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逍遥灵帝传说-第3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继而一想,即便解决了眼前的难题,终究不是一劳永逸之计。
为着釜底抽薪,他决定与老朋友张于湖商议之后,再作计较。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章 瀛洲台中的李密

潘法成见了张于湖,一五一十地将来龙去脉和盘托出,结论是务请老友设法成全。
张于湖哈哈大笑:“此事不难料理,你可以到县衙捏词说你与陈妙常自幼指腹为婚,后因战乱离散,而今幸得重逢,诉请完婚,我自有处置之道。”
潘法成欢天喜地地回到女贞庵,向陈妙常说明了一切。
陈妙常经过一夜的思考,终于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硬着头皮随着潘郎来到县衙,呈上了状纸,惶恐万状地跪在堂下听候发落,只听堂上厉声道:“卷帘抬头!”
衙役们连忙卷起窗帘,潘法成与陈妙常也缓缓地抬起头来。
只听堂上又道:“你曾说‘清净堂前不卷帘’,如今却为何事告到官里?”
陈妙常一听堂上言出有因,刹那间吓得魂不附体,心想此刻落到旧日冤家之手,这可如何得了。所幸接下来县官并不为难他们,看过状纸,问明原委,立即执笔判道:“道可道,名可名;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清者浊之源,守不住炼药丹炉;动者静之机,熬不过凡情欲火。大都未撞着知音,多半属前生注定。
抛弃了布袍草履,再穿上翠袖罗裳;收拾起纸帐梅花,准备着罗帏绣幔。无缘处青蒲黄庭消白日,有情时洞房花烛照乾坤。”
真个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张于湖通情达礼,法外施仁,凑成了一对美满姻缘。
有人戏作一诗。以记这事:“短发蓬松缘未匀,袈裟脱却着红裙;于今嫁与潘郎去,省得僧敲月下门。”
陈妙常空门偷情一事,后来被文人墨客渲染夸张,更由于昆曲和京剧的《玉簪记》,京剧的《思凡》,而家喻户晓。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陈妙常,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跟历代名女的隐藏任务有关。
她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定海珠,有二十四颗,攒成一串。
此珠会放出五色毫光,使人睁不开眼,极易遭暗算。
更奇妙的是,只要使用者的法力足够,可以将其演化为释门的二十四诸天。
所谓二十四诸天,是在二十诸天的基础上,增入四位天神而成。
二十诸天的名称,都源于天竺教{婆罗门教},具体是:一大梵天、二帝释天、三多闻天王、四持国天王、五增长天王、六广目天王、七金刚密迹、八大自在天或摩醯首罗、九散脂大将、十大辩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韦驮天神、十三坚牢地神、十四菩提树神、十五鬼子母、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宫天子、十八月宫天子、十九娑竭龙王、二十阎摩罗王。
新增的四位天神,是指:紧那罗王、紫微大帝、泰山府君、雷祖天尊。
高峰跟陈妙常寒暄几句,便祭出各种法宝,跟她周旋起来。
不久,陈妙常支持不住,跳过一边,淡然一笑:“好吧,我认输。”
高峰呵呵笑道:“既然如此,我们赶紧去找任务物品。”
便搂着陈妙常的纤腰,化为一道青光,全速向瀛洲台飞去。
这次刷新出来的名将,是隋朝的李密。
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汉族,隋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出身贵族。曾祖及祖父为北朝显贵,父为隋柱国、蒲山郡公。
密袭父爵,为侍从官。
相传,在辽宁的白杨乡栗丰村,有一座凤凰山,凤头南北两条红色土岭,蜿蜒恰似二龙戏凤。
山下顺阳河清澈见底,兴禅寺依山而造,景色迷人。
唐初瓦岗寨的李密,即生于此地。一天初夜,突然石破天惊,一时瑞气缥缈,彩霞满天,两条金龙从天徐徐飞进寺院,紧紧缠着大雄宝殿的两根玉柱,霎时馨香满院,罄钟叮咚。
佛托梦于方丈道:“炀帝无道,杀父杀兄,欺娘奸嫂,嫉贤害忠,不齿于人。明日贵人临世,重整社稷,望乞打扫寺院,敬重铺排,日后面南登极,为民除害,定然修寺报恩。”
方丈心慈一觉醒来,忆梦三思,心中默然。次日,早功作罢,急忙吩咐管事僧众,打扫寺院,遍洒圣水,摆开供献,披上袈裟,等候迎接贵人。
傍晚一个中年孕妇,披头散发,衣服褴褛,面容憔悴,提着破篮,从凤凰山小路往寺院走来,头上一片祥云笼罩。
方丈慧眼识主,趋步向前道:“阿弥陀佛,女施主仙乡何处?夫家贵姓?因何一个人到此?”
