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容宅随笔-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达,以为籍讥汉祖,虽李太白亦有是言,失之矣。

枢密称呼

枢密使之名起于唐,本以宦者为之,盖内诸司之贵者耳。五代始以士大
夫居其职,遂与宰相等。自此接于本朝,又有副使、知院事、同知院事、签
书、同签书之别,虽品秩有高下,然均称为枢密。明道中,王沂公自故相召
为检校太师、枢密使,李文定公为集贤相,以书迎之于国门,称曰“枢密太
师相公”,予家藏此帖。绍兴五年,高宗车驾幸平江,过秀州,执政从行者
四人,在前者传呼“宰相”,赵忠简也,次呼“枢密”,张魏公也,时为知
院事,次呼“参政”,沈必先也,最后又呼“枢密”,则签书权朝美云。予
为检详时,叶审言、黄继道为长贰,亦同一称。而二三十年以来,遂有知院、
同知之目,初出于典谒、街卒之口,久而朝士亦然,名不雅古,莫此为甚。

从官事体

国朝优待侍从,故事体名分多与庶僚不同,然有处之合宜及肆意者。如
任知州申发诸司公状不系衔,与安抚监司序官往还用大状不书年,引接用朱
衣,通判入都厅之类,皆杂著于令式。其朋载国史者尚可考。大中祥符五年
六月,诏:“尚书丞郎、两省给谏知州府,而本部郎中、员外郎及两省六品
以下官充本路转运使副者,承前例须申报。虽职当统摄,方委于事权,而官
有等差,宜明于品级。自今知制诰、观察使以上知州府处所申转运司状,并
止签案检,令通判以下具衔供申。”张咏以礼部尚书知升州,上言:“臣官
忝六曹,祠部乃本行司局,而例申公状,似未合宜。望自今尚书丞郎知州者,
除申省外,其本行曹局,止签案检。”从之。绍兴中,范同以前执政知太平
州,官系中大夫不带职,申诸司状系衔。提刑张绚封还之,范竟不改。次年
转太中,再任,始去之。刘焞为江西运判,移牒属郡知、通云:“请联衔具


报。”迈时以太中守赣,以于式不可,乃作公劄,同通判签书。刘邦翰曾任
权侍郎,以朝议大夫、集英修撰知饶州。赵烨以承议郎提点刑狱,欲居其上,
刘不校,赵又畏人议己,于是遇朝拜国忌日,先后行香。王十朋自侍御史徙
权吏部侍郎,不拜,除集撰,知饶州,自处如庶官。林大中亦自侍御史改吏
侍,不曾供职,除直宝文阁,知赣州,全衔犹带权知兼劝农事借紫,而尽用
从官礼数。黄涣为通判,入都厅,为之不平。郑汝谐除权侍郎,为东省所缴,
不得供职,而以秘撰知池州,公状至提刑司,不系衔,为邓驲碟问。唐瑑以
司农少卿,王佐以中书检正,皆暂兼权户侍,及出知湖、饶二州,悉用朱衣
双引。此数君皆失于讨问典章,非故为尊大也。陈居仁以大中、集撰知鄂州,
只用一朱衣,盖在法,学士乃双引,人以为得体。迈顷守赣、建,官职与居
仁等,而误用两朱,殊以自悔。又如监司见前执政,虽本路,并客位下马。
伯氏以故相带观文学士帅越,提举宋藻穿戟门河殿,云渐东监司如何不得穿
绍兴府门,将至厅事,始若勉就客位者。主人亟令掖以还。

