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亚非文学史-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品对牧人起义推翻暴君等的描写,是这个剧本最有价值的部分。 
  《小泥车》是以反映城市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为主题的,其进步倾向首先表现在作者始终站在城市平民一边,对受迫害者寄予深切同情,热情地赞扬他们坚持正义,敢于斗争的高贵品质。如妓女春军虽然处于奴隶地位,但她正直、善良,对受难者慷慨相助,大胆地追求真正的爱情。剧中的夜游虽曾一度沦为小偷,但当他同爱春坐着车正准备结婚时,听到八腊王逮捕了起义领袖阿哩耶迦的消息之后,立即向爱春告别,回到起义的队伍,坚持战斗直至胜利。总之,《小泥车》是现存唯一的以社会政治问题为题材、反映城市中贫民和贵族斗争取得胜利的作品,因此,它在印度古典文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小泥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市民的生活的庸俗描写,正面主人公不能代表先进社会力量、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有一定差距,以及过分美化善施某些不应歌颂的行为等。但是,《小泥车》在艺术上是有卓越成就的,这就是它敢于突破旧传统,勇于创新。印度古典戏剧大多从两大史诗中取材,剧中人物使用的语言有一种规定,即上流人士讲梵文雅语,下层庶民操梵文俗语。但《小泥车》却一反惯例,不仅从市民的现实生活中取材,而且把剧中人物的语言换成上层用梵文俗语,平民操梵文雅语。 
  自迦梨陀娑之后,梵语古典文学的各种体裁继续向前发展。著名的戏剧家有薄婆菩提,叙事诗的作者有婆罗维、摩加等。这些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尽管可与迦梨陀娑并称,但遗憾的是他们作品中的形式主义却有增无减。另外,抒情诗方面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和作品,但优秀的作品不多。总之,梵语古典文学发展到这一阶段,形式主义已达到无法挽救的地步,它的衰亡势在必然。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第二节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古代两大史诗。 
  两大史诗是在长达数世纪的过程中,在民间口头流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此,史诗中纳入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诗篇,汇集了大量的民间口头创作。在长时期的流传过程中,各阶级都想利用这两部巨著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对它们不断地加以增删,因此就形成这样一个显著特点:附加成分多,内容极为庞杂。如在《摩诃婆罗多》中,除加进不少插话外,还加上了“法典”性质的内容、颂神诗歌、神学以及哲学著作等,几乎要“喧宾夺主”,把史诗故事淹没掉。(注:参看金克木:《印度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楔子剖析》,《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第3期。) 
  两大史诗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们是印度人民拥有的巨大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印度后世各类文学艺术创作汲取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如迦梨陀娑的名著《沙恭达罗》就是取材于《摩诃婆罗多》的。 
  印度传统认为,《摩诃婆罗多》是“历史传说”。上节提到的“往世书”是继承它的形式发展而来的,它们属于同一类型。《罗摩衍那》在印度则被称作“最初的诗”,成为后世诗歌的典范。 
  两大史诗对于今天的读者仍有很大的认识意义,《摩诃婆罗多的故事》改写者甚至说过:“一个人旅行全印度,看到了一切东西,可是除非他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至少是要通过一个好的译本读过),他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这话并不夸张。 
  此外,两大史诗对其他国家的文学也有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东南亚国家,他们的古典文学主要是从两大史诗汲取营养和素材而得以发展的。 
  一、《摩诃婆罗多》 
  《摩诃婆罗多》(“摩诃”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是印度古代王名)是一部篇幅庞大的叙事长诗。全诗共十八篇,约十万颂(颂是一种印度诗体,一颂两行诗,每行十六个音)。相当于希腊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总和的八倍,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的诗。 
  《摩诃婆罗多》很可能是纪元前后几百年间许多人积累和加工的产物。诗篇中虽然提到史诗的作者是毗耶娑(广博仙人),但从作品的巨大篇幅看来,它很难出于一个时期的一人之手。广博仙人在许多的诗人和歌手中,可能是一位奠基的诗人,目前在历史上很难确定实有其人,估计是一个传说人物。 
