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盛世危言-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兵戎兴败司之者有武员,国社存亡主之者有天意。其由民入仕,莫不曰:官 
有定价,吾多金则捐之;试有专科,吾能文则取之。必惓惓焉瘁心力以谈经 

… 页面 6…

济,奋忠义以济艰难,则九阍既远,莫鉴愚衷,四海殊宽,何难苟免?纵掷 
吾一人之身命,不足挽气运于将衰。积久而困兽铤险,显聚萑符。外患纷乘, 
坐资奸利,亦由此冥然之一念而成此恝然之全体。此其病在民之不爱君。二 
者交弊,转而为交害。此必至之势,无幸免之理也。 
     难者曰:如子言,苛刻既不可为,清静又不可尚,且为奈何?则曰:无 
难也。有道以御之,则病不生;有德以濡之,则习可变。是非君民交泰不可。 
欲期交泰,非上下一心不可。欲求一心,非君民公利不可。语云:“风行则 
草偃,霜落而钟鸣。”感应之机,捷于影响。此其故意毋遽责之民也,责之 
君而已。使为君者毋日竭天下万民之利以养一人也,而日溥天下之利以养万 
民。予一人分而给之,总而理之,斯可矣。勤勤恳恳焉,日不及餐,夜不及 
寐,视天下万民之事皆己之事,视天下万民之身如己之身。尽地利、薄赋税 
以养之,设学校、择师傅以教之。天下有病民者吾斥之,天下有虐民者吾诛 
之;天下有爱民者吾亲之,天下有利民者吾显之。必使天下无一饥民,无一 
寒民,无一愚民,无一莠民。否,则勤勤恳恳,日忘餐、夜废寝者如故。自 
能上合天心,下合民心,天下之人惟恐其不克为千秋万世之共主。 
     故知君人者,欿然视已为天下之人役,适所以永为天下之人主;侈然自 
为天下之人主,终且求为天下之人役焉而不可得矣。噫! 

… 页面 7…

                                   条约 

     各国初定通商条约,措辞皆言彼此均沾利益,其实皆利已以损人也。骤 
观之几莫能辨。惟强与强遇,则熟审两国所获之利益足以相当而后允准,否 
则不从。若一强一弱,则利必归强,而害则归弱。甚至有不谙他国强弱之势 
而误以弱为强、甘受其制,而因受其害者。故洋务不可不明也,而明洋务尤 
必兼明商务,盖条约中交涉商务者为多。 
     我国昔与外国所立条约,受害甚深,事事悉为人所掣肘。同治八年,总 
署与英法更修条约,各节所论“洋货入内地税单”一事,只能保单内所开之 
货由通商口岸至单内所指之地,沿途免征税厘。若已到单内所指之地后,该 
货即与无单之货无异。“厘捐”一事,中国既为自主之国,其如何征收,应 
听自便,如他国前来干预阻碍,实不能谓之公允。“管辖”一事,条约内不 
归管辖之条,非准由洋人将华民应遵之章任意违背。至于领事官既有审鞫之 
权,则应委派实受官员充当此职,不应以商人代充。“均沾”一节,此国情 
沾彼国所得之益,则应同彼国所遵之章。“教务”一节,中国界内只有中国 
官可以管理中国百姓,而中国百姓入教与否,均应遵守中国法纪。 
     按总署所论五端,事属平常。乃如进口各物,凡有夺我民生计者,不准 
免税,而彼不计也。烟酒害我民者也,即使重征其税,彼应无辞,而今不然 
也。我国之货到彼国则任彼国重征,我国之人到彼国则任彼抽税。较之日本 
与外国更修条约,诚有天渊之隔。而彼尚云:“万难照允。”往来辩论,久 
无成说。诚如崔星使所论:“两强相遇,其国势稍有等差,即其存心隐有区 
别。如果彼则不得不让利于彼,而归害于我。一时让而时时如斯,一事让而 
事事如斯。以后他国立约,亦以此心相待,而立约遂无平允之日。” 
     盖泰西各国不讳言利,所以竞竞相持者,恐利源之耗于外国而欲自保其 
利源也。入口免税之物皆本国所急需,故以此招徕,非有所加惠于他国也。 
若酒若烟,非民生之所示以养者,则重其税,使食之者寡,则亦自保其利源 
也。今外国所来杂物,为行船行旅所需者,如美之麦面,岁至中国数十万包, 
概不征税。烟酒两项,在外国且加以极重之税,而今亦免之,则藉口于食用 
所必需者也。而美廷则于中国之白米、药材、衣服……凡入美国口者,其征 
税过于成本。类此者甚多。不平之事令人气塞!已于 《交涉》《税则》篇中 
论之详矣。 
     尝闻西人云:通商交涉之事胶扰虽多,一言以蔽之,曰:‘抵制而已’。 
通商之约,必曰两国均益。今益于人而损于我,则我亦以损人益我者报之。 
其人如愿,则我以抵制者,增我国所收于人之税;其人如不愿,则我亦以抵 
制者,裁彼国所收于我之税。必使持平,方不至朘我而肥彼也。各国交涉无 
时不有者,我国宜加意也。 
     近阅崔星使所译去年西报,纪日本下议院呈递日廷奏章所陈条约四端, 
确中亚洲之弊,今录之,以备参考。 
     其略云:为请旨议改条约四端,以图振兴、收利权事。窃查一千八百四 
十八年至十九年大权旁落,外侮沓来,遂致有城下之盟,立此不公条约。藩 
王逞雄海内,强邻逼迫境中。明治初年,是以有兵戎之举。所可惜者,前与 
外国所立不公之约未能改换耳。 
     查我国有自主之权,凡外人,庇宇下,自应归我管辖。税务亦应在我权 
衡,今为条约所限,不可措手,殊失国威。臣等每一思维,欷殻вM馊恕

