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陶渊明集译注-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这一思想。所保:指保全个人的名节。《后汉书?逸民传》:后汉末,“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 。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鸿
鹊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各得
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垄上,而妻子耘于前。”讵(jǜ巨):岂。浅:浅陋,低劣。
[译文'
往日听说南亩田,
未曾躬耕甚遗憾。
我常贫困似颜回,
春耕岂能袖手观?
早晨备好我车马,
上路我情已驰远。
新春时节鸟欢鸣,
和风不尽送亲善。
荒芜小路覆寒草,
人迹罕至地偏远。
所以古时植杖翁,
悠然躬耕不思迁。
此理愧对通达者,
所保名节岂太浅?
其一(1)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2)。
瞻望逸难逮,转欲志长勤(3)。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4)。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5)。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6)。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间津(7)。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8)。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9)。
[注释'
(1)这首诗认为像孔子那样“忧道不忧贫”未免高不可攀,难以企及,不如效法长沮、桀溺洁身
守节,隐居力耕。诗中对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描写,十分生动传神,充满浓郁的情趣。
(2)先师:对孔子的尊称。遗训:遗留的教导。忧道不忧贫:君子担忧的是道不能行,而不担心
自己的贫困。道:指治世之道。此句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君于谋道不谋食。耕也,馁(n
ēi,饥饿)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3)瞻望:仰望。逸难逮:高远而难以达到。逸:远。逮:企及。志:立志于。长勤:长期勤苦。
指耕作。
(4)秉:持。来(lěi 垒):古代称犁上的木把。这里代指农具。时务:按时节应做的农务。解
颜:笑颜。劝:劝勉,勉励。
(5)平畴(chóu 筹):平坦的田野。怀新:含有新的生机。
(6)量岁功:估量一年的收成。即事多所欣:谓做农活本身就令人欢欣。
(7)行者无问津:没有过路之人寻问渡口在哪里。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诗人在这里是以古代隐士长沮、桀溺自比。津:渡口。
(8)日入:太阳落山。相与:相伴,一道,指与农夫。壶浆:指酒。劳:慰劳。
(9)聊:姑且。陇亩民:田野之人,即农夫。
【译文】
先师孔子留遗训:
“君子忧道不优贫”。
仰慕高论难企及,
转思立志长耕耘。
农忙时节心欢喜,
笑颜劝勉农耕人。
远风习习来平野,
秀苗茁壮日日新。
一年收成未估量,
劳作已使我开心。
耕种之余有歇息,
没有行人来问津。
日落之时相伴归,
取酒慰劳左右邻。
掩闭柴门自吟诗,
姑且躬耕做农民。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说明'
癸卯岁是晋安帝元兴二年(403),陶渊明三十九岁。敬远是渊明的堂弟,
他们自幼关系亲密,成人后亦志趣相投,感情融洽。这一年敬远二十三岁,
同渊明住在一起,并一道读书躬耕。然而一年的收获不足自给,使他们过着
贫困饥寒的生活。这首诗就是在年终腊月之时,渊明写给敬远,以寄托深刻
的慨叹之情。
寝迹衡门下,逸与世相绝(1)。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2)。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3)。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4)。
劲气侵襟袖,革瓢谢屡设(5)。
萧索空字中,了无一可悦(6)。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7)。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8)。
平津苟不由,栖迟诅为拙(9)?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10)!
【注释】
(1)寝迹:埋没行踪,指隐居。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居室。逸:远。世:指世俗。官场。
绝:断绝往来。
(2)顾盼:犹言看顾、眷顾。莫:无,没有。荆扉:用荆条编成的柴门。
(3)翳翳(yì缢):阴暗的样子。“经日雪:下了一整天的雪。
(4)倾耳:侧耳细听的样子。无希声:没有一点声音。《老子):“听之不闻名曰希。”河上公
注:“无声曰希。”
(5)劲气:猛烈的寒气。箪(doān 丹)瓢:即箪食瓢饮。简:竹编的盛饭容器。瓢:剖开葫芦做
成的舀水器。《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回,指孔子学生颜回。谢:辞绝。屡:经常。设:陈设。箪瓢谢屡设:意思是说,像颜
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日子也很难得,我(们)箪瓢常空,无食可陈于面前。
(6)萧索:萧条,冷落。空字:空荡荡的房屋。形容一无所有。了无:一点也没有。可悦:可以
使人高兴的事情。
(7)遗烈:指古代正直、刚毅、有高尚节操的贤士。
(8)谬:误,谦辞。固穷节:固守穷困的气节。《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
斯滥矣。”
(9) 平津:平坦的大道,喻仕途。津:本义为渡口,这里指道路。苟:如果。由:沿看,遵循。
栖迟:游息,指隐居。《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讵(jǜ巨):岂。(10)契:
契合,指志同道合。别:识别。
〔译文〕
隐居茅舍掩踪迹,
远与世俗相隔绝。
无人知晓来眷顾,
白日柴门常关闭。
岁暮寒风正凄冷,
阴沉整日天降雪。
侧耳细听无声响,
放眼户外已皓洁。
寒气猛烈侵襟袖,
无食箪瓢常空设。
萧条冷落空室内,
竟无一事可欢悦。
千年古书皆历览,
常常读见古义烈。
高尚操行不敢攀,
仅能守穷为气节。
平坦仕途若不走,
隐居躬耕岂算拙?
