合人物的个性,可以说达到了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他善于运用艺术的夸张去突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以众多逼真的细节和人物自己的习惯动作、姿势用语去凸现他们的内心世界。 
  曲折离奇的情节是小说的魅力所在。奥培尔可谓是驾驭情节的高手,他善于利用变化多端的情节设置悬念,继而借助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小说通篇节奏飞快,并采用了“且听下回分解”的延宕手法使得情节跌宕起伏,悬念扑朔迷离。 
  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是小不点使用苦肉计的描写:小不点强迫自己吞下同类的肉以骗取食肉蝠钩子与同伙斯诺伯的信任,乘机用药麻醉了他们,从而与玛丽娜得以逃脱。一方面小不点要防备钩子和斯诺伯识破他的计谋,另一方面又要面对玛丽娜的怨恨和她不理解、不合作的态度,称得上是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但更重要的,恐怕是作者在充满活力想像的有趣故事中,借助幻想形象和荒诞情节来折射社会生活的创作方法,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严肃的主题。在这些童话幻想中融入了现实的内容和作家的生活体验,将叹为观止的幻想色彩与青少年所遇到的问题加以结合:自尊、独立、人际关系以及道德上进退两难的问题,学会区别对与错、朋友与敌人、善与恶。学会自己存活,期望能够绝处逢生,在逆境中奋进,为自己开辟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就是这本书所要阐述的道理。尽管主人公在探索过程中遭遇到了重重困难和挫折。 
  我们知道,儿童文学与成人作品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它必须给孩子们一种信心,不论过程有多么惊险、困苦,结果一定是光明的,布鲁诺·贝托海姆在他的有关童话研究的《使用法术》一书中对此做了精辟的分析。一方面他表示童话幻想故事之所以更适合儿童是因为它们圆满地解决了难题,这使得孩子们会坦然地和故事中的人物一起经历痛苦和艰辛,并建立起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另一方面,他直言不讳地对安徒生的一些比较接近近代生活的童话进行了批评。他认为像《小美人鱼》、《坚定的锡兵》这些童话“虽然感人,但是特别哀伤”,不能给小读者们一种安慰的情感,不能给孩子们带来信心。而大多儿童文学的作家似乎和贝托海姆的观点一致,努力使自己的小说有一个积极正面的结局,使孩子们阅读后存有一些希望,从而帮助他们信心十足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惊险小说的结局,多半是正义战胜邪恶,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的结局,也是大部分读者希望看到的,符合他们的心理期待。少量惊险小说的结局,正义没有战胜邪恶,坏人逃脱了应有的惩罚,则可能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对一些阴暗面的揭露更为深入而彻底。 
  本书也不例外。靠着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以及一贯的运气,小不点和玛丽娜成功地摆脱了魔王钩子与同伙斯诺伯的追杀,并且使斯诺伯被雷雨云烧成了灰烬,而钩子也遭到了重创,暂时不会对他们构成威胁了,而他们也平安地飞到了冬季的栖息地。但这并不是靠他们自身的力量来做到的,而是多少有着幸运女神的眷顾,这就给了读者很大的想像空间,来年当它们再次迁徙北上的时候,还会遇到类似的险阻吗?作者在这里把儿童文学的两种惯常结局很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一方面他们成功地完成了这次壮举;另一方面,钩子并没有死,并随时准备着卷土重来; 这为下一部小说埋下了伏笔。 
  该书还诉诸了人的普遍情感:率真的友情,恋家思乡之情,离情别绪,对外面精彩世界神往时内心的躁动不安,以及沉醉在自然界恬静美妙中的怡然自得的满足之情,它教会人们学会正视人生的挫折;勇敢积极地生活。 
  此外我们在文中还不难看到,除了它继承了探险类故事一贯的惊险、新奇外,其对动物习性的科学、细致的描述,使得它也可以作为一部科学教育作品,更难得的是它能够将二者如此和谐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作者采用多视角叙述和拟人化手法;并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许多动物学的知识,使孩子们对蝙蝠的生活习性、特点有了详尽的了解。 
   