孕妇哭诉道:“我家离此很远,丈夫姓李,不幸战死。因年荒讨饭于此……”
方丈唯唯连声“罪过罪过”,迎接入寺院。用罢晚膳,小和尚让孕妇安歇于寺前窑洞内。
当晚深夜,天鼓震响,大地颤动,鸡叫狗咬,乱作一团,村里民众和寺内和尚皆惊醒。
只见空中火龙飞绕,岗上金凤展屏。霎时一切平静,忽听洞内传出婴儿啼哭之声。
此时天已透亮,人们趋前探视,原来是一男婴平安降生,可惜乞婆寿终幽暝,一条长蛇盘踞洞前。当天,栗丰村民众将乞妇安葬在凤凰山前。
方丈心慈大师,将婴儿抚养于寺,哺乳于村,根据婴儿之姓,起名李密。
李密长至五岁,大师亲自教诲,晨练武功,昼读诗文。小李密聪慧异常,文章过目能诵,武功更是过人,常说:“我长大带千军万马,为民除害。”
当然,这种所谓的祥瑞,只是某些人美好的想象而已。
据说,李密少年时候,在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恼沮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被传为佳话。
据说,李密“多筹算,才兼文武,志气雄远,常以济物为己任”。
当时,李密与越国公杨素一见如故,其学识深深折服杨素。
杨素之子杨玄感,也倾心结纳,二人结下生死之交。
后来,杨玄感起义谋反,以李密为谋主,并且问计于李密。
李密根据当时的情况,提出的一个可行的战略计划,这就是著名的“李密三策”。
上策是夺取炀帝回国的咽喉临榆关,断其粮草,同时联络高丽夹击之,杨广百万兵一月可以取之;中策是轻装急进,西取关中,然后扼潼关天险,长久对抗,守时待变,徐图天下;下策是以精兵猛将大举东进,强攻东都洛阳。
只不过,杨玄感错误地选择了下策,在形势大好的前提下,竟然屡次丧失良机,终因长期屯兵坚城之下,被从辽东等地回师的隋军主力镇压。
杨玄感兵败被杀之后,李密逃亡。当时,翟让领导的瓦岗军,已活动于河南东部郑州、商丘一带。
大业十二年{616年},李密投瓦岗军。瓦岗军首领翟让,派李密游说河南地区的武装势力归附瓦岗军,颇有成效。
李密又献策,劝翟让迎击前来镇压瓦岗军的隋将张须陀军。
瓦岗军大败隋军,声威渐盛。李密立了大功,翟让便命他统率一部分瓦岗军。
李密又建议袭取兴洛口粮仓,开仓赈济贫民,从此起事队伍迅速壮大。
大业十三年初{617年},李密获准建立由他直接领导的“蒲山公营”。这时李密在瓦岗军中已很有威信,翟让便推李密为魏公,置魏公府和行军元帅府。
这时,瓦岗军占领了洛口,回洛仓,逼近东都。
十一月,李密与翟让的矛盾斗争,终于表面化,并发生火并。
李密藉口置酒招待翟让等饮宴,席间杀了翟让及其亲信,取得了瓦岗军的领导大权。
不过,此后瓦岗军在与洛阳隋军相峙的战斗中,屡屡失利,力量大减。
十四年{618年}三月,江都兵变,宇文化及等杀炀帝,并率众十余万西归。
洛阳的越王侗,招抚李密,使李密讨化及。
两军在黎阳附近激战,化及败走,李密军也损失严重。
这时,王世充在洛阳又发动政变,挟制朝政,乘势袭击瓦岗军。
李密大败西走,无处可归,只得率余众降唐李渊。