… 页面 8…

在我国旅居,不隶我国治下,只受彼国公使领事所辖,一如在日本;然我日 
人往彼国,何以须遵彼之管束?至税务又格于条约,不得我行我法。我国货 
物至彼入口则任彼重税。是我有权,彼则夺之;是彼重征,我则依之。此我 
商务技艺之难以振兴,国库之所以日削者,职是故也。虽皇上深宫劼毖,励 
精图治,亦未由振发矣。推其初与外国订约,不深虑于日后,而苟安于目前。 
想当日秉钧大员未深谙外国情形,率尔立约,致有此掣肘之患。臣等请嗣后 
遇换约之期,宜为弥缝补苴之计。所有牵掣我国之款,亟图更改。谨将议就 
四端,为我皇上陈之。 
     一、请外人在日本居住者,必须由日国管辖。二、税务如何征收,皆系 
我朝自立主意,外国不得预闻,条约不能限制。三、有约之国通商口岸,我 
国均沾其利,不得畸轻畸重。四、我国政治,外人不得干预。以上四款,伏 
求皇上睿智如神,俯加俞允,他年条约更换之期,望将四款增入云。 
     闻日本均与各国商允矣。按中国受病之重,岂止四款?亦望我国变法自 
强,亟宜尽力修改,以保利源。国体幸甚!生民幸甚! 
     崔星使日记云:中美两国税,则美收中国入口米税每包二角二分,每年 
五十万包,计税银已百余万两,而美之面粉入中国口者,竟不纳税。我之油, 
彼按成本抽税百之廿五,而煤油入中国,按成本仅纳百之五。丝绸,美收百 
之五十,美之绸布入中国仍纳百之五。两相比较,已少收十之九。烟酒,美 
收税极重,而中国不收税。外国药材,如屈臣氏、德记各号,分布各省,每 
年所售出之药计已数百万两,一概无税,而中国药材仅供华人所用者,其数 
甚微,金山入口收税极重。中国入口衣服烟酒蜜饯,始以为洋人自用,不纳 
税;今则各洋行出售,亦无税。中国之衣入金山口者,无不纳税,且华人附 
体之衣过五层者,仍纳税。何其锱铢必较,一至于斯!雅片一物,美国计两 
收税银一两,中国仿之,则每年收税有一万万两矣! 
     昔年风气未开,通商条约粗具,所定各货税,则我国大受其损,岂可因 
仍隐忍,虚与委蛇?是宜由各海关聘深明各国税章、灼知洋货价值之人,并 
由商务大臣通饬商务局董,各将税则详细考究,何者我亏?何者彼利?何者 
应加?何者应改?一一核定,草本呈上,总署集议酌定。俟届修约之期,照 
会各国,指明应改条约,彼此各派洞明商务之使臣,会议妥订,以期彼此有 
益,而交谊可以永久。然必当讲求于平日,非可取用于临时。若平日绝不讲 
求,临时任通商大臣,派一二亲信私人订立,则遗漏挂误之处必多,一经修 
定,后悔何及!将年复一年,坐受亏耗,利权不可为矣。 

