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雪龙闯北极-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物质交换有几个途径: ⑴以1。5公里的高度为界,上下空气之间的交换,可以通
过卫星遥感的方式测得;⑵以北极圈为界,内外空气的交换,数以百计的陆基站己
观测了足够数据;⑶海水间的交换。北冰洋共有三个出口:白令海峡、格陵兰海和
巴芬湾,交换也研究得差不多了。而海冰气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最复杂的,是目前
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美国正在进行一个10年研究计划,课题就是海冰气交换。他们
把一条破冰船冻在巴芬湾,一观测就匙整年。

    晚上,遇见邹捍,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他的房间里也存在逆温现象。

    考察队员住在雪龙船前部,分新旧两个区。旧区是船上原来的住舱,俄国人造
的;新区是前几年刚加的,中国人修的。旧区舱内的设备比较旧,但比较实用,新
区的内装修漂亮些, 但华而不实。新区共4层,其中三层一间舱内住着两位大气学
家邹捍和王维。两人都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研究所的,一位是教授,一位是高级工程
师。我从他们舱门口过时,看见邹教授正光着膀子在上铺抽烟,王高工拥着被子在
下铺看书。我大感奇悍,进去问个究竟。邹教授戏称为“逆温”现象。就像已经测
知,冰面气温是0℃左右,可300米上空是17℃一样。逆温现象容易保持稳定,因为
热空气密度低,冷空气密度高,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谁也不跟谁对流。

    这道理我懂!我打断邹教授的话说,可我不懂你们舱内怎么就形成了“逆温”?
邹教授说:“暖气系统漏了,舱里太热,只好开舷窗,就这样了。”怎么解决?两
位大气学家还没想出来。


    0806(BJ0807)我们和北极熊撞了个正着


    8月6日,吃夜宵时,副队长鄂栋臣讲述了他白天的遭遇,但没人理睬:“我正
在房间里写东西,忽然听见一阵骚动,急促的脚步声跺得舷梯咚咚响。我赶紧拉开
门,只见很多人神情紧张地往下冲。‘什么事?什么事?’我连问儿声,没有一个
人理我。正茫然问,听见外面有人喊了一声‘北极熊!’我赶紧抓起相机往外跑,
到右舷一看,一个人都没有,再跑到左舷……”

    胡传功当时在驾驶台上,他说,刚发现第一头熊时,它就在船头不到10米处一
块大冰上。有大雾,能见度非常差,我们没看见它,它也没看见船,结果撞了个正
着。熊抬头看见一个黑色庞然大物朝它冲过来时,落荒而逃。

    我当时正从外面向舱内走,很多人往外跑,隐隐听见广播里说了一个词:北极
熊!赶紧跑回房,取相机,再跑到甲板。

    两头北极熊,离船有几百米远。其中一头从冰上一下子跳到了水里,头在水里
一沉一浮。船走得很快,熊在我们的视野里很快就消失了,到目前,我们已看见了
5头北极熊。

    我们走回舱内,刚坐下,广播里传来一个声音:“右舷冰面,北极熊!”我第
一个冲到了右舷,可是什么也看见。接着又冲出几十个人,有人说:看见了,太小!

    我一口气爬了6层舷梯, 上到驾驶台,按一个船员的指点,看到了正在水里游
的熊。它游了一段,想爬上一块浮冰。但没爬上去,又到了水里。离船太远,加上
大雾,很快看不见了。

    好多人不死心,守在甲板上不走,但随之雾越来越大,只好作罢。

    董利感叹一句:北极熊还是怕人的,否则不会跑那么快。

    不过我们又分析,熊实际怕的是船,不是人,因为船实在太大。野生动物从来
不怕人,如果人没有伤害过它。

    鄂栋臣说:“北极的动物还是太少,一两头熊把大家兴奋成这样。要是在南极,
各种动物随你看!”

