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周国平自选集-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幸运者对别人的不幸或者同情,或者隔膜,但是,比两者更强烈的也许是侥幸:幸亏遭灾的 不是我!
  不幸者对别人的幸运或者羡慕,或者冷淡,但是,比两者更强烈的也许是委屈:为何遭灾的 偏是我!
  不幸者需要同伴。当我们独自受难时,我们会感到不能忍受命运的不公正甚于不能忍受苦难 的命运本身。相反,受难者人数的增加仿佛减轻了不公正的程度。我们对于个别人死于非命 总是惋叹良久,对于成批杀人的战争却往往无动于衷。仔细分析起来,同病相怜的实质未必 是不幸者的彼此同情,而更是不幸者各以他人的不幸为自己的安慰,亦即幸灾乐祸。这当然 是愚蠢的。不过,无可告慰的不幸者有权得到安慰,哪怕是愚蠢的安慰。
  我相信人有素质的差异。苦难可以激发生机,也可以扼杀生机;可以磨炼意志,也可以摧垮 意志;可以启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扬人格,也可以贬抑人格,全看受苦者 的素质如何。素质大致规定了一个人承受苦难的限度,在此限度内,苦难的锤炼或可助人成 材,超出此则会把人击碎。
  这个限度对幸运同样适用。素质好的人既能承受大苦难,也能承受大幸运,素质差的人则可 能兼毁于两者。
  佛的智慧把爱当作痛苦的根源而加以弃绝,扼杀生命的意志。我的智慧把痛苦当做爱的必然 结果而加以接受,化为生命的财富。
  任何智慧都不能使我免于痛苦,我只愿有一种智慧足以使我不毁于痛苦。
  如同肉体的痛苦一样,精神的痛苦也是无法分担的。别人的关爱至多只能转移你对痛苦的注 意力,却不能改变痛苦的实质。甚至在一场共同承受的苦难中,每人也必须独自承担自己的 那一份痛苦,这痛苦并不因为有一个难友而有所减轻。
  一个人经历过巨大灾难的人就好像一座经历过地震的城市,虽然在废墟上可以建立新的房屋 和生活,但内心有一些东西已经永远地沉落了。
                         


     
 

       :       >       
人得救靠本能
       
周国平 
  习惯,疲倦,遗忘,生活琐事……苦难有许多貌不惊人的救星。人得救不是靠哲学和 宗教,而是靠本能,正是生存本能使人类和个人历尽劫难而免于毁灭,各种哲学和宗教的安 慰也无非是人类生存本能的自勉罢了。
  人都是得过且过,事到临头才真急。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仍然不知道疼。砍下来,只 要不死,好了伤疤又忘疼。最拗不过的是生存本能以及由之产生的日常生活琐事,正是这些 琐事分散了人对苦难的注意,使苦难者得以休养生息,走出泪谷。
  我们不可能持之以恒地为一个预知的灾难结局悲伤。悲伤如同别的情绪一样,也会疲劳,也 需要休息。
  以旁观者的眼光看死刑犯,一定会想像他们无一日得安生,其实不然。因为,只要想一想我 们自己,谁不是被判了死刑的人呢?
  许多时候人需要遗忘,有时候人还需要装做已经遗忘我当然是指在自己面前,而不只是 在别人面前。
  身处一种旷日持久的灾难之中,为了同这灾难拉开一个心理距离,可以有种种办法。乐观者 会尽量〃朝前看〃,把眼光投向雨过天晴的未来,看到灾难的暂时性,从而怀抱一种希望。 悲观者会尽量居高临下地〃俯视〃灾难,把它放在人生虚无的大背景下来看,看破人间祸福 的无谓,从而产生一种超脱的心境。倘若我们既非乐观的诗人,亦非悲观的哲人,而只是得 过且过的普通人,我们仍然可以甚至必然有意无意地掉头不看眼前的灾难,尽量把注意力放 在生活中尚存的别的欢乐上,哪怕是些极琐屑的欢乐,只要我们还活着,这类欢乐是任何灾 难都不能把它们彻底消灭掉的。所有这些办法,实质上都是逃避,而逃避常常是必要的。
  如果我们骄傲得不肯逃避,或者沉重得不能逃避,怎么办呢?
  剩下的惟一办法是忍。
  我们终于发现,忍受不可忍受的灾难是人类的命运。接着我们又发现,只要咬牙忍受,世上 并无不可忍受的灾难。
  古人曾云:忍为众妙之门。事实上,对于人生种种不可躲避的灾祸和不可改变的苦难,除了 忍,别无他法。忍也不是什么妙法,只是非如此不可罢了。不忍又能怎样?所谓超脱,不过 是寻找一种精神上的支撑,从而较能够忍,并非不需要忍了。一切透彻的哲学解说都改变不 了任何一个确凿的灾难事实。佛教教人看透生老病死之苦,但并不能消除生老病死本身,苦 仍然是苦,无论怎么看透,身受时还是得忍。
  当然,也有忍不了的时候,结果是肉体的崩溃死亡,精神的崩溃疯狂,最糟则是人 格的崩溃从此萎靡不振。
  如果不想毁于灾难,就只能忍。忍是一种自救,即使自救不了,至少也是一种自尊。以从容 平静的态度忍受人生最悲惨的厄运,这是处世做人的基本功夫。
  张鸣善《普天乐》:〃风雨儿怎当?风雨儿定当。风雨儿难当!〃这三句话说出了人们对于苦 难的感受的三个阶段:事前不敢想像,到时必须忍受,过后不堪回首。
  人生无非是等和忍的交替。有时是忍中有等,绝望中有期待。到了一无可等的时候,就最后 忍一忍,大不了是一死,就此彻底解脱。
  着眼于过程,人生才有幸福或痛苦可言。以死为背景,一切苦乐祸福的区别都无谓了。因此 ,当我们身在福中时,我们尽量不去想死的背景,以免败坏眼前的幸福。一旦苦难临头,我 们又尽量去想死的背景,以求超脱当下的苦难。
  生命连同它的快乐和痛苦都是虚幻的这个观念对于快乐是一个打击,对于痛苦未尝不是 一个安慰。用终极的虚无淡化日常的苦难,用彻底的悲观净化尘世的哀伤,这也许是悲观主 义的智慧吧。
  对于一切悲惨的事情,包括我们自己的死,我们始终是又适应又不适应,有时悲观有时达观 ,时而清醒时而麻木,直到最后都是如此。说到底,人的忍受力和适应力是惊人的,几乎能 够在任何境遇中活着,或者死去,而死也不是不能忍受和适应的。到死时,不适应也适 应了,不适应也无可奈何了,不适应也死了。
                         