… 页面 9…

                                    教养 

     太古之世,浑浑噩噩。民生其间,穴居野处,饮血茹毛,饥起倦息,安 
熙无为,不异禽兽。迨世代叠累,而人民滋息。境内之物不足供,则必迁地 
就食。弋猎为粮,先从其易者取之。至易者尽,则难取者亦必思设法以致之。 
由是而智巧出矣。举凡手足之力所不及,必用法以助之。兽之猛者用金革以 
杀之,鸟之飞者用弓矢以射之,鱼之潜者用网罟以罗之。其金革、弓矢、网 
罟之器,愈制而愈精,愈用而愈密。则少者愚者必不如老者智者焉。于是, 
老者智者必授其精巧之法于少者愚者,以为觅食之具矣。此教养之道所由兆 
基于蓁莽之世也。 
     及其后生齿日繁,物类渐少,猎食不易,奔驰艰苦,时则有智者出焉, 
因天地生息之理而教民以稼穑畜牧之事。诸事兴则民日取给而有余。遂无弋 
猎奔逐之劳,少迁徙流离之苦。始得族聚而群居,日渐积而成国。由此人事 
日增,交际日广。有圣者起,为之开物成务,为之草创经营。衣食、官室、 
人伦、政治日臻美备。此又教养之道所由著于草昧初开之世也。然则,教养 
之端由来尚矣。 
     我中国文明开寰宇之先。唐虞之时已臻盛治。迄乎三代,文化尤隆。设 
学校以教士,授井田以养民。其时庶物咸熙,人怀帝德,猗欤盛哉!夫天生 
民,以教养托之于君,故有国家天下者,其责无过于教养。降及春秋,群雄 
竞伯,人各自私,生民涂炭,教养之道荡然无余。然而去古未远,遗风尚在。 
教养虽失于君师,而民间尤能自教自养也。 
     暴秦崛兴,焚书坑儒,务愚黔首。明季制艺之科,专图锢蔽天下之人材, 
后世因之,则民之自教自养亦有所扰累矣。迨至蚩蚩失教,其不复等于禽兽 
者几希。为之俑者,初以天下之多事,皆豪杰为之也,遂谓天下人可愚不可 
智,民可使由不可使知,庶我之大业可世守。故凡能开人聪明,启人知识之 
事,悉欲抑而屏之。此三代以下人材不世出,民生所以日促也。悲乎! 
     横览环球各邦,其国运之隆替,莫不系乎人材,而人材之盛衰,莫不关 
乎教化。其教养有道者,勃然以兴;教养失道者,忽然以亡。试观英德法美 
诸邦崛起近世,深得三代之遗风。庠序学校,遍布国中。人无贵贱,皆有所 
教。凡天地万物之理,人生日用之事,皆列于学校之中,使通国之人童而习 
之。各就性质之所近而肆力焉。又各设有专师,循循指导。虽理至幽微,事 
至奥妙,皆能有法以晓喻之,有器以窥测之。其所教由浅而深,自简及繁。 
故人之灵明日启,智慧日积。而人材济济,国势以强也。 
     是故人材众则百事兴。举凡机器制造,轮船火车,皆巧夺天工,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