  《摩诃婆罗多》的中心内容是写婆罗多的后代堂兄弟之间的内部斗争。作品以倒叙手法,先让歌人唱出原诗的内容,中间插入“蛇祭缘起”作楔子,然后正式开篇。故事的基本情节大致如下:婆罗多的后裔中有一对兄弟,哥哥叫持国,是个瞎子,生有百子,族名叫俱卢族;弟名般度,生有五子,族名般度。持国和般度的父亲死后,般度继承了王位,但不久死去,由其兄持国继任国王。后来,般度的长子坚战长大了,王位应由他来继承,但持国的长子难敌企图霸占王位。于是,婆罗多族内部的纷争便由此开始了。首先,难敌企图纵火将般度五子及其母烧死,由于事先有人通风报信,般度一家得以逃出。在他们下到民间生活的这一期间,般度五子通过婚娶,有了共同的妻子黑公主,并拥有自己的盟国。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放火烧荒,开辟国土,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在这种情况下,难敌只得同意分治王国,让般度族在西部荒凉地区称王。难敌见般度族日趋强盛,便再次耍弄阴谋,派人用假骰子与坚战赌博,坚战在输光所有一切之后,兄弟五人连同妻子沦为奴隶,流放森林十二年,第十三年还得隐姓埋名躲藏起来,若被发现就要重新流放十二年。十三年流放期满后,般度族五兄弟坚持索还国土,他们在召集盟国举行的军事会议上,决定先派黑天为使者去与难敌谈判。但是,难敌一意孤行,致使和谈破裂。于是,双方各自联络盟国,在古称“俱卢之野”(今德里附近)展开了一场可怕的毁灭性大战,附近的许多国王也分别参加了双方的战斗,经过十八天的大血战,般度族五子得胜。后来持国的长子也死了,由般度长子继承王位。最后般度五子登雪山修道,四人先死,只有长子达到天堂。 
  由于这部史诗描写了一场大规模的毁灭性的宗族“内战”,故又称为大史诗。我国目前还只有从英文转译的诗体的和散文的故事提要,从这两本书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俱卢和般度两族大战的梗概,对史诗的全貌还缺乏了解。仅就作者对大战这一主要事件的态度看来,我们可以认为大史诗在某种程度上,正确地阐明了古代印度人民的战争观点,即战争未爆发之前,应遏止战争,尽一切努力争取和平。但是,如果敌人硬要挑起战争,就坚决以“无畏的决心”斗争到底。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史诗热情地歌颂了般度族等气壮山河的英勇斗争,严厉地谴责了难敌等霸占他国领土、肆意发动战争的罪恶行径,并通过生动的事实告诉人们:象难敌那样的暴君最终得到可悲的下场,完全是咎由自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之战必胜,不义之师必败,这是一个万古不变的真理。 
  大史诗通过对战争的描述,还表达了古印度人民热爱和平,终止不义之战的强烈愿望。作者对那场亲族间的战争所造成的损失感到万分痛心,指责那是一场“可怕的”、“该死的”“无益的”战争。与此同时,作者还通过妇女们在战后走向“伤心惨目”的战地,哭悼亲人的场面,呼吁人们应该坚决制止这种“亲戚屠杀亲戚”的战争。总之,大史诗的主要内容写的是政治斗争,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印度王国的纷争。 
  当然,大史诗也有不少局限性,如宿命论观点、报应理论以及正法思想(注:正法是指每个社会成员按社会规定的地位尽自己的职责,首先是本“种姓”的职责。)等。如按正法规定武士阶层打仗和杀人是不受报应的,死后反而可以赢得武士的天堂。 
  《摩诃婆罗多》汇集了印度古代相传的各种材料和各类知识,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时代矛盾以及各个哲学派别的一些主张。因此,对印度人民来说,它不是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可说是一部诗体的百科全书。两千多年来,大史诗对印度人民的思想、生活和各个领域影响很大。不仅如此,大史诗对于认识和研究印度古代社会的历史,有很重要的价值(如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一妻多夫制等)。特别要提到的是,作品中所插入的许多著名的小故事(如《那罗传》、《莎维德丽》等)也深受人民的喜爱,至今仍广泛流传。 
  二、《罗摩衍那》 
  《罗摩衍那》(意为《罗摩传》)全书都是诗体,约有两万颂。在这部史诗中,也提到作者的名字——音译“跋弥”,意译“蚁蛭”,但究竟有无其人,答案很分歧。统观全书,基础部分文体基本上是统一的,因此如果说有一个作者对全书加过工,也是可能的。 
  《罗摩衍那》写的是罗摩与妻子悉多悲欢离合的故事,中间穿插了不少小故事,描写自然景色和打仗的场面又占了相当大的篇幅,所以很长。它的内容大致如下:在名为《童年篇》的第一篇里,提到蚁蛭仙人把自己创作的长诗教给两个学生(后来说是罗摩的双生子),让他们唱给罗摩听。而罗摩的故事则从这篇的第五章开始,由罗摩二子朗诵出来。内容以罗摩的出生和结婚为主,说罗摩是十年王经过祭祀天神后所生的长子,他因武艺超群,折断神弓而娶得邻国的公主悉多为妻。悉多是邻国的国王遮那竭耕地时在犁沟里被发现的(悉多即犁沟之意),她的母亲是大地,父亲就是遮那竭。第二篇《阿逾陀篇》主要讲十车王宫中的矛盾与罗摩的被流放。十年王年老后,决定立罗摩为太子,但他的小王妃吉迦伊却在驼背侍女的煽动下,以过去老王曾答应要给她两项恩赐为借口,胁迫老王流放罗摩十四年,立自己的儿子婆罗多为王。十年王痛苦地应允后,不久即死去。罗摩出走后,弟弟婆罗多在位期间,供奉着罗摩交给他的一双作为替身的鞋子执政十四年。 
  第三篇到第六篇的主要内容是:罗摩夫妇和弟弟罗什曼那被流放到森林后,悉多不幸被十首罗刹王罗波那抢去,罗摩兄弟四处寻找未获。后来,罗摩帮助一个猴王夺回王位,并结成联盟。神猴哈奴曼侦察到悉多被囚禁魔宫后,猴子们立即为征讨罗刹国的罗摩大军造桥过海。罗摩大败十首摩王罗波那后,派人从魔宫接回悉多一并启程返国。 
  罗摩回国登基后,他统治的时代出现了太平盛世,全诗到此本已结束。第七篇估计是后加的,在这一篇里,罗摩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从一个被迫害的受难者变成了封建专制暴君。如其中谈到罗摩即位若干年后,听信了所谓人民的意见,怀疑悉多居魔宫不贞而将她遗弃;十几年后,悉多的不白之冤仍得不到昭雪,最终不得已求救于地母,让大地裂开,纵身跳了进去。作品的最后结局是全家在天堂重新相聚。 
  《罗摩衍那》是一部巨大而又庞杂的史诗,最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