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郭沫若和他的三位夫人 作者:桑逢康_2-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沫若深深感到愧疚。

  他尤其愧对安娜的是:他从日本回国以后不久,就和于立群结了婚,至今已生有五个孩子了!

  安娜见到郭沫若的最初一刹那间,心情是异常激动的,如果倒退十年,她一定会像初恋时一样,即刻投入到丈夫的怀抱里的。然而,她见到郭沫若身边还站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又从大到小、从高到矮,依次儿排着五个小儿女,她犹如大梦初醒。不需要郭沫若向她说明,她就已经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这样的事本是不应当发生的,可是终竟发生了。

  她所担心、所忧虑的事,当别人说起她却当成流言不屑一顾的事,现在无情地摆在了她的面前。

  命运对安娜来说,太不公平了!

  ——“走,是可以的,只是你性格不定,最足担心。”

  安娜十一年前对郭沫若说的话,不幸而言中了。郭沫若和安娜现在几乎都同时想起了这句话。那果真是圣母玛利亚的预言吗?

  重温这句话,郭沫若不能不感到愧疚,安娜则感到深深的遗憾和惆怅。魂萦梦绕,万里寻夫,难道就是这样一个结果吗?安娜不是张琼华,怨愤一时竟填塞了她的心胸。

  他们在一起住了几天。但谁都明白:这是一个不能共存的局面。

  老朋友们看到这一种尴尬的场面,都出来斡旋。冯乃超找安娜恳谈了一次,指出造成这种不幸的责任,当然不是安娜,但也不是于立群,也不是郭沫若。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发动侵华战争的日本军国主义者!郭沫若是为了参加抗战而回国的,长达八年的中日战争使得他们离散了,而且音信不通。冯乃超恳求安娜道:“安娜夫人,请你本着对沫若兄一贯的爱心,尽快结束这种令人愁肠万断的局面吧!”

  安娜这时想起了郭沫若在南昌起义失败后曾经爱过另一个女性——安琳。她记得那时她曾对郭沫若说过:“假如没有这许多儿女,我是可以让你自由的。“旧戏重演,但现在的情况和那时又有很大的不同。一则,那时安琳并没有和郭沫若正式结婚或同居,而现在于立群已经和郭沫若结婚多年了;二则那时她和丈夫有好几个儿女,安琳和郭沫若并没有儿女,现在尽管她有儿有女,但于立群同样给郭沫若生了五个儿女了呀!……

  无论如何,孩子是无辜的。

  自己生的儿女如果不能没有父亲,那么于立群生的儿女同样不能没有父亲。

  郭沫若和于立群,还有五个儿女,这是一个完整的、幸福的家庭。而她自己的家庭,由于郭沫若回国,早已在十一年前就支离破碎了……

  不能为了恢复一个旧的家庭,而破坏一个新的家庭。上帝不会允许这样做的!

  思前想后,安娜终于决定本着基督的精神,牺牲自己,成全他人。

  “我走,让她留在你的身边吧!”她对郭沫若说。在她的脸上,闪耀着圣洁的光辉。在她的心里,则流着血和泪……

  郭沫若心如刀绞。他想要送送安娜,但有一只手把他“拍拖”住了,回头一看,是于立群伸过来的。在她的身后,从大到小。从高到矮,依次站着五个儿女。

  啊啊,他们也是插在他心上的剑哪!

  郭沫若重重地叹了一口气,他觉得人生没有十全十美的事。

  此时东北已经解放。在组织上的安排下,安娜到大连定居了,和长子和夫住在一起。和夫相貌酷似父亲,这对安娜是一种安慰。郭沫若那些手稿安娜也全部献给了国家。

  上海是安娜在1923年第一次来中国时,最先踏上中国土地的地方。她对上海怀有特殊的感情,所以几年后又移居上海。她抚养的四子一女解放后都先后回国,参加了祖国的建设。

  1949年,安娜加入了中国国籍。

  

  






郭沫若和他的三位夫人(十二)永恒之女性






(十二)永恒之女性

  作为诗人的郭沫若,他的感情有时会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

  1959年,他创作了五幕历史剧《蔡文姬》。蔡文姬从遥远的匈奴返回故土时的悲喜交集,她和左贤王和胡儿、胡女两个孩子诀别时的痛彻肺腑……这种种矛盾而又复杂的心情,正是当年郭沫若别妇抛雏,从日本回祖国参加抗战的写照。郭沫若在蔡文姬这个人物身上,再现了自己的影子,再现了自已类似的经历和相近的感情,他一再说过:蔡文姬就是我!—是照着我写的。“其中有不少关于我的感情的东西,也有不少关于我的生活的东西。”演出时,每当舞台上蔡文姬为思念一双儿女仰天叹息或掩袖而泣时,作为剧作者的郭沫若也禁不住珠泪滚滚……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他在写《蔡文姬》的日日夜夜里,安娜会时时浮现在他的脑海里,在《蔡文姬》这部历史剧中,寄托了郭沫若对安娜最真挚、最深切的怀念:

  山高地阔呵见汝无期,

  更深夜阑呵梦汝来斯。

  梦中执手呵一喜一悲,

  觉后痛吾心呵无休歇时。

  解放以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张琼华过去每年收的几十担租谷就没有了。生活无着落,她就从沙湾搬到乐山城里居住。最初以典当为生,卖衣服,卖箱柜,卖盘盘碗碗。后来没有什么东西可卖了,她就做叶儿粑卖。这是一种用糯米做的甜食,四川人很爱吃的。忠厚本份的张琼华不会“偷工减料”,她做的叶儿把工精料足味道好,虽然卖得快,却亏了本。只好又做小娃娃的小鞋儿小帽儿卖,但也赚不了什么钱。年纪老了,日子又过得这么艰难。郭宗jin看不下去,就对张琼华说:“给八爸写封信,让他每月给你寄些生活费来吧。”