     
 

       :       >       
金钱与生命
       
周国平 
  有钱又有闲当然幸运,倘不能,退而求其次,我宁做有闲的穷人,不做有钱的忙 人。我爱闲适胜于爱金钱。金钱终究是身外之物,闲适却使我感到自己是生命的主人。
  有人说:〃有钱可以买时间。〃这话当然不错。但是,如果大前提是〃时间就是金钱〃,买 得的时间又追加为获取更多金钱的资本,则一生劳碌便永无终时。
  所以,应当改变大前提:时间不仅是金钱,更是生命,而生命的价值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人们不妨赞美清贫,却不可讴歌贫困。人生的种种享受是需要好的心境的,而贫困会剥夺好 的心境,足以扼杀生命的大部分乐趣。
  金钱的好处便是使人免于贫困。
  但是,在提供积极的享受方面,金钱的作用极其有限。人生最美好的享受,包括创造、沉思 、艺术欣赏、爱情、亲情等等,都非金钱所能买到。原因很简单,所有这类享受皆依赖于心 灵的能力,而心灵的能力是与钱包的鼓瘪毫不相干的。
  只有一次的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但许多人宁愿用它来换取那些次宝贵或不甚宝贵的财 富,把全部生命耗费在学问、名声、权力或金钱的积聚上。他们临终时当如此悔叹:〃我只 是使用了生命,而不曾享受生命!〃
  一个人可以凭聪明、勤劳和运气挣许多钱,但如何花掉这些钱却要靠智慧了。
  如何花钱比如何挣钱更能见出一个人的品位高下。
  金钱,消费,享受,生活质量当我把这些相关的词排列起来时,我忽然发现它们好像有 一种递减关系:金钱与消费的联系最为紧密,与享受的联系要弱一些,与生活质量的联系就 更弱。因为至少,享受不限于消费,还包括创造,生活质量不只看享受,还要看承受苦难的 勇气。在现代社会里,金钱的力量当然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这种力量肯定没有大到足以修改 我们对生活的基本理解。
  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让我们记住一个古老的真理: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一切奢侈品都给精神活动带来不便。
                         


     
 

       :       >       
比成功更宝贵的
       
周国平 
  事业是精神性追求与社会性劳动的统一,精神性追求是其内涵和灵魂,社会性劳动 是其形式和躯壳,二者不可缺一。
  所以,一个仅仅为了名利而从政、经商、写书的人,无论他在社会上获得了怎样的成功,都 不能说他有事业。
  所以,一个不把自己的理想、思考、感悟体现为某种社会价值的人,无论他内心多么真诚, 也不能说他有事业。
  在人生中,职业和事业都是重要的。大抵而论,职业关系到生存,事业关系到生存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两者的关系十分复杂,从重合到分离、背离乃至于根本冲突,种种情形都可 能存在。人们常常视职业与事业的一致为幸运,但有时候,两者的分离也会是一种自觉的选 择,例如斯宾诺莎为了保证以哲学为事业而宁愿以磨镜片为职业。因此,事情最后也许可以 归结为一个人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事业,如果没有,所谓事业与职业的关系问题也就不存在 ,如果有,这个关系问题也就有了答案。
  最基本的划分不是成功与失败,而是以伟大的成功和伟大的失败为一方,以渺小的成功和渺 小的失败为另一方。
  在上帝眼里,伟大的失败也是成功,渺小的成功也是失败。
  每个追求者都渴望成功,然而,还有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追求本身。我宁愿做一个 未必成功的追求者,而不愿是一个不再追求的成功者。如果说成功是青春的一个梦,那么, 追求即是青春本身,是一个人心灵年轻的最好证明。谁追求不止,谁就青春长在。一个人的 青春是在他不再追求的那一天结束的。
  我对成功的理解: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得尽善尽美,让自己满意,不要去管别人怎么说。
  能被失败阻止的追求是一种软弱的追求,它暴露了力量的有限。能被成功阻止的追求是一种 浅薄的追求,它证明了目标的有限。
  在艰难中创业,在万马齐喑时呐喊,在时代舞台上叱咤风云,这是一种追求。
  在淡泊中坚持,在天下沸沸扬扬时沉默,在名利场外自甘于寂寞和清贫,这也是一种追求。
  追求未必总是显示进取的姿态。
  船舷上,一个年轻的僧人面朝大江,合目伫立。望着他披带青灰色袈裟的朴素的身影,我想 起刚才在船舱里目睹的一幕,不禁肃然起敬。
  船舱里闷热异常,乘客们纷纷挤到自来水旁洗脸。他手拿毛巾,静静等候在一边。终于轮到 他了,又有一名乘客夺步上前,把他挤开。他面无愠色,退到旁边,礼貌地以手示意:〃请 ,请。〃
  我知道,这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