我寄深意在言外,
志趣相合准识别!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说明'
乙巳岁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四十一岁。
去年,即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刘敬宣迁建威将军、江州刺史,镇得
阳。陶渊明前往任刘敬宣的参军。本年三月,渊明奉命出使京都,途经钱溪
(今安徽省贵池县梅根港)时,写下这首诗。诗中主要通过对途中景物的描
绘,抒发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念。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1)。
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2)。
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3)。
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4)。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5)?
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6)。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7)?
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8)。
〔注释〕
(1)践:踏,经由。斯境:这个地方。好:甚。已积:已经很久。积:多。
(2)悉:都。如昔:如同昔日。
(3)飙(biāo 标):疾风,暴风。矫:举起。这里指高飞。云融(hé合):云中的鸟儿。翮:
鸟的翅膀,这里代指鸟。
(4)眷:眷顾,顾念。品物:指景物。义风:适宜的风,犹“和风”。未隔:无所阻隔。谓风雨
适时,万物并茂,无所阻隔。
(5)伊:语助词,无意义。何为:为何,为什么。勉励:这里有勤苦努力的意思。兹役:这种差
事。
(6)一形:一身,诗人自指。形:身体。制:限制,约束。素襟:平素的志向。襟:胸襟。易:
改变。
(7)日:每天。离析:分开。
(8)归舟:逯本作“壑舟”,今从诸本改。谅:诚。霜柏:霜中的松柏。比喻坚贞的品行、节操。
'译文'
未再踏上这片地,
岁月很长时难记。
早晨傍晚看山川,
事事没变如往昔。
微雨洗尘林木爽,
疾风吹鸟更高飞。
顾念山川万物茂,
风雨适时不相违。
我今不知是为何,
勤苦从事这差役?
身体好似受拘束,
怀抱志向不可移。
日日梦想回田园,
哪能如此久分离?
最终仍将归故里,
霜中松柏自挺立。
还旧居
'说明'
此诗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陶渊明五十三岁。
诗题”旧居”指柴桑旧居。陶渊明始居柴桑,约四十一岁时迁居于上京。
在上京居六年,又迁居南村。诗人居上京时。尚常往来于柴桑之间,所以此
诗说“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然迁至南村后,已多年未回柴桑。这次
回到阔别已久的柴桑故地,见物是人非,大有沧桑之悲。在感慨万千之中,
尤觉岁月易逝。人生无常,于是写下这首凄凉哀怨的诗歌。
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1)。
今日始复来,恻怆多所悲(2)。
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3)。
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4),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5)。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6)。
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7)。
拨置且莫念,一筋聊可挥(8)。
'注释'
(1)畴昔:往昔,从前。畴:语助词,无义。时间约为义熙元年(405),诗人由彭泽归田那一
年,从旧居柴桑迁往上京居住。上京:地名,当距柴桑旧居不远,六载:即诗人在上京居住的时间。
去还归:谓常来常往。指经常回柴桑探望。
(2)今日:指写此诗的时间,始复来:诗人由上京迁居南村后,已多年(约为七年)未回柴桑旧
居,所以称这次返回为“始复来”,恻怆(cè chuàng 测创):凄伤悲痛。
(3)阡陌:田间小路,这里指农田。不移旧:没有改变原先的样子。邑屋:村庄房舍,或时非:
有的与从前不同。
(4)履历:所经过之处,周:全,遍。邻老:邻居家的老人。罕复遗:很少有还活着的。
(5)往迹:过去的踪迹,有处:有些地方。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6)流幻:流动变幻,指人生漂流动荡,踪迹不定,百年中:即指人的一生,寒辔日相推:寒来
暑往,日月相互交替,形容岁月流逝得很快。
(7)大化尽:指生命结束。大化:原指人生的变化,《列子?天瑞》:“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
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后遂以“大化”作为生命的代称,气力:指体力。不及:不待。
衰:衰竭。古人以五十岁为入衰之年。《礼记?王制》:“五十始衰。”诗人此时已五十余岁。这两
句是说,我常担心死亡到来,还没等我体力完全衰竭。
(8)拨置:犹弃置,放在一边,挥:一饮而尽的动作。
〔译文〕
从前家庄上京时,
六载之间常来归。
时隔多年今再来,
凄凉哀痛多伤悲。
田地未改旧模样,
村舍时有面目非。
故居四周走访遍,
邻里老人少存遗。
漫步寻觅旧踪迹,
不时使我情恋依。
人生漂荡多变幻,
寒来暑往岁月催。
常恐生命忽终止,
身体气力未尽衰。
抛开此事莫再想,
姑且饮酒干此杯。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说明'
戊申岁是晋安帝义熙四年(408),陶渊明四十四岁。
此时渊明居上京,六月中旬,一场火灾将其居室焚烧殆尽,便只好住在
门前的船中。至新秋之时,写下这首诗。房屋焚毁,似乎并没有使诗人感到
更多的痛苦,他安居舟中,依旧悠然地生活。真正使他感到痛苦、忧伤的是
生不逢时,没能赶上古之太平盛世。因此诗人在表示要保持贞刚品性的同时,
也更加强了他隐居躬耕的信心。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1)。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2) 。
一宅无遗宇,肪舟荫门前(3)。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