  说了几次张琼华都不同意。她怕给郭沫若添麻烦。生活实在无着了,她才把自己一月的开支反反复复算了又算,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限额,嘱咐郭宗jin说:“让他一月寄十五元来吧。”

  郭沫若收到郭宗jin的来信后,主动承担起了张琼华的供养责任。他每月给张琼华寄去人民币十五元,以后随着生活费用的提高,逐步增加到二十元、二十五元、三十元。张琼华每次收到汇款后,都遵照郭沫若的要求寄去回笺。

  这,成了这一对名义上的老夫妻的唯一联系了……

  张琼华有一个姨侄女在西安工作,写信请张琼华到她那里去耍一耍。于是,张琼华去西安住了两个月。她本打算回乐山的,但姨侄女劝她说:

  “你老人家好不容易才出来一趟,西安离北京不远,干脆再去北京耍耍。”

  张琼华想想也好,就独自踏上开往北京去的火车。

  这是1963年的事,离那次郭沫若回乐山又过去了二十多个年头了。郭沫若和她见了两次面,摆了摆家常,还专门蒸了一顿川味zha肉款待张琼华。但两人的耳朵都不好,说起话来必须提高嗓门,就好像一对老夫妻在大声吵吵。

  郭沫若的秘书王庭芳陪张琼华游览了许多北京的名胜古迹,诸如故宫呀,北海呀,天坛呀,颐和园等等。张琼华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东张张,西望望,显得又惊异又兴奋。活了七十多岁,她总算是开了眼界了,为此她深深感激着郭沫若。

  临走时,王庭芳问她:“想在北京买点什么?”

  张琼华摆了摆手,说:“不买啥子。”

  经王庭芳一再动员,张琼华才去商店里转了转,但也只扯了一截黑色灯芯绒布。她爱不释手地对王庭芳说:“这种料子好看,耐穿,我这辈子还没穿过。”

  王庭芳觉得太过意不去了,回来向郭沫若汇报后,郭沫若特地叫秘书买了暖水瓶、铝锅、衣料等生活用品送给了张琼华。

  回到乐山以后,张琼华继续过着尼姑似的生活。不喜杀生,极少吃肉,除早晨一顿是荷包蛋外,其余中晚两餐都是素菜素饭。身体好一点时就到街上走一走,或者坐在熟人的小摊子前,看着别人做生意,一坐就是大半天。年纪愈来愈老,不能上街转了,她就端把竹椅,静静地坐在院子门口往街上默默张望。有时望着望着眼睛里就会涌上了泪水。

  此时在北京前海西街十八号,又是别有一番景象。

  1963年。春天的季节。花园里的花朵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在郭沫若的书室里,也洋溢着一派浓浓春意。

  这一天,于立群在默诵毛泽东的词《淀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深有感悟,就对郭沫若说:“我特别喜欢‘万方乐奏有于阗’这句。”

  说罢,她兴致勃发,立即展纸挥毫。此时于立群的书法日臻成熟,已经是国内有名的女书法家了。那几个字经她书写,跃然纸上,气度非凡。可是仔细一验看,才发现把开头的“万方乐”写成了“万方春”了,错了一字!

  “糟糕!”于立群嘴里嘟哝了一声,便要把这张纸扔掉。

  “慢来,慢来,我看一看!——”

  郭沫若一边说,一边走过去,从于立群手中接过笔管来,略为思索,就用隶书在“万方春”三个字下边加了几个字。然后,颇为自负地笑着对于立群说:“这样一来,不就变废为宝了么?”

  于立群一看,原来郭沫若凑成了一副四言联:

  万方春色,千顷湖光。

  于立群开心地笑了。本来是一张废纸,经郭沫若稍一加工,果然点石成金,顿添风采。

  郭沫若和于立群经常这样“合作”。他们的夫妻生活中充满了温馨的爱意,文人的雅趣。

  文化大革命初期,郭沫若本人虽然由于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保护而没有受到直接的冲击,但他的两个儿子却未能幸免于难。有一天晚上正好郭沫若要参加周总理主持的外事活动,于立群再三叮嘱他无论如何也要请周总理帮帮忙,营救被绑架的孩子。郭沫若去了,他就坐在周恩来的身旁。他和周恩来有着几十年的深厚友谊,他相信只要他把这件事提出来,恩来是一定会伸出救援之手的。当时周恩来仍然保持着“第三把手”的地位,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还是有一定的权力的。然而,郭沫若终于没有开口——他不愿意、也不忍心让已经操劳过度的周恩来再为自己儿子的事操心。整个神州大地正处于一片混乱和动荡之中,有多少国家大事正等着周总理去处理啊!比起国家和民族来,儿子的被绑架、关押毕竟只是一件小事……

  于立群在家中焦急地等待着消息。她本来是怀有满腔希望的:沫若一定会向周总理讲,总理一定会设法营救,孩子一定能平安地回家来……可是,郭沫若回来后告诉她说,他根本没有向周总理提世英被绑架的事。于立群满心的希望顿时化成了乌有,她生平第一次向她敬重与爱戴的郭沫若动了肝火,埋怨与责怪一齐迸发了出来……

  郭沫若沉默着,既无言安慰妻子,又无言告慰爱子。过了好半晌,他才吃力地说着:“我也是为了中国好啊!……”

  好像还有许多话要说,但他只说了这一句,便站起身来颤颤巍巍地走出去了。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感觉到自己无能为力,竟连儿子处在危险的时候,做为父亲的他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从这一天起,在北京前海西街十八号院里,有一位老人经常伏在案头,一只颤抖的手执着毛笔,工工整整地抄写儿子留下来的日记。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