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杜甫诗选注-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免将信将疑;未四句写梦后心事。 

      '一'这两句是说生别比死别还要痛苦。已,止也。对下句常字而言。死别绝望,故其痛止于吞 

声一恸;生别则不能忘情,时常牵挂,痛苦也就没底。这是作梦的根由,也是全诗的起点。 

      '二'浔阳和夜郎都在江南。南方炎热,所以过去有“瘴疠地”的说法。逐客是被统治者放逐到 

边远地区的人,指李白。 

      '三'故人人梦,这正表明我的相思之深。长相忆,即上常恻恻。 

      '四'恐非平生,疑心李白死于狱中或道路。 

      '五'这两句正写路远之苦。上句说白魂自江南而来,下句说白魂又自秦州而返。江南多枫林, 

 (《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秦州多关塞。魂来魂去,都在夜间,所以说青和黑。 

      '六'罗网,即法网,应前逐客。 

      '七'上句用罗网为比,故此句也就用羽翼。本意是担心李白不能脱祸,重获自由。也是申明“恐 

非平生魂”一句的。 

      '八'这两句写初醒时光景。梦中十分分明,故梦后犹如见其人。 

      '九'这是祝福也是告诫朋友的话。表面上说的是江南水深多蛟,骨子里却说的是政治环境的险 

恶,叫李白要多加小心。“蛟龙得”,为恶人所陷害。杜《不见》诗云:“世人皆欲杀”,足见当时 

人必欲置李白于死地。 

                              '一○'                                '一一'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 
'一二',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一三'!”出门搔白首,若 
负平生志'一四'。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惟悴'一五'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一六'                                '一七'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 

      '一○'此首为频梦而作。浮云飘荡,因见浮云,联想到游子,所谓“浮云游子意”。但终只 

见浮云来去,却始终不见游子的到来,怎能不叫人恻恻系念呢?不至,故入梦;久不至,故频入梦。 

游子,指李白。 

      '一一'你身虽不至,魂却一连三夜频来足见你对我的情辛。 

      '一二'这以下六句皆写梦中事。告归,即告辞。局促,是不安不快的样子。因为不忍便去。 

      '一三'这以上三句是述李白告归时所说的话。 

      '一四'这两句是写李白告归时的神态。李白登华山曾说过:“恨不能携谢眺惊人句来,搔首问 

青天”的话,搔首,大概是李白不如意时的习惯举动。 

      '一五'这两句为李白抱不平。冠,帽子。盖,车盖。冠盖,代表官僚。斯人,指李白。斯人一 

… 页面 92…

词在过去的用法上:本身便含有赞叹的意义。憔悴,困顿。这以下六句是醒后感慨。 

      '一六'这两句进一步指斥天道的无知。老子 《道德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网,犹 

天理,恢恢,广大貌,孰云,即谁说,是反诘口气,是说那话儿不足信。陶潜诗:“积善云有报,夷 

齐在西山!”即此两句意。李白这时年五十九,故云“将老”。 

      '一七'末二句与“名垂万古知何用”同意。身后,死后。杜甫知李白必名垂万古,但究无补生 

前,故云“寂寞”。——黄生云:“交非泛交,故梦非泛梦,诗亦非泛作。若他人交情与诗情俱不至, 

自难勉强效颦耳。”——此二诗,诸家皆列入秦州诗内。细玩“久不至”三字,当是由华州赴秦州途 

中所作。秦州距华州九百六十里,非数日间可达,故云入下至。游子乃杜自谓,不指李白。李既“在 

罗网”,杜本人又在行役中,自不应作此期待语。前解未谛,姑过而存之。 

… 页面 93…

                                     天末怀李白    * 

                             '一'                                 '二'               '三'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 
              '四'                                '五'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汩罗 。 

     * 这和 《梦李白二首》当是同时之作。天末,天的尽头。秦州地当边塞,所以说天末。有人 

以为天未指夜郎,未确。 

      '一'君子,指李白。 

      '二'鸿雁,比音信,是希望得到李白消息。秋水多,是说风波险阻,不易得到。与 《梦李白》 

 “江湖多风波”同意。 

      '三'即所谓“诗穷而后益工”的意思。在不合理的封建社会而飞黄腾达,也确写不出有价值的 

文章。屈原、司马迂、曹植、陶潜等都是证明人。 

      '四'魑,音痴,山神兽形。魅,怪物。是说夜郎乃魑魅之地,要提防不为所食。 

      '五'冤魂,指屈原,屈原无罪被放,投汩罗江而死。杜甫深知李白的从永玉李俶,也是出于爱 

国。今遭流放,正是和屈原一样冤枉。——黄生云:“不日吊而日赠,说得冤魂活现。”钟伯敬云: 

 “赠字说得精神,若用予字,则浅矣。”按用予字或吊字,则只是同请屈原之冤,用赠字方能显示出 

李白与屈原同冤,所谓“同病相怜”。 

… 页面 94…

                                         捣衣 * 

                                    '一'                                '二'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 
                      '三'                                     '四' 
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 