九朝国史

本朝国史凡三书,太祖、太宗、真宗曰《三朝》,仁宗、英宗曰《两朝》,
神宗、哲宗、徽宗、钦宗曰《四朝》。虽各自纪事,至于诸志若天文、地理、
五行之类,不免烦复。元丰中,《三朝》已就,《两朝》且成,神宗专以付
曾巩使合之。巩奏言:“五朝旧史,皆累世公卿、道德文学、朝廷宗工所共
准裁,既已勒成大典,岂宜辄议损益。”诏不许,始谋纂定,会以忧去,不
克成。其后神、哲,各自为一史,绍兴初,以其是非褒贬皆失实,废不用。
淳熙乙巳,迈承乏修史,丙午之冬,成书进御,遂请合九朝为一,寿皇即以
见属。尝奏云:“臣所为区区有请者,盖以二百年间典章文物之盛,分见三
书,仓卒讨究,不相贯属。及累代臣僚,名声相继,当如前史以子系父之体,
类聚归一。若夫制作之事,则已经先正名臣之手,是非褒贬,皆有据依,不
容妄加笔削。乞以此奏下之史院,俾后来史官,知所以编缴之意,无或辄将
成书擅行删改。”上曰:“如有未稳处,改削无害。”迈既奉诏开院,亦修
成三十余卷矣,而有永思攒宫才役,才归即去国,尤袤以《高宗皇帝实录》
为辞,请权罢史院,于是遂已。祥符中,王旦亦曾修撰两朝史,今不传。

银牌使者

金国每遣使出外,贵者佩金牌,次佩银牌,俗呼为金牌、银牌郎君。北
人以为契丹时如此,牌上若篆字六七,或云阿骨打花押也。殊不知此本中国
之制,五代以来,庶事草创,凡乘置奉使于外,但给枢密院牒。国朝太平兴
国三年,因李飞雄矫乘厩马,诈称使者,欲作乱,既捕诛之,乃诏自今乘驿
者,皆给银牌,国史云始复旧制,然则非起于虏也。端拱二年复诏:“先是
驰驿使臣给篆书银牌,自今宜罢之,复给枢密院牒。”

省钱百陌

用钱为币,本皆足陌。梁武帝时,以铁钱之故,商贾浸以奸诈自破,岭
以东,八十为百,名曰“东钱”;江、郢以上,七十为百,名曰“西钱”;


京师以九十为百,名曰“长钱”。大同元年,诏通用足陌,诏下而人不从,
钱陌益少,至于末年,遂以三十五为百。唐之盛际,纯用足钱。天祐中,以
兵乱窘乏,始令以八十五为百。后唐天成,又减其五。汉乾祐中,王章为二
司使,复减三。皇朝因汉制,其输官者,亦用八十,或八十五。然诸州私用,
犹有随俗至于四十八钱。太平兴国二年,始诏民间绢钱,定以七十七为百。
自是以来,天下承用,公私出纳皆然,故名“省钱”。但数十年来,有所谓
“头子钱”,每贯五十六,除中都及军兵俸料外,自余州县官民所当得,其
出者每百才得七十一钱四分,其入者每百为八十二钱四分,元无所谓七十七
矣。民间所用,多寡又益不均云。

旧官衔冗赘

国朝官制,沿晚唐、五代余习,故阶衔失之冗赘,予固已数书之。比得
皇祐中李端愿所书“雪窦山”三大字,其左云:“镇潼军节度观察留后、金
紫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使持节华州诸军事、华州刺史,兼御史大夫、
上柱国。”凡四十一字。自元丰以后,更使名,罢文散阶、检校官、持节、
宪衔、勋官、只云“镇潼军承宣使”六字,比旧省去三十五,可谓简要。会
稽禹庙有唐天复年越王钱镠所立碑,其全衔九十五字,尤为冗也。

吏胥侮洗文书

郡县肯史,揩易簿案,乡司尤甚。民已输租税,朱批于户下矣,有所求
不遂,复洗去之,邑官不能察,而又督理。比其持赤钞为证,则追逮横费,
为害已深。此特小小者耳,台省亦然,予除翰林日,所被告命后拟云“可特
授依前正奉大夫充翰林学士”,盖初书黄时全文,故宫告院据以为式,其制
当尔。而告身全衔亦云“告正奉大夫充翰林学士”,予以语吏部萧照邻尚书
曰:“如此则学士系衔在官下,于故事有戾,今欲书谢表,当如何?”萧悚
然。旋遣部主事与告院书吏至,乞借元告以去,明日持来,则已改正,移职
居官上,但减一“充”字,于行内微觉疏,其外印文,浓淡了无异,其妙至
此。