    南极动物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保护得比较好,而北极动物前些年曾遭到大范围
的捕杀。由动物保护,大家又说到环境污染。于是有人又提出昨天下午发生的一起
令队员们痛心疾首的“垃圾事件”不知什么人,往浮冰上随手倒了一次垃圾。计有
饼干袋1个、香烟盒4个、香烟蒂若干。在洁白的冰面上,这一堆垃圾格外地醒目。
每一个经过的队员都会盯着看几眼,摇摇头。一位考察队员说,“这是我见过的最
肮脏的垃圾。”

    政委李远忠气冲冲地跑到广播室,对全船人声说:“提醒大家,请严格遵守考
察船上的垃圾管理规定。维护中国科学考察的形象,不要往冰面上扔垃圾!”

    极地所的陈波博士痛心地说:“这可能是谁稀里糊涂犯下的错误,但抬手问就
酝成了大错!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有着深刻的教训!”1990年,美国一家很有影响的
杂志封面上,就登出过一幅这样的照片,画面是:南极大陆,被抛弃的青岛啤酒易
拉罐。

    我们来极地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地球,但不注意自己的行为,岂不是沾污了这块
人类最后的净土?


    0807(BJ0808)它不是计划内测站,可以干,也可以不干


    8月7日深夜, 大洋组接到执行P断面的决定。已经休息了两昼夜的大洋组考察
队员马上振作起来,各项工作全面展开。

    那一夜,队员们没有合眼。22点40分,1点,3点,5点,开早饭时。4个站的数
据和样品已经收入囊中。

    到达P5站时,队员们已经辛苦了一夜。P5站是2700米的深水站。赵进平研究员
简短地告诉大家,这站可能是我们在北冰洋做的最深的测站,请各专业考虑作业项
目;船外冰情严重,要注意人员和仪器的安全,不好做的项目可以不做。

    但报上来项目非常令人感动,各学科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所有能上的项
目全部报上来,连以前从未动用的同位素吸附器也都拿出来使用,使P5站为本次考
察项成为目最多的测站。

    由于水深, 各甲板不能同时作业。第一攻击波由右舷发起。观测预计要2。5个
小时,冰情很难预料。经过对舷外冰块的分析,等到无冰己不可能。大洋组组长矫
玉田决定马上施放,昂贵的温盐深探测仪徐徐进入冰海。漂来漂去的浮冰忽而将钢
丝绳拖出好远,忽而将钢丝绳紧紧压在船壁,这两个半小时最让人揪心。当仪器即
将浮出水面,两块大冰已经将海面紧紧封闭。队员们开始与冰块斗智斗勇。一会儿
将桁车拉进拉出,一会儿使劲摇钢丝绳,使压在一起的两块冰有所松动。后来,试
着谩慢将仪器强行上升,将冰块间的缝隙挤大,最后抓住战机,突然向上提升,仪
器破冰而出,甲板上一片欢腾。升上来的仪器上还卡着一片10公斤重的晶莹冰片。

    右舷仪器上来之后,第二项作业在后甲板开始。地质组的五位同志仗着钢缆粗、
仪器重,开始大胆作业。怎料海冰不吃这一套,把后甲板下面的水面封得结结实实,
没有给仪器留任何缝隙。这可难坏了人家,只有耐心等待,好在船停站时间长,有
足够的时间可用。 寒冷的天气,6级的大风,使后甲板成为严冬的世界,而人与冰
的对峙在继续着,比毅力,比顽强。海冰退缩了,露出一个小缝,地质组的柱状采
样器冲向海底。 接下来是2个小时的漫长作业,冰块随时会阻断收器的归路,卡断
钢丝绳的巨大风险时时威胁着每一个人。最后,经过长时间作业,他们又采上一支
4米长的柱状样品。 那种兴奋、那种激动,队员们溢于言表。队员们利用船动车的
时间简单地吃了点东西,又开始放庞大的多管采样器。没有人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
回来的,没有人知道他们是怎么干的,只知道结果:得到了满满8管地质样品。