  三 
   
  《银翅蝠》是《蝙蝠的故事》三部曲的第一部,后两部《日翅蝠》和《火翅蝠》同样精彩。 
  《日翅蝠》更加扣人心弦。故事的情节在两种流派间转换:惊险的叙事幻想小说的英雄主义传统和单调的科幻小说反面乌托邦的形式。一开始是继续不断的寻父探险历程,小说渐渐进入了一种对反面乌托邦世界假冒的天堂的描述。当小不点和朋友们发现自己困于人造的丛林中——预示着不祥的人类的建筑,在这里允许蝙蝠们看太阳,他们的生理需求得到了满足,但这是有代价的。人类的军队利用蝙蝠达到恐怖的试验目的。人类世界正在进行战争,蝙蝠们被改造成爆炸装置向南方发动攻击。故事到了这里,小说的风格又转为惊险的叙事幻想小说,小不点一行发现他们自己在与玛雅神话中的狂热的食肉蝠罪恶社会进行斗争。蝙蝠、猫头鹰、老鼠们孤注一掷,联合起来反抗食肉蝠王钩子将他们集体活活献祭,毁掉太阳,主宰世界的阴谋。黑暗与光明,善与恶的斗争是史诗般的壮烈。当然小不点不可能像亚瑟王或希腊英雄那样单打独斗地拯救这个世界;他必须在各类物种的合作结盟中发挥作用,支撑这个情节的基础就是层层蝙蝠的自然发展史,幻想的宗教信仰以及玛雅文明和神话的因素。小说的叙述丰富多彩,和谐统一,既具有神话的神秘感,又具有当代生活的气息。 
  《火翅蝠》2002年在加拿大销量超过《哈利·波特》名列第一。 
  在一场可怕的地震中,老树洞一个通向地下世界的通道打开了,格利芬,一只新生的银翅蝠被吸进了地下世界,然而格利芬找到了许多展现英雄主义的机会。作为在一个完全被亡者占据的国土上惟一活着的蝙蝠,他选择了大胆的同伙卢娜,之后加入到一伙三教九流的“朝圣者”的队伍当中,前往一个生命女神夜精灵允诺的可以复活的险恶的地方。小不点,格利芬的爸爸很快就意识到他的儿子被吸到了由玛雅蝙蝠神卡玛宙斯创建的地下世界,意识到永远也不想再见到的死敌,凶猛的食肉蝠钩子也在寻找格利芬。尽管钩子已死,被困在地狱,但如果他偷取了陷在地狱里的活物的生命就可以重生。小不点便开始了最危险的行程去救他的儿子。小不点在死亡的阴影里踯躅,他知道他必须尽快找到格利芬,救出时刻受死亡威胁的儿子。传说中讲如果活着的生物失足跌入亡者的国度,过不了多久,就会被夺去生命。关键是谁会先找到格利芬?谁能活下来经历那危机四伏、险情迭现的征程,重返地面世界。在这部动人的小说里,奥培尔创作的故事会得到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共鸣。它是一部极为惊险的幻想冒险童话,是生者与死者的较量。二者都在为生命而斗争。《火翅蝠》的结局是悲壮的,小不点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儿子的重生。 
  (胡慧峰: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邮政编码:510090) 


屠格涅夫:“您徒然谈论我的幸福!”
[俄罗斯]鲁斯兰·基列耶夫 著 吉 琛 译 
  1889年秋天,别廖夫县城的修道院里住进一位戴眼镜的有点臃肿的老妇人。是什么把她送到了这里?信仰?顺从?也许,是绝望和疲惫? 
  不如说,几者都有……过了两个月修道院生活,这位修女给兄弟写信说:“无论我在何处安身,无论我怎么试着生活,仍然没有结果。无论在什么地方,我的事都不顺手,而在这里我感到一切都了结了。”“我试图拒绝引诱我的一切——听音乐,读不需要的书,会见各种不需要的人,进行空洞的谈话,甚至对我女儿的事务和生活感兴趣的习惯……所有这一切都以其内在的生命妨碍我生活。” 
  已经过了一个多世纪,这些信件没有遗失,它们保留在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国家纪念馆内,因为在生命的暮年住进修道院的女人是《战争与和平》的作者的亲妹妹。她正是向他作了自白。 
  在中篇小说《少年》中妹妹玛莎用的是柳芭奇卡的名字。“柳芭奇卡个子不高,因为佝偻病,她的腿至今还是内八字,腰部也很难看。她身上漂亮的只有眼睛,这双眼睛确实很美,又黑又大,带着一种捉摸不定的令人愉快的傲慢和天真的表情,不能不引人注意。柳芭奇卡在一切方面都很纯朴、自然……总是直视着人。有时候她那又黑又大的眼睛目不转睛地久久停留在某个人身上,为此她都要挨骂,说这样不礼貌。” 
  1854年秋天,《现代人》杂志发表了《少年》,当时托尔斯泰在基什涅夫,但是有人留心看到了,想让他妹妹也读读兄长的作品。这人是他们庄园的邻居。他从自己领地写信给玛里娅·尼古拉耶夫娜的丈夫:“阁下,现寄给您《现代人》,上面刊有您夫人兄长写的中篇小说《少年》。我想,这会使你们感兴趣的。我早就希望跟你们相识……” 
  过了一星期他们认识了。邻居给托尔斯泰家的人,特别是年轻的女主人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她给大哥尼古拉写信说,“这是个纯朴的人。他是瓦连卡(玛里娅·尼古拉耶夫娜的女儿)的好朋友,与她一起做无谓的琐事,玩纸牌卦。”而尼古拉又把这一切告诉了第第列夫,还用法语补充说,“玛莎不了解世界,对屠格涅夫这么个聪明人,她完全可能弄错了。” 
  屠格涅夫!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就是托尔斯泰家的邻居。他对《童年》、《少年》赞赏备至,既然不能见到作者本人——他预言作者在文坛会有远大前程——就渴望着哪怕是看一眼作者的亲人。 
  发现托尔斯泰的是《现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