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是谁〔美〕赫舍尔-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说法可能被看作是指更高的空间。 然而,它的意思是比存在更高的范畴:保持存在的力量。为什么存在能继续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任何回答都要为存在添加一个不可缺少的概念,从而不可能把存在看作一个唯一最高的概念。存在要么通向并依赖于存在以外的东西(即对存在的关

 116

    人 是 谁39

    心)

    ,要么它是一条死胡同,只能根据自足性来解释。 第一种可能性的弱点是它同奥秘有关;第二种可能性的弱点是它自诩提出了一种合理的解释。大自然及其全部规律,自身足以对事实在自然界中如何起作用作出解释;但它根本不能说明这些事实为什么起作用。有些人默默承认不充足性理论(theoryofinsuficiency)

    仍然引起争议。你怎样解释“解释”这个词呢?同自然依赖于超自然的观念相比,自然的自足性难道不是根本无法解释的一个更大的谜吗?

    “依赖”这个观念就是一种解释,而在我们认识自然界生命的术语中,“自足”是一个无先例可引证的、找不到近义词的概念。“自足性”本身就不足以解释“自足性”

    ,难道不是这样吗?

    如果存在的绵延对存在的力量来说是不足挂齿的小事,那么存在就不复存在了。 存在的绵延是以对存在的关切为前规的。 对存在的关切超越存在。①

    把人的实存与我们称为“本质”的那种永恒的亚人格的(subpersonal)抽象联系起来,并不能使我们摆脱窘迫。只有把人的存在同对存在的超验性的关切联系起来,我们才能正确理解人的存在。最高的问题不是存在,而是对存在的关切。 先于存在的

    ①“存在的绵延”是物理世界万种事物的存在,而“存在的力量”则指使万物得以存在的力量,即对存在的关切,亦即超越者,即上帝。——译 注

 117

    49人 是 谁

    不是虚无,而是对存在的关切;既是逻各斯(logos)

    ,也是悲悯。上帝不能被降低为存在,他是使其它事物变为存在的唯一者,是关心其它存在的唯一者。在存在之上盘桓的是关切。 对存在的关切超越存在。 假如没有上帝对存在的关心,存在就不复存在。用什么来解释存在?

    悲悯,一种超验的、可传达的关切。道德价值的位置存在于由超验性关切的存在所限定的环境中。生活是三维的;每一种行动都可以用两条坐标轴来衡量,其中横坐标表示人,纵坐标表示上帝。思想家所作出的最重要的决定,要看他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问题。 阿尔伯特。 加缪(AlbertCamus)说:“只有一个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那就是自杀。”我与他有所不同,我的看法是:只有一个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那就是殉难。 有什么东西值得为之而死吗?

    如果我们有力量为真理而死,我们只能去体验真理。 自杀是逃避邪恶,是向荒谬屈服。 殉难者却不顾邪恶的荒谬而为神作见证。尼采为人的存在的高贵性所提出的公式是:爱命运(amorfati)。

    犹太传统把人的高贵性的公式表述成:为宗教殉难(kidushasham)的能力,随时准备为上帝、为上帝的名(Name)而死。然而,即使上帝的创造比人的堕落更重要,人也有力量将祝福变为诅咒,利用存在来进行破坏,将上帝之道的灵丹变为致命的毒药。人的败坏力量可能一次又一次地、暂时地,

 118

    人 是 谁59

    或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破坏上帝的安排。 但是,人类的任性不是历史的终极力量。 我们参与了以创造和堕落为始末而改编的演出。 正如创造一直在上演一样,赎罪也一直在上演。 我们相信,最终,上帝的关心会挫败人的反抗。上帝与世界不是相反的两极。 世界上有黑暗,但也有这样的召唤:“有光!”肉体与灵魂也并不互相斗争。 没有人要求我们在“要么……要么……”之间作出决定,没有人要求我们在“要么是上帝,要么是世界,要么是现世,要么是来世”之间作出决定。 我们需要接受:“既……也……”

    ,既要上帝,也要世界。 我们要争取分享来世,也要让上帝分享现世。

 119

    69人 是 谁

    第六章

    如何生存

    近代思想由于把真理问题与生存问题割裂开来,把认识与人的全部境况割裂开来,因而时常误入迷津。 这种割裂导致了理性的孤立,使关于人的概念成为空想,失去意义。 单靠思辨并不能达到自我认识。 人类的境况展现为复杂的生存活动。 行为是自我的精华。 在纯粹存在中,我们表现不出主动性和自由;我们的责任感存在于生存之中。人在什么地方最能直接想到自己?是在抽象的自我意识中,在“认识到我在”或者“认识到我思”的一般原则中吗?