    左舷的同志抱负更大,他们把P5站当成连续站来做——每6小时重复作业一次,
每次拖3种网,拖到500米水深。在冰海做连续站是“危险和艰苦”的代名同。这些
项目仅钢丝绳上下就要4小时, 24小时的作业不会有时间休息;海中流冰浩荡,网
具与人员要冒更大的风险。但决心已下,剩下的就是士气与斗志。下午,海洋局三
所林景宏女士的500米拖网第一个遇险, 卡在冰中上不来。甲板上,组长矫玉田亲
自指挥,最后,船长亲自指挥轮船动车与大洋组配合,反复前进后退。就在冰块旋
转的过程露出一小块水面,给队员们几秒钟的空档,队员们迅速抓住战机,将网具
提升出水面。数秒钟后,大冰块又将海面牢牢封死。大家直吐舌头,好险哪!网中
拖上40公斤重的海冰。

    第二次遇险是在早上6时, 海洋所李超伦与张武昌的拖网被海冰卡住,无论如
何拿不下来。冰块太大,绞车根本带不动,憋得直叫。队员们只好继续放钢丝绳,
海冰带着钢丝绳越漂越远。 忽放忽收,直到放出160米钢丝绳,海冰在远远漂过船
尾后的一次旋转中,突然放开了钢丝绳。李超伦博士高兴地告诉我们,他们P5站拖
到了纯大洋种的浮游动物,与北冰洋其它测站的群落结构完全不一样。

    当问起如果拖网真的被卡断有多大损失时,队员们都说,网具损失多少都不可
惜,可惜的是那些从500米深海拖来的样品。这些北冰洋的深水数据,太难得了。

    P5站与其它测站不同的是,它不是计划内测站,可以干,也可以不干。


    0808-1(BJ0809)北冰洋,一个老人的最后战场


    《送曲老上冰》,写我目送中科院大气所59岁的曲绍厚研究员从准备到登机去
冰上进行24小时作业的经过,登在第六期《北极探索》报的头版头条。

    队长陈立奇看了,对我说:没那么严重吧,你写得也太悲壮了,我也觉得有点
“过”,上冰又不是上战场。可8月7日晚,我、张岳庚和曲老又聊一聊,发现写的
还不到位。北极的冰就是曲老最后的战场,只是他表面很轻松而已。

    这次曲老他们被直升机送上冰后,赶紧搭帐篷,花了两三个小时。不敢歇口气,
又赶紧做测试。他们的测试手段,就是用一个充满氮气的飞艇,下面拖着一根尼龙
绳,绳上挂着一串传感器。尼龙绳长1000米,飞艇像风筝一样飞上天,传感器在此
间就会把大气中的温度、湿度、压力、风向和风速等数据发送到接收机上。

    一上一下, 得四五十分钟。而在24小时里,曲老他们收放了8次。这之间,他
们只吃了两顿饭。第一顿饭是速冻饺子。开始煮的时候,发现忘了带水,就用矿泉
水煮。 4个人吃了6袋,一个没剩。“最好喝的是汤,全喝完了。”凌晨2点多,大
船到了大浮冰的边缘。我们坐吊车上冰面,赶到营地时,他们刚喝下最后一口汤。
这时离前一天的晚饭己过了9个小时。

    我看见曲老一个人站在红色的系留飞艇下面,在北极夜晚藏青色的天、藏青色
的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孤独。

    我飞奔过去,问曲老:“您怎么一个人站在这儿?”他告诉我,飞艇已经升空
了一次, 取得了900米高空以下的各种气象参数。刚才发电机没油了,我们运来了
油,就可以继续工作了。“我怕飞艇被风刮跑,所以就在这儿守着。”

    原来聊天时,我曾问他:您一辈于放过多少次飞艇?曲老想了想说,应该不少
于2000多次。青藏高原、西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