宣告错误

士大夫告命,间有错误,如文官,则犹能自言,书铺亦不敢大有邀索。
独右列为可怜,而军伍中出身者尤甚。予检详密院诸房日,有泾原副都军头
乞换授,而所持宣内添注“副”字,为房吏所沮,都头者不能自明。两枢密
以事见付,予视所添字与正文一体,以自两枢曰:“使诉者为奸,当妄增品
级,不应肯以都头而自降为副,其为写宣房之失,无可疑也。”枢以为然,
乃为改正。武翼郎李青当磨勘,尚左验其文书,其始为“大李青”,吏以为
罔冒,青无词以答。周茂振权尚书,阅其告命十余通,其一告前云“大李青”,
而告身误去“大”字,故后者相承,只云“李青”,即日放行迁秩,且给公
据付之。两人者几困于吏手,幸而获直。用是以知枉郁不伸者多矣!

军中抵名为官


绍兴以来,兵革务烦,军中将校除官者,大帅尽藏其告命,只语以所居
官,其有事故亡没者,亦不关申省部除籍,或径以付他人,至或从白身便为
郎、大夫者。杨和王为殿帅,罢一统领使归部,而申枢密院云:“此人元姓
名曰许超,只是校尉,偶有修武郎李立告,使之鼎名,因得冒转,续以战功
积累,今为武显大夫,既已离军,自合依本姓名及元职位。”超诣院诉,而
不能为之词。予检详兵房,为言曰:“一时冒与,自是主将之命。修武以前,
固非此人当得。若武翼之后,皆用军功,使其战死于阵,则性命须要超承当。
今但当剋除不应得九官,而理还其余资,庶合人情,于理为顺。”两枢密甚
然予说,即奏行之。

祸福有命

秦氏颛国得志,益厉刑辟,以箝制士大夫,一言语之过差,一文词之可
议,必起大狱,窜之岭海,于是恶子之无俚者,恃告汗以进。赵超然以“君
子之泽,五世而斩”责汀州,吴仲宝以《夏二子传》流容州,张渊道以《张
和公生日诗》几责柳而幸脱,皆是也。予教授福州日,因访何大圭,忽问:
“君识天星乎?”答曰:“未之学。”曰:“岂不能认南方中夏所见列宿乎?”
曰:“此却粗识一二。”大圭曰:“君今夕试仰观荧惑何在?”是时正见于
南斗之西。后月余再相见,时连旬多阴,所谓火曜,已至斗魁之东矣,大圭
曰:“使此星入南斗,自有故事。”予闻其语,固已竦然,明日来相访,曰:
“吾曹元不洞晓天文,昨晚叶子廉见顾,言及于此,蹙頞云:‘是名魏星,
无人能识,非荧惑也。’”予曰:“十二国星,只在牛、女之下,经星不动,
安得转移?”圭曰:“乾象欲示变,何所不可?子廉云,‘后汉建安二十五
年亦曾出。’”盖秦正封魏国公,圭意比之曹操。予大骇,不复敢酬应。他
日,与谢景思、叶晦叔言之,且曰:“使迈为小人告讦之举,有所不能,万
一此段彰露,为之奈何?”谢、叶曰:“可以言命矣!与是人相识,便是不
幸,不如静以待之。”时岁在己巳,又六年,秦亡,予知免祸,乃始不恐。

真宗北征

真宗亲征契丹,幸澶渊,以成却敌之功,是时景德元年甲辰,决此计者,
寇莱公也。然前五岁,当咸平二年已亥,契凡寇北边,上自将御之,至澶州、
大名府,闻范廷召破虏于莫州北,乃还京。时张文定公、李文靖公为相,不
知何人赞此决,而后来不传。用是以知真宗非宴安鸩毒而有所畏者,故寇公
易以进言。

宰相不次补

景德元年七月,宰相李伉薨,时无他相,中书有参知政事王旦、王钦若,
不次补。寇准为三司使,真宗欲相之,患其素刚,难独任,乃先以翰林侍读
学士毕士安为参政,才一月,并命士安、准为相,而士安居上。旦、钦若各
迁官而已。准在太宗朝已两为执政,今士安乃由侍从超用,惟辟作福,图任
大臣,盖不应循循历阶而升也。


外制之难

中书舍人所承受词头,自唐至本朝,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