    人在发音吐字之际,在举手投足之时,更重要的是在作为应答者的生存当中,同自己相遇,并惊讶地认识到自己。正是生存而不是纯粹的存在,更接近人的真实性。 存在也可以用于一匹死马,但是,我们所关心的是活生生的人。的确,用来描绘人的存在和做人的范畴,都是生存的产物。作为纯粹的存在,人消融在无个性(anonymity)

    之中。然而,人不仅仅存在,他也生存,并且,假如像海德格尔要求

 120

    人 是 谁79

    我们所做的那样,人应仅仅“屈从于存在”的话,他就会放弃作出决定的能力,并把生存降低为存在。存在既是被动的,也是不及物的;而在生存中,人主动地将自身与世界联系起来。 行动是生存的语言,它清楚地表达了人的存在的独特性,表达了对做人的见识。人的存在的关键形式是人的生存。 因此,对人类进行研。。 。 。究的恰当题目是生存问题,是如何对待存在的问题。 生存意味着使存在定型,赋予纯粹存在以一定的形式。人的生存极其普通,极其平凡。 行为的单调重复、语言的平淡无奇,使我们失去了生存的尊严。 我们能否赋予我们的存在以形式,取决于我们能否理解人的生存的独特性。获得有意义的存在,既没有保证,也没有把握。 那种认为有意义的存在是可以随便得到的,认为随着岁月的流逝便可以达到生存的目的的想法,是错误的。 生命是一场追求意义的搏斗,这场搏斗可能全部地也可能部分地打赢或打输。关键的地方可能输掉。创造性精神的根源是不满足于单纯的存在,不满足于仅仅随遇而安地存在于世。 人面临的挑战是:不要屈从于单纯的存在。 存在应当被生存所超越。 问题是如何公开地体验我的存在。 做人就是生存于世。仅仅存在是不够的,这促使人追求超存在(more-than-being)

    、实现存在(bringintobeing)

    并获得意义(comeintomeaning)。我们形成思想,创造事物,生育子嗣,进行活动,就是通过实现存在而超越了存在。假如人寻求最高的意义是正确的,是做人的真理所要求

 121

    89人 是 谁

    的;假如只有将自身同超越性意义联系在一起,才能继续寻求最高意义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肯定,人把自身同超越性意义联系在一起,是正确的和必要的。如上所述,人的困难处境不是对非存在(non-being)

    的恐惧和对死亡的恐惧造成的,而是对生存的恐惧造成的,因为对以前经历过的荒谬绝伦、残酷暴虐和麻木不仁的不可磨灭的愤慨,深深地烙印在全部生存中。 人是害怕痛苦和害怕受羞辱的存在。苦恼,部分根源于做人,部分根源于对人自身存在的误解以及社会的不和谐。 对生存的恐惧经常产生于失败或受侮辱的经历,产生于误入歧途或遭到拒绝的经历。 它的根源不在于存在,而在于对我们的存在的体验,在于同其他人相遇,在于不了解怎样与其他人相处,在于没有能力交往或者拒绝与他人交往,但最根本的是没有同那超越我们的生存的东西密不可分地生活在一起。我们失败的原因是把价值领域看成是实存的上层结构,从“是”推导出“应该”

    ,又从“事实”推导出“规范”

    ,从自然推导出精神,从尺度推导出要求。人的存在分享一切存在物(如香槟酒和鞋油、蛋糕和石子)的存在。 但是,做人就不能划归于其它一系列存在物之中。 如上所述,做人是一种行动,而不是一个物。 它的主要特征是如何对待存在,而不是存在。做人就是存在的人化(humanizationofbeing)

    ,是改变无声的物理属性。 通过做人,人超越纯粹的存在。 存在是无名的,它沉默不语。 人化是把存在中所固有的意义表达了出

 122

    人 是 谁99

    来。从我们存在的深处来看,意识到我们分享存在,并不能使人得到终极稳定性。 只有把存在当成一种答复和惊呼来体验,才能悄悄地推动我们前进。

    存在就是服从

    “此在(Dasein)本身自由地决定过或能够决定是否开始存在吗?”海德格尔的这一反问很早就得到了问答:“你生而为人是违背你的意志的,你活着是违背你的意志的,你必须作出解释也是违背你的意志的……”这里,人的存在的超越性被解释为是加诸人的生命,是强迫作出解释,是强迫自由。存在的超越性是命令,存在于此时此地,就是服从。我没有创造就的存在。 我也不是被抛掷到存在之中。 我的存在服从于“要有”

    ①这句格言。命令与期待潜伏在存在的深处,只有在意识到做人时才显露出来。 亚当最旱听到的是一声命令。同把世界看作原先就存在于这里的见解相反,圣经主张世界是被创造出来的。先于一切存在的是这些话:“要有”!

    于是“就有”。存在就是服从创造的命令。 上帝的话在存在中至关重要。 在纯粹的存在中有着无边无涯的虔诚。 凡存在的事物都作为对命令的响应而延续。

    ①参见旧约圣经《创世纪》:“上帝说要有光,就有光。” ——译 注

 123

    01人 是 谁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创造先于存在,就意味着“应该”

    先于“是”。事物的秩序可以追溯到上帝的“命令”。

    即使回避对存在的终极起源作形而上学的反思,单个的人也应当承认,存在并不是作为“想要存在”的结果而出现的,因为那要先假定一个意志的存在。 我个人的实存并不是我愿意存在的结果。 我的生命在顷刻间诞生了,正是因为我的本质中有一种神秘的忠诚,才使我得以存在。人“愿意存在”不能同他“应该存在”分开。 完全不依赖于规范(norm)的人是想象的虚构。失去对有意义的存在的意识是由于失去了存在的命令。存在就是服从,就是作出回答。“你是”

    ①先于“我是”。我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被要求存在。如上所述,人的实存并不仅仅在“存在”这一向度中得到体现。 人的实存的特点是存在与意义的相互联系。我的意思不是说先有中性的存在,然后才有价值。 被创造意味着生来就有价值,意味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