十四年底,李密叛唐,袭据桃林县{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又南入熊耳山,最终为唐兵所杀,年仅三十七岁。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零一章 金玉奴与薄情郎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李密,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
他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元命神幡,绘着无数血影。
才一展动,幡上便涌起一片血光,光中现出许多奇形怪状、相貌狞恶的魔鬼影子,一个个张牙舞爪,口中发出极尖锐的惨啸,在大片其红如血的妖光中沉浮隐现,呼啸不已。
此时,李密拿着一把长柄宝刀,在半空中跨出一步,就已出现在高峰的跟前。
高峰不敢大意,祭出各种法宝,与李密周旋起来。
也不知过去多久,高峰终于找出李密的破绽,猛然将其杀死。
李密被杀死之后,立即掉落一颗先天丹。
高峰一伸手,先将那颗先天丹吸过来,放进空间戒指,再凝望着陈妙常,微笑道:“请你放心,我一定会帮你炼化任务物品。”
陈妙常淡然一笑:“谢谢。”
“不必这么客气。”高峰微微一笑,搂着她的纤腰,将身一纵,跳进梦魇空间……
不久,高峰带着陈妙常,返回松江港口。
此时,陈妙常已经获得修士的称谓,也答应加入碧血佣兵团。
高峰将她介绍给紫蓝等女子认识之后,稍稍休息一下,便化为一道青光,全速向蓬莱岛飞去,顷刻之间就已到达。
这次,出来接受挑战的历代名女,正是宋朝的金玉奴。
宋朝时,杭州城金老大就一个女儿,名叫玉奴,生得十分美貌。金老大从小教女儿读书识字,金玉奴到十五岁时已诗赋俱通,调筝弄管,事事伶俐。
况且金老大住的有好房子,种的有好田园,穿的有好衣,吃的有好食。廒多积粟,囊有余钱,放债使婢,虽不是顶富,但也是数得着的富户。
金老大一心要将女儿嫁一个有出息的读书人,可惜他已五十多岁,金玉奴也已十八岁,仍是高低不就。问题就出在,金老大家是团头。
所谓团头,就是叫化子头。那些叫花子得东西来时,团头要收他的月头钱;若是遇到雨雪天,没地方去乞讨,团头就要熬些稀粥,养活这伙丐户。破衣破袄,也是团头照管。
所有那些乞丐,都得小心低气,服着团头,如奴婢一般,不敢触犯。团头收些现成的常例钱,有时也在乞丐中放债盘利,只要不嫖不赌,就能创一份家业。
旧社会,娼、优、隶、卒四类,被列入贱流,乞丐却贫而不贱。春秋时代的伍子胥在吴市吹萧乞食,唐代的郑元和做歌郎时到处大唱“莲花落”。
乞丐之中藏龙卧虎之辈多的是,家财万贯,一时不便,谁又能保证一生一世都是一帆风顺呢?
可是乞丐团头的名声,终究还是有些不好,随你挣得有田有地,几代发迹,终是个叫化头儿,比不得平常百姓人家。出外没人恭敬,只好闲着在自己家里当老大。
就在金老大为女儿的婚事忧心如焚的时候,邻家的一个老头,对金老大说:“太平桥下有个书生,姓莫,名稽。二十岁,一表人才,读书饱学。只为父母双亡,家穷未娶。最近考上太学生,情愿入赘人家,此人正好与令媛相宜,何不招他为婿?”
金老大高兴非常,就央求这邻里老人家联系。那老人家找到莫稽把情况一讲,莫稽虽对那团头的出身有些犹豫,怕被人耻笑,但终觉得自己衣食不周,无力婚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