     * 此诗前六句是托为戍妇的话,末二句则是作者的话,是杜甫闻砧有感时事而作。杨慎 《丹 

铅录》:“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春米然,今易作卧杵。”按王建《捣衣曲》:“月明庭中 

捣衣石,掩帷下堂来捣衣。妇姑相对神力生,双揎自腕调杵声。”则唐时捣衣仍为二人对立。但不必 

拘于二人。 

      '一'起句极深刻沉痛,因为已撇过许多活许多痛苦才说出来的。黄生云:“思妇必望征人之返, 

开口即云亦知戌不返,可见安史之乱,官兵死亡者甚众,家人亦不意生还。举笔动关时事,岂若他人 

拈题泛咏战!”又云:“望归而寄衣者“常情也,知不返而必寄衣者,至情也,亦苦情也。安此一句 

于首,便觉通篇字字是至情,字字是苦情。”此解甚确,砧,捣衣石。 

      '二'两句说明捣衣的心情。一来天冷,二来久别。 

      '三'二句承上而来。熨,音运,用火斗按平布帛。倦,疲劳。熨一作衣,不对。因与下句“塞 

垣”不相称,这里捣熨也是“复词偏义”。塞垣,丈夫征戍之地。 

      '四'捣衣之声。响彻空外,可见用尽了闺中的力量。这正是爱情和苦心的表达啦。黄生云: 

 “君字乃诗人代为之辞,赵(次公)谓全首皆托为戍妇之语,非也。以君字为诣夫,益谬。”按末二 

句乃杜甫同情戍妇的话,君字当指所有的读者。——此诗多用虚字斡旋,故特别显得缠绵婉转。前人 

说此诗“中四语起皆用虚字,亦其语病”,未免教条。不知此诗如不用虚字、对戍妇的心理状态便难 

以作深入的曲折的刻划。 

… 页面 95…

                                         空囊 * 

                              '一'                                 '二' 
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  。世人共鲁莽,吾道属艰难  !不爨井晨冻, 
              '三'                                '四' 
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 

     * 杜甫在秦州同谷生活极苦,诗即作千此时。囊,钱袋。 

      '一'首二句正写囊空和不畏艰难的精神。无钱买食物,只好餐霞食柏,是无聊,也是自负的话。 

 《列仙传》:“赤松子好食柏实。”司马相如《大人赋》:“呼吸沆瀣餐朝霞。” 

      '二'这两句说出囊空之故。“世人共鲁莽”犹“众人贵苟得”。鲁莽,粗疏也。谓世人不分是 

非,甘者即食,卑者亦餐。自己既不肯同流合污,那吃苦自属当然了。与“我辈本常贫”同意。浦注: 

 “三四以庄语见清操。” 

      '三'这两句实写囊空。上句说无食,下句说无衣。不爨,没有米不能举火,自然也不必打水 

了。说床夜寒,则不汉无衣,且无襆被可知。 

      '四'羞涩,即不好意思。看,看守钱袋。为了顾全面子,所以留着一个钱不花。杜甫常用幽默 

的口吻写自己的苦况,此亦一例。 

… 页面 96…

                                          病马 * 

                              '一'                               '二'               '三'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 ? 
                                               '四' 
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 

     * 这也是一首有寄托的咏物诗,其中有着作者自身的影子。 

      '一'二句是说这马和自己患难相依很久。深,远也,险也。 

      '二'这两句句法,一句作三折。在风尘之中,而且老了,还在为我尽力;当岁晚天寒之时,况 

又有病,那得不使人为之伤心。 

      '三'殊,异也。 

      '四'马之为物虽微,可是对人的情分倒根深厚,使我不禁为之感动而沉吟起来。沉吟二字感慨 

很深,有人不如马之叹。杜甫既受到统治者的弃斥,同时又很少得到人门的关怀和同情,这也是他为 

什么往往把犬马——特别是马看成知己朋友并感到它们所给予他的温暖的一个客观原因。申涵光说: 

 “杜公每遇废弃之物,便说得性情相关,如病马、除架是也。”其所以如此,是和他自己便是一个“废 

弃之物”的身世密切相关的。 

… 页面 97…

                                         送远 

                              '一'                                '二'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  !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 
              '三'                               '四' 
关河霜雪清 。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 

      '一'带甲,披甲的士兵。言到处皆兵,即所谓“天地干戈满”。起得极雄壮矫健。沈德潜云: 

 “何等起手,读杜要从此种著眼。”胡为,犹何为。 

      '二'尽一哭,犹同声一哭。下句说明上句,世乱远行,所以哭别。 

      '三'二句写别后途中之景。上句五字全是仄声,下句有四字全平,可见杜甫在必要时即不惜打 

破声律。 

      '四'是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