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柏杨全集-第2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于陈国新先生的话,因他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否认过,大概萨先生引用的没有错误。用不着多说,陈先生一定也流了很多眼泪,否则萨先生不会亮他的招牌也。为了一部二三流的电影,拉上外国月亮,似乎太远。中国人似乎正趋向各个极端:一端是西崽的干法,凡是洋大人的全好无误;一端是义和团的干法,连打篮球都有爱国裁判。呜呼,外国月亮有时候固不比中国月亮圆,甚至有时候比中国月亮扁,但有时候却硬是比中国月亮圆。不敢睁眼瞧瞧,只敢闭目念咒,曰:「看吧,这个。看吧,那个。」不能对事实有所裨益。即以电影的色彩来说,外国的月亮就比中国的月亮圆,《梁祝》电影在亚洲影展上得了色彩奖,该够圆了吧,但那色彩片连拍带洗,全是日本人干的,你怎么说乎?即以现代武器而论,外国月亮也比中国月亮圆,美国响尾蛇飞弹能满天飞──咦,中国月亮不要说圆,简直连比一比的月亮都没有。而外国的宪法月亮似乎也比中国宪法月亮圆,否则萨孟武先生及其他各色人等,何必去洋大人之国研究乎?夫月亮和艺术一样,是客观的存在,中国这里如果是阴历初三,美国那里正是阴历十五,而仍要说中国的月亮比美国的月亮圆,这杠抬起来还有啥意思?
   萨先生又曰:
   「《梁祝》以凌波扮梁山伯,乐蒂扮祝英台,两人表演之佳,在我所看的许多电影之中,堪称成功。特别选择凌波女士扮梁山伯最是成功(柏杨先生曰:这句话应打双圈)。女扮男装,没有一点流氓气,也没有一点鲁莽气。雍容儒雅,南朝士大夫就是这个型。凌波与乐蒂两人唱做俱臻上乘。楼台相会之时,梁山伯悲愤而激动,祝英台温柔而悲哀,作者听前后左右男女观众,均有唏嘘之声。梁山伯下山求亲,祝英台哭墓,演者均能充份表现其演戏天才。十八里相送一段,风景最佳,曲佳,音乐佳。祝英台处处暗示自己是个女红妆,梁山伯却处处表示其为呆头鹅,作词之佳,演技之佳,叹为观止,总之,本片是中国第一部好电影。」
   接着又曰:
   「最后谈到服装,我喜欢中国古代衣冠。今日大学毕业之时,均学外国,穿学士衣,戴学士帽,我认为这是没有民族自尊心之故。何不穿戴汉唐时代的衣冠,以表示中国的文化。最荒唐的莫如每年祭孔,佾生光头,穿长衫,而脚下所穿的却是球鞋。我家兄弟在前清宣统年间,均曾做过佾生,当时所穿戴的乃是古代衣冠,想不到民国成立,反而穿起前清衣裳来。用前清服装,以舞周代八佾,真令人啼笑皆非,何以有此怪现象,因为缺乏常识之故,衍圣公孔德成应负其责。」
   
   
   半票问题之六
   我们所以把萨孟武先生的话全部引用,是为了避免断章取义。上面两段,批评的人很多,不再重复。关于半票问题,我们也讨论到这里为止,《梁山伯祝英台》电影,能轰动一时,并不是毫无条件,也有它的巨大影响,这影响在中国电影史上,虽不是空前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更为叫座,观众已忘之矣)。但起码它做到了两点,第一,把平常只看西洋片不看中国片的观众吸引到中国片市场。盖中国片往往不堪入目,柏杨先生每看一次,就起一次鸡皮疙瘩,总是中途撤退,《梁祝》固少此病,所以看的人受宠若惊。第二,把平常只看台语片的观众,也吸引到国语片市场,看梁祝片的观众,台湾省同胞远超过外省郎(有人说外省郎远超过台湾省同胞,则一问片商便知),盖歌仔戏和台语片也都有《梁山伯祝英台》,台语片上梁山伯先生和祝英台女士,跳坟之后,二人还在南天门结了婚,生了两个娃儿,国语片的水准自然要使人耳目一新。有此两种趋势,将来的国语片大有前途。昨天老妻买了一本电影杂志,曰《国际电影》,原来电懋公司也拍了一部《梁山伯祝英台》,在剧情说明中,对若干地方都有了交代。像楼台会,梁山伯先生想进祝府,为小厮所拒,争执之间,惊动了祝老太太,看梁先生斯文公子,一片诚心,才允许他们见最后一面,这就进步多啦。又像祭坟,马家有财有势,即令是现在,也不允许新娘先到殡仪馆走一遭也。电懋公司的乃是一主一仆,私自出府,前往祭奠,这也进步多啦。仅从这两点看,彼一《梁祝》似乎胜过今一《梁祝》。如此互相竞争,发奋图强,不但是影片商之福,也不但是观众之福,也是国家之福。
   柏杨先生写「半票」以来,接到无数读者先生的来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封署名「老夫」的明信片,发自台北辛十二局,明信片上曰:「柏杨老乌龟;你的学问大是不错,先骂观众,再骂读者,『半票读者』『不肯断奶』,读者是你的衣食父母,怎么能骂?你是什么东西,混蛋加十三级,如不改过道歉,三天内将你的狗体分尸万段,不杀你势不干休。」还有一封是一位「本市读者」先生写的,也是一张明信片,上曰:「柏杨小子,你生在中国,冤枉你了,我们不顺你的狗眼,均是半票吃奶的人,而你完全是吃大便的,我操你亲娘,我不将你这个老狗打死,等待何时?」另外还有一位林文先生,来的是一封长信,全信太长,不抄录矣,在结尾上有警句曰:「全台湾只有你柏杨是高级──高级文化汉奸、卖国贼,你反对中国历史文化,还不够卖国吗?一定要当官才可卖国吗?真笑话!」
   读者先生赐函很多,对支持我的朋友,仅一一致谢。对大张挞伐的信件,因内容差不多千篇一律,不再一一发表,只摘录三封于上。我想正义之怒既张,有同感的朋友当乐不可支,而我们的讨论也就可以结束啦。
   
   
第十一卷: 高山滚鼓集
   
   提要
   《高山滚鼓集》共三十八篇,是〔西窗随笔〕专栏的结集。本书所谈主题有病、吃、酒、建筑等大项,随意而谈,生活杂事,娓娓道来,笔调轻松。「而大多数中国同胞,包括柏杨先生在内,都是自诊自断,自医自痊也」,描写人们「就医」的态度;又将生病的类型分为四大类:「曰要命型的病焉,曰受罪型的病焉,曰享受型的病焉,曰遮羞生气的病焉。」刻划病榻人物,栩栩如生。其中,「遮羞生气的病」乃是一种「政治病」,其病源来自「生气」与「遮羞」,是「生病」的另一名目。在「吃」的方面,作者引用典故,有吃猪背肉者,有吃猴脑者,有吃驼峰者,令人怵目惊心。经由吃的文化,我们可检视其社会意义:第一,「中国固然是一个吃文化很高的民族,但这种文化似乎只集中到高阶层,成为一个既得利益所特有的文化,小民们不与焉」;第二,「中国人体格的衰弱,和中国人烹饪艺术的精美文化,成一个讽刺的对比」,外国人对此有所误解,故体格羸弱,与吃的文化无关。柏杨又认为中国建筑毫无成就,乃是「堕落的故步自封心理,和进取的功利主义相结合」,因此「产生了圣崽思想和圣崽行动,连皇帝盖间房子都缚手缚脚……。」即使谈的是与生活有关的琐事,柏杨都从文化角度加以探讨并批判。
   
   
   病来如山倒
   据说从前有这么一个故事,张飞先生天生莽汉,天不怕地不怕,死更不怕,除了对老大哥刘备先生外,一生目中无人。有一天跟诸葛亮先生摆龙门阵,吹起来他的英勇,诸葛亮先生曰:「请君口下留情,有一件东西,包管你怕。」张飞先生曰:「你说的啥屁话,俺老张天生异禀,头掉不了过拳大的疤。」诸葛亮先生也不和他抬杠,就在手上写了一个字。叫曰:「迷死脱张,请看。」张飞先生一看,吓得面无人色,盖军师爷写的是一个──「病」字也。
   呜呼,铁打的身子都挡不住病,再大无畏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在「病」前都得屈膝。古人形容英雄好汉那股狠劲,曰「视死如归」,真是妙极,当初发明这句成语的朋友,他至少跟柏杨先生一样聪明,应该得一座最佳比喻奖。试想回家是一件何等窝心的事?小孩子在外边再玩再闹,再无法无天,一旦凯旋,心里想着倚闾而望的母亲,和足可以保护他的父亲,简直整个童心都温暖起来。到了长大成人,家更成了一个堡垒,有美丽贤慧妻子的人不用说啦,回家等于老鼠跳进牛奶缸。纵是普普通通的家庭,太太的安慰,孩子的依偎,也是人间至乐之境,而这种至乐之境,竟然和死相提并论,谁说中国文字不活泼乎?
   但我们可以发现一点,再大的勇气,似乎只能办到「视死如归」,柏杨先生常想,一个人如果能「视病如归」,那才教人刮目相待。多少英雄好汉,或为了理想事业,或为了勃然震怒,死了算啦,死了等于回家。可是却没有听说过有谁不在乎得砍杀尔的,盖病有时候比死还要麻烦。想当年楚霸王项羽先生,打了败仗,逃到乌江,自己拔剑抹自己的脖子,那时如果有人劝他不要自杀,弄点啥细菌服之,大病一场也可,他准不干。不过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既有项羽先生这样的人希望去死,当然也有和项羽先生相反的那样的人,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宁可大病特病。
   死和病有很大的不同,凡是死,其现象都是一律的焉,伸腿瞪眼,是非恩怨,一笔勾消。而病则不然,像是一条小溪,细水长流,慢慢光临,或一直光临到完蛋,或一直光临到痊癒,无论是哪一个终结,其中都不断含着希望。人类只能死一次,但却可以病一百次一千次,所以人们都有病的经验,却没有死的经验,病的感受人人皆知,死的感受是啥,尤其是死后的光景是啥,恐怕谁都弄不清。所以我们可以说害病是一种艺术,张飞先生典型的直肠子,一听见病便吓了一跳,可见他和病无缘。据经常害病的朋友说,害病有害病的享受,富病人有富病人的享受,穷病人有穷病人的享受。这是最最标准的现实主义,盖病既赶不走,便不如逆来顺受,自己对自己找点哲学根据。
   对于害病的态度,有两种焉,君没有看过《红楼梦》上的晴雯小姐乎?她害的好像是伤寒之类的重病,如果要细细的医之养之,至少也得三两个月,才能复元;可是她不但定不下心,反而暴跳如雷:大骂医生混蛋,要不是医生混蛋,早健康如初矣。上月柏杨先生暨夫人,去探望女作家张雪茵女士的病,她也是大急特急,认为医学这么发达,特效药这么多,而仍不能早占勿药,岂不是前途茫茫乎。我们家乡有句俗话曰:「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大病来时,容易之极,说发烧就发烧,说脑充血就脑充血──绝不会今天充一点,明天再充一点,慢慢儿充死为止,而是要充就充一下子叫你嘴歪眼斜,不可开交。但当病去时,好像在十吨棉纱上捉住一根线头,徐徐拉下,不要说拉一天两天,便是拉十天八天,也看不出有啥名堂。不过凡是在医治中的病痛,大体上说,不见加重,便是减轻,十吨棉纱堆起来虽如小山,但只要抽它,总有一天把它抽得净光也。
   凡属性急的病朋友,准是医院里新开户头,十年二十年不知道医院的门是朝东还是朝西,健康情形一旦遇到了绊马索,绊了个嘴啃地,躺床不起,除了着急一命呜呼外,还着急善后种种,像银行里一连串到期的支票焉,